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斯卡格拉克(四)
短促的哨聲與蜂鳴器的警報聲撕心裂肺響徹在海面,“弗蘭茨大公”號的艦橋頂端,薩師俊上尉正在上面學習戰備值班,從這里能夠俯瞰到整個戰艦的情況。當警報聲響起之后,正在休息的官兵們開始慌慌張張地跑向戰位,從上往下看去,甲板上亂成了一團。槍炮長辛米奇少校順著舷梯從艦橋下面跑了上來。 值班副官卡西奇中尉向槍炮長報告說:“指揮部的命令是加強搜索東北偏北方位?!?/br> 辛米奇少校點了點頭,坐到了位置最高的槍炮長座位上,把雙眼貼在了7.5米光學測距儀的目鏡上,檢查了一下測距儀的狀況,然后問道:“能看到敵人嗎?”槍炮指揮塔在緩緩向左轉動,里面如小炮筒一般架設的六架大型望遠鏡有三架指向了目標可能出現的方位。一個滿臉絡腮胡子的觀測兵高聲說道:“什么也看不到,長官!” 海面上一層薄薄的輕霧把視距限制在了20000米左右,海面上根本看不到任何敵人的蹤跡。 與此同時,貝蒂也下令艦隊向南轉向,但旗艦的信號手卻忘了向身后5海里外的戰列艦隊發出燈光信號?!鞍屠漳贰碧柹系闹笓]官托馬斯少將雖然收到了貝蒂下令艦隊轉向的電報,但根據cao作規范,整支艦隊的轉向或是變速命令必須用燈光信號再傳達一次。 托馬斯少將根據自己的判斷去“理解”貝蒂的命令:“他讓我們繼續向北,兩頭包抄,以防止敵人逃走!” 直到10分鐘后,英國人才發現這個錯誤,又重新下達命令。托馬斯急忙命令艦隊轉向,但已經與貝蒂的戰列巡洋艦隊拉開了十海里以上的距離,4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在貝蒂身后以25節的最高速度拼命趕路,但心急的貝蒂卻把他的艦隊航速加快到了最高的27節,反而與戰列艦隊之間的距離越拉越大。 希佩爾下令巡洋艦隊撤退,現在他已經趕到了戰場,旗艦“呂佐”號上升起了“z”字旗,各艦的炮塔轉動著,瞄向西方的海天線。在那里,什么也看不見。 下午3:20,位于艦隊中后部的“塞德利茨”號上的了望手首先發現了西方海面上出現的一大片煙柱,戰斗警報聲再次響徹了海面,位于艦橋頂部的火炮控制室里在指揮官們的命令下測距儀和望遠鏡對準了西面的海天線。 隨著焦距的調整,英國艦隊的身影清晰地出現在了海平面上,六艘身材高大的戰列巡洋艦正排成兩列縱隊,高速從海面上開來。 “距離20000,方位97!”槍炮指揮官很快地報出了目標數據,這意味著槍炮官已經在測距儀上鎖定了敵艦的位置,敵人已經進入到了軍艦的射程之內。 令人奇怪的是,英國人裝備了13.5英寸主炮,比“塞德利茨”號射程要遠的戰艦到現在還沒有任何動靜。 希佩爾站在艦橋上深吸一口氣,緊盯著遠處直奔而來的“雄獅”號?,F在他的實力占優,但他搞不清楚英國人的四艘“女王”級快速戰列艦的位置,這是讓他擔心的地方。 “呂佐”號的甲板上滿是忙亂的腳步,脖子上掛著防毒面具的炮手雜耍一般跳過船舷上肆意堆砌的絞與雜物,鉆進笨重的炮塔,10門330炮口也已經指向了敵人出現的方位?!耙呀洿_認是貝蒂的快速艦隊,主炮射擊平臺的具體數據還沒出來……”這時參謀官向他報告說。 