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蝴蝶效應下的新遷海令
山海關大戰、最終以參戰清軍被殲滅過半的慘敗結局收場。 經此一役,清軍在整個隆武六年剩下的幾個月里,乃至后續更長的數年中,都徹底失去了進取反撲的可能性。 而且這場戰役的深遠影響,并不是一下子就全部暴露出來的,很多后果還需要在后續漫長的時間里慢慢顯現。 比如,原本明清交戰三十余年,哪次不是清軍到了秋高馬肥的季節,就南下劫掠一把?把大明百姓當成遼東的提款機? 但這次山海關大戰,卻意外打出了一個很搞笑的附帶效果:因為戰役發生在八到十月,剛好是秋收后秋糧入庫的階段。 原本清軍在這個時候發動作戰,也是想入關搶一把,把明軍控制區的秋糧物資搜刮一番。 而最終卻打成了明軍偷襲寧遠、錦州,又卷了人口錢糧物資全部海路撤退,這就等于是清軍在寧遠、錦州屯田了一年,最后剛收成的糧食都被明軍割走了。 三十多年來,只有明軍屯田被清軍割,現在第一次有清軍種田被明軍割,吃現成。雖然數量不多,但對雙方格局、士氣的影響卻是非常深遠。 滿清高層事后回過味來,都是怒氣填胸:大清居然成了秋收時被收保護費打劫的那一方!還有沒有天理了! 此戰之后的幾個月里,清軍不得不在遼西走廊收縮,減少軍事存在,形成雙方都不敢要的無人區。 錦州城倒是還得守,因為這地方已經比較靠近遼東腹心了,處在遼西走廊的末端出口處。但寧遠這種只在遼西走廊中段腰部的城市,是絕對不敢要了。 然而,即使是到了這一步,張煌言還沒打算放過滿清,他又雙管齊下,安排了兩招毒計,捎帶著同時削弱蒙古和滿清。 …… 張煌言的第一招,就是讓明軍對遼東半島其他沿海地區、尤其是地形比較凸出、從清軍核心占領區難以快速陸路增援的點位,實施破壞性偷襲。 反正遼東半島的海岸線那么長,只要有空虛,明軍就可以偷襲。 偷襲的位置,也沒必要僅僅局限于遼西走廊嘛!還可以是半島西岸,甚至是半島東岸!只要別觸及半島底部最凹陷那些位置就不怕(也就是別碰后世的營口) 除非清軍徹底放棄一切海岸線,從此龜縮回內陸!否則明軍可以利用海軍優勢四處出擊! 明軍對遼東的第一次實打實偷襲,發生在山海關大戰結束后的一個多月、隆武六年的十月八日。 這場戰役的實施者,依然是以張名振的海軍為主,總共動用的兵力大約在兩萬多人,都是海軍和炮兵,沒動用多少專業的陸軍,主打的就是一個來去如風、行動靈活。 而明軍攻擊的地點,則選在了遼東半島最尖端的金州衛,也就是后世的大連、旅順地區。 眾所周知,大連、旅順一帶,本身就是遼東半島尖端的又一個狹長、突出的半島,也就是“半島上的半島”。 其連接遼東半島腹地的連接部非常狹窄,連接部的地形還多山(如果沒有山的話,說不定都沒法形成半島了,而是會直接被渤海隔斷變成一個島) 這樣的地形,對核心駐扎在盛京周邊的清軍而言、增援當然會非常不便。等明軍發動進攻后,清軍援軍可能七八天都趕不到戰場。 如果明軍缺乏重炮,想跨海攻打一座被清軍穩固駐守了好幾十年的城池,或許會有些難度。 畢竟這地方情況跟寧遠、錦州還是非常不同的。寧遠和錦州的守軍畢竟有相當多的遼東漢人,還有原本吳三桂、祖大壽的舊部迫不得已降清,自然會在明軍打回來的時候,多多少少心懷故國。 