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風光無限
隨著第一陸戰師逼近金策港,聯軍的神經也繃緊了。 雖然在“東朝鮮灣??諔稹敝?,聯軍加強了針對人民軍彈道導彈部隊的打擊力量,僅美軍就調集了三個聯隊的上百架f-15e,專門執行搜索與攻擊導彈機動發射車的任務,韓國空軍還提供了兩個聯隊的f-15k,協助美軍打擊人民軍的中短程彈道導彈,但是聯軍的積極行動沒有換來對等的回報,持續數天的高強度空中打擊,僅僅發現與摧毀了不到二十臺導彈發射車。 萬幸的是,人民軍沒有發動大規模導彈襲擊。 這幾天里,聯軍對作戰力量、特別是針對彈道導彈的作戰力量做了調整。 為了增強部隊的反導能力,聯軍首先增加了戰區反導系統的數量,用c-17c從美國本土與歐洲運來了八套thaad,其中六套分別部署在東西戰線后方,專門為預警機、電子戰機等支援飛機提供保護,剩下兩套送往前線作戰部隊,一套部署在咸興,一套部署在剛剛占領的利原。 只是,thaad戰區反導系統不是萬能的,不能保證萬無一失。 事實已經證明,面對大規模彈道導彈襲擊時,thaad系統的攔截能力非常有限,只需要一枚配備了電磁彈頭的彈道導彈就能摧毀整個反導系統。在對付低空的巡航導彈時,反導系統也不太理想。 最大的問題不是在攔截手段上,而是如何及時發現來襲的導彈。 沒有足夠的預警時間,任何性能先進的反導系統也派不上用場。 為此,在第一陸戰師從咸興出發的第五天,美國航空航天部用一枚“德爾塔”火箭發射了一組導彈預警衛星。 三顆預警衛星全部部署在近地軌道上,與之前發射的三顆預警衛星一起工作,能夠確保對朝鮮全境進行不間斷監視,在導彈升空后十秒鐘之內發出警報,為反導攔截系統提供五分鐘以上的預警時間。 必須承認,美國確實財大氣粗。 六顆導彈預警衛星價值二十億美元,算上兩枚運載火箭,總投入近三十億美元。 花這么多錢,僅僅為了對付那些價值不到一百萬美元的中短程彈道導彈! 導彈預警衛星能夠發現彈道導彈,卻發現不了使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遠程火箭彈,以及使用渦輪噴氣發動機的巡航導彈。 要想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導彈預警系統,聯軍還要加把力。 為此,聯軍不得不把西線戰場上的預警機巡邏空域由元山轉移到咸興,使其能夠探測到飛越鴨綠江的巡航導彈。 與預警機一道,美軍的e-8c“聯合星”也靠前部署,用來搜尋遠程火箭炮。 聯軍這一系列的部署調動足以說明,志愿軍在反擊中大規模使用電磁武器,已經對戰爭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影響。不管聯軍是否認識到,電磁戰已經改變戰爭面貌,至少開始重視志愿軍的新戰術。 可是,對付電磁打擊,并非易事。 作為電子戰的先驅,美軍在數十年前就研究過電磁戰,只是隨著蘇聯解體,很多研究工作都被迫下馬。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美國獨大的局面形成。特別是“九一一”事件后,對美國構成威脅的不再是某個大國,而是沒有國家形態的恐怖組織。美軍進行軍事改革,打擊恐怖組織、對付****成為主要任務。 受這些因素影響,美軍的電子化程度越來越高。 大到航母、小到士兵手里的槍支,幾乎都有電子元件,而且電子產品對武器裝備性能的影響越來越顯著。 為了降低采購成本,美軍開始降低軍用電子產品的標準,甚至在一些次要領域采用了民用標準。比如在美軍最新式的“瀕海戰斗艦”上就采用了大量商用計算機芯片,一些美軍士兵甚至把“蘋果”手機當成必要裝備。 民用設備能大幅度降低武器裝備的制造成本,可是因此產生的問題也非常突出。 早在冷戰期間,美軍就發現,晶體管電子設備的抗干擾能力遠不如電子管,在核大戰中能夠生存下來的,只有電子管產品。 電磁戰中,同樣是這種情況。 遭到大功率電磁打擊之后,晶體管電子設備很容易燒毀,而電子管卻不易受到破壞。 可以想象,高度現代化的背后,潛藏著巨大的風險。 美軍發現了風險,卻沒有找到消除風險的辦法。 現代化的武器裝備中,哪一樣沒有電子設備?