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收復邯鄲
上回說到,張耳、陳余他們在革命處于低潮的時候,召開你決定革命前途和命運的信都會議,在關鍵時刻挽救了起義軍,挽救了革命,他們擁立了趙惠文王的孫子趙歇作為趙王,在信都建立了新的革命政權。 而叛徒李良在背叛革命,實施了反革命政變以后, 在邯鄲屠殺了許多革命者,雙手沾滿了革命者的鮮血! 他知道他這個行為已經使他與革命者結下了血海深仇,不可能化解,所以他很怕這些人找自己報仇! 這個時候他看見張、陳二人在他實施政變沒有多久就又建立了新政權也感到非常吃驚。 就率領五萬軍隊來到這里,想將新生的革命政權扼殺在搖籃之中! 陳余在陣前譴責他背叛革命,殘殺趙王臣的行為不忠不義! 他甩鍋說,武臣自立為王的行為,也是背叛楚王勝的行為,自己只是替楚王勝教訓他! ?陳余大笑道:“趙地的老百姓都已經知道趙王臣英勇蓋世,他僅僅帶領三千兵卒,不懼生死,就救趙地的老百姓出水深火熱之中,使大家擺脫了暴秦的壓迫和剝削。 ?趙地的英雄豪杰都很仰慕他,都從四面八方心悅誠服地前來歸順他。 ?我一直佩服你祖父李牧將軍為趙國所做的一切,以為你也是一位跟他一樣熱愛趙國,盡心盡力保衛趙國利益的英雄,故力排眾難,介紹你歸降趙王臣,本意使你重振你祖上名將的威名,讓你揚名于趙國。 ?不想你竟然倒行逆施,恩將仇報,反叛趙王,屠城趙都。 現在趙王臣雖然被你們這些亂臣賊子殺害了。 ?但是趙地的軍民已經擁立故惠文王的后人趙王歇為王,他通情達理,仁慈賢明,是趙地民心之所向。 ?你背主弒王,背叛趙國,不敬新王,反而率兵來犯! 縱然有千軍萬馬,也必然為趙地的百姓所唾棄! 他用手中的馬鞭指著李良身后的軍卒說:“你們這些人,都是趙王臣的舊部。李良這個人背恩弒主,天理不容。 你們千萬不要助紂為虐,趕緊回到老家去,靜待新王的招撫賞賜!” 站在李良后面的士兵一想,是啊,自己是武臣老大的小弟,不是這個叛徒李良的小弟,我們是趙國人,我們只聽從趙王的召喚,不能跟隨叛賊李良背叛趙國! 大家聽到他的話,齊聲大喊了一聲,就散去了一大半,陳余一見,心中大定,張耳說得果然有理,這些兄弟都不是真心追隨李良的。 李良看到這種情形勃然大怒,就拍馬掄斧,要過來殺陳余。 心想,擒賊先擒王,這個陳余的武術不太厲害,我把他拿住了,就不怕他帶領的那些士兵們不投降。否則再任由他這么胡說八道下去,我這些人要跑光了! 可是他想得挺好,陳余軍中的人也不是傻子! 只見陳余陣中,有一位身材魁梧,身手矯捷的年輕將軍,手執長槍,直取李良。 陳余一看,原來是趙國的名將李齊。 李良舉斧向他迎戰。 原來,李齊早就存了跟李良單挑的心思,早就已經憋了很久了! 當初在李良發動反革命政變那天,他就想跟李良單挑,只不過被張耳當時制止了,這個時候終于被他逮住機會了。 只見二將槍來斧擋,各憑本領,奮力相爭,直斗到五十余個回合,都不分勝負。 真的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眼見天色已經晚了,陳余于是鳴金收兵。 李良勞師襲遠,更是不敢戀戰。 雙方各自后退數里,安營扎寨。 李良回到營地,眾將過來報告說:士兵們大多已經跑了,只留下不到八千人。 這八千人都是死硬的反動派,因為他們都參加了邯鄲城的大屠殺,手上個個沾滿了革命者的鮮血。 他們如果偷跑的話,怕其他革命者找他們秋后清算。 所以他們沒有別的選擇,只有跟著李良一條道走到黑! 李良暗自尋思道,士兵們聽到他們立趙王的后代為王,都沒有心思跟趙軍作戰。 現在我只剩下這么點人,再去跟他們死磕,就不是我弄死他們了,而是他們要來弄死我了。