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演習
六月二十三日,文廷貴在第二輪會議上提出了折衷解決方案。 因為喜田多一郎沒有提出對應方案,所以具體的討論工作安排在二十四日進行。夏威夷位于西十一時區,二十四日上午相當于北京的二十五日凌晨。也就是說,在文廷貴提出折中解決方案后不久,聯合演習就正式開始了。在此之前,中國外交部已經照會美國大使館,公布了演習計劃。 喜田多一郎沒有立即回應,也與即將舉行的演習有關。 演習的第一會合,唱主角的是東海艦隊與海軍航空兵,主要演習課題為:惡劣電磁環境下如何奪取制空權與制海權。 場面非常壯觀,二十多艘戰艦與上百架戰機輪番出動。 因為觀摩臺設在陸地上,所以外國武官只能通過國防部提供的信息了解演習情況。 毋庸置疑,這輪演習讓所有武官都萬分震驚。 在近實戰的環境下,東海艦隊不但頂住了電磁打擊,還在惡劣的電磁環境下順利完成了演習目標,海軍航空兵更是擊敗了“來犯之敵”,成功奪得制空權,最終協助艦隊奪取了制海權。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在這輪演習中,最引人矚目的是空軍的kj-2000。參演的預警機不但在電磁武器的威脅下升空作戰,還成功引導戰斗機攔截了“敵機”,全程為執行制空任務的戰斗機提供了引導支援,最后還為艦隊提供戰術信息,幫助二十二艘戰艦鎖定目標,確保上百枚反艦導彈順利命中目標。 論在電磁環境下的作戰能力,中國軍隊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美國駐華武官都不得不承認,在惡劣電磁環境下,美軍的表現不會更好。 當然,演習結果也得到了sa證實。 演習期間,美國至少調動了十多顆偵察衛星,全程監視東海艦隊,還動用了數顆電子偵察衛星,監視中國軍隊的電磁戰能力。 在美國情報機構、以及五角大樓看來,這輪演習是在向美國海軍示威,讓美國海軍認識到在未來戰爭中,中國有能力把美軍的航母戰斗群擋在國門之外,并且在海戰中重創美國海軍。 至于政治意圖,那就更加明顯了。 美國要想干預臺海,主要依靠海軍。如果美國海軍無法進入戰場、或者是進入戰場后無法生存,美國就無法干預臺海。 這下,美國必須重新衡量手里的王牌了。 第二天,演習進入到第二輪,即在第一輪的基礎之上,由艦隊與航空兵支援陸戰隊進行登陸。 雖然在第二輪演習中,航空兵出動的規模非常有限,在出動率上做了限制,以航母戰斗群為準,從而表明登陸發生在遠離中國本土、岸基航空兵難以到達的地區,但是其意義同樣明顯。 說得簡單一點,如果中國的兩棲部隊有能力在有限空中支援下登陸,肯定能在本土附近打一場規模更大的登陸戰,動用的絕對不是一個營的陸戰隊,而是一個師、甚至能達到一個集團軍的規模。 當然,第二輪演習中的一些細節同樣值得高度關注。 比如在登陸開始之前,二炮向登陸地區發射了數枚攜帶電磁彈頭的彈道導彈,為登陸部隊提供了電磁力量支援,隨后由用新式戰術彈道導彈打擊了縱深的重要軍事目標,阻止“敵人”向登陸場派遣反擊部隊。因為空中力量有限,所以二炮還承擔起了打擊“敵人”空軍基地的重任。演習即將結束的時候,二炮使用從未露過面的“反艦彈道導彈”,對前來干預的艦隊進行了遠程打擊。 根據國防部公布的消息,從江西腹地發射的彈道導彈準確命中了釣魚島西面的目標。 如果這些彈道導彈部署在沿海地區,足以把艦隊擋在沖繩群島東面七百公里之外,而且誰都知道,中國能夠制造出射程達到一千五百公里的反艦彈道導彈,也就能夠把射程提高到二千五百公里以上。 如果中國愿意,可以用反艦彈道導彈打擊關島附近的美軍艦隊。 顯然,在這一輪中,唱主角的是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以及東海沖突中沒有得到表現機會的第二炮兵。 美國可以看不起中國海軍與空軍,但是肯定不能忽略二炮。 演習進入到第三輪,課題又發生了變化,即地面部隊在大規模兩棲登陸戰中如何取得快速突破。 這也是很有針對性的演習課題。 在第二輪中,參演的兩棲部隊并不多,只有一個陸戰營,可是到第三輪,登陸部隊增強到了一個陸戰旅加一個兩棲師。 為此,在第三輪演習初期,重點放在了戰略投送能力上。 與外界預料的一樣,中國沒有動用多少登陸艦,而是充分利用了規模龐大的船隊,向登陸場運送作戰部隊。 受此影響,第三輪演習持續了三天。 