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逃命
印尼不肯選擇隊列,中島俊夫也不能強迫,畢竟日本不可能為了這么點事情,得罪東南亞地區人口數量、國土面積、自然資源均排第一的國家。如果日本逼得太急,印尼說不定會倒向中國。 印尼走不通,中島俊夫盯上了菲律賓。 如果菲律賓肯開放空軍基地,日本空軍的f-22j也能在轉場之后,直接飛往印度本土的空軍基地。 問題是,菲律賓的態度不在菲律賓當局,而是在美國。 作為美國的盟國,而且在國防上完全依賴美國,肯定只有在美國點頭之后,菲律賓當局才會答應日本提出的要求。 這下,難住了中島俊夫。 在策劃這場戰爭的時候,日本與印度都沒有知會美國。中島俊夫這么做,主要是擔心美國出面干預,從而漁翁得利,日本出兵、出錢、出力,結果卻竹籃打水一場空。印度保持沉默,也是擔心美國強勢介入。 現在,遇到麻煩了就想到美國,顯然有點說不過去。 更重要的是,如果要想讓美國提供支持,美國肯定會開出很高的條件,結果很有可能是得不償失。 問題是,除了菲律賓,還能借道哪個國家? 越南與中國的關系很矛盾,因為越南是南海地區的最大受益國,還一直幫助美國遏制中國,可是與印尼一樣,越南絕對不會貿然選擇隊列,也就不會在局勢進一步明朗之前答應日本的要求。 馬來西亞?情況與越南、印尼相似,而且與中國的關系還算不錯,沒有理由得罪中國。 文萊太小了,而且一直奉行中立政策。 至于東南亞的其他國家,要么與中國關系密切,要么保持中立,都不會向日本開放空軍基地。 可以說,中島俊夫沒有別的選擇。 要想向印度增派戰斗機,打贏這場不能輸的戰爭,中島俊夫就得放下面子,甚至得做好被美國痛宰一刀的思想準備,向美國求援,讓美國向菲律賓當局施加壓力,讓菲律賓開放空軍基地。 想好之后,中島俊夫沒有急著給美國總統打電話,而是決定再等一等。 向印度增派戰斗機,還有一個關鍵條件,即印度艦隊必須存在,最好能夠把中國艦隊趕出印度洋,不然轉場飛行的日本戰斗機將在印度洋上遭到中國戰斗機攔截,根本到不了印度本土。 那么,今井利村有能力指揮印度艦隊擊敗中國艦隊嗎? 中島俊夫沒有給今井利村打電話,因為他知道今井利村會做何回答,而且也知道今井利村的回答沒有任何意義。 要想搞清楚這件事,必須搞清楚印度的態度。 二十九日凌晨,中島俊夫跟印度總理通了熱線電話,明確提到,印度應該暫時轉移戰爭重點,把空軍主力派往孟加拉灣,支援艦隊打贏海戰。為了說服印度總理,中島俊夫做出了保證,即在擊敗中國艦隊之后,日本將向印度增派一百架f-22j,并且由印軍指揮,幫助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作戰。 只是,這個保證仍然不足以讓印度總理心動。 最關鍵的問題是,中國還沒有介入克什米爾地區的軍事沖突,也沒有動用空軍幫助巴基斯坦作戰。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如果日本出兵介入克什米爾沖突,中國也會這么做,而中島俊夫的保證,不足以幫助印度在克什米爾取勝,最終仍然得由印度承擔大部分戰爭義務,根本沒有好處可言。 當然,印度總理也不是不想得到日本的幫助,更不是不想打贏這場戰爭。 在中島俊夫表態后,印度總理提出,日本需要提供的不是一百架戰斗機,而是更加全面的軍事援助,包括在軍隊內部進行戰爭動員,向印度提供石油、糧食、鋼鐵、化工產品等戰略物資。在強調中國有可能出兵克什米爾后,印度總理還提出,如果中國參加地面戰爭,日本也要派遣地面部隊參戰。 這下,中島俊夫被難住了。 不可否認,只要打通了空中航線,日本空軍有能力幫助印度奪取制空權。 戰爭爆發前,日本空軍擁有作戰飛機一千六百架,其中f-22a與f-22j四百架、f-35系列戰斗機八百架、e-3g預警機十六架、e-767j預警機三架、e-2e十二架、k-767加油機十架、各類電子戰機三十八架、以及各類運輸機一百二十四架、直升機近百架,而且這些飛機中,大部分都已實現國產化。 不管是規模、還是質量,日本空軍已經超過俄羅斯空軍,僅次于美國與中國。 同樣不可否認,日本陸軍并不強大,特別是與中國陸軍相比。 戰爭爆發前,日本陸軍的總兵力只有二十四萬,雖然比陸上自衛隊擴大了五成,但是跟中國陸軍相比,仍然差了太多。