步槍上的紅點瞄準鏡,坦克上的紅外成相系統,戰機上的雷達與飛控計算機,戰艦上的通信系統與雷達系統,乃至美軍戰斗力倍增器的軍事網絡系統,均建立在電子設備上,如果細化的話,都是一個個以硅元素為主的晶體管構成的。 換下這些裝備,顯然不可能。 關鍵是,美軍強大的戰斗力,正是建立在強大的通信與指揮系統上,而這些系統又建立在先進的電子技術上。 沒有了由成千上萬的晶體管組成的微處理器,美軍還能得心應手的作戰嗎? 不管是thaad反導攔截系統,還是導彈預警衛星、靠前部署的預警機,都是被動防御手段,無法從根本上消除威脅。 要想消除威脅,就得主動進攻。 問題是,美軍能夠主動進攻嗎? 志愿軍名義上是雇傭軍隊,與中國沒有關系,可是志愿軍的作戰支援系統全部放在中國本土。 美軍要想主動進攻,就得攻擊中國本土,至少得襲擊中國本土上空的作戰飛機。 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別說攻擊中國本土目標存在巨大的軍事風險,美國總統也不會批準,因為這存在更加巨大的政治風險。 美軍走入了死胡同,找不出有效解決辦法。 幾天下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已經在電磁攻擊中嘗到甜頭的志愿軍絕對不會善罷甘休,正在積極組織新的反擊行動,而且會再次使用電磁武器,甚至會擴大電磁武器的打擊范圍。 志愿軍會再次攻擊美軍的航母戰斗群嗎? 因為在第一陸戰師發動進攻后不久,兩艘041型常規潛艇離開了清津港,所以聯軍把保護航母戰斗群放在了首要位置上。 到這個時候,美軍已經搞清楚,襲擊“華盛頓”號的不是攻擊核潛艇。 雖然這個結果讓斯特勞斯非常難堪,因為在單方面退出?;鹫勁星?,他已經明確無誤的向英法俄與聯合國秘書長提出,中國首先破壞了交戰原則,動用了非常規武器,但是阿倫上將卻松了口氣,畢竟攻擊核潛艇的威脅比常規潛艇大得多。如果當時襲擊航母戰斗群的是一艘攻擊核潛艇,沉沒的肯定不止“華盛頓”號。 問題是,兩艘041型常規潛艇的威脅也不小。 如果不是核潛艇擊沉了“華盛頓”號,那就肯定是常規潛艇干的。從幸存官兵反應的情況來看,五條魚雷分兩批擊中了“華盛頓”號,其中前兩條魚雷的爆炸威力大得多,可以斷定為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魚雷。 果真如此,那么擊沉“華盛頓”號的就是一艘041型常規潛艇,而且肯定是后來到達清津港的那艘。 要是志愿軍故伎重演,第71特混艦隊的下場不會比第72特混艦隊好多少。 為此,美軍隨即發起了專門針對兩艘041型潛艇的反潛作戰行動。為了表示支持,韓國海軍還派來了幾艘驅逐艦。 在茫茫大海上搜尋兩艘能在海面下潛伏二十多天的aip潛艇,有那么容易嗎? 即便掩護第71特混艦隊的攻擊核潛艇多達七艘,其中三艘是“弗吉尼亞”級,但是美軍仍然沒有多大信心。 主動權在進攻方手里,航母戰斗群只能被動防御。 更重要的是,威脅不僅僅來自海面下,還來自大氣層外。 志愿軍要用潛艇襲擊航母戰斗群,首先得粉碎航母戰斗群的反潛能力,也就得使用攜帶電磁彈頭的彈道導彈。 第72特混艦隊的遭遇已經證明,美軍原有的反導戰術無法對付飽和攻擊。 必須擴大攔截范圍,在彈道導彈的上升階段、最遲在大氣層外進行攔截,絕不能在彈道導彈的再入段進行攔截。 除了在陸地上部署thaad系統之外,美軍只能讓反導戰艦靠前部署。 萬幸的是,志愿軍已經沒有能力與聯軍爭奪制空權了,也就很難發現脫離航母戰斗群的反導戰艦,更無法進行攻擊。 只是,誰能保證萬無一失呢? 面對嚴峻的導彈威脅,美軍肯定在咒罵當年讓abl計劃下馬的國防部長。 雖然在錢德勒與阿倫的堅決要求下,五角大樓已經重新啟動了abl計劃,讓封存的載機重新進行飛行測試,并且委托波音公司制造三架工程樣機,以加快研制速度,但是美軍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獲得一架具有作戰能力的激光反導飛機。 別看聯軍地面部隊所向披靡,可是包括阿倫在內,幾乎所有聯軍高級將領都在暗自祈禱人民軍用光了中短程彈道導彈,志愿軍無法再次發動導彈突擊。如果第71特混艦隊落得同樣的下場,聯軍將永遠失去打贏這場戰爭的機會。 志愿軍還能發動導彈突擊嗎?(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