高倍望遠鏡鏡片里閃過英國主力艦的浮光掠影,平整如鏡的大海上,六艘充滿英倫風格的戰列巡洋艦現在改變成長長的單列縱隊直插希佩爾艦隊的后方。貝蒂想不顧一切地沖向前去,截斷希佩爾的退路。 “三艘‘獅’級,‘虎’號,最后面是兩艘“不倦”!”對于老朋友貝蒂艦隊的熟悉程度,希佩爾根本不用對照艦船圖冊就能一口說出對手的艦船類型,以及對手作出可能的反應動作。他很了解貝蒂的性格,去年8月進行的赫爾戈蘭海戰中,英國人曾經不顧一切地率領他的戰列巡洋艦沖入雷區去追趕德國的巡洋艦?,F在也一樣,不管前面是不是陷阱,他一樣都會跳進來。 “航向西南!”于是,希佩爾從容不迫地下達著轉向的命令,盡管他的實力占優,可是也擺出一副要向回逃走的架式。 雙方的距離不斷地拉近,希佩爾在貝蒂的眼皮底下進行了一次轉向,可是英國人的火炮依然沒有聲響。海上的輕霧和反光阻礙著英國軍艦上火炮指揮官的視線,根本無法捕捉到德國戰艦的具體數據,而處于西面的英國戰艦身影卻清晰地浮現在海平面上。 “方位123,距離19000,穿甲彈一發!” “明白!穿甲彈一發!” “呂佐”號的炮塔內,炮塔指揮官將將小喇叭狀的聽筒掛回嵌于鋼板壁上那簡陋但結實耐用的話機上之后,依然又對著老式的傳聲筒高喊了一聲。裝填的命令下達了,安裝在炮塔上方的小測距儀現在還無法捕捉到敵人,他轉過身向著炮塔里守候在炮位的士兵們用同樣的聲音喊道:“穿甲彈一發,開始裝填!” 升降機上發出一陣刺耳的金屬鏈條摩擦聲,這些重達560公斤的彈頭便被提升到正面裝甲厚達260毫米的炮塔內,再由上面的炮手們將它們依次填入炮膛!之后,是發射藥包,隨著咣當一聲,炮閂被合上然后擰死。 “裝填完畢!”炮塔指揮官向上報告著。 “方位121,距離18500!”槍炮指揮官下達著目標指示,四座巨大的炮塔紛紛開始轉動,粗長而冰冷的炮管也隨之作出微微的調整,最后,全部10門炮口一致指向左舷以戰艦北偏西27度的航向。炮塔里的官兵可看不到他們的目標在哪里,透過炮塔之間的一些縫隙和觀察口,只能看見甲板或是近處的海面。 在三層樓高的艦橋作戰指揮塔里,軍官們基本人手一副望遠鏡在密切關注著左舷遠處的海面,但這時候也只能模糊看見敵艦的身影。 3:48分,“目標距離15000,方位117!”當射擊指揮室里報來最新地測量數據后,希佩爾果決地下達了命令:“開火!” 數秒之后,一聲驚雷聲響徹海面,打破了沉寂,“左舷接敵”的旗號也在各艦上升了起來,隨著旗艦的炮聲響起,跟在它后面的各艦也陸續開始開火,海面上頓時籠罩在一大團黑色的硝煙當中,時不時地從里面冒出一團一團桔紅色的火焰。 大約半分鐘之后,英國艦隊為首的“雄獅”號也開始了還擊,炮彈打碎了海面上的薄霧,激起一道道高達百米的水柱。 兩支艦隊在相距14000米的距離上并行向南,依次找到自己位置相對應的對手捉對廝殺,只有德國艦隊處于最末尾的“馮.德.坦恩”號例外,由于英國人的戰艦少了一艘,它只能找上了對方最末尾的“不倦”號,與“毛奇”號一起合力向它進行攻擊。 貝蒂則集中了前面的兩艘戰艦全力向德國人的旗艦“呂佐”號展開攻擊,他毫不掩飾自己欲切入德國艦隊前方,搶占有利位置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