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8章 兩強相逢
大同處于河東北部桑干河的上游,是一個周圍環山東部有缺口的盆地,呈北東—南西向展布,地面平坦寬廣,是盆地的中心。由于地勢較高,降水少,風力強和土壤質地粗,加之不合理的墾殖和利用,地面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風沙肆虐,沙丘和沙地屢見不鮮。 入晉的宋軍以御前護軍的兩個步兵旅,一個炮兵旅及騎一師為主力,后又有御前騎兵旅護送物資入晉增援,加上輔助兵力近六萬人。此次除部分兵力留守太原外,可謂是主力盡出,但是在兵力上仍處于劣勢。 皇帝可以說將家底兒都交給了自己,又要完成驅趕蒙元草原軍入大都,實現對大都戰略包圍,將蒙元大汗及主力盡殲于大都的目標,倪亮自知責任重大,不敢有絲毫懈怠。但他也知道面對的也是蒙元最為兇悍的草原軍,想要完成任務必有一場惡戰。 由于面對的敵軍皆為騎軍,他們的機動力遠勝于己,來去如風,戰斗隨時隨地都可能爆發。因此在進入大同路后,不僅斥候四處偵測敵軍動向,行軍隊伍也是結陣而行,以便遭到襲擊后可以迅速投入戰斗。 “報都統,前方二十里發現敵大隊騎兵向我軍襲來!”當中軍剛剛走出山谷,有斥候飛馬來報。 “再探!”倪亮皺皺眉,他們在山中萬分警惕,擔心有敵借助山勢設伏,可一路無事,這才走出谷地便遇敵襲。 “是!”斥候立刻調轉馬頭飛馳而去。 “令前軍加速前進阻敵,后軍迅速出谷!”倪亮隨后又下令道。他知道蒙元騎軍最擅于長距離迂回包抄,若敵趁己方前軍遭到堵截,后軍尚未出谷之時發起突襲,大軍陣型難以展開,在前后夾擊之下必將損失慘重,而今只有盡快擺脫不利于己的地形迎敵,才是上策。 一聲令下,大軍加快行軍速度迅速出谷,倪亮催馬先行出了谷地,心中卻是一沉。只見前方是一片寬大的開闊地,地形起伏不等,只有幾座矮小的土山分布其間,方圓幾十里無遮無掩,沒有可以利用的地形,反而有利于騎軍沖殺。 “令前軍在山前展開防御,騎一師陣前擾敵,遲滯敵軍行動,御前騎兵旅隱于林中,炮兵依托土山布置陣地,中軍置于陣中,后軍在兩翼結陣?!蹦吡量v馬登上一座高坡,端著望遠鏡觀察周圍地形,發現前方約五里有座形體稍大的土山,周邊地勢稍高,在西北方向有一片樹林可以藏兵,立刻下達了第三道命令。 御前護軍是大宋諸軍之冠,不僅兵員皆是各軍選調的精兵,訓練也是極為嚴苛,軍事素養高超。即便是配屬作戰的騎一師的底子也是瓊州時成軍最早的帥府獨立騎兵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也是諸部騎軍中參戰最多,作戰經驗最為豐富的部隊。 接到命令后,騎一師迅速前出超越前軍,向來敵方向機動。前軍各團也即刻分成數路縱隊跑步前進搶占陣地。其它各部也即刻有條不紊的展開,急速開赴各自預定陣地。一時間整個開闊地中數萬大軍分成十數股,在各自將官的指揮下向前開進。 場面看似雜亂,但是忙而不亂,各部間的開進路線并無交匯穿插,卻又能保證各部能選擇最近的路線到達預定區域。而這不僅考驗的是將帥的指揮決斷,也是考校各級參謀人員的謀劃調度能力,以及基層軍官的執行力。 敵騎距此不過二十里,即便是慢跑而來用時也不過一個時辰,當漫山遍野的敵騎軍出現在視平線中時,宋軍的陣勢已經成型。在內廷與外朝分家時,御前護軍進行了縮編,由四個步兵旅改編成兩個旅,但是趙昺施了個小花招,按照‘四四’編制進行改編,使得每個旅兵員仍達一萬六千余。 倪亮布下了座‘回’字型空心方陣,邊長約四里,每邊布置兩個團,又以都為單位結成小方陣,每個小方陣留有約二十步的間隔。內層又以土山為中心布置了第二道方形防線,以輜重車圍成方陣,由都統司直屬隊據守。 兩道大陣中間成梯次設置了火炮陣地,最外圍由各都屬輕型迫擊炮分隊和營屬重型迫擊炮隊組成,打擊距離防線百步之內的敵軍;在各個小方陣之間布置了団屬速射炮陣地,用于攔截距陣地二百步之外的敵軍。 