而金州衛這地方,按說幾代人都覺得自己是大清/后金子民了,幾乎沒有人是在大明統治時期出身的,一輩子都沒做過大明子民(除非是李成梁時代就出身的老頭,還有可能做過大明子民,當地四五十歲以下的中年人,都沒被大明統治過) 所以明軍來襲時,他們的抵抗意志還是可以的。只可惜明軍已經有了靈活機動的重炮,還可以海陸切換、長途千里運輸。 明軍的重炮在海上坐船的速度,絕對比清軍的大炮在陸地上、每門炮分配六匹馬拉著炮車跑,行軍更快一些。 明軍擁有了絕對的集中兵力的優勢,還能輕易砸開城池,清軍當然完全無法抵擋。 十月初九,明軍登陸后第二天,金州衛后所,也就是后世的大連,就被明軍攻破了。 清軍在金州衛后所的守軍也不多,但畢竟這是遼東半島腹地,滿人百姓人口還是不少的。最后士卒被滅兩千余人,滿漢人口被殺被虜一萬五千余人。 明軍倒也軍紀嚴明,明確表示只要是漢人百姓,哪怕是被韃子奴役了多年的,都可以有仇報仇。而且明軍并不會傷害漢人百姓,除非有明確證據證明他們是著名漢jian。 一番清洗之后,當地剩下的百姓全部投靠了大明。 僅僅三天之后,十月十二,金州衛中所、前所,也就是后世的旅順,同樣被明軍攻破。直到此刻,清軍從盛京方向都還沒派來援軍呢。 拿下金州衛全境后,這次明軍倒是沒打算跟寧遠那樣擄掠一空就放棄,反而選擇了扎扎實實住下來了。 如果倒退十幾年,要在登來對岸隔海留一個與遼東半島腹地陸路相連的據點,那絕對是不敢想的。 但今時不同往日了,朱樹人治下的大明海軍力量比崇禎年間強大了何止十倍,在山東半島尖端和遼東半島尖端之間維持住一條常年的海上補給線,對大明來說輕輕松松。清軍水師如果敢來sao擾,那就是絕對的找死。 盛京偽朝在無能狂怒了一個多月、兩次試探性救援都被擊退后,倒也乖覺,直接放棄了金州衛,任由明軍在半島尖端肆虐。 而明軍得了這么一個在后世都著稱的天然良港,對于大明水師后續的補給、調度、策應,自然是如虎添翼。 張煌言上書諫言,請朱樹人撥款把金州衛要塞化,并且好好進行港口建設,以便于將來徹底掃除韃虜的大計。 朱樹人得報后,也對表哥的眼光深為贊同,在南京朝廷內部象征性討論了一下,最后就用隆武帝的名義下了詔書—— 未來幾年,也不用北方六省出錢糧,就靠江南的財政支持,海路運送武器錢糧,北方只需要提供一些建筑材料,負責把金州衛要塞化。 該造棱堡造棱堡,該修深水港口就修港口,一樣都不能少。物資反正可以海運,運輸成本很低,建設開支也就完全可控。 而且朱樹人看過地圖之后,發現明朝地圖上的金州衛位置,跟后世的大連港也不是完全重合,后世的大連如今還只是一個漁村一樣的存在。 于是他大筆一揮,直接提升了當地的行政級別,在大明遼省設置了“大連府”,算是作為大明新光復的遼省局部地區的治所、省城。 主要是遼東其他地方還在韃子手上,大明收復的一共也就那么一個地方,當然只能用這里當省城了。 未來能打下盛京,再把遼東的省城遷到沉陽也不遲,這些都是可以再議的。 擁有了在遼東半島上的第一座州府城級落腳點后,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大明終于可以重設已經廢棄了多年的“遼東巡撫”職位了。大明之前在崇禎年間,一直是有保留遼東巡撫這個官的,哪怕遼東的地盤事實上已經丟光了,也會繼續設遼東巡撫,并且把駐地設在山海關內。 