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泰山尋蹤
回說到鐘離眛他們這次的唐門之行完美地完成了任務。 唐門賠償了正派被毒殺人員的家屬,再次跟正派約定從此以后井水不犯河水。 唐門驅逐了宋莉。 鐘離眛宣布將宋莉逐出中原,終生不允許她再踏足中原半步。 原來這是鐘離眛跟高九爺兩人商定的對唐莉的處罰,這就是最好的結果! 這樣既對死難者家屬有了交代,又是一個宋莉和高九爺能夠接受的處理結果。 如果只是宋莉一個人亡命天涯,那將是一種凡人都無法忍受的痛苦歷程,但是幸運的是她有這輩子她最愛的高九爺愿意永遠陪著她,兩人恩恩愛愛,雙棲雙飛! 既然能夠跟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亡命天涯又如何?! 而且這次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獲,那就是唐仇和唐欣結婚了。 他們有情人終成眷屬,大家都替他們倆高興。 鐘離眛送別了高九爺和宋莉,告別了唐氏姐妹。 他回到丐幫總舵,命令由易大彪升任丐幫副幫主,主持丐幫日常事務。 確實,他每天都太忙了,需要有一個人來幫他管理這些丐幫的平常事務。 等他把丐幫的緊要事務都處理完了以后,鐘離眛就離開了丐幫總舵,回到了神農谷。 在這里,他見到了古老仙。 只見他已經非常蒼老了,看來已經壽元將盡了! 鐘離眛告訴了古老仙明月的事情。 古老仙長嘆了一口氣,他知道,no zuo,no die,這就是明月的命。 他要鐘離眛和清風兩人一定要把神農谷發展壯大,傳承下去。 鐘離眛和清風兩人含淚答應了他。 鐘離眛告訴古老仙,唐門想跟神農谷開展合作。 古老仙說:“我已經老了,你自己看著辦吧,以后神農谷就要靠你們了!” 鐘離眛不由地無限感傷! 確實自己還不夠成熟,但是責任確實一個接著另一個地來了。 人為什么要有生老病死,生離死別? 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痛苦,如此多的憂傷? 眼看著親人們一個個老去,鐘離眛覺得為何人生是如此的無奈凄涼? 鐘離眛跟古老仙告別,說自己想回云山帶虞姬過來看他。 古老仙答應了,確實他對鐘離昧這個女朋友也很滿意,覺得她就像自己的閨女似的,很親切,他待虞姬就像對待自己的女兒一樣。 鐘離眛覺得自己應該帶虞姬過來盡一下孝。 因為經過這么多的事情,他也傷感無比,心靈變得有些脆弱了。 他希望在古老仙最后這段時間里,他能跟虞姬在他膝前一起對他盡孝! 鐘離眜回到云山,跟虞姬一說,虞姬確實也很感動。 她知道古老仙一直都對自己挺好的,當自己是至親,現在他這樣了,她也很傷心! 她答應鐘離眛,跟他一塊去神農谷,看看那位可憐而孤單的老人。 可是,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貴茹幼小的心靈曾經受到過很嚴重的創傷,他對虞姬已經產生了深深的依賴之情。 她對別人根本就不信任,別人根本就照顧不了她。 所以虞姬如果要跟著鐘離眛去神農谷,就只好將貴茹也帶上。 鐘離眛只得囑咐貴茹,萬一出現什么意外,她單獨落到敵人手里,可千萬不要說自己參加了北擊匈奴大戰。 否則自己死了不打緊,連累了大秦帝國老百姓破滅了最后一點希望,即害了公子扶蘇和蒙恬將軍就不好了! 貴茹也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忙點點頭答應了。 他們三人拉到神農谷,拜見古老仙,向古老仙盡孝! 自從鐘離眛他們三人來到這里以后,神農谷就熱鬧多了。 鐘離眛在這里學習醫術,陪古老仙聊天。 虞姬每天照顧古老仙的起居飲食。 貴茹在神農谷蹦蹦跳跳的。 大家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樣,其樂融融。 這一次也是鐘離眛在神農谷呆的時間最長的一次。 因為他知道古老仙的日子已經不多了,他想在這最后的日子里多給他一些親情和溫暖, 以彌補自己心中對古老仙的愧疚。 鐘離眛還下令丐幫的人在這里附近留守。 因為鐘離眛是神農谷傳人的事在江湖中已經傳得沸沸揚揚,他怕那些邪派人士趁機以此為由來攻打神農谷。 因為神農谷不像云山和丐幫總舵那樣有防衛能力,神農谷以醫藥立谷,沒有什么武功。 鐘離眛要丐幫在附近設置據點,最好在緊急情況下,丐幫能立馬支援。 但是,鐘離眛想要在這里隱居,過幾天清靜日子,實際上他卻根本就做不到。 因為,以前丐幫的事還有高九爺在幫他撐著,有好多事情能不找他就不去麻煩他。 但是現在高九爺已經遠赴西域,鐘離眛現在是丐幫幫主,武林盟主,所有重任集于一身,所以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有事情大家不找他又去找誰處理呢? 整個武林,整個丐幫的責任現在都壓在他一人身上。 幸虧在云山還有兩位將軍替他撐著,所以云山暫時還不需要他cao心。 原來,丐幫有消息傳來,有丐幫人士在泰山附近追蹤邪派人員的時候,發現他們在泰山附近失蹤了。 也許這些人要對泰山派不利,也許這其中有什么不為人知的陰謀? 鐘離眛聽了他們的匯報,只好去向古老仙請假。 古老仙也理解,知道鐘離眛肩上所承擔的責任重大,能夠抽出這一段時間陪自己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他立馬答應了鐘離眛的請求。 鐘離眛知道,他們這一行兇多吉少,只好將虞姬和貴茹留在神農谷,要不一上場打斗,自己就有拖累,這就根本沒法打了! 他帶著一撥丐幫精英來到泰山,拜見了泰山派的掌門人!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 遠古時始稱火山、太山。 大”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均見其形,讀音為“太”。且“太山'意為“大山”,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 《駢雅訓纂·釋名稱》:“古人太字多不加點,如大極、大初、大室、大廟、大學之類,后人加點以別大小之大,遂分為二矣?!?/br> 按古文字的傳統讀法,“大”亦有“大”、“太”、“代”三音。 春秋戰國時,由于同音字的引申和同義字的演變,“太”與“泰”、“代”與“岱”“岱”與“岳”也互相變通了,這樣相繼出現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岳”等專用名稱。 “泰山”之稱最早見于《詩經》。 《詩經·魯頌·閟 宮》云:“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疤币鉃闃O大、通暢、安寧。 《易·說卦》“履而泰,然后安”?!疤弊志陀性瓉淼母叽?、通暢之意。 引申為,“大而穩,穩而安”。隨即出現了“穩如泰山”、“國泰民安”、“泰山鴻毛”之說。 五岳為群山之尊,泰山為五岳之長。五岳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一般指東岳泰山(位于山東)、西岳華山(位于陜西)、南岳衡山(位于湖南)、北岳恒山(位于山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 泰山因其氣勢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 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顯示出這一帶早期的人類活動。 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也反映出早期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 戰國時期,齊國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筑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 進入秦朝之后,泰山逐漸成為政權的象征。 泰山實際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岳中次于華山、恒山,僅占第三位。 但就歷史政治及文化的地位而言,全國的許多大山與之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 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恒,為五岳之長”。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后,頭部化為泰山。 