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1章 君何未歸
在進入北伐關鍵階段,為了在收復中原之后,消除后患,皇帝提議‘聚殲蒙元主力于京畿,擒殺蒙元偽帝于大都’的戰略,在重臣議后制定了戰役計劃。遠征軍當前的任務就是切斷出塞驛道,防敵出逃。 但是戰局千變萬化,誰也沒有料到蒙元居然在宋軍步步逼近,連戰連敗的情況下,居然會組織數萬兵力發起大規模戰斗。而其目的是否是要打通與草原的聯系,還是要放棄大都突圍,現在很難判斷,可遠征軍都要按照最壞的設想來做,而這就讓他們處于兩難境地。 “都統,當前大都雖然岌岌可危,但蒙元還未到彈盡糧絕之際,蒙元偽帝即使出逃也不會輕車簡從的倉皇而走,要攜妻帶子,重臣臣勛貴隨扈同行,又要有大量車馬攜帶輜重,定有大軍護送。所以吾以為他們只能走大路出塞,我們可放棄那些車馬難行的河谷狹路,將主力集中于在大路兩側山地據險而守,如此即可避免據點被逐個攻克,又能發揮火炮的威力!”李振思索良久建議道。 “司馬,若是放棄兩翼據點,敵大軍便要直驅渤海城之下,而土城羸弱,前方又是大片開闊地,根本無險可守,敵軍可展開兵力強攻,更利于騎兵馳騁。若土城一失,敵軍便能進入驛道,可谷道寬闊,山地低平,我們根本來不及修筑工事,如何阻擋敵大軍的沖擊!”一個參軍聽后,立刻表示反對道。 “嗯!”羅大同聽了未置可否地嗯了聲, 不過他也明白參軍所言不假,確切的講博海城的南部形如開了兩個缺口的不規則圓環,在外圍有連綿幾十里的山丘形成一道天然障礙,他們便借此布防,大路就修建在一條較為寬闊的山谷之間。敵軍一旦突破這條防線就會闖入環內開闊地域。 渤海城就建在北邊的缺口上,大路穿城而過。土城后的山谷驟然開闊,寬有數里,且兩側山勢低平,難以借助夾山地形阻敵。而北行不過十數里間,大路便分成兩叉,一路可從古北口出塞,一路則是通往遼東。 按照李振的意思是放棄南部陣地,大軍退守渤海城,并依托土城兩側山地展開,阻止敵突圍。好處是可以集中兵力于土城周邊,縮短防線。而開闊的地形利于敵軍展開,但在沒有遮蔽的平坦地形下也有利于己方火炮發揮火力,能夠對敵予以極大的殺傷。 “司馬,前方兩旅現在與敵成膠著狀態,要想撤下來也不容易,敵軍若是銜尾追擊損失更重。而若是交替掩護下撤,有的部隊很可能撤不下來!”另一位參軍言道。 “若是組織得力,完全可以安全撤下來!”李振言道,“我們可以在傍晚組織一場反擊,將迫近之地擊退,而后借助夜暗與敵脫離。與此同時布置疑兵,使敵誤判大軍不敢擅進,再以騎兵在途中層層設伏,若是敵敢追擊則予以痛擊,然后迅速擺脫撤回,使敵不敢貿然深入,為撤軍爭取時間?!?/br> “此事可行,但是”李振和羅大同過去皆為御前護軍的旅都統,兩個關系也很融洽,對他的指揮作戰能力當然更清楚,自然對其的建議很重視,但也知道撤軍失敗的嚴重后果,不免有些猶豫。 “都統,現在消息斷絕,行營難以獲知咱們的戰況,即便是有所覺察派出援兵,以急行軍趕來也要到明日。以當下蒙元的攻擊強度,我們很難堅持到援兵趕來!”李振見其仍然有顧慮,心中不免焦急,多耽誤一刻,前邊就要多增一分傷亡,他請戰道,“吾親去前方指揮調度,組織后撤,都統難道還信不過嗎?” “也好,保重!”看著李振堅定的眼神,羅大同也明白其所言不虛,隨著傷亡的增加,他們的既有防線漏洞會越來越多,一旦被敵自某點突破向防線后迂回包抄,防線就將崩潰。而后方的一座土城是擋不住蒙元數倍于己的進攻的,他權衡再三也終于下了決心。 “都統也要保重,土城也要加強防御,并在山口布置二道防線,必要時候尚可堅持一段時間!”李振想想又道。 當前他們兵力十分緊張,前方的兩個旅幾經抽調兵力已減員三成,而經過一夜一日激戰傷亡也在兩成上下。加之直屬的補充團和輜重團留守港口,警衛團也要分兵保護軍部,實際上滿員的只有炮兵團和騎兵團及工程團,但也抽調部分兵力增援前線。