當年吳三桂開關之前,就有遼薊總督王永吉、遼東巡撫黎玉田等人,原本理論上能掣肘吳三桂。只可惜后來王永吉、黎玉田也都當了貳臣。 如今,在空置了六七年之后,大明終于可以重設遼東巡撫。朱樹人也在南京朝廷內部遴選了一番,想先看看有沒有誰自告奮勇去的。 誰知,南京朝廷中大部分廢物點心,聽說遼東巡撫的轄區事實上只有一個金州衛,還是兵荒馬亂剛剛打下來的、還孤懸海外被韃子包圍,不知道一旦開戰能不能及時得到后方增援…… 最后竟一個級別夠、又主動肯去當的文官都找不到。 其他愿意為國分憂的有識之士,要么是官職太高,要么是太低,所以不太合適——比如史可法這樣的忠義之士,當然是不怕為國效力以身犯險的,但他都內閣首輔了怎么可能去那種破地方。 朱樹人擠兌了一番那些膽怯的廢物點心,最后也就破格提拔年輕人去當巡撫。 一開始他提出,直接讓張名振兼任遼東巡撫! 但這事兒太過于違反大明祖制,大明都兩百七八十年文武分家了,武將地位低下,哪有讓總兵、將軍出身的人當巡撫的道理? 這個提議自然是因為過于驚世駭俗,被無數懦弱文官苦勸。 好在朱樹人一開始也沒打算非要提拔張名振兼文官,投石問路嚇住守舊派 后,他就拋出了第二個人選,讓鄭成功當遼東巡撫。 鄭成功也有絕對的海軍實力,而且鄭芝龍已經死了三年多了,鄭成功孝也服完了,鄭家的實力完全被他一個人掌握了。鄭成功當上遼東巡撫后,還怕鄭家的海上力量不肯竭盡全力? 這個人事提議一提出,最初也是有不少人下意識想反對。而理由自然也是鄭成功的級別稍微低了一點點——鄭成功多年前就已經是戶部的郎中級別官員,后來歷次積功升遷,如今倒也有侍郎層面的履歷,按說要外放巡撫,也就最多差半級。 但反對鄭成功的主要理由,還是他的年齡太輕,做官資歷年限太短。鄭成功基本上就是崇禎末年才剛剛踏入仕途的新人,而且當時才十六七歲就做官了。而快速升遷,主要是隆武年間這六年。 一個才二十六歲的年輕人,要讓他做一省巡撫,這讓那些守舊派熬資歷的人怎么想? 可惜,他們已經反對過朱樹人一次決策了,反對勢能被消耗了大半,現在再要接連反對,就太不上道了。 而且朱樹人給過他們機會,是他們自己不愿意去事實上只有一府轄區、還危險無比的遼東當巡撫的。朱樹人再要推人,而且推的確實是文官出身的,他們也就沒臉反對了。 最終在一番朝廷博弈后,朱樹人順利把鄭成功推上了遼東巡撫之位,讓他三個月內上任——任命下達的時候,已經是隆武六年十一月底了,畢竟此前光復大連府也是十月底的事兒,任命決策消息往還只花了一個月,已經很快了。 所以鄭成功得確保在明年二月底之前,抵達大連上任。 算算時間,寒冬臘月渤海會結冰,二月份啟航北上,剛好可以解凍,也趕上海路漕運季,還能在南京過完年再北上,這個時間節奏,朱樹人也算是夠照顧他那個小兄弟了。 得知自己居然終于做到了封疆大吏,還是二十七歲的年紀輕輕就做到巡撫,鄭成功自然是感激涕零。 他覺得鄭家兩代人奮斗至今,總算徹底混到了地方政壇的頂層。 他爹鄭芝龍拼了一輩子,因為出身不好,所以最高也就是福建總兵,到死也只能是一省最高的武官。 他過完年才二十七,已經做到了一省最高的文官,那絕對是光宗耀祖了。 臨走之前,他免不了在南京找朱樹人送禮請客,表達自己的感激,又掏出幾百萬兩銀子助餉。 朱樹人當然不在乎小老弟這點銀子了,他只是拍拍鄭成功的肩膀,鼓勵他好好干: “你們鄭家的船不適合在黃海航行,不過船不是問題,朝廷會貼補你的。