兵力上如此,部隊的作戰能力差得更遠。這點兵力,僅能勉強保證本土安全。 到幾千公里外去打一場地面戰爭,除了兵力,還得考慮后勤保障。 相對而言,后勤保障的問題更加嚴峻。 就算印度艦隊干掉了中國艦隊,奪取了制海權,也不可能保衛整條戰略航線,更不可能驅逐中國海軍的攻擊核潛艇。隨著戰爭升級,中國肯定會進行破交作戰,讓潛艇襲擊從日本到印度的船隊。 后勤保障跟不上,日本軍隊就無法在印度作戰。 中島俊夫還有點理智,知道不能卷入地面戰爭,而且這也是中國的底線。只要日本卷入地面戰爭,中國很有可能以此為由向日本宣戰,在日本完成軍事動員前,對日本進行全方位的戰略封鎖,甚至轟炸日本本土。 到這一步,就不是地區沖突,而是兩個世界級大國的全面戰爭了。 顯然,只要發展成為全面戰爭,不管規模發展到哪種程度,日本都不可能取勝,因為中國有足以把日本摧毀十幾遍的核武器。 還好,印度總理也明白這個道理。 只要發展成全面戰爭,中國不會只向日本開戰,還會向印度開戰。雖然同時向兩個大國開戰,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但是只要進行戰爭動員,中國就有能力在這場大規模戰爭中取勝。 最終,中島俊夫與印度總理都做出了讓步。 按照兩人達成的協議,印度空軍將向孟加拉灣沿岸地區增派一百五十架戰斗機,協助艦隊作戰,日本則要盡快打通空中航線,派遣空軍的戰斗機參戰。在此之間,關鍵任務是擊敗中國艦隊。 說得直接一點,在擊敗中國艦隊之前,印度與日本都不需要做出更多的保證與承諾。 說好這件事,中島俊夫才給今井利村打了電話。 印度總理也同時給海軍與空軍下達了命令,動用一切資源,協助艦隊作戰,擊敗來犯的中國艦隊。 只是,有那么容易擊敗中國艦隊嗎? 接到中島俊夫打來的電話時,今井利村考慮的不是如何擊敗中國艦隊,而是如何安全返回維沙卡帕特南。 原因很簡單,印度艦隊轉向返航時,所剩燃油僅能以最佳巡航速度航行二千五百公里。 更倒霉的是,現在是六月底,北印度洋的季風刮向西南方向,因此印度艦隊返航時必須側風航行,耗油量將大大提高。 考慮到季風的影響,印度艦隊最多能夠航行二千二百公里。 顯然,艦隊去不了維沙卡帕特南,只能前往印度南部的某座港口,或者在孟加拉灣與印度海軍的補給艦會合。 這還不是最要緊的問題,中國艦隊已經進入印度洋,危險隨時會降臨。 中島俊夫非常清楚,中國艦隊絕對不會善罷甘休,肯定會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追上印度艦隊,予以致命一擊。 如果中國艦隊從龍目海峽南面出發,以全速前進,而印度艦隊以十二節的經濟巡航速度返航,那么再過幾個小時,也就是二十九日天亮之前,雙方的距離就將縮短到一千五百公里之內。 之前的戰斗已經證明,中國艦隊有能力打擊一千五百公里之外的目標。 要知道,二十七日凌晨,布萊爾港遭到第二次轟炸時,中國艦隊肯定在阿南巴斯群島南面,不然不可能在當天晚上后進入爪哇海,更不可能在二十八日凌晨到達龍目海峽,截擊支援艦隊。果真如此,第二次轟炸布萊爾港時,中國艦隊應該在兩千多公里之外,艦載戰斗機的作戰半徑遠遠超過標稱的一千五百公里。 今井利村只有兩個選擇。 一是讓艦隊全速前進,與中國艦隊保持距離,然后在二十個小時后,也就是二十九日夜間停泊在孟加拉灣南部海域,等待印度海軍的補給艦趕來。二是繼續保持現在的速度,依靠艦載戰斗機擊敗來犯的中國戰斗機。 顯然,兩個選擇都不夠理想。 艦隊停下后,艦載戰斗機的作戰效率將大大降低,只能依靠印度空軍提供掩護。即便不停下,艦載戰斗機也不見得能夠頂住中國艦隊的攻擊,因為印度航母上沒有預警機,而印度空軍的預警機根本趕不過來。 權衡利弊之后,今井利村決定采用折中辦法,而且也是他能想到的最好辦法。 艦隊以二十二節的速度航行,預計在到達北緯十二度、東經八十八度附近海域時耗光燃油,離印度本土大概八百公里。如果中國艦隊全速追擊,將在二十九日中午趕上。此時印度空軍能為艦隊提供掩護,日本空軍出動的四架e-3g也能參戰,彌補艦隊缺乏預警機的致命缺陷。 印度艦隊不是在撤退,而是在逃命。(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