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一路修煉抵達石城
大宋使節團的到來,曾經為大理的王都帶來了轟動,而因為大宋使節團的工匠聯合大理的能人,鍛造了大火炮,打退了蒙古人,使節團離開之時,更是造成了萬人空巷的場面。 再加上郡主高采芝帶著朝賀團以及各類商團隨行,更是百姓人心振奮,龍首關眼下也成為了大理人必須要去看一看的景點,摸一摸那冰冷的大火炮,仿佛自己便是親身守衛過家園的英雄一般! 許多人也因此響應朝廷的招募,到龍首關去建造關城,年輕人也紛紛應招入伍,跟著大將軍高通,帶著火器,收復北面的失地。 相比之下,楊璟等人的離開,便顯得有些冷清了。 雖然相國高泰祥親自踐行,大理王段興智也讓大太監魏知報帶來了御膳,表達了心意,但仍舊沒有太多人注意到楊璟一行人的離開。 因為高弘義的衛隊并沒有大張旗鼓,畢竟真正的大宋使節團早已上路,楊璟等人不能再打著使節團的旗號了。 高泰祥如約帶著楊璟拜祭了行神,親自送出客館,到了城外五里亭,才與楊璟依依話別,送楊璟等人上路遠行去了。 楊璟身上的傷剛剛愈合,但還是騎馬走了一段,這才鉆進了馬車里頭。 扭頭看時,高泰祥略顯蒼老的背影,難免讓人有些感慨,這個老人,便是暗中掌控著整個大理的男人,可此時的他,更像一個不忍心讓女兒出行,卻又拗不過女兒,只希望楊璟能夠好好保護女兒的父親罷了。 這種愛護女兒之時的卑微,與掌控朝野之時的梟雄本色,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讓人非常感動,卻又無可奈何。 出了十里路之后,隊伍停下來稍作整頓,那個老僧也終于帶著幾個人,護著一輛馬車,加入了楊璟的隊伍。 楊璟過來一看,果然見得有些病怏怏的清河郡主段初荷,就坐在馬車里頭,臉色有些蒼白難看,許是沒辦法適應馬車的顛簸。 似她這種足不出戶的郡主,便是馬車里頭加了軟墊,車把式又是老手,卻仍舊免不了奔波之苦。 楊璟也不好說些什么,只是與老僧點了點頭,又讓高弘義的人嚴加保衛這馬車,也就作罷了。 畢竟山高水遠的,雖然開春之后天氣暖和,陽光明媚,但路途實在是枯燥得緊,鹿白魚整天帶著夔虎出去覓食,風若塵則與劉漢超在前面探路,楊璟需要養傷,便留在馬車里頭,屁股都磨出繭子來了。 他也總不能白天黑夜打坐入定,閑來無事,便拿出一些話本雜書來看一看,打發消磨時間,可心里一直在惦記著那本血脈論。 這本秘笈乃是老僧贈予他的,按說老僧該是知曉里頭的文字內容,可楊璟弄不清楚老僧的意圖,而且老僧也不可能會告訴楊璟。 楊璟一時半會兒也有些糊涂,既然有心傳授,為何還要鬧這些個幺蛾子,直截了當將譯文告訴楊璟不就完事了么。 直到這日下午,隊伍停下來歇息,楊璟才明白老僧的意圖。 高弘義正調度著人手,放出斥候警戒,又讓人防守起來,而后埋鍋造飯,而清河郡主也終于走下馬車來。 事實上為了照顧清河郡主,車隊的速度放慢了不少,有時候清河郡主不堪顛簸而嘔吐不止,車隊不得不停下來,緩緩跟著清河郡主在路上步行。 每到歇息的時刻,清河郡主都要下車來走動走動。 楊璟也是在馬車里憋壞了,便靠在車咕嚕上,聚精會神地看著那本秘笈,用一根樹枝在地上畫寫著,想要拆解那些古怪的文字。 可這些文字與漢字沒有任何牽扯,實在不容易解讀。 諸如契丹、西夏、女真等異族,他們在創造本民族文字之時,都會借鑒漢字,如古代朝鮮和日本等國家,其實也都將漢文當成上流社會的通用文字,也同樣借鑒漢字來創造本民族文字。 然而這本秘笈上的文字,卻沒有漢字的任何痕跡,楊璟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真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了。 正愁眉不展之際,頭上陽光卻被擋住了,楊璟抬頭看時,卻見得清河郡主臉上露出不太正常的紅潤,才楊璟道:“楊大人,妾身卻是識得這些字的…” 楊璟此時才明白,難怪老僧沒有傳他譯本,感情是為了讓清河郡主出馬,好讓自己欠下清河郡主的人情! 這老僧也是狡猾,如果楊璟欠他人情,以他的身手功夫,根本不需要還,而將這人情轉到清河郡主的身上,楊璟可就必須要為清河郡主出力了。 畢竟到了大宋之后,許多事情可不是萬人不敵的武力就能夠解決的,到時候還需要楊璟來出謀劃策,甚至出面維護。 了解到這一層之后,楊璟心里也不由生寒,這是否也可以說明,早在老僧送來國書之時,段興智便已經決定讓清河郡主與楊璟一同回大宋了? 