水兵軍械這些,你自己要上點心,韃子可能會不甘心發起反撲的。 孤希望大連府也能成為未來幾年給韃子持續放血的絞rou機,如果他們不上門,你也可以主動挑釁,直到韃子徹底放棄一切海岸線,龜縮回內陸,否則這事兒就不算完?!?/br> 鄭成功連忙表示一切盡管交給他,他絕對不辜負大哥的知遇之恩。 …… 安排完鄭成功這一手后,朱樹人當然還有其他配套手段,不過目的都是一樣的。 時間悄然來到隆武七年,隨著鄭成功于二月底順利上任,大明從海路sao擾的最后一路力量,也徹底跟偽清撕破了臉,發起了戰略反擊。 這路力量,便是朱樹人此前埋伏在朝鮮的東江鎮總兵李愉。 李愉回朝鮮,也已經有一年半了,他當初帶回去四千士卒,如今經過擴編,整軍,招募朝鮮本地士卒,已經擴充到三營一萬兩千人。這個數量朝鮮的國力還是扛得住的,也能以明顯低于市場價的平價賣給他足夠多的軍糧。 而且過去這一年半里,朝鮮的情況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當初李愉剛回去時、在任的朝鮮國王李倧,去年終于病死了。 世子李淏也正式即位,李愉和他父親李時白的受重用程度也再次提高,他們挾朱樹人的支持,在朝鮮已是權傾朝野。 得到了朝鮮全部國力支持的李愉,終于正式撕毀跟偽清的和平狀態,出兵進一步占領了鴨綠江口的獐子島——當然,李愉是以大明東江鎮總兵的身份出兵占地的,占下來也算大明直轄領土,不是屬國朝鮮的領土,這一點是不能含湖的。否則豈不是成了朝鮮幫大明打偽清、最后朝鮮自己還能擴大地盤了么,這種低級錯誤朱樹人肯定是不會犯的。 (注:現在的獐子島在大連以東海域,但明朝地圖上的獐子島就在鴨綠江口。那地方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因為淤積,已經跟東港市的主體陸地連為一體,變成了港口防波堤的一部分) 因為獐子島的位置比原本二十多年前毛文龍的皮島、距離鴨綠江口更近,所以李愉得手之后,也算是徹底掐斷了鴨綠江口出海的航運。偽清東西兩部分領土之間的水路交通算是被掐斷了,只能直接陸上翻長白山溝通。 而長白山的險峻注定是對軍事調度有很大制約的,都不用等冬天,全年至少一半時間都能大雪封山。所以等每年八月之后,到來年二三月,只要大雪封山,盛京方向的部隊沒法來增援,明軍就可以對長白山北嶺以南的土地隨便清剿。 一時之間,連窩在長白山里的滿人部落都遭了殃,只要被明軍逮到就是士兵殺光、婦孺俘虜,逐步蠶食削弱。 被明軍西有山海關李定國、中有大連府鄭成功,東有獐子島李愉,三方輪番sao擾,偽清在隆武七年終于徹底撐不住了,最終完全放棄了一切沿海領土,按照地區的不同,至少退往內陸五十里,個別地區甚至要求退往離開海岸線百里以上。 這也算是因為蝴蝶效應,把歷史上從順治十八年持續到康熙二十三年的遷海令,給提前逼出來了。 唯一不同的是,歷史上是康麻子要圍堵鄭成功,不讓鄭成功得到貿易補給,才選擇這么干的。 而現在是順治和豪格被鄭成功反過來封鎖圍堵,不堪其擾,扛不住沿海滿人被持續殲滅俘虜放血的痛苦,自己逃往內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