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快節奏空戰
對f-22a造成最大威脅的不是配備了遠程防空導彈的戰艦,而是同樣出色的j-20。 雖然在多部雷達并網工作之后,艦隊獲得了探測隱身飛機的能力,但是以二零一九年的技術水平,艦隊并不具備跟蹤隱身飛機的能力。 原因無二,探測只需要截獲目標反射信號,而跟蹤卻需要持續截獲信號。 即便多部雷達并網工作,防空戰艦也只能偶爾探測到f-22a反射的信號,據此大致計算出f-22a的飛行線路,然后引導防空戰斗機進行攔截,或者把信息傳遞給預警機,由預警機引導防空作戰。要想用防空導彈攻擊f-22a,至少得用火控雷達鎖定f-22a。因為“蘭州”號的防空作戰反應時間為十二秒,“海紅旗9”在發射后需要數十秒才能逼近目標,所以至少需要確保在兩分鐘內持續鎖定目標,不然就算發射了防空導彈,也無法把導彈導向敵機。 這個技術上的門檻,限制了防空戰艦在艦隊防空作戰中的能力。 認識到這個問題的,不僅僅有中國海軍,還有美國海軍。 這也正好解釋了,為什么現代防空戰艦更趨向于反導作戰,而不是攔截敵機。雖然反艦導彈與彈道導彈對艦隊構成的巨大威脅,讓防空戰艦不得不把重點放在反導作戰上,但是攔截隱身飛機遇到的困難,也有一些影響力。 雖然kj-2000截獲了f-22a火控雷達發出的信號,大致確定了f-22a的方向,但是沒有提供更加重要的距離數據,防空戰艦也就無法鎖定f-22a,甚至無法向f-22a所在的大致位置發射防空導彈。 防空戰艦能做的,就是用雷達搜索預警機指定的空域。 不管怎么說,六艘防空驅逐艦、以及四艘擁有不俗防空能力的多用途護衛艦總不至于望空興嘆吧。 結果就是,一時之間,十部防空搜索雷達開始以最大功率工作。 對正在突擊的f-22a來說,這絕對不是什么好事。 雖然戰艦上的防空雷達無法持續鎖定f-22a,但是每當雷達波束掃過來,戰斗機上的雷達告警機就會發出警報。 四架戰斗機上的日本飛行員肯定非常惱火。 為了干擾f-22a,或者說為了證明艦隊在防空作戰中的價值,十艘戰艦上的防空雷達都以火控方式工作,對每一塊探測區域進行持續數秒的持續照射,而且還使用了專門引導導彈的火控雷達。 遭到持續照射,f-22a上的雷達告警機不響才是怪事。 此時,f-22a的處境無異于遭到高強度電磁干擾。 雖然雷達工作頻率不同,戰艦防空雷達發出的波束沒有干擾f-22a的火控雷達,但是這樣造成的“烽火戲諸侯”效果,讓日本飛行員嚴重忽視了雷達告警機發出的警報。 當時,四架f-22a的飛行速度正在向兩馬赫的最高速度沖刺。 雖然理論上,只需要一架f-22a發起攻擊就能擊落kj-2000,但是為了保險,四架戰斗機全部啟動了火控雷達,而且以邊跟蹤邊搜索的方式工作,以確保在跟蹤kj-2000時,繼續探測前方空域。 不管怎么說,日本飛行員非常清楚,kj-2000附近肯定有防空戰斗機。 更重要的是,在啟動火控雷達之后,f-22a沒有探測到掩護kj-2000的戰斗機,因此斷定為kj-2000護航的是同樣具有隱身能力的j-20。如此一來,在攻擊kj-2000時,還得提防隨時有可能出現的j-20。 顯然,日本飛行員不是笨蛋。 問題是,如同j-20不容易探測到f-22a一樣,f-22a也不容易探測到j-20。 與f-22a相比,j-20的隱身能力還要稍微差一點,只不過體現在全向隱身能力上,在重要的方向上,比如前半球,j-20的隱身能力絲毫不比f-22a差,rcs面積同樣在零點零一平方米以下。 原因無二,j-20從一開始就是為防空作戰設計的。 為了盡快研制出具有實戰能力的第四代重型制空戰斗機,中國空軍在開發j-20的時候做了很多取舍,比如采用了最熟悉的鴨翼布局、彈艙按照空對空彈藥的尺寸設計,從而放棄了多用途能力。 集中改善前半球的隱身能力,也是j-20在設計中做出的重大取舍。 在空戰中,戰斗機都是迎面交戰,因此對前半球的隱身能力有最高要求,只有在執行對地打擊任務,特別是在需要突破敵人的防空網時,才需要加強側面與后半球的隱身能力,做到全方位隱身。 f-22a沒有及時探測到j-20,還有另外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雖然擁有一樣的名稱,但是日本空中自衛隊的f-22a絕對不是美國空軍的f-22a,而是做了很多簡化,比如沒有配備性能先進的an/agp-79火控雷達,而是換成了為f-35a開發的an/agp-81火控雷達。 事實上,這還是日本爭取的結果。 在第一批十二架f-22a上,配備的是f/a-18f上的an/agp-73火控雷達。