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秦王進軍營,朝堂起紛爭
39.秦王進軍營, 朝堂起紛爭 上回說道 劉文靜兵敗失高庶 李世民苦等敗軍歸 話說李世民接洽劉文靜后得知淺水原中伏,高庶城陷落這個消息,可謂是又怒又憂,然而既已大敗也沒辦法了,此刻他心中卻是擔憂殷劉幾位總兵,千軍易得,但是一將難求,何況殷劉幾位可是開國公候,要是一戰全歿或者被生擒,那可就比戰敗還不妙了。 派遣副將前去接應后,李世民在岐州城里那是叫一個坐臥不安,原本心中還是不滿幾位總兵私自出兵而發怒,此刻卻是心中祈禱他們僅是戰敗而無生命危險。 就這樣,自晌午接洽劉文靜就心亂如麻的李世民度過了這cao*蛋的一天。 次日,面帶倦色的李世民早早就起來了。 詢問親衛,可有人來稟告消息,侍衛搖頭,李世民更是焦慮了。 最怕的不是有消息,而且下落不明。 草草的用了犯就去城外駐軍營里日子,一到軍營,看著小小的營盤,出京帶走滿滿十萬人馬,如今他還沒見過敵人面就只剩不到三萬大軍,苦也。 還沒進傷兵營盤,遠遠就聽見一片哀嚎,糜爛血腥的臭味飄出老遠,看見李世民來了,守門兵丁趕忙行禮。 一擺手,李世民心中苦澀的進去了。 他也不是沙場雛兒,也是見多了死和鮮血的,可是這次,卻是心中有苦難言。 是他這個主帥病倒了,大軍才如此憋屈的戰敗的,他這個主帥更是連敵人面都沒見過 “參見大帥……” “參見秦王殿下……” …… 樸實老實,任勞任怨的兵丁見李世民來了趕忙互相攙扶掙扎起身。 李世民一向寬容有愛,當即忙道免禮。 場中默默無聲,都沒人說話,滿眼看去,臟亂的營盤的千余將士攤坐一地,在這個醫療匱乏的時候,受傷嚴重的早就死去了,活下來的要不就是命大要不就是殘疾抑或輕傷。 “將士們,你們都是勇士,你們沒有不戰而退,沒有被俘投降,你們都是我大唐勇士,都是關中好男兒”。頓了頓,“此次戰敗乃本王之過也”。此話一出,一片嘩然,哪敢讓王爺認錯,紛紛請罪。 李世民手一壓,“眾位將士可能在疑惑,為何我軍駐扎這岐州城外十余日不動,更是從不見本王露面”。此話一出,滿地傷卒和幾位將軍都是抬頭看向李世民。 這時李世民道出了又一個令眾人嘩然的消息。 “因為本王病倒了,在這兩軍對壘之際,本王卻身患了瘧疾”。 眾將士鬧哄哄的。 “啊,王爺染了瘧疾啊……” “啊,老天爺,患了瘧疾……” “啊,瘧疾可是會傳染的,王爺他……” “你這矬貨,王爺對俺們仁愛的很嘞,不會傳給俺們的嘞” …… 一陣鬧哄。 “沒錯,就是沾之即死的瘧疾之癥,你們不用慌張,本王之病已痊愈”。 眾人聞言又是一陣嘩然。 “聽見沒,王爺得了瘧疾還一點事兒木有啊,俺爺那輩兒全村得了瘧疾都死光了,可就剩俺爺幾個壯實的逃難跑了嘞”。 “那是,王爺是誰啊,那是老天爺降下的天神嘞”。 李世民又提高聲音一喝:“本王身患瘧疾之癥都挺過來了,你們也要挺住,回頭本王奏請朝廷,給爾等傷者雙倍撫恤,賜田十畝,朝廷仁厚,必定應允” 。 “秦王千歲,秦王威武”。 “秦王千歲,秦王威武”。 …… 眾人欣喜若狂,這年頭當大頭兵不就是為了吃口飯和那點賞賜嗎。 李世民微笑著走了,留給余下士卒一個威嚴高大的背影。 若是李破軍在此定是要感嘆,好一個收買人心,傳播聲望,吾輩不及也,不愧是一代雄主。 李世民這招可是高,都不知道一石頭多少鳥了。 一是自身本就寬厚,此次戰敗的憋屈異常。 二是在慰問中順帶說明自己從未現身的原因,說出自己重病,傳到朝堂上那些太子黨的就不好攻訐了。 三是在此安撫將士一番,可以收攏軍心,戰敗后軍心渙散,必定會有不良情緒,當貴為秦王的主帥李世民來安撫一番也可穩定軍心。 四是宣布撫恤,借口自己請奏,也得了士卒的感謝之心,受之恩惠,其實不用李世民請奏朝廷也會加以撫恤的。 五就是最重要的一點了,收攏人心,傳播聲望,他李世民本就,皇家里最能打的,戰功赫赫,在軍中有著莫大聲望的,這樣一來,軍中士卒必定更加愛戴他,更加推崇他。 然而偌大的好處就是李世民這小小的一招得了,或許這就是為將之道,帝王之術吧。 剛出傷兵營門,從岐州城處方向卷起一陣塵土,奔來一騎,李世民定睛一看,就是昨日派去接應殷劉敗軍的那員副將。 幾步上前,那部將風塵仆仆,滿倦色,差點跌下馬,李世民趕緊扶住。 “末,末將不敢,”。無名副將掙脫李世民的攙扶。 