第十七章 決戰之前
以色列國防軍沿二號公路線展開,等于把大半個西奈半島拱手讓給了埃及軍隊。 打到這個地步,以色列國防軍也別無選擇,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決戰上,一舉擊潰突入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 天亮前,十個以軍旅先后從迪莫納與哈萊瓦出發,向埃拉特港進軍。 以色列國防軍的部署與意圖都很明顯:把埃及軍隊擋在二號公路南面,圍繞著從第五站通往埃拉特的四號公路決戰。 在這個區域內,以色列國防軍擁有較為明顯的優勢。 首先,四號公路南面是提赫高原,埃及軍隊只有在攻占了塞邁德之后才能東進,進攻埃拉特,或者轉向南下,到達努韋巴后,沿亞喀巴灣西岸北上攻打埃拉特,不然只能從奈赫勒北上,突破以軍在二號公路線上的防線,在以軍選擇的戰場上決戰,因此以軍能在奈赫勒與塞邁德阻擊埃軍。 其次,四號公路的情況比二號公路糟糕得多,通行能力非常有限,埃及軍隊很難沿著四號公路展開。如果埃軍強行向東推進,除了將在奈赫勒與塞邁德遭到阻擊之外,就算能夠到達埃拉特,也是強弩之末。在后勤保障困難的情況下,埃軍別說攻占埃拉特,能否穩住戰線都是個問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這是攻打以色列本土最為遙遠的線路。即便埃及軍隊攻占了埃拉特,離以色列本土核心地區也非常遙遠,而且只有兩條公路線北上,沒有鐵路線,后繼進攻將遇到很多麻煩。就算埃及軍隊能夠打通海上航運,不再通過西奈半島的公路運送物資,也無法解決后勤保障問題。 綜合這幾點,以色列國防軍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埃及軍隊肯定會在埃拉特之前北上。 說得簡單一些,埃及軍隊不會去埃拉特,而會在奈赫勒轉向北上,突破以色列國防軍在二號公路線上的防線,然后沿二號公路線向蓋濟奧特推進,再攻打貝爾謝巴,奪取至關重要的鐵路樞紐中心。 為了迫使埃軍在奈赫勒北上,以色列國防軍必須奪取塞邁德,而且守住這座重鎮。 對埃及軍隊來說,也得奪取塞邁德,因為即便北上與以軍決戰,也要奪取塞邁德,確保側翼安全。 天亮后,埃軍與以軍再次展開“行軍大戰”。 這次,以軍先行一步,兩個裝甲旅從埃拉特出發,以最快速度向塞邁德挺進,另外一個裝甲旅沿著三號公路南下,急速向奈赫勒挺進。埃軍出發的時間稍微晚了一些,擔任突擊任務的是第三集團軍的第三裝甲師。 顯然,優勢在以色列國防軍手里。 埃及軍隊要想到達塞邁德,首先得占領奈赫勒,而在這里很有可能遭到以軍阻擊。更重要的是,第三集團軍還在強渡蘇伊士運河,在二十四日清晨,只有兩個師到達對岸,第三裝甲師在二十三日還進行了數百公里的急行軍,因此在行軍速度上,肯定比不上以軍,作戰狀態也不怎么樣。 從偵察機提供的戰場信息也看得出來,以軍的行軍速度快得多。 要知道,從埃拉特出發的兩個以軍裝甲旅是預備隊,狀態比埃軍好得多,也沒有后勤保障之憂。 針對這一情況,戚凱威沒有抱多大希望。 在第三裝甲師出發后,戚凱威對埃軍的部署做出調整,第一集團軍繼續南下前往蘇伊士城,第二集團軍派遣兩個師加強第五站的防御部署,其他部隊則沿運河西岸展開,防止以軍發起反擊。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最需要提防的就是以軍打過蘇伊士運河。 只要以軍指揮官稍微冷靜一點,就能發現一個關鍵問題,即在西奈半島作戰,埃軍有后勤補給上的優勢,如果無法消除這個優勢,以軍不但難以取勝,還很有可能使西奈半島上的戰斗演變成持久消耗戰。消除這個優勢的最佳辦法就是打過蘇伊士運河,用一次決定性的快速突擊端掉埃軍的后勤保障基地,像打擊敘利亞軍隊那樣,使埃及軍隊喪失突擊能力,根本不與埃及軍隊正面決戰。 達到這個目的,根本動用不了多少兵力。 如果西奈半島的以軍能夠達到巴拉姆少將指揮的那三個旅的戰斗力,最多只需要投入五個旅,就能在運河西岸打一場快速戰術突擊,在埃及軍隊做出反應之前,取得至關重要的勝利。 果真如此,埃及軍隊的處境將非常兇險。 要知道,埃及陸軍的三個主力集團軍全部靠前部署,留在后方的不是預備役部隊,就是后勤保障部隊,根本沒有多少戰斗力。也就是說,在戚凱威的部署下,埃及軍隊的后方防線非??