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br> 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長”、“五岳獨尊”的稱譽。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 古代歷朝歷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并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 古代的文人雅士對泰山仰慕備至。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余處古建筑群,2200余處碑碣石刻。 泰山崛起于華北平原之東,凌駕于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的節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 山脈綿亙100余千米,盤臥426平方千米,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 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六朝任昉《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遠古時開天辟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后頭為東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盤古尸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岳,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岳之首了。 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說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岳的歷史背景。 因為東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 而古代中國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岳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于是,地處東方的泰山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 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征。 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相傳遠古時期,黃帝曾登過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 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 傳說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公元前219年)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 歷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千計的詩文刻石。 如孔子的《邱陵歌》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 登彼邱陵,峛崺其阪。 仁道在邇,求之若遠。 遂迷不復,自嬰屯蹇。 喟然回顧,題彼泰山。 郁確其高, 梁甫回連。 枳棘充路, 陟之無緣。 將伐無柯, 患滋蔓延。 惟以永嘆, 涕落潺爰。 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 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筑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圣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臺、猛虎溝等。神山、文化寶庫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獨尊”的稱譽。 它是政權的象征,成為一座神圣的山。 泰山是王母娘娘神話傳說的發祥地。這里建有王母池道觀。王母池位于泰山南麓環山路東首,古稱“群玉庵”,又名“瑤池”。 詩人王心鑒在《登岳》一詩中亦有:“優游沐清風,騁懷嘯岱山。漢柏揖朝華,秦松別暮煙。云海洗心塵,天路褪狂狷。由來訪勝境,乾坤此為巔?!钡脑娋滟澲?。 對于泰山,唐代詩人杜甫的《望岳》是這樣寫的: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對于泰山,有許多文獻古籍都有記載。 《舜典》: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 《詩》:泰山巖巖,魯邦所瞻。 《管子》:古者封泰山、禪梁父 《孟子》:孔子登太山而小天下。 《戰國策·蘇秦說齊宣王》:齊南有泰山,東有瑯邪。 《史記》:昔黃帝東至于海,登岱宗。 《史記·齊世家》:齊自泰山屬之瑯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 《史記·貨殖傳》:泰山,其陽則魯,其陰則齊。山之東北址,舊有明堂,為成周時朝會諸侯之處。秦漢以下言封禪者,必于泰山。 《通義》:王者受命易姓,報功告成,必于岱宗。 《白虎通》:王者受命必封禪。封,增高也。禪,廣厚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禪梁父之址以報地史稱無懷、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皆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秦始皇封泰山,禪梁甫。漢武封泰山,禪梁甫、肅然及蒿里、石閭,修封者凡五是也。 天下名山無數,歷代帝王和蕓蕓眾生何以獨尊東岳泰山呢? 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生活著。 經過了漫長的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 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艷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得陰雨連綿。 后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終于溘然長逝。 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岳,腹變成了中岳,左臂變成了南岳,右臂變成了北岳,兩腳變成了西岳。 他的眼睛變成了日月,毛發變成了草木,汗水變成了江河。 因為盤古開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為人類祖先,他的頭部變成泰山。 所以,泰山就被稱為“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泰山供奉有東岳大帝。 東岳大帝為泰山神,又稱泰山君、五岳君,排于玉清元宮之第二位,冠五岳之首。相傳為盤古王的第五代孫,它掌握人們的魂魄,主掌世人生死、貴賤和官職,是萬物之始成地。自戰國至漢代,泰山始終是君主告成于天的封禪圣地。 泰山還供奉有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 至于碧霞元君的來歷,一說為黃帝所遣之玉女,一說為華山玉女。但一般作為泰山女神,為泰山神之女。 本書關于泰山的資料來源于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