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三章 截胡
八月末了,徐吉開始為轉換做準備。 于是,他回到了水晶宮。 每次重新回到此地,他都能感覺到,這座曾經平平無奇的水晶宮,又發生了一些極為微妙的變化。 這次也一樣。 水晶宮的玉墻上,那時鐘的投影,又凝實了一分。 徐吉有種感覺,他下次再來,恐怕這虛幻的時鐘,就極有可能成為現實存在之物。 至少,可以短暫的從虛幻變成真實。 “一件寶物的雛形嗎?”徐吉低頭看了一眼手中皂黑色的神劍。 神物無聲,卻如活物一樣,一片片青荷于劍鞘上浮現。 腦后金輪,隨之感應。 數理鐘的虛影,投射到那玉墻上,與時鐘幻影共鳴著、傾訴著。 “你的意思是”徐吉摘下從腦后飄出的數理鐘,輕聲問道:“未來想要融合那‘時鐘’?” “這樣可以讓你更進一步?!” 數理鐘輕輕鳴動。 晦澀的韻律在徐吉心中搖曳。 讓他知道,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 數理鐘,渴望著、期待著那一刻。 而那時鐘幻影,也不抗拒這個未來。 “好吧!”徐吉笑著應允。 他眼角的余光,瞥到了那枚極有可能是孕育‘西游記’的主角,齊天大圣的五彩仙石。 于是,托著那仙石。 “找不到傲來國花果山” “看來,只能送你去與華國道統之中的‘定海神針’提前相會了!” 于是,他微微震動雙手,一枝鮮嫩的柳枝,便垂在他身前。 徐吉托著五彩石,抓住那柳枝。 整個華國的村莊、城市、學校、官衙,便一一在他眼前呈現。 光影重重,一切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一條條透明的無色的因果線條,將這一切串聯在一起。 數不清的數字與符號,跳躍著,閃爍著。 無窮無盡的人族、妖族、水族、巫族與阿修羅的聲音,匯聚在一起。 最終,在因果的盡頭,那璀璨的天地之間,陰陽五行循環的中心,凝聚了一個由因果、數字、眾生心愿,共同構筑的文字:華。 當這個文字顯現,徐吉能明顯的感覺到,在華國的地下,那無窮無盡的巖石、土壤、靈脈、礦脈的深處。 有被埋葬的文字在跳躍。 一些早就死去、腐朽的、粉碎的東西,正在受到華國影響,重新萌芽。 過去與現在交織。 因與果,彼此碰撞。 定海神針,閃爍著、縈繞著無窮無盡的光輝。 這些光輝如雨點般落下,也仿佛光柱一樣照耀。 將無窮無盡的數字、律令、心聲,注入到那被埋葬的文字。 古老的文字在被重新解構。 腐朽的事務,漸漸煥發新生。 有嫩芽新生,也有陳舊褪去。 感受著這些,徐吉明白了過來。 “我果然是工具人!”他笑著,將手中托著的仙石,那孕育著西游記中主人公‘齊天大圣’的五彩石,送入這因果碰撞,萬民心聲凝聚的文字。 隨著五彩石,被送入其中。 定海神針的光芒,越發明亮! 光柱也更加熾熱! 那被埋葬的文字,曾經的文明核心,竟因此漸漸凝實。 與在因與果之中閃耀,在萬民心愿之中璀璨的‘華’字呼應起來。 徐吉的耳畔,甚至響起了古老的先民贊歌。 那贊歌宏大、神圣,但卻模糊、遙遠。 以至于,他聽不清先民們的禮贊。 只是隱隱約約知道,自己這個工具人,再次完成了使命! 火云洞。 無數劫火,紛紛降落。 化作層層刀刃,在這人族圣地之中來回呼嘯、割裂。 億兆劫雷,更是如雨點般降下。 打的困守于這道場之中,那一個個洞天之內的圣皇、圣帝們道心搖曳。 “慈悲!慈悲!”一個個洞天中,圣帝們垂首而嘆:“人間殺劫再次!吾輩又要受考驗了!” 每次大劫,對這些古老的人族圣皇、圣帝而言,就是一次生與死的考驗。 因為,人皇劫后,這些圣皇、圣帝們的處境就極為尷尬。 他們被困在火云洞內,不得動彈。 人間諸事,再與他們無關。 偏生,他們卻還享受著人族世世代代的祭祀,分潤著人族氣運和功德。 