識時務者為俊杰,我不如暫時退還到邯鄲,再去招募一些士兵,來跟他們死磕。 所以他決定退兵了。 他怕白天退兵讓陳余知道,會派兵趁機追殺他們,不太好脫身,于是帶領人馬連夜拔寨起兵,趁天黑而退。 可是還沒有等他們走出幾里路,就走到了一個山谷里。 只聽到一聲炮響,山上山下,火把齊明,伏兵四起。 大家齊聲高喊道:“莫讓李良那賊逃跑掉了!大將軍要拿他的腦袋去祭奠趙王臣的在天之靈?!?/br> 李良知道自己中了埋伏,就想從山谷中退出去,可是早就已經被陳余大軍團團圍住了。 只見山谷里左邊陳釋,右邊張黡,兩路人馬向他們前后夾擊,殺奔而來,勢不可擋,殺得李良的大軍丟盔棄甲,人仰馬翻,落荒而逃! 李良奮力沖殺,好不容易才殺出一條血路,趕緊往邯鄲方向逃去。 正在嘀咕自己總算逃了一命的李良,突然見到前面又是火光四起,李齊帶領一支部隊從路邊殺出,截住了他們。 只見李齊挺槍躍馬,過來與李良廝殺在一塊。 戰了不到十來個回合,后面的追兵趕到了。 李良不敢戀戰,急忙奪路而逃。 手下兵馬,幾乎散盡,只剩下八百余騎兵,護送他十分狼狽地逃回邯鄲城。 新政權的第一次反圍剿工作終于取得完滿的成功。 陳余大獲全勝,于是會合眾將,直逼邯鄲,乘勢攻城,李良立足未穩,兵力太少,堅守不住。 李齊當先登上城頭,斬殺了二十多個人。 李良急忙棄城而逃,正遇陳釋來阻,李良奮力沖殺,陳釋拖槍敗走。 李良剛欲往南走,陳余早已料定,使張黡在路上埋伏,阻住了他。 李良見不能力闖,于是就向西邊逃走,正逢張南帶領秦軍來取邯鄲,于是他率領敗軍去投降張南。 他這一投降,就把祖上李牧在趙國的余蔭喪失殆盡。 要知道他祖父李牧,乃是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著名的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并稱“戰國四大名將”。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現在他竟然投降秦軍,甘愿作為暴秦攻擊趙國的一只鷹犬,只能說他羞了先人,把祖父李牧的臉都丟盡了,而且他在邯鄲的屠城,確實也讓趙人極度憎恨和厭惡他! 張南知道李良英勇無敵,聽到小兵前來報告說,李良前來投降,就知道程春的反間計已經成功,頓時大喜過望,親自出營迎接李良。 二人相互見禮,入帳落坐,問慰已畢,張南道:“幸虧將軍棄暗投明,使我得到一員猛將,大秦帝國興旺在望!現在趙地已起風波,應該沒幾天我們就可以掃平他們?!?/br> 李良道:“張耳、陳余在河北名聲在外,豪杰、名流多過去歸附他們,又借著擁立故趙王后人而攏絡人心,所以現在時局雖然混亂,但是對他們的實力也不可小覷?!?/br> 張南笑道:“雖有艱辛,但將軍是河北的名將,邯鄲又是將軍以前任職的地方,你經營多年,現在我們有了將軍你的幫助,又這么會怕張耳、陳余這兩個籍籍無名的人呢?” 李良聽到他的話,對自己有吹捧之意,心中暗喜,于是暫時在張南軍中作為張南的偏將。 等李良整理休息了幾天,張南就過來跟李良商量:“現在聽說章邯將軍已大破張楚的賊兵,河南的反軍也一蹶不振,我想趁此良機,舉兵伐趙,愿將軍助我一臂之力?!?/br> 李良道:“只要將軍有用到我的地方,赴湯蹈火,在所不辭?!?/br> 張南于是要李良做為先鋒,率領三千鐵騎在前面,起兵來奪邯鄲,他自己親自督后軍接應。 卻說陳余奪回邯鄲,出榜安民,收拾人馬,又得二萬余人,便想請趙歇還都邯鄲,他的使者還沒有出發,就聽到有人來報告說。李良帶領人馬又來進攻。 