仗?。 雖然直到戰爭結束,以色列國防軍都沒打過蘇伊士運河,但是根據后來公布的資料,當時確實存在這種風險。按照比較可靠的說法,在二十三日夜間,以色列國防軍就獲得了美國提供的情報,得知埃及軍隊后方空虛,而且大批作戰物資囤積在運河西岸,以色列總參謀部也制訂了類似的突擊計劃,準備在二十四日夜間在塞得港方向發起突擊,然后沿著運河西岸向南突擊,從蘇伊士城再次渡過運河,返回西奈半島,整個突擊行動將在一天之內結束,而埃及陸軍根本來不及做出反應。結果在二十三日下午,美國當局發出警告,迫使以色列國防軍放棄了這個作戰計劃。雖然沒人知道美國為什么要警告以色列,但是以當時的情況,很有可能與中國有關。說得簡單一些,如果以色列國防軍打過蘇伊士運河,中國很有可能出手干預。 可惜的是,戚凱威在二十三日上午,根本不可能做出以軍不會渡過運河的判斷。 結果就是,他不得不讓第二集團軍沿運河設置防線,等于把埃及陸軍三分之一的主力部隊放在了后方。 在只有兩個集團軍的情況下,戚凱威很難在兩個方向上發起突擊。 他的選擇是:把重點放在舍特,集中優勢兵力控制半島南部地區,然后再集中優勢兵力與以軍決戰。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戚凱威手里有足夠多的兵力,肯定不會這么打。 最有效的戰術應該是兩路突破,即在第三集團軍已經取得重大突破的情況下,讓第一集團軍在第五站集中,打開第二個突破口,對以軍防線側翼構成威脅,迫使以軍在右側留下足夠多的兵力,達到分散以軍的目的,然后再由第三集團軍向北突擊,殲滅分散部署在二號公路上的以軍。 達到這個目的后,以軍戰敗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戚凱威沒有采取如此大膽的戰術,主要還是與埃軍的素質有關。 從兵力上講,第三集團軍相當于十五個以軍旅,第一集團軍則相當于二十個以軍旅。雖然以軍在西奈半島上的總兵力多達八十個旅,但是步兵旅與裝甲旅只有四十個,而且還得守衛漫長的戰線,能夠用于作戰的不會超過二十個。因此從兵力對比上看,大概是二比一的態勢,埃及軍隊擁有較為明顯的優勢。 問題是,兵力優勢說明不了問題。 別說戚凱威,連埃及將領都沒有多少信心,或者說都認為素質遠不如以軍。 可以想像,即將打響的決戰將在廣袤的沙漠中進行,將以運動戰為主,因此軍隊官兵的素質、特別是基層官兵的素質至關重要。毫無疑問,這正是埃及軍隊的頑癥。別的不說,以色列國防軍中,基層軍官都是來自正規軍校,大部分服役五年以上,士兵中軍士的比例高達百分之四十,百分之六十擁有大學學歷,而埃及軍隊中,基層官兵中,擁有高中以上學歷的還不到百分之四十。 戚凱威的這個部署,存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兩個集團軍集中在一個渡口上過河,很難迅速展開。 如果主力部隊集中在一起,恐怕后果很難想像。 別的不說,只要以色列國防軍緩過氣來,肯定會猛攻舍特,壓縮埃軍的活動空間,讓埃軍難以形成有效的突擊力量。拖得了幾天,等到埃軍的氣勢減弱,以色列國防軍將一鼓作氣的把埃軍趕回運河西岸。 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因為鼓舞埃軍士氣的正是勝利的希望。 沒有了勝利的希望,其他的說什么都沒用。 說得簡單一點,埃軍是一支擅長打順風仗的部隊,如果遇到挫折,很有可能出現意料之外的情況。 相反,以軍則非常擅長在逆境中作戰。 可以說,戚凱威的這個認識非常準確,真正希望速勝的不是以軍,而是埃軍。只有迅速取得勝利,才有望在相對有利的情況下結束大規模戰爭。至于是否能夠擊敗以色列,根本不是戚凱威考慮的問題。 為此,戚凱威不得不在第五站附近留下重兵,擺出突擊架勢。 當時,在第五站除了第二集團軍的一個師之外,還有第三集團軍的第十四步兵師,以及第一集團軍的一個獨立裝甲旅,運河對岸則集結了埃及預備役部隊的三個步兵師,兩個炮兵旅與一個獨立裝甲旅。 按照戚凱威的部署,如果以軍南下圍攻舍特,就從第五站發起戰術突擊。 當然,這些部署的最終目的,都是迫使以色列國防軍在戚凱威選擇的戰場上決戰,而不是在以軍選擇的戰場上決戰。(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