因為這種雷達已經落后,而且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中,美國海軍的f/a-18f在制空作戰中毫無建樹,甚至很少參與空戰,所以日本以自行開發火控雷達為要挾,最終讓美國做出讓步,提供先進一些的an/agp-81。在交付了第六十架f-22a之后,美國還專門提供了十二套雷達,用來改進最初的十二架f-22a。 顯然,編號的數字大小不代表雷達的性能。 f-35a是典型的中型多用途戰斗機,更注重打擊能力,而不是用來制空,所以為其開發的雷達在對空方面遠不如an/agp-79。 在邊跟蹤邊掃描模式下,an/agp-81的探測范圍僅有水平十二度、垂直六度。 也就是說,只能發現這個區域類的目標。 在攔截來犯敵機時,j-20肯定會直接迎戰,不會迂回,因為敵機正在高速逼近,沒有足夠的時間迂回。 問題是,kj-2000正在規避,而f-22a的火控雷達必須跟隨kj-2000。 結果就是,在進入到有效探測范圍之前,j-20就離開了f-22a的探測區域。 五點十五分,f-22a機群與kj-2000的距離縮短到一百二十公里,進入了aim-120d的攻擊區域。 可惜的是,發射導彈的時機還未到來。 在迎面攻擊的時候,aim-120d的射程超過了一百二十公里,而且理論上、即目標不做機動規避時能達到一百五十公里,甚至更遠,可是在為追攻擊的時候,射程會根據目標的飛行速度相應縮短。 拿對付最大飛行速度近有九百多公里的大型預警機來說,aim-120d在尾追攻擊時的最大射程要比迎面攻擊縮短大約百分之二十。 也就是說,要想確保萬無一失,應該把射程縮短到九十公里左右。 如此一來,以兩馬赫速度飛行的f-22a還要大概九十秒才能獲得理想的開火時機。 這個時候,領隊長機飛行員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差點改寫了空戰結果:讓兩架f-22a繼續用火控雷達鎖定kj-2000,并且在到達理想距離時開火,另外兩架f-22a則改變雷達的工作模式,重點搜索周圍空域。 顯然,日本飛行員也很擔心潛在的j-20。 僅僅十五秒后,擔任搜索警戒任務的兩架f-22a就探測到了從西北方向上殺來的四架j-20,而且測算出距離不超過一百公里。 日本飛行員沒有遲疑,立即調整雷達的工作模式,鎖定了那四架j-20,隨即發射導彈。 讓日本飛行員沒有想到的是,就在aim-120d發射后不到十秒鐘,四架j-20就調轉航向加速飛走了。 顯然,剛剛發射的八枚aim-120d全部浪費掉了。 j-20的逃逸速度比預警機快得多,因此在尾追攻擊時,aim-120d的最大射程不會超過七十公里。 只是,f-22a的任務不是擊落j-20,而是干掉那架預警機。 f-22a沒有追擊j-20,西南方向上是東海艦隊,而且往西飛行十五分鐘就將進入中國領空。 五點十六分不到,擔任攻擊kj-2000的兩架f-22a把火控雷達調整到了鎖定模式。 在完全以鎖定模式工作的時候,火控雷達的鎖定距離將增加百分之五十,而且能夠獲得更加準確的目標數據。 顯然,這也是為了保險起見。 只有在對付高機動性戰斗機的時候,才有必要使用這種工作模式。在對付笨重的預警機時,根本沒有必要。 日本飛行員的想法很簡單,突襲機會只有一次,絕對不能錯過。 也就在這個時候,四架f-22a的雷達告警機再次發出警報。 最初幾秒鐘,四名日本飛行員都沒有理會,因為在此之前,雷達告警響過好幾次,每次都是虛警。 當雷達告警機嘎然而止,導彈告警機響起來的時候,日本飛行員才猛的反應過來。 這次絕對不是虛警,而是導彈逼近了! 隨后,f-22a上的綜合被動電子系統給出了準確信息,雷達告警機截獲的電磁波來自西北方向,而不是艦隊所在的西南方向,而且是j-20的火控雷達,只不過,照射f-22a的不是那四架轉向返航的j-20,而是四架從超低空逼近的j-20。因為雷達探測低空目標的距離會大大縮短,所以在此之前,f-22a沒有發現這四架j-20。 情急之下,兩架負責攻擊的f-22a立即發射了導彈。 雖然發射aim-120d只需要幾秒鐘,但是這寶貴的幾秒鐘,仍然讓兩架f-22a錯過了避開來襲空對空導彈的機會。 兩架負責搜索警戒的f-22a沒有發射導彈,而是立即進行機動規避。 這時候,兩名日本飛行員犯了一個致命錯誤。 因為是低空的j-20鎖定了自己,所以兩名飛行員認為是那四架j-20發射的導彈,在采取規避戰術的時候,選擇了爬升,而不是俯沖,因為只要爬升幾千米,就能超出中程空對空導彈的最大射高差。 顯然,日本飛行員并不知道,這些導彈是由第一批四架j-20發射的。(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