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襄公往事(上)
宋國八宗,同氣連枝。 無論宋國經歷了什么風風雨雨,無論宋國局勢如何變化,這八個宗主仍舊血濃于水。 唯一遺憾的是,桓脈曾經遭逢大難,從巔峰落入低谷,很多人甚至都以為,桓脈已經絕了傳人。 不曾想,桓常如今忽然拿著桓脈玉佩,并且得到了書劍閣傳承,使得每位家主臉上都露出了激動的神色。 整個宋國,也只有這些家主才知道,桓脈玉佩以及書劍閣,對于宋國究竟有著何等意義。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沒有桓脈玉佩以及書劍閣,宋國就不能稱之為宋國。 “時隔三百年,八塊玉佩終于再次齊聚!” 此時,哪怕喜怒不形于色的宋公,眼中都露出了激動的神色。 “走,阿常先隨我前往國公府?!?/br> 宋公收起了自己的玉佩,揮舞著手臂說道,臉上滿是振奮。 其余幾位家主亦是收起了玉佩,跟在宋公身后,朝著府內進發,每人臉上都帶著振奮的神色。 宋公書房,整整齊齊擺放著很多書籍,散發出油墨的香氣。 幾人走進書房,找了位置坐定以后,都進目光放在了桓常身上。 面對眾人的注視,桓常也感覺心中難以平靜,深吸一口氣這才說道:“我此次前來,其實想要弄清楚自己身世?!?/br> 桓常握緊手中的玉佩,雙目死死盯著宋公。 雖然從眾人反應中,桓常已經能夠猜到很多東西,可他心中仍舊疑惑,自己父母為何會背井離鄉,隱居在魯國的小山村內。 那些家主聞言,紛紛將目光放在了宋公身上,示意對方解答這個問題。 宋公深吸一口氣,然后臉色沉重的說道:“看到我們手中的玉佩,阿常應該也能猜出,自己也屬于宋國宗室?!?/br> “事實上,桓姓玉佩乃是傳自襄公,桓姓才是宋國的嫡系正統,也是宋國的合法繼承者?!?/br> 桓常聞言,不由呆愣當場。 他雖然早就想到過,自己身世可能與宋國宗室有著千絲萬縷關系,卻仍舊沒有想到,自己乃是宋襄公嫡系傳人。 宋襄公,那可是宋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君主,憑借自己過人能力將弱小的宋國發揚壯大,繼而成為五大霸主之一。 那個時候的宋國,雖然比不上由晉文公統治的晉國,也比不上由齊桓公統治的齊國,仍舊不容小覷,引得九州豪杰紛紛來投。 只不過,宋襄公如同彗星般崛起,卻又如同流星般隕落,宋國亦是曇花一現后,再次走上衰落。 桓常知道書劍閣祖師曾經與宋襄公相交莫逆,對于這個宋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君主,自然也懷著崇敬之心。 如今得知,自己就是宋襄公嫡系后人,桓常不由感覺心中五味雜陳。 “三百年前,九州五大諸侯國聯合攻打眾多門派,襄公帶領宋國軍隊,幾乎席卷了宋國境內所有宗門?!?/br> “不過襄公仁義,對于敵人只戰于堂堂正正之師,哪怕有很多宗門被攻破,襄公仍舊沒有將其趕盡殺絕?!?/br> “不曾想,后來那些宗門余孽聯合起來請動高手,一起殺向宋國國都,襄公一脈傳人幾乎被屠戮殆盡?!?/br> “據傳聞,只有一個嬰孩逃得性命,可是后來宋國兵敗以后,這個嬰孩也消失無蹤,我們都還以為那只是虛假傳言?!?/br> “不曾想,襄公真的還有嫡系后人活著,想必阿常就是那個嬰孩的后裔了!” “真是天佑我大宋!” 宋公臉色熱切的看著桓常,神情頗為激動。 桓常聞言,卻是心中大震。 他早就聽聞,那場戰爭宋國宗室幾乎被屠戮殆盡,導致襄公一脈無人能夠接替國君之位,宋氏一脈這才有機會統治宋國。 以前的桓常,聽到這件事情以后,雖然感覺心中遺憾,卻也沒有如此強烈的震動。 可是現在得知,那些被屠戮的都是自己嫡系祖先,桓常忍不住握緊了自己雙拳。 “我書劍閣祖師武功蓋世,宋國軍隊當年亦是非常強悍,為何會兵???宗室為何會屠戮殆盡?” 桓常大聲問著,想要知道詳細經過。 雖說桓常早就知道些許事情,不過只是知道大致經過,宋國具體如何兵敗,宋國宗室又如何被屠戮,桓常根本不得而知。 不曾想,宋公以及那些家主,聽到了桓常的質問,臉上卻露出了猶豫的神色。 “還請你們告訴我!” 桓??吹奖娙吮砬?,就知道此間必有隱情,這種隱情使得眾人都不愿提及。 他當即起身向著眾人深深行禮,眼中露出了堅定的神色。 “也罷,你既然是襄公嫡系后人,自然有資格知道這件事情的始末?!?/br> 宋公急忙上前,扶住了桓常的雙臂,然后道出一段往事。 三百年前宋國的確強大,不僅有書劍閣這種高手坐鎮都城,還有強大的軍隊作為根本。 戰爭爆發初期,宋國軍隊可謂是勢若破竹,將國內各大宗門殺得節節敗退。 可是正如先前所言,宋襄公以仁治國,哪怕攻破那些宗門,仍舊將很多人放了出去。 為了這件事情,還有很多將領心生不滿,奈何宋襄公在宋國說一不二,這些人縱然出言進諫,宋襄公仍舊一意孤行。 時間久了,那些被逐個擊破的宗門余孽,居然全都匯聚在一起,組成了龐大的勢力。 各大宗門傳承久遠,不僅有著許多高手,還有非常多軍隊。 宋國的轉折,就從那個時候開始。 三百年前,宋國烽煙遍地,宋襄公率領宋國精銳,掃蕩了一個個宗門,正是志得意滿的時候。 此時有人向宋襄公進言:“各大宗門雖然被破,可是那些宗門余孽統帥的軍隊不在少數,君上應該趁機將其逐個擊破,免除后患?!?/br> 宋襄公聞言卻是大聲笑道:“土崩瓦狗,不足掛齒,我若逐個追殺擊破,必定會是曠日持久的戰爭?!?/br> “如今我先以大勢滅其宗門,又以仁義放任這些人離開,其中必定有看得清局勢之人投誠?!?/br> “縱然仍有負隅頑抗之輩,待其聚集一起之后,我再一戰而滅之,方為正道!” 諸將聞言反對者卻是不在少數,不過宋襄公心意已決,眾人也不好繼續勸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