李世民急聲道:“無妨,殷劉前軍如何,可否接到,情況如何”。 副將也知情況緊急,“稟大帥,接應到了,殷將軍率約八千殘軍正在后面趕來,末將擔憂大帥急迫,只身快馬前來報信”。 李世民大送一口氣,沒有全軍覆沒就好,又問道:“那你為何從岐州方向而來”。 “末將以為大帥身在岐州城,快馬直接去了城內,卻得知大帥在此地,因故又轉來大營中”。 李世民點點頭,想著想著殷劉敗軍,吩咐道:“你且回營歇息,事后本王自當記功”,就讓副將回去了。 結果那副將感謝一番后卻欲言又止,沒有走。 李世民不由得說:“還有何事,你一并說來” 。 “大,大帥,前軍里沒有劉大將軍和竇將軍幾位總兵”。副將說出來的消息驚得李世民一跳。 趕忙問:“劉竇幾位將軍何在?”。 副將悲道:“大將軍慕容羅睺、李安遠陣亡,右驍衛大將軍劉弘基被俘。八大總兵僅余殷梁劉幾位了” 。 李世民一聽,大叫苦也,原本想千軍雖歿,大將幸存。沒想到還是歿了幾位總兵。 也沒管周圍人的勸慰,自己打馬回了住地。 回了岐州府,李世民安坐案桌,命人,手書奏章,稟明軍情,并自我請罪。雖然此戰大罪在殷劉二人,但身為主帥有著不可逃脫的責任。 下午酉時,殷開山梁實幾位終于領著敗軍回岐州城了,被人襲殺在狹窄甬道,五萬大軍僅余八千殘軍逃回,一戰失了四萬多將士,這還是薛舉因兵力消耗過多沒有追擊的情況下。 面對,幾人的請罪,李世民也無話多說了,既已戰敗,再責罰只會失去人心,得不償失。 只得安頓好傷兵,整編殘軍。 ………… 大唐長安城 城門處人來人往,盡顯天下大城風范,販夫走卒,書生豪強,絡繹不絕,看來前方戰事一點都沒影響到這座巍峨大城的正常運行。 筆直寬大的大道上飛來風塵仆仆的一騎飛奔而來。 嘶啞的聲音喊著“戰事急參,路人讓行”。 路人紛紛趕緊讓到一旁,在古代,若是在大道上不讓行,被飛馬驛卒撞死了那是活該,都無處申冤的。 飛馬直接到了大明宮門,下馬喊道:“前方戰報,速傳陛下”。 宮門處有專門的傳遞人員,也不敢耽誤,趕忙將公文袋中公文送往太極宮李淵處。 …… 滿朝鬧哄哄的,交頭接耳的討論著,就在剛剛遞上來的戰報上的消息讓朝堂炸了。 臨近交戰之際,身為主帥的秦王殿下居然身患重病了。更離譜的是殷劉二位總兵居然帶頭違抗軍令私自出兵了,最后十萬大軍居然傷亡七萬余,此等大敗,自李唐起兵來從未有過。 太子中舍人王珪出列奏道:“陛下,臣參奏秦王失職戰敗之罪,身為主帥,毫無作為,未逢敵面便大軍十歿其七八,實乃大罪,請陛下治罪,剝其尚書令之職,以儆效尤”。剛奏完,就有幾個太子黨的人來附議。 這王珪是李建成的堅定支持者,堅定不移的支持著李建成,職位也是太子中舍人。此刻逮著機會自然不會放過,而他的請奏更是毒辣異常。 武德元年,大唐初立,李世民就是被封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秦王等位,可謂是優厚的很,其中尚書令是文職,讓李世民在權利中樞文官里有著一席之地,可是李世民的一臂。王珪這老狐貍深知李世民在軍中威望甚高,不可輕易撼動,就轉移方向了,如今王珪此刻卻請剝奪李世民的尚書令一職,可算是要斷其一臂,毒辣的很。 接下來又有李世民一方為其申辯,說道秦王身患瘧疾,保命尤難,何談領軍,全是殷劉幾位違抗軍令,擅自出兵之罪。 兩黨爭執不休,李淵頭疼不已,心中也是憋屈的很,大唐第一戰就大敗,他的臉上也是火辣辣的疼,又想到李世民身患瘧疾,差點殞命,不由得心中一顫,對這幾個優秀兒子他還是很在意的。 一拍龍案,“肅靜,朝堂之上如此爭執成何體統,此事等秦王回朝再議,退朝”。說完李淵揮袖而走。 底下眾臣氣息為之一滯,王珪等太子黨不由一嘆,看來是難以扳倒了。此時趁李世民不在朝堂未占主動沒有奏效,那等他回來就更難了。 眾臣有人暗喜有人憂愁的退朝了。 ………… 話說李破軍,朝堂上為他老爹的事兒爭執難定,他老爹如今也是在百里之外的岐州城暗自神傷。 后花園之中,一個壯實小童正在揮戟如風,虎虎生風,正是李破軍。 旁邊亭子里,一個溫婉恬靜的少婦,手持一杯香茗正慈愛的看著場中的小童,小腹微微隆起,看樣子應該是有身孕了。 母子倆都不知道這家的頂梁柱此刻已經是敗軍之將,遭人攻訐。直到晚間一個不速之客的到來。 預知后事,請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