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撈起半熟的米粒,瀝干米湯,盛滿竹筒。 竹制蓋子合嚴,裹上荷葉亂七八糟的,將竹筒飯埋入炭火中。 不用明火燒,靠灶膛余溫慢慢燜熟。 趁空烹飪下飯菜——地三鮮! 煮沸的米湯也沒浪費,打入生雞蛋,加點糖,沖一大盆蛋花! 其實蛋花直接開水沖也行,只不過陳舟個人不喜歡。 總覺得白水沖的蛋花,若有若無有些腥,多喝個幾口,偶爾有點反胃。 但用米湯沖就不一樣了! 濃郁的米香完全掩蓋蛋花殘存的異味; 米湯柔滑、少許粘稠的口感,讓蛋花變得無比醇厚,喝到嘴里,回味無盡! 竹筒飯熟了。 陳舟稍微費勁,將飯弄出、倒入碗中。 撲面而來,糾纏著米香與竹香。 這樣燜出來的米飯,比起正常煮熟的米飯,更顯干爽卻不干巴巴; 水分鎖在飯粒里,口感蓬松,柔軟又保留著嚼勁。 吃不出秈米獨有的糙感。 隨即,將熱辣guntang的地三鮮,澆到米飯上面! 油脂緩緩滲入白米飯。 陳舟挑出一片青椒、一塊茄子,挖一大勺米飯,攪拌攪拌塞入嘴里。 「?。?!」 「怎么會這么香!」 「白飯搭配地三鮮簡直絕了!」 「好!下!飯!」 「主播老說下飯……突然理解下飯是什么感覺了!」 「奇怪的幸福感qaq」 「怪不得,我以往吃炒菜,總覺得胃里空虛,少了些什么?!?/br> 「竹子飯干吃也超香,第一口沒滋沒味,越嚼越香!」 「蛋花湯這個,很容易做啊,下線我也試試!」 米飯徹底征服網友。 ——盡管有人更愛面食,起碼認可了米飯,不會覺得難吃。 為給大米正名,陳舟努力拓展思路。 比如磨米粉。 來一份香噴噴的粉蒸rou,博得rou食雜食黨贊不絕口。 蒸rou粉正常要摻糯米,實在沒有糯米,他加入篩選得到的糯玉米粒,跟秈米一起打碎。 效果意外不錯! 再磨米漿,蒸米面。 在陳舟心目中,米面跟老母雞湯適配度100%——如同粉絲之于牛rou或鴨血湯。 米面不光能水煮。 做成炒面,或者麻辣拌面,特別開胃,好吃到停不下來。 跟小麥面條、各類粉絲,或者同樣米做的米線,口感、風味都不相同。 各具特色,一樣好吃! 陳舟又想起家鄉的經典“粑粑”。 并非摻糯米做出來的糍粑,而是純用秈米作為原材料,包裹上餡料。 傳統小年送灶神的供品。 在老家街頭、菜市場,特別流行的一種早點。 同樣先將生米磨成“面粉”。 做“粑粑”手法其實挺講究的。 就說面,有用生面、然后開水燙的,有水煮熟面,也有炒面加水,也有用半生半熟的面……餅皮口感,大不相同! 以及餡料。 有直接包生的; 也有提前炒熟的。 做“粑粑”實在麻煩,陳舟好多年沒親手做過。 保險起見,煮熟面、炒熟餡料。 小菜、豆腐和半肥半瘦的豬rou剁碎,加入辣油爆炒,是陳舟記憶里最常吃的餡料。 ——小菜用的腌蘿卜菜或雪里蕻。 也可以做成甜口。 芝麻白糖餡,酷似干湯圓,不如湯圓綿軟粘糯。 照樣噴香! 陳舟考慮到素食黨和甜食愛好者,不但準備芝麻白糖餡,另外弄一份麻辣粉條餡。 碳水配碳水,快樂翻一倍! 關于“粑粑”,其實還有別的吃法。 比如面里揉入蒿草,就是“蒿子粑粑”。 比起普通粑粑,格外多出一股蒿草的清香。 太折騰了。 陳舟這回沒弄。 高科技廚具煮面很快。 這邊灶炒完餡料,那邊的面已經熟了。 得趁著面guntang,揉搋米面。 嘶! 要不是反應過來在直播,陳舟差點“嗷”叫出聲! ——全然沒有準ss級異能者的風骨! 好tm燙! 后知后覺想起戴防護手套。 吭哧吭哧。 揉搋熱面真的體力活! 秈米粉不如小麥粉有筋度,也不如糯米乃至其他米有粘性。 團面團,包餡料,難度有點大。 陳舟擔心餡料兜不住,揪出一大團面……然后發現面弄多了。 面已沾到餡料的油,也不好扒拉部分回去。 只能努力多塞點餡料。 一不留神,餡料塞多了,不得不在收口時摳些米面,糊著缺口。 最終,一個“粑粑”堪比小孩頭大! “……” 一連做五六個,總算找回手感。 陳舟又團了兩個賣相特別漂亮的“粑粑”便暫時打住。 “粑粑”份量十足,特別飽肚子。 做多了,一頓吃不了,留到第二頓……他個人覺得完全不能吃。 雖說,傳統“送灶粑粑”會像粽子、糍粑一類囤著,吃到正月十五。 陳舟盯著燜蒸“粑粑”的大鍋。 心里惴惴。 個頭太大了,不容易熟。 轉念想:用的熟面和熟餡料,怎么也能入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