李振也擔心若是撤軍出現意外,傷亡過大,甚至撤不下來,僅憑前指的兵力戰斗將是十分艱難。 “放心,人在城在!”羅大同言道,“汝此去也是十分艱難,吾相信汝能把大家都帶回來!” “嗯,我們御前護軍從未丟下一個兄弟,將一具遺體留在戰場上!”李振敬禮后,轉身招呼幾名隨身親衛大步離去。 夜幕降臨,羅大同站在城頭上焦急的望著南方,但黑暗遮蔽了視線看不到一人一馬,只能聽到時而稀疏,時而綿密的槍炮聲。李振離去后,他組織兵力對土城重新加固,調整了炮陣地,又在后方谷口加修了防御陣地,并派出了接應部隊。 “都統,前邊有人過來了!”有瞭望哨報告道。 “速去接應!”羅大同驚喜的命令道。有人過來,說明撤兵終于開始了。 “是!”一隊人馬從城中沖出,融入夜幕中。 在城內的接應下,首批撤下來的兵馬很快入城,羅大同也下城迎候,但他的神色很快凝重起來,最先進城的隊伍是一輛輛大車,上面載著陣亡兵將的尸體。而后是躺在擔架上的重傷員,雖然他們無力說話,卻也勉力的抬起胳膊試圖向其行禮。他急忙按下,叮囑他們現在已經安全,安心養傷。 “稟都統,一旅、二旅輕重傷員及陣亡的袍澤皆已歸隊!”最后入城的是二旅三團統制,他身上也纏著繃帶,臉上的傷口沁著血,見到其高聲敬禮道。 “好,前方怎么樣?”羅大同急忙回禮,攙扶住搖搖欲倒的統制問道。 “稟都統,司馬到達前線后組織了幾次小的反擊,將各個陣地陣亡兄弟及傷員搶了回來,并重新調整了部署”統制官大喘了幾口氣才又道,“傷了這么多兄弟,咱們遠征軍沒有打過這么窩囊的仗,聽說要后撤,大家都不肯,還要再戰。是司馬下了死命令,傷員們才撤下來!” “這個仇我們一定要報的,但是撤下來也是為了重新調整部署,以利下來的戰斗!”羅大同點點頭道,而他的心中即有悲涼,也有欣喜,這說明盡管傷亡慘重,但軍心未散,士氣猶在。 “司馬亦是如此說的!”統制官言道,“司馬在我們撤下來后,便會發起反擊,交替掩護后撤,大部隊應該隨后就到!” “好,回到后方安心養傷,我們還要參加攻取大都的戰斗,擒拿敵酋!”羅大同言道。 陣亡的士兵遺體經過整理,登記造冊后便擇地暫時安葬。傷員在經過重新包扎和救治后,立刻又在醫士的護送下乘車上路,撤往后方醫院,那里有更好的救護條件,重傷者在傷情穩定后會轉乘醫療船送回江南養傷。 待傷員隊伍行過,羅大同略松了口氣,但依然在城頭守望。約半個時辰之后,南邊驟然亮起,照亮了整個夜空,隨即便是如滾雷般的炮聲。他知道這是前方發起反擊前的炮火準備,而之后大軍將尋機后撤。 這次炮火準備的時間很長,想是李振要將所有的炮彈打光。如此一則可以給敵與巨大的殺傷;二則也是為了輕裝,方便疾行撤退。而他也明白炮火準備之后,那些參加反擊的戰士會有許多人難以再生還,將生命永遠留在大山之中。 又是近一個時辰焦急的等待,羅大同終于看到第一批撤下的部隊返回,但他沒有令他們休整,而是直接前往預設陣地布防。這不是他心狠,因為敵人大軍也許很快就會尾隨而至,爆發更為殘酷的戰斗。 一批又一批的部隊陸續撤回進入陣地,經過檢點,各部傷亡雖然較大,但是編制尚完整,士氣仍在。而羅大同的焦慮仍然不減,因為李振依然沒有回來,問及撤回的兵將皆說司馬就在后邊??擅看螁栐兘允鞘?,始終沒有迎到其的歸來。 越到后邊,羅大同越發擔心,他已然聽到接應部隊與追擊而至的敵軍發生交火,卻仍無李振的身影,腦海中不斷涌現當年自己與其皆是孤兒,隨著逃難的人群四處躲避蒙古人的追殺,還要防止被逃難中的jian人欺負。 大家不得不抱成一團相互幫助,有飯一起吃,有水一起喝,受人欺負便會一擁而上,雖然常常被打得鼻青臉腫,但總算活了下來。而李振那時年紀最小,弱的像只小狗崽,可是最為倔強,打架也每每沖在前頭,打不過就是用牙咬也要撕下其一塊rou。 “帶馬,隨我出城!”眼看著途中接應的部隊也已回撤,仍然不見李振,也無其確切的消息,羅大同再也忍不住了,親帶一隊親衛出城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