旅屬炮兵團布置在方陣的四角,可以形成交叉火力打擊中遠距離的敵軍,并可隨時調整陣地,支援前方的步軍。而炮兵旅的威遠炮和火箭炮則分別布置在第二道防線前,專司打擊遠距離目標,打亂敵軍的進攻陣型。 但是由于時間緊迫,宋軍難以開掘堅實的凍土層,挖掘壕溝,布置陷馬坑,構筑擋馬墻。而周邊又缺乏可以構筑工事的材料,也無法制造柵欄、麓角、拒馬等阻礙敵軍進攻的屏障。只能以扎營所用的槍束建起一道簡陋和疏離的防線。 按說在無險可守,又無充足的時間構筑工事的開闊地域與騎兵作戰,倪亮四面平均布置兵力,不分主次戰場等于削弱了正面的防御力量,但是如此做是有著他的算計。他也算是最早接觸騎兵作戰的新宋軍將領之一,為了學習騎兵戰術還留用俘獲的蒙古兵做教頭。 多年來鉆研騎兵戰術及隨著實戰經驗增多,倪亮也是有所得的。他知道入宋后,二百多年來宋軍的主要對手皆是擅長騎兵作戰的契丹、女真和蒙古。他們在經過與中原王朝作戰中也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分別形成了自己的作戰體系,戰斗力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到遼時期,騎兵部隊已經相當規范,并且有著相對明確的戰術體系。作戰時在敵陣的四面陳列騎兵,每“面”設一主帥加以統御。戰斗發生時,先讓一隊人馬發動沖擊戰術,如果占上風,就讓其他隊伍迅速跟進;如果不能取得上風,就暫且撤退,讓第二隊繼續沖擊,其他隊伍押后。 金朝的騎兵則有比較明顯的職能劃分。前排著重甲持槍或棍棒等近身兵器,后排著輕甲并使用弓箭進行射擊。到了后期,輕騎兵與重騎兵完全分離,采取分隊而立的方式布陣。鐵浮屠與拐子馬便是重輕騎聯合作戰的形式,以重騎兵去沖垮敵人陣型,再以輕騎兵去從兩翼包抄截殺逃散的敵人。 南渡之后宋面對的蒙古軍隊又稍有些不同。蒙古軍的常用戰術:在交鋒之初,往往用騎兵發動試探性沖鋒。如果敵陣出現潰敗的跡象,不管這支騎兵數量多少,都會繼續沖擊長驅直入;若沖擊沒有取得成果,就不再繼續沖擊,而是選擇從水平方向撤出,然后讓后隊的人實行沖擊,以此類推直到沖潰敵陣。 而在一部分騎兵正面沖擊、牽制敵人時,蒙古人還會借機調動其他兵力順利移動到敵側翼與尾部。在一切部署完成以后,最后到達的部隊喊一聲“姑詭”,四個方向的隊伍同時發動進攻,對敵陣進行圍剿。 可以看出遼、金、蒙的騎兵作戰皆會布成多列的陣型,實行各列輪番沖擊的戰術,不過三者之間的戰術還略有不同。遼軍的騎兵更為傳統;金軍則強化了重騎兵的沖擊力;而蒙古軍擅長在前排完成沖鋒后,脫離往敵人側翼,后排繼續跟進,最終完成合擊。 所以在開闊地域與大規模騎軍會戰時,守方不止正面會遭到攻擊,而是會遭到敵騎來自四面八方的進攻。陣型的一面被攻破,那么就會導致整個大陣崩潰,步軍是跑不過四條腿的戰馬的,結果便是遭到一邊倒的屠殺。 面對黑云壓頂般疾馳而來的蒙元騎軍,宋軍大陣巋然不動,緩緩讓開一條通路讓完成遲滯敵騎任務的騎一師退入陣中。而匯集而來的蒙元大軍見宋軍陣勢已成,喪失了突然襲擊的機會,也在距宋軍三里之外止住腳步,重新結隊排兵布陣。 騎兵在進攻時也并非是電視上演的那般上來便是萬馬奔騰,你追我趕的向敵陣沖擊。而陣法的基本職能是戰爭時的指揮工具,騎兵沖擊最需要的當然也是“陣型”。由于馬匹沖鋒速度極快,在作戰時進行大規模陣列調整十分困難,因此往往在事前進行陣型的排列。 尤其騎兵陣列還需要在前后單位之間留下一定的空隙,以防止本陣騎兵發生不必要的沖撞,因此在采用沖擊戰術時,騎兵對于陣型與指揮有著很高的要求。而隊列具體的寬度間隔,則依照戰術擬定,有的采用密集橫排隊列對敵人進行沖擊,有的則采用錯排增加靈活性,便于騎兵施展。 一般來說,訓練有素的騎兵,都可以做到完成一次沖擊后迅速轉向脫離,并回到陣末重新結陣,再次讓馬匹加速蓄能沖鋒。由此不斷往來循環,直至被消耗殆盡,或是沖破敵陣,馬踏敵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