便是佛陀都有三分火,楊璟也很討厭被人戲弄的感覺,可見得清河郡主這幾日遭罪,眼下又看到她主動過來說話,楊璟也不忍心拒絕,反正回到大宋之后,也不能袖手旁觀,便也就松開了心結。 “郡主果然是博學多才,既是如此,楊某就不恥下問了...還望郡主不吝賜教?!?/br> 清河郡主也不謙虛,只是笑了笑,卻并沒有任何動作。 楊璟見得她的笑容有些尷尬,頓時明白過來,自己是個糙爺兒們,隨便坐在地上倒也無所謂,人郡主從小接受禮儀教育,總不能蹲在旁邊,更不能一直彎腰給你說話吧。 楊璟趕忙起身來,從馬車上搬下一個馬扎兒,請清河郡主段初荷坐了下來,自己則坐回原位,聽著清河郡主一字一句地念著譯文。 清河郡主也沒說這是什么文字,更沒有訴說這文字的淵源,只是說這文字已經失傳,她也是在一些孤本里頭看過。 因為大理人人崇佛,對佛經有著收藏的愛好,大理王宮里頭的佛經更是汗牛充棟,清河郡主自然也涉獵不少。 而有些佛門大德在有所感悟的時候,往往會在玄之又玄的頓悟之中,隨手寫下一些似字又不是字的圖像,一些個大師圓寂或者涅槃之前,也會留下類似的東西。 這種文字被稱之為虹文,傳說佛徒們通過觀摩這些虹文,能夠得到大德禪師一生的感悟,堪稱佛門至寶。 當然了,這些都只是傳說,就如同掌柜賬房先生會用一些特殊的符號來記數,為了方便記錄,會對文字進行增減,就如皇城司的暗察子們,為了傳遞情報,往往會將文字拆解,而形成一套只有諜子細作才看得懂的文字一般。 各行各業都有這樣的例子,而佛門中人,也有這樣的虹文,來傳承參禪過程之中的所感所想。 楊璟明知道這是老僧在幫著清河郡主討要人情,自然不會再去追究這些,無論如何,清河郡主到底還是在幫助他,這人情也是實實在在的。 有了清河郡主的譯文,楊璟也是豁然開朗,演化自于達摩祖師血脈論的筑基功法,洗髓伐毛,讓他通體舒泰,楊璟自然是勤加修煉不提了。 到了用飯的時候,清河郡主才停了下來,自有貼身的女官高手,將飯菜端到寬大的馬車里頭,以供郡主單獨進餐,楊璟則與高弘義等人則與衛兵們一道吃大鍋飯。 眼看著飯點要過了,劉漢超和風若塵并沒見回來,而鹿白魚和夔虎也沒見蹤影。 他們這幾個都是跟著楊璟的老人了,知曉路途之中需要格外謹慎,經歷了云都赤那些精銳刺客的襲殺之后,眾人也變得更加警惕。 也正因為這份警惕,所以他們通常在約定時間點,都會及時趕回來,以免楊璟擔憂。 然而出行了幾天,這還是第一次,他們沒有按照約定返回營地! 此處距離石城郡還有些距離,想要進入大宋境內,還需要好幾天的功夫,也就是說,蒙古人的殘余細作,還是有可能潛伏在暗中,對楊璟虎視眈眈,所以萬萬是不能掉以輕心的! 楊璟用了飯之后,與高弘義商量了一下,便讓幾個衛兵出去尋找,畢竟老僧是沒辦法離開清河郡主的,而高弘義的人也不能一下子都散出去。 衛兵出去不久之后,鹿白魚便帶著夔虎回到了營地,楊璟也就安心了不少,鹿白魚平安無事,說是夔虎碰到了一只大獵物,費了些時間。 營地有了夔虎坐鎮,楊璟也放心下來,又過得一頓飯的功夫,風若塵和劉漢超也被找了回來。 原來是陸長安的暗察子們在前頭發現了一些異常,風若塵和劉漢超趕過去確認了一番,所以耽誤了一些時間。 不過最終發現只是虛驚一場,也就回來了。 經過這件事之后,風若塵等人也更加注重這方面,不會再無故拖延,到了時間點上,都會回來報到,楊璟也覺得自己太膽小了一些,漸漸也就投入到了血脈論的修煉之中,身上箭瘡落痂了之后,楊璟便開始修煉那套名喚九浮屠的刀法。 因為有了內外兼修的功夫,楊璟也就不覺得枯燥,休息之余,清河郡主也過來說說話,日子倒也過得快。 眼看著即將要進入石城郡,高弘義頗有回到自家地盤的感覺,夜里安營扎寨,衛兵們也都愉快地哼著小曲兒。 風若塵等人都回到了營地,連陸長安和那些暗察子,也都收縮了防線,就在營地周圍警戒著。 因為他們心里很清楚,越是該放松的時候,就越是不能放松,因為敵人往往會挑在這樣的時機動手! 不過事實證明,陸長安等人還是太過謹慎了些,云都赤的死衛都失敗了,蒙古人又撤軍北歸,使節團也都走了,蒙古人哪里會想到楊璟就在這里? 這一夜也就平安過去了,翌日中午,隊伍終于進入了石城,高弘義好生招待了一番,夜里便將楊璟等人都安頓在了郡守府里頭。 此時連陸長安等人都放心下來,畢竟石城是高弘義的地盤,守備森嚴,而前一夜是刺客們動手的最佳時機,但都沒有什么狀況發生,說明可以初步排除危險了。 只是他們都沒有想到,真正高明的刺客,要的就是意想不到,要的就是在所有人都認為他不會出手之時,出手刺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