看似是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做,就可以坐享其成。 然而,圣皇、圣帝們知道。 這是取死之道,也是天地的懲罰! 困守火云洞的他們,于人族再無尺寸之功,卻分潤著人族氣運與功德。 在這火云洞內,擁有著‘近圣’的實力。 這現實嗎? 不現實的。 這是拔苗助長,也是烈火烹油。 遲早會傷及自身,波及自我。 這就為什么,火云洞諸圣,一定會想方設法的與外界聯系。 甚至不惜參與大劫的緣故。 他們必須保證,自身可以對人族未來的道統,施加一定影響。 至少得讓未來新生的人族道統認可他們的存在。 不然,就是劫數至矣,立為齏粉! 天道不可能讓‘無用’的芻狗,繼續存在。 更不提,這‘芻狗’還在分享和截取著人族的氣運、功德。 “吾等當做好準備!”伏羲圣皇的聲音,通過先天八卦,溝通著一位位圣帝、圣皇:“待人間大劫起時,各自擇下傳人” “不然,下個會元大劫起時,火云洞中下的恐怕就不再只是劫火之刀與劫雷之雨了!” 圣皇、圣帝們當面明白這個道理。 恰在此刻,火云洞內的劫火與劫雷,卻忽地安靜了下來。 隨之,宏大的禮贊,在這人族圣地響起。 似有無數先民的身影,浮現出來。 他們高聲贊頌和傳頌著一個偉大的神圣事物。 只不過,他們的身影模糊,聲音看似宏大,實則寂靜無聲。 沒有人聽得清楚他們的聲音,更看不清他們的面容和衣飾。 圣皇與圣帝們,都見到了這盛況。 于是紛紛抬頭,看向伏羲圣皇所在的伏羲洞天,一一稽首禮拜:“請前輩出手,為吾等揭曉因果!” “請前輩出手,為吾等揭曉因果!” 在諸位圣皇與圣帝的懇求下,伏羲洞天綻放出無數光輝。 “慈悲!慈悲!”伏羲圣皇稽首禮拜,他的身影,從洞天內升起,顯化出人首蛇身的巨大輪廓。 伏羲大帝! 這圣皇的前世之身,被他召喚出來。 “敢不從命?”大帝巨大的蛇尾蠕動著,將神通顯化。 他是火云洞中,如今唯一可以插手三界的存在。 于是日月星辰在大帝腦后顯化,璀璨星光中河圖展開,洛書翻動。 先天八卦,逐一顯化。 在圣皇的妖族真身神通映照之下,在河圖與洛書的光芒中,在先天八卦的顯化中。 先民的身影,開始淡去。 那宏大的神圣禮贊,從寂靜無聲,消失于無形。 而這些淡薄的身影,消失的身影。 在伏羲大帝的神通與河圖、洛書蘇醒而顯化的先天八卦之中,匯聚成一條條明亮的線條。 這些線條糾纏著、共鳴著。 最終這些因與果,匯聚成一個無比古老,無比璀璨,震爍三界,搖動陰陽的古老文字。 這文字如今三界中人,已經很少認得了。 因它是倉頡所造的最古最早的文字。 是人族文明的源泉,卻在大劫之中,為因果覆蓋、糾纏、埋葬,早已不見天日,甚至成為了禁忌! 但祂現在再次出現了。 粗獷的線條,勾勒出強壯的四肢。 雙手擺開,雙足直立,發如瀑布,雙眼有神,矗立于大地,存在于三界中心。 這是最初的人族對自己的認知。 也是最初的文明,對人族的認定。 夏! 人,既是夏,夏既是人! 故而,大禹之子,在創立了人族第一個道統,建立人族的第一個王朝時。 便鄭重的將自己的姓氏稱作‘夏’! 歷代人皇,皆稱‘夏后氏’! 意思就是,人皇的后代子孫! 夏朝,就是人朝,就是三界核心的人族道統! 圣皇與圣帝們,看著那個已經被埋葬甚至被因果唾棄的文字,再次出現。 他們面面相覷,不知道發生了什么。 于是,紛紛看向伏羲大帝,拜道:“懇請道友慈悲,追溯因果源頭!” 伏羲大帝點點頭,腦后的日月星辰,陡然亮了起來,溝通那諸天星辰,落下更多古老的星光。 星光中,那因果線條凝聚的文字,漸漸透明。 然后,‘1、2、3、4’這樣從未見過的虛影在那倉頡所刻畫的人形字體內浮現。 這些奇怪的符號虛影的出現,使得那人形字體,張開了嘴巴,發出了聲音。 “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祂如此說著,評價著。 圣帝與圣皇們聽著那評價,人人道心搖動。 “蓋棺定論嗎?”大禹喃喃說著,然后將熱忱的目光投向伏羲大帝。 蓋棺定論! 這是火云洞中的圣帝與圣皇們,期盼了兩個會元的事情。 必須有一個新的圣朝道統,來為已經死去的夏后氏送葬。 必須有新的圣朝圣帝,來給早已經死去的夏后氏做出屬于人族文明的判決。 是功?是過? 論罪定刑! 這樣,才能清算因果,才能肅清人皇會元的種種罪孽,才能叫那些因為人皇們倒行逆施而死的無辜者瞑目,才能讓那些在人皇會元中受到牽連的犧牲者安息。 鳴條的封印才能消失。 火云洞的功與罪,才能定下。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審判不來,清算不止,因果不消,罪孽依舊。 鳴條的冤魂,依然在詛咒。 人皇會元的罪孽,依舊纏繞在因果之中。 火云洞的圣帝、圣皇們,便如犯罪的罪人一樣,被監禁在此。 膽敢露頭,就會被天道認為‘越獄’,罪加一等。 伏羲大帝凝視著那個古老的文字。 他微微搖頭:“非也!” “只是,已有希望,故而天人感應,顯化于火云洞中,與吾等預兆!” 大帝看著那充盈著奇怪符號的人型‘夏’字,疑問著:“究竟是哪位圣人,傳下的道統,有了圣朝基業的征兆?” 可惜,身處火云洞,本就難以動彈。 人間如今又因果氤氳,孽障籠罩,殺劫已起,大劫在即,天機隱遁,因果難見。 便是河圖洛書,也再無法預測人間兇吉。 伏羲大帝看向諸位圣帝、圣皇,道:“如今即有征兆,想必大劫起時,吾等便能窺見一二了!” 諸位圣帝、圣皇,紛紛稽首稱是。 大劫起時,天命移轉,五德循環。 定是有王者,收拾山河,重建秩序。 屆時,圣帝們可以通過五德化身,感應王者降生之地。 便可以提前布局,早早布子。 待那道統登臨圣朝之時,待那圣朝之主,裁人族三代道統之功罪,厘定是非因果時,請其高抬貴手,粉飾一二。 如此,火云洞的困局,便有解了! 大羅天,玉虛宮。 元始圣人猛地睜開眼睛。 腦后功德金輪,光明大作。 一節白皙無暇的白藕,從大羅天中生出,直落玉虛。 那大羅天深處的云層滾動著,元始天尊的身影,從道果之中顯化。 “慈悲!慈悲!”天尊稽首感慨。 元始圣人聽著,道心之中的一根弦被撥動。 “慈悲!慈悲!”圣人似有感悟的垂首而贊。 圣人知道,他曾落下的一枚關鍵棋子,在無聲中被人撬動了。 于是因果碰撞,在大羅天中都產生了漣漪。 使得元始天尊有所感應,讓闡教大道的象征白藕出現了危機感。 圣人雙手合十,對著大羅天一拜:“請道友助吾一臂之力!” “善哉!善哉!”元始天尊稽首而拜:“道友請!” 于是,元始圣人搖動盤古幡,祭起那玉虛寶鏡,照向大羅天。 元始天尊盤膝而坐,張口吐出圣人大道之語:“千神萬靈,千真萬圣,皆為綱常禮法!” 白藕綻放出璀璨之光。 大羅天就像被照亮了一樣,變得透明、白皙,沒有任何瑕疵。 玉虛寶鏡,映照其中。 天地陰陽顯化,五行循環清晰。 于是,玉虛寶鏡照出了那遠古的城市。 一株圣樹,拔地而起,照耀著那古老的城市。 有圣皇身影佇立在古老的彼岸。 這里是他曾經出生之地,也有圣帝在此盤膝而坐,教化萬民。 人皇曾在此駐足。 圣王也曾在此建都! 泰山的光影,從東方落下。 元始圣人看著,幾欲吐血! 他終于知道,通天為何一下凡,就選在魯地傳下道統。 他不是去報復的! 通天早就知道了,闡教的算計! 所以,他準確的找到了這個關鍵的地方,并在大劫之前出關,趁著因果氤氳,一舉將他三十六萬年算計、布局截斷! 如今,更是大有要將他三十六萬年辛苦布局的最大成果,一口吞下肚去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