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趙國求援
再說那個蒙家鐵騎中的王離,他以前是蒙恬軍中地位僅次于蒙恬將軍和公子扶蘇的第三號人物。 他祖父是秦朝名將王翦、父親是名將王賁。 我們說了,當時的社會還非常講究血統,所以王離也憑借顯赫的家世成為蒙家鐵騎的第三把手。 但是,成為第三把手他還覺得很不甘心,因為他的祖父和父親在當年都曾幫助秦始皇統一六國,那可以說是威風八面,均為軍中第一人,所以作為蒙家鐵騎老三,他很不滿足。 他為了替代蒙恬成為軍中老大,早就與胡亥勾結,想暗中抓住蒙恬和公子扶蘇的辮子,扳倒他們,扶胡亥繼承皇位,好自己上位,替代蒙恬成為軍中第一人,光宗耀祖。 待胡亥使用趙高的陰謀詭計上位以后,公子扶蘇被矯詔賜死,蒙恬將軍也被逼喝毒酒自殺,此時蒙家鐵騎中再無他人在王離之上。 王離是胡亥的人,自然是如愿以償地當上了蒙家鐵騎的老大。 他受封為武城侯,任上將軍,率長城軍戍邊,防備匈奴人進攻。 可是有些東西其實你在心里想想就好,真正到手了就滿不是你想象的那么一回事! 譬如那個胡亥就覺得他比他大哥公子扶蘇強,全大秦帝國就他繼承秦始皇的皇位才能夠把大秦帝國發揚光大。 結果他當上了皇帝以后,比秦始皇更加變本加厲,弄得民怨沸騰,老百姓紛紛揭竿而起,用實際行動對他說不。 把一個好好的大秦帝國搞得烏煙瘴氣! 所以,還是古人說得好,“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 這個王離也是一樣,他不知道天高地厚,看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 他當上蒙家鐵騎的老大以后,就對手下的將軍們擺他那個老大的臭架子。 他心想,好不容易當老大了,還不得威風威風! 可是,他把自己當根蔥,又有誰拿他蘸醬呢? 長城軍那些的將軍都是蒙恬將軍過命的兄弟,都是蒙恬將軍的鐵桿老哥們,跟在他背后出生入死,一刀一槍浴血奮戰靠軍功打出來的。 他們對于王離這個靠血統,靠溜須拍馬上來的人是真心看不上。 而且他們也知道,蒙恬將軍在的時候,這個王離就和蒙恬將軍面和心不和,沒少給蒙恬將軍使絆子。 因此,在王離給他們擺了幾次老大的臭架子,這些人都不尿王離那一壺以后,王離就知道問題出在哪里了! 他根本指揮不動這些蒙恬將軍的鐵血將領,因為這些人全部都是蒙恬將軍過命的兄弟。 他必須要有自己的班底,才能在長城軍中立住腳。 他就把蒙恬將軍的人全部換下去了,換上他自己認為可靠的人。 可是他換上的人都是跟他同一類的人。 所謂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可是他好這一口,士兵們可不好這一口。 因為但凡對上司阿諛奉承的人,對下屬那是作威作福! 因為他們平時在上司那里當狗當慣了,就需要從下屬那里找一些當主人的感覺,才會找回心理平衡。 可是,王離選的這些人搞陰謀詭計還可以,打仗那是鐵定不行。 一個個貪生怕死,畏敵如虎! 他們又沒有什么能耐,還對下屬動輒打罵。 要知道這些下屬士兵也是曾經驅逐匈奴的鐵血勇士,在蒙恬將軍當老大的時候,對弟兄們也非常照應?,F在卻被王離的這幫小人這么侮辱,心里根本就受不了。 恰恰就在這個時候,大秦帝國的形勢也發生了變化,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翻身奴隸把家當的事情屢見不鮮,遠的不說,光說陳勝,就是從一個長工一夜之間轉成了楚王。 這些驅逐匈奴的鐵血勇士覺得替這些小人賣命真心不值得,又受不了這些人的窩囊氣,很多人都開了小差,開溜,去別的地方尋找自己的前途! 就這樣今天跑一點,明天再跑一點。 最后,蒙恬將軍死的時候留下來的三十萬鐵騎,最后跑得只剩下十多萬人。 而且,那些帶兵的將領也不再是原來那些能征善戰的將領,都是一些溜須拍馬上來的窩囊廢。 蒙家鐵騎在這個時候已經只是徒有其表,名不副實了! 恰恰在這個時候,起義軍勢大,章邯被項梁帶領一幫打狗好手一頓猛揍以后,逃到濮陽城龜縮起來了! 胡亥在接到章邯的求援信以后,也對章邯的困境非常重視。 他一方面要姚卬到關中征兵,另一方面派人到長城找到王離,要王離帶領長城軍去濮陽城救章邯! 因為他覺得匈奴人已經被蒙恬將軍帶領蒙家鐵騎打怕了,打殘了,都躲在漠北苦寒之地不敢出來了,在這個時候,還是調用一下威震天下的長城軍暫時平一下叛,解一下章邯的危要緊。 等平定國內叛亂之后再讓長城軍回去防備匈奴進軍也不遲! 可是,他不知道,長城軍現在已經不是當年的蒙家鐵騎了,現在已經是一只紙老虎了! 而且他更沒有料到的是,他以為只是暫時調用一下長城軍而已。 他不知道,長城軍從離開長城的那一天起,就再也回不去了。 