前兩天,都在向登陸場運送作戰部隊,直到第三天,也就是二十八日,在登陸部隊的規模達到要求之后,才展開大縱深突擊。 雖然從投送能力來看,中國軍隊并不強,遠遠比不上美軍,但是結合實際情況,足以產生震撼性效果。要知道,演習設置的條件是,登陸場離本土一千五百公里,所有運輸船只均按照這個標準設定航線與出動率。 如果中國能夠在兩天之內向一千五百公里外投送一個師加一個旅,就能在同樣的時間內向一百五十公里外投送十倍于此的兵力。當然,這只是理論計算值。即便保守估計,中國也有能力在兩天內向一百五十公里外投送五萬地面部隊。 這樣的兵力,加上制海權與制空權,足以打垮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國防力量。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第三輪演習中,電磁戰貫穿始終,陸??张c二炮,總共消耗了十萬枚電磁彈頭。 當然,這仍然是演習的理論值。 在實際使用上,根本沒有消耗這么多電磁武器。 二十九日,演習進入第四輪,主要課題是如何保住登陸部隊的后勤補給線,即如何為運輸船隊護航。 相對而言,第四輪演習規模小得多。 這也可以理解,畢竟中國海軍還沒有遠洋作戰能力。 按照黃峙博的安排,這輪演習中,扮演中國軍隊的“紅軍”嘗到了苦頭,“藍軍”成功切斷了“紅軍”的海上補給線。 “藍軍”獲勝的關鍵在海下力量。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海軍嚴重缺乏遠洋反潛護航能力,很難掩護一千五百公里的海上補給線。 可是,這也同樣反映出,中國海軍具有強大的破交作戰能力。 說得明白一點,“藍軍”的潛艇來自中國海軍。 如果調換角色,那么中國海軍完全有能力在同樣的情況下,切斷任何外來干預力量的海上補給線。 對美國來說,這就意味著,如果出兵臺灣,得承擔非常巨大的風險。 七月的第一天,演習進入第五輪。 這次,黃峙博給“紅軍”開了金手指。 按照安排,這場“戰爭”發生在五年之后,中國自研的大型運輸機已經服役,所以在海上航線被切斷之后,空軍承擔起了主要的后勤保障任務,并且在海軍的掩護下,成功完成了戰略空運任務。 與此同時,空軍還向前線增派了作戰飛機,加強了制空權與空中支援力度。 最終,在強有力的空中支援下,登陸部隊完成了大縱深突擊,以奪取登陸場附近港口完成了演習。 這場持續了九天的演習,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軍隊的強大戰斗力。 夏威夷時間七月三日,也就是演習結束的第二天,喜田多一郎接受了文廷貴提出的折衷方案,只是要求在共管區域,中國與日本都不得進行單方面的資源開采活動,只有同等的漁業捕撈權。 在此,文廷貴提出,釣魚島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享有主權與行政管轄權。 雖然雙方沒有立即達成共識,但是相互做出讓步,意味著?;鹫勁幸呀涍~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更表明,美國開始向日本施加壓力。 這一天,演習才進入最為關鍵的時刻,或者說在七月一日,所有前來觀摩的外國武官離開之后,演習的核心內容才正式開始。 不是實兵實彈演習,而是在計算機上進行的模擬對抗演習。 通過在實彈演習中獲得的數據,總參謀部設定了模擬演習規則,由黃峙博親自擔任“紅軍”總指揮,戚凱威則擔任“藍軍”總指揮,由裝備建造聯合辦公室的幾名軍官扮演假想敵的指揮官。 作為海軍代表,牧浩洋自然負責海軍的作戰行動。 在制訂規則的時候,黃峙博沒有做出額外限制,即交戰雙方可以使用除戰略核武器之外的一切武器裝備。 至于演習結果,只有極少數幾個人知道。 總參謀部與國防部不但沒有公布模擬演習結果,還沒有承認進行過模擬演習,只宣稱對實彈演習做了數據分析。 這次模擬演習有多重要? 作為主要參與者,在牧浩洋成為總參謀長之后才提到,正是這次沒有硝煙的演習為新戰術思想打下了基礎,而由此開啟了自信息化時代之后,規模最大的軍事變革的大門,使戰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演習影響到的,絕對不僅僅是軍事與政治。(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