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審問俘虜收拾手尾
趙京尹能夠當上湖北路提刑官而后又遷轉運副使,足以證明他的能力,更何況而今的他只有四十幾歲,沒有兩把刷子,又如何能夠在官場之中脫穎而出? 楊璟對此自然也有過考量,雖然先前湖北提刑司知事官羅教平曾經用趙京尹來壓制過楊璟,但也只是羅教平口頭上的宣揚,是他自己的一廂情愿,并無實質上的行動。 而楊璟也相信,以趙京尹的政治智商,若說他會為了羅教平這么一個曾經的下屬,而針對楊璟,做出一些睚眥必報的事情來,楊璟覺得可能性并不大。 今番趙京尹與王念恩一同前來宣旨,順道與楊璟一同出使大理,雖然都楊璟也不算友善,但楊璟認為,這只是趙京尹提前給自己一個下馬威,不想楊璟插手出使的事情,想要獨掌大權罷了。 趙京尹擔心楊璟會教壞出使的事情,說明他還是有心要將這次任務完成好的,但轉個方向來想,他為何認為楊璟會壞事? 只有楊璟與他的意見不同之時,才會壞他的事,他連楊璟是個什么態度都不知道,為何就認定楊璟會壞他的事? 從這個角度來考慮,楊璟很快就得出了結論,既然無論楊璟的意見是如何的,都會壞他的事,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出使的任務本身就會引起絕大多數人的反對! 也就是說,他今次出使的底線,是注定了得不到別人認可的,如果這樣一想,那么很容易就得出結論來。 今番出使,為了蒙古人能夠退兵,說不定大宋朝會提出一些讓人屈辱的條件來,所以他才會擔心楊璟反對! 想通這一點,對于楊璟而言很重要,因為他找到了趙京尹對他產生敵意的原因,那么接下來只需要證實一下就知道了。 而事實證明,楊璟的推測并非空xue來風,也并非沒有根據! 趙京尹跟著鄭卓群和那名舌人匆匆趕來,作為使者,他與鄭卓群自然認得蒙古人的裝束和樣貌,當他們看到地上的尸體,看到那名賊頭之后,也是震驚不已! “你...你這么干甚么!怎么...怎么能在這個時候,殺這么多蒙古人!” 趙京尹慌忙跳下馬背,有些驚恐又有些好奇地看著那些尸體,他稍稍往前幾步,卻又很快捂住口鼻退了幾步。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趙京尹在擔任提刑官之時,并沒有太大的建樹,也難怪他會被宋慈取而代之。 因為如果他在刑獄斷案方面有實戰經驗的話,又豈會如此懼怕血淋淋的尸體? 也只能說明他只是坐在簽押房里頭看著卷宗辦案,見了尸體才會如此的驚慌失措和大驚小怪。 而他的這句話,也讓楊璟心中的想法得到了印證! 雖然眼下正是敏感時期,身為大宋使節,是為了謀求和平,勸誡蒙古人不要跨過岌岌可危的大理,對大宋有任何想法,自然不能主動挑起戰端。 但這些蒙古蠻子偽裝成賊匪,散入到大理境內,四處搜刮糧食,更濫殺無辜,殘害漢人,楊璟無法坐視,也是情有可原。 然而趙京尹的反應卻太過激烈,似乎生怕楊璟如今的舉動,會立馬引來蒙古人的不滿一般。 面對趙京尹的激動和惶恐,楊璟只是心中搖頭,這只是一樁不值一提的小事,卻讓趙京尹如此驚惶,可見今遭出使,主和派們真的是瘋了,或許真的給蒙古人準備了極具誘惑力的議和條件了。 雖然名義上是過來調停蒙古人和大理之間的戰爭,但誰都知道,大宋這是為了避免蒙古人越過大理來突破大宋的疆域,說白了就是過來議和的。 從這一點來說,人家都還沒打到家門口,只打到了鄰居家,這些人就想著來議和,可見對蒙古人有多么的恐懼了。 楊璟對此也沒有太大的偏見,雖然他還是喜歡大明朝多一些,畢竟大明朝雖然也出了不少昏庸荒唐的皇帝,但大明朝從建立到滅亡,從來都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在軍事上從未當過懦夫,對疆域問題從來都是寸步不讓,大明朝可以被打敗,但從不認輸! 而宋朝則不然,主和派很多時候都占據上風,做出一些讓人覺得極其軟弱和屈辱的事情來。 當然了,這也與大宋朝的國情有著莫大的關系,試問一個尊崇文道,士大夫地位在歷史上堪稱最高,又鄙夷和防備武將的朝代,還怎么指望他們在軍事上有大的建樹和作為? 既然是使節團,自然不止趙京尹這個正使和楊璟這個副使,團隊里還有一大群熟悉蒙古帝國的智囊官員以及參贊,他們負責為趙京尹出謀劃策,也為了應對出使過程中出現的突發狀況。 “這如何是好...你干的好一樁事!”見得趙京尹跳腳指責楊璟,那些個智囊們也有些不知所措。 楊璟早已料到會是這樣,既然看穿了此次出使的基調,楊璟心里反而有底了。 