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軍備競賽
ps:看《雙鷹旗下》背后的獨家故事,聽你們對小說的更多建議,關注起點中文網公眾號(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眾號-輸入qdread即可),悄悄告訴我吧! 隨著時間進入到1936年,《華盛頓限制海軍軍備競賽條約》到期,由于日本宣布退出續約談判,奧匈帝國也隨之宣布退出條約,歐戰之后的世界海軍假日結束了。 由于當初在歐戰結束后,奧匈方面半賣半送地把還未完工的四艘法國“紅衣主教”級戰列艦賣給了中國。日本海軍在退出條約之后,即開始了新一級戰列艦的建造計劃,以期全面壓制中國海軍。 早在1932年,田中義一上臺后,日本就以德奧海軍為假想敵制定了新的海軍發展計劃,為了保證對中國的侵略方針,日本海軍明確提出在遠東與德奧艦艇編隊決勝的戰略。由于在海軍主力艦數量方面日本根本無法與德奧海軍抗衡,日本海軍提出建造超級戰列艦,以單艦的威力來抵消德奧艦隊數量優勢的方案。新型戰列艦的設計任務開始于1933年,隨后在1935年制定出“01號艦隊補充建造計劃”,確定建造4艘標準排水量為6萬噸的大和級戰列艦。 1936年5月,日本“01號艦隊補充建造計劃”的首艦“大和”號在廣島的吳海軍造船廠開始開工建造,為此日本海軍制定了嚴格的保密管理制度,在能俯視造船廠的地方都加上圍板,造船廠本身亦對技術人員和工人執行著嚴格的機密管制。 不過,在“大和”號開工后不久,維也納《觀察家報》突然出現了一則關于日本開工建造了兩艘60000噸,裝備了460毫米主炮的大和級戰列艦的報道。隨著報道的情況越來越詳細,歐洲和美國的報紙也不斷轉載,整個世界的目光都吸引到了日本。 此事立刻引起英國、美國和德國的關注,并且在第一時間向日本發出照會,要求日本公開正在建造的新式戰列艦的數據,并允許英、美、德三國派出人員進行核查。日本外務省一面不斷地否認新式戰列艦的數據,聲稱日本海軍新式戰列艦的排水量不超過《華盛頓海軍條約》甩規定的35000噸,另一方面以已經退出海軍條約和保守軍事機密為由不準歐美派出軍事人員進行核查。 另一方面,日本國內進行了緊急的“清除間諜”行動,凡是無法證明清白的相關人員,都被送進了監獄或被處死。在這一輪“清洗”中,吳海軍造船廠共有53人受到牽連,其中8人被當作“叛國者”而被秘密處死。 由于日本一直拒絕各國派出人員進行核查,各國基本上開始認定了這條消息的真實性,奧匈帝國首先不甘示弱,表達了自己對此事的嚴重關切,隨后宣布計劃在1937年-1939年開工建造六艘滿載排水量為60000噸,裝備10門410毫米主炮的超級戰列艦。 德國方面自然不甘落后,隨后也宣布在1937-1938兩年陸續開工建造六艘排水量為65000噸,與奧匈同樣裝備10門410毫米的超級戰列艦。 緊跟著的是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英國人費盡心思打造的華盛頓-倫敦條約海軍體系被打破了,美國在德國宣布準備開工建造超級戰列艦之后,也宣布計劃建造六艘超級戰列艦。英國人沒有辦法,為了維持海軍力量,咬牙宣布也將開工五艘最新的超級戰列艦。 隨后,法國和意大利也宣布了自己新的戰列艦建造計劃,平衡被打破,整個世界又重新投入到新一輪的海軍軍備競賽熱潮之中。 這個世界并不是很安生。 墨索里尼登上意大利首相的寶座后,全面倒向德奧,又加入到德奧同盟之中。在德奧的縱容下,墨索里尼的野心逐漸膨脹。但整個東地中海差不多已經成了奧匈帝國的內湖,墨索里尼不敢惹奧匈,于是把目光轉向非洲,唯一還幸存的非洲國家阿比尼西亞就成了他想要獵取的目標。 阿比西尼亞位于非洲東北部,面積約有 122 萬多平方公里,其中高原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 2/3,有“非洲屋脊”之稱,西部地勢逐漸下降,斜向蘇丹平原。阿比西尼亞是具有 3000 年歷史的猶太教古國。由于地處熱帶,經濟作物比較發達,盛產咖啡、棉花和煙草。阿比西尼亞是世界上主要咖啡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畜牧業比較發達,主要牲畜有牛、羊、馬、駱駝等。