陳余就想這個李良還有完沒完,上次不幸被他逃掉了,這此可再也不會讓他那么便宜了! 陳余生氣地說道:“這個背叛革命的無恥叛徒,竟然不思悔改,又貿然來犯,這一次我們一定要活捉了他將他五馬分尸!” 他趕緊率大軍出城迎戰李良。 第二次反圍剿戰爭正式開始! 兩軍相會,李齊第一個橫刀立馬,指名道姓,要會會李良。 李良出來迎戰,兩人戰了三十余合,不分勝負! 陳釋、張黡各拿兵器過來助戰,李良雙手難敵四拳,對付不了他們三個,于是率領軍隊退去。 陳余緊追不舍,追到三十余里的時候,只聽見前面喊殺聲大起,四面八方秦軍突然趕到,正是張南的大軍。 陳余大吃一驚,原來是自己中計了! 于是急忙下令退兵的時候,李良早已領軍翻身殺回,將陳余緊緊圍在陣中。 張南看見趙軍一片混亂,便縱馬掄刀,向陳余殺了過來,一下子就到了相踞不足五十步遠的地方。 陳余根本就不懂武術,哪里敢迎戰李良。 眼看就要被張南砍成兩截。 就在千鈞一發之際,李齊飛馬趕到,截住了張南,與他鏖戰在一起,陳余方才得以脫身。 陳余出來會合了陳釋、張黡二將,一起返身回來跟秦軍戰斗,兩軍混戰一團。 張南與李齊交馬四十余合,力氣不濟,刀法散亂,眼看著就要吃虧,趕緊帶領軍隊退去。 陳余也下令鳴金收兵,兩軍相據十里,筑營以對。 相持數日,交戰了好幾次,雙方互有傷亡。 陳余對眾將道:“秦兵都是生力軍,力戰難以取勝,不如使用良計讓其上當,這樣才能戰勝他們?!?/br> 于是他要投靠過來的李良以前的幾名手下,去李良的軍營中詐降,就說邯鄲城里現在有人叛變,趙兵軍心大亂。 他自己則親自帶領三軍,連夜拔寨而退,讓李齊在后面斷后。 李良聽到降兵們的話,覺得事情很有可能,等到他看見趙軍已經后退,于是入帳請張南出兵追擊。 參謀程春勸道:“陳余足智多謀,說不定這是他設下的圈套,引誘我們上當?!?/br> 李良道:“邯鄲城中我的舊部特別多,很有可能是他們看見陳余帶領軍隊出來了,現在邯鄲城內兵力空虛,所以他們背叛陳余迎接我回去。趙軍現在正回去救邯鄲,現在我們應當加緊追擊,這樣我們就可以生擒陳余了?!?/br> 張南認為他說得對,于是不聽程春的勸阻,便下令出兵。 他害怕李良搶了他的頭功,于是要他帶領后軍接應,自己率領一支軍隊在前面追趕。 還沒有走出幾里地,救追上了趙軍的后隊,雙方發生混戰。 李齊挺槍與張南交戰。 張南力氣不如李齊,回馬敗走。 李齊也不追趕,只顧退兵。 張南會合李良,又率領軍隊追趕,遇到趙將張黡來阻攔,張南當先接戰,戰了二十余個回合,張黡撥馬敗走。 張南趕來,忽然李齊率領大軍從山后轉了出來,手起一槍,將張南刺死于馬下,秦將趙武、孫徑一看,趕緊后退。 忽聽四面八方喊殺聲大震,兩路伏兵殺出,左陳余、右陳釋,身后李齊、張黡混殺而來,秦軍頓時陣腳大亂,四散奔走。 李良率領大軍接應,也抵擋不住,兵馬死傷無數,只得與趙武、孫徑二將及參謀程春,往南渡河,敗投章邯大軍。 新政權的第二次反圍剿工作也圓滿結束! 李良投靠章邯以后,章邯要他帶領張南以前的人馬在武關這個地方阻難項羽和劉幫他們的大軍, 結果他在城陽這個地方被項羽他們打敗,城陽被項羽屠了城,前面已經說過! 可伶一代名將李良,由于自己性格方面的問題,選擇失誤,不但身死他鄉,而且身敗名裂,辱及先人。 本來能夠重振家族名聲,結果卻反而讓祖宗蒙羞! 陳余既然已殺退秦軍,于是就將捷報送到信都。 他選擇了一個良辰吉日,將趙王趙歇并文武百官接回邯鄲,仍以邯鄲為都城,招兵買馬,積草囤糧,欲重現當年趙國的盛況。 一時之間,竟然被他們兩個人輔佐趙歇,儼然成了氣候,當然也就引起了章邯猛人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