蒙古人即便缺糧,也一定會把這場戰爭打下來,因為大理已經搖搖欲墜,處于懸崖的邊緣,只需要再踹一腳,便會徹底淪陷,自詡戰無不勝的蒙古人,斷然沒有放棄的道理。 即便大宋朝提出再具誘惑力的議和條件,蒙古人也不可能撤兵,大不了將大理打下來,再跟宋朝談條件,到時候大宋會更加驚惶,價碼自然也就水漲船高了。 而楊璟心里很清楚,眼下蒙古帝國正是最強盛的時期,即便答應了大宋朝的議和條件,也只不過是一時之策,他們無法攻破四川,已經成為他們戰爭史上的恥辱,以大理為后方根基,從矩州打進大理,已經是他們的既定戰略了。 用屈辱來減緩敵人的腳步,治標不治本不說,只能得不償失,削弱了自己,增強了敵人,又何必去做這樣的傻事! 楊璟本不想與趙京尹過早沖突,倒不是因為他害怕趙京尹給自己背黑鍋之類的,如果真的顧忌自身安危,楊璟也不會踏入官場,老老實實做個推吏,破破案子混吃等死也便罷了。 “趙大人,這些蠻子圍殺我漢家的商隊,本官又豈能見死不救,難道外出經商的漢人便不是我大宋的子民了?眼睜睜看著百姓被屠殺,卻袖手旁觀,又何必當這個官!” 楊璟不冷不熱地反駁了一句,卻徹底引爆了趙京尹的怒火! “楊大人!你好歹也是官家賞識的青年才俊,難不成還看不清目今的狀況么!咱們為國出使,自然要為這整個天下的黎民百姓著想,為了救幾個身份不清不楚的jian商滑賈,而激怒蒙古人,讓咱們身后千萬百姓面臨刀兵之災,孰輕孰重,莫不成楊大人還拎不清楚么!如果楊大人一直沒有這層覺悟,根本就當不得這副使!” 趙京尹雖然口氣差了,但不得不說這番話也算在理,甚至有些大局為重,死一人而活百人的凜然大義,若楊璟不知道他的底限,說不定還真有些自責。 但此時楊璟已經看清楚了局勢,便是你宋朝提出再屈辱的條件,蒙古人也不可能退兵,又何必做這些利敵害己的勾當? 不過楊璟也知道,趙京尹是名正言順的正使,那些智囊也都是他的人,當家做主的還是趙京尹,自己想要成事,就必須說服趙京尹,只走對抗這一條路是不成的。 “大人所言并非沒有道理,但這些蒙古人只不過是竄入后方作亂的流寇,并非蒙古人的主力,便是死他十個八個,也不會引起蒙古人的注意的...” 楊璟并沒有將蒙古人缺糧的推測告訴趙京尹,因為他知道即便告訴了趙京尹,此時的趙京尹也根本聽不進去,更不會相信楊璟,即便相信了,也不會認為這個情報有什么大用處。 所以楊璟也只能“曲線救國”,表面上放低了姿態,盡量不與趙京尹發生沖突。 趙京尹見得楊璟軟下來,也不再揪住不放,畢竟他也知道,解決問題才是當務之急。 “楊大人,這是你捅的簍子,你說說該怎么辦吧?!?/br> 楊璟想了想,便朝趙京尹道:“大人,這也簡單,把這蠻子殺了,與這些尸體一并掩埋,這事情也就消停了?!?/br> 楊璟說得干脆,眼中浮現殺氣,趙京尹才想起楊璟是皇城司的密探,殺人滅口的事情也不知干過多少,在看看地上那些尸體,不由心中打了個冷顫。 其實冷靜下來之后,趙京尹也漸漸恢復了理智,楊璟所言并非不無道理,這些個蠻子看樣子就是低賤人,死他十個八個確實沒有人能察覺,他其實更在意的是楊璟在出使這件事上的態度。 眼下楊璟已經服了軟,他也就沒那么激動了,此時也是輕嘆了一聲道:“即便要殺,也要先問清楚,他到底知道多少事情,免得留有后患,楊大人既然要了舌人過來,想必早就想到這一節了,便好生審訊一番,往后如何措置,楊大人自己看著理會吧?!?/br> 趙京尹如此一松口,楊璟也不由笑了,果真如他所料,這趙京尹能夠擔任封疆大吏和出國使者,又怎么可能是庸人! 趙京尹丟下舌人和鄭卓群之后,便離開了,楊璟將陸長安召來,讓他帶著舌人,將那名賊頭帶進了小樹林里頭。 鄭卓群很快便聽到了撕心裂肺的哀嚎聲,這個從未離開過臨安的文官,早先見到這些尸體就已經嚇得臉色發白,此時聽到動靜,臉色就更是難看。 過得不多時,陸長安便從樹林里鉆出來,一邊擦著手上的鮮血,一邊朝楊璟低聲匯報著審訊的結果,楊璟也是雙眸一亮,鄭卓群也聽不到他們的對話,只是末尾見得楊璟點了點頭,僅此而已。 陸長安再度回到樹林子里,過得一會兒,便背著那舌人走了出來,隨意地朝楊璟說道:“沒見過大世面,嚇暈過去了...” 鄭卓群一看,那舌人身上還有不少嘔吐物,又見得陸長安并沒有帶著那個俘虜出來,便知道那賊頭沒什么好下場,心里更是發寒。 楊璟卻只是點了點頭,朝劉漢超和陸長安說道:“把這些尸體都丟到小樹林里頭埋起來,咱們還要趕路的...” 說著這話,楊璟不由轉向鄭卓群,笑著關心道:“鄭大人沒事吧?臉色有些難看啊...” 鄭卓群有些僵硬地擠出笑容來,含糊地答道:“沒事...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