皮革是阿比西尼亞另一項重要出口物資,礦產資源也很豐富,已經發現的有白金、黃金、錳、銅、石油等。但由于經濟落后,無力開采,人民生活異常貧困。 阿比西尼亞緊挨著意大利在紅海沿岸的殖尼地厄立特里亞,其產品出口大多得經過意屬厄立特里亞的港口,1890年,意大利宣布阿比西尼亞成為其“保護國”。1895 至 1896 年,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但意大利侵略軍卻在阿杜瓦戰役中遭到慘敗。 這是西方列強第一次在侵略戰爭中遭致一場慘敗,意大利人不得不同孟尼利克三世簽訂和約,它的入侵行動成了一場笑話。 墨索里尼上臺后,決心一雪“阿杜瓦之恥”,1935年,意大利出兵入侵阿比西尼亞,在飛機、大炮、坦克甚至是毒氣彈的支持下,意大利人終于征服了整個阿比西尼亞。 現在德奧意三國又把黑手伸向西班牙,決定對西班牙內戰進行的武裝干涉。 早在1930年初,西班牙就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阿方索國王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國。當時地中海地區的霸主奧匈帝國卻無意干涉西班牙內政,阿方索國王雖然姓氏里有哈布斯堡,卻是法國波旁王朝的后裔,所以哈布斯堡王朝也無意替波旁家族出頭。 但共和之后的西班牙卻陷入到混亂之中,這點和法國大革命之后十分相似。在中國,實際上也出現了這種混亂情況,不過,后來袁世凱卻逐漸穩定了局面,可是在西班牙,卻沒有這樣的人物。 并不是所有的國家都適合實行美國那樣的體制,傳統的時代,皇帝或是國王擁有著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威,雖然在憲政時代他們的權力已經大部分被轉移到了議會和政府,但對于保持國家的穩定依然起著重要的作用。 所謂的“民*主國家”,實際上就是把政府在經濟發展當中所起到的作用降到很低的程度,由市場自動地去調節和應對危機,這對于象美國那樣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不受威脅的安全環境的國家也許有用,但在國家遭受戰爭威脅時,它的應對和反應都比集權國家要慢得多。美國實際上在大部分時間里,一直保持著很低的軍費開支。 但在周邊面對著威脅的時候,其它的國家根本無法做到這一點。 就是把拿破侖三世給扔到美國,他也許都會成為一個偉大的皇帝,一統美洲。 沒有多少人能意識到美國地理上所處的特殊位置,只是一味地想學習美國的“先進制度”,這就造成了今天西班牙的亂局。實際上在中國,如果不是因為李海頓的出手干預,很早也會陷入到內亂之中,現在他們基本上已經渡過了危險時期,政權進入到了一種相對比較穩定的階段。 中國的經濟實際一直保持著較快的發展速度,但問題是他們的軍事工業及與之相關的重工業發展相對緩慢,如今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的紡織和輕工業生產大國,但與之相比,投資較大的國防工業卻相對落后,這是市場經濟的特點,只有當資本積累到一定的階段,重工業和與之相關的冶金、機械、化工、汽車、造船等行業才會進入到快速發展階段。 在后世,中國用了三十年的時間,終于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現在,北洋政府剛剛經歷了十五年的發展,就要面對日俄兩方面的威脅。 每當中國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日本人總是急不可待地跳了出來,這也是這種國家之間相互競爭的結果,兩個處于發展階段的地緣國家必然為因為爭奪市場和勢力范圍而發生戰爭,除非其中的一個,放棄了對于地區領導權的爭奪。 實際上中日之間的戰爭早晚都無法避免,除非其中的一個徹底征服了對手。(天上掉餡餅的好活動,炫酷手機等你拿!關注起~點/中文網公眾號(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眾號-輸入qdread即可),馬上參加!人人有獎,現在立刻關注qdread微信公眾號?。?/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