面對空空如也,沒有人看守的長城,恢復了元氣的匈奴人終有一天會卷土重來,對中原大地構成非常嚴重的威脅! 這是后話! 長城軍要從長城去救困在濮陽城的章邯,就必須經過趙國。 簡單地來說,就是他們必須戰勝趙國的軍隊。 可惜,現在的長城軍早已經不是當年令匈奴人聞風喪膽的蒙家鐵騎了。 那些真正能夠打仗的士兵和將軍都已經跑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一些不能打的! 他們一路攻城略地,進展確是非常緩慢。 等到章邯打敗了楚軍以后,他才率領蒙家鐵騎緩慢地趕到太原。 我們再說章邯趁雨夜襲擊了定陶,大敗了楚軍,并且斬殺了楚國的實際老大武信君項梁,一時之間威震中原,令所有的諸侯都膽戰心驚! 當時,楚國就在彭城擺出了防御性的陣型,嚴陣以待。 生怕他乘勝追擊,把楚國一窩給端了! 但是章邯當時忖度天下大勢,覺得齊、楚雖然依然還有兵馬存在,但是他們的主力都已經被自己消滅,他們的老大也被自己滅了,剩下的那些殘兵敗將充其量只是秋后的螞蚱,蹦跶不了幾天了。 尤其是楚國的項梁已經被自己殺死,那個幾個月前還在山里放羊的放羊娃又何足道哉! 反倒是河北的燕、趙兩國,越做越大,連王離帶領如狼似虎的長城軍都奈何他們不得,才更令人生畏。 他們才是大秦帝國的心腹大患! 思量良久,章邯于是打定主意,要與長城軍對趙軍進行兩邊夾擊。 先將趙國消滅了,再回轉身來收拾他認為茍延殘喘的齊、楚兩國。 當然,章邯做出的這個決定,也讓楚國得到寶貴的喘息之機,能夠積蓄力量,卷土重來! 要不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可能就不是巨鹿之戰,而是彭城之戰了! 于是,章邯就派遣人員趕去太原,催促王離趕緊起兵。自己則領了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奔邯鄲而來,誓要抓住趙王,消滅趙軍主力。 章邯在中軍帳中聚集眾將傳下軍令:命司馬蘭作為先鋒,孟覽為副將,領本部人馬先行;教章平、蘇駔引五萬軍馬二路策應;董翳、姚卬守護糧草輜重;自率十萬大軍,教司馬欣、盜巴、周類幾個壓住中軍,盡打旗號,齊鳴鼓角,滿山遍野,殺奔邯鄲來。 早有偵察人員探得情況,將消息報到邯鄲城里。 趙王歇聽到這個消息,大吃一驚。急忙召集文武百官前來商議。 要知道,瘋狗章的威名遠播,陳勝、項梁、魏咎、田儋這些狠人都無一例外地被他咬死! 只見文班隊里出來一人說道:“章邯挾破楚之余威,領四十多萬人馬來征趙國,兼有叛賊作為先導,真是銳不可當。 邯鄲雖然是王城,卻因連番征戰,還沒有來得及修繕,早就已經破敗不堪,加之糧草嚴重短缺,恐難長守?!?/br> 趙王見是李左車,趙國名將李牧之孫,被封為廣武君。 便問:“依你之見,該當如何?” 李左車道:“邯鄲東北巨鹿城,城高壕深,又多糧草供需,只要我們應對有方,固守待援,足可死守巨鹿城半年。 大王可命人先去準備,以為退身之計。 章邯驍勇無敵,我們想要單獨戰勝他幾乎不太可能,除非搬來各家諸侯,大家齊心協力,一起與章邯一戰,方可取勝。 大王若欲確保無恙,今便當使人快馬加鞭,去各國搬請救兵?!?/br> 趙王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意見。 遂親自寫下了三封求援書信,派了了三撥人,日夜兼程,趕往楚、齊、燕三國求救。 趙王歇又問道:“秦軍過不了幾天就來了,我們應當如何前去迎敵?” 張耳道:“現在我們即使將邯鄲周邊各縣的人馬悉數聚集攏來,也勉強只能湊得七八萬的士兵。憑此點兵馬迎戰章邯和王離兩路大軍,又怎么能夠取勝呢? 臣聞先前李良北略常山時,曾招得數萬人馬在那里,只因他走得倉促,未及收攏。這事還要勞累大將軍親去,如能夠收編過來,也可在城外添壯聲勢?!?/br> 陳余道:“我去了,誰在此領兵迎敵?” 張耳道:“我暫時無事,先替你督來?!?/br> 陳余道:“丞相親來統領,我自放心?!?/br> 張耳道:“情勢緊急,耽擱不得?!?/br> 陳余道:“既如此,現便起程。但我一人太孤單,須帶兩個幫手。夏公、張仝,一個精細,一個膽大,我三人同了一起去?!?/br> 趙王歇道:“大將軍只管挑選?!?/br> 陳余道:“人不在多,兩位足矣?!?/br> 張耳道:“我等自去巨鹿城里等待將軍。希望將軍早日率領援軍到來,千萬不要讓眾人失望?!?/br> 陳余道:“丞相放心,陳余會盡快搬得軍馬回來。到時內外合力,一同破敵!”就殿上拜辭了,帶上夏說、張仝,及府中門客十數人,帶領三百騎兵,離了邯鄲城,徑奔常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