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這種一刀切方法奏效的前提,必須是朝廷對地方控制力達到空前的強盛??扇羰浅Φ胤降目刂七_到這樣強盛的程度,地方又哪來這么多隱田呢? 這也是康元十六年時,一個政令行不通,康元帝就選擇迂回地退一步的原因。兩敗俱傷,對誰也沒有好處。 那時選擇不直接丈量田畝數,而是從收成去推算田畝,這個計算方式盡管很粗疏,但至少在基層能執行下去。 從朝廷法度的延續性來說,這應該只是康元帝的第一步。做皇帝的,這一步往后退,大概率不是因為真的慫了,而是為下一步的法令做鋪墊。 戶帖制就是在這時候完善的,戶部根據各地匯總上來的徭役、稅賦兩項數據,來對整個天下做出粗略的計算。 再由此,對每一個大項進行細分。 事實上,即便是粗疏的數據也得來并不容易。以往的基層數據采用的是更原始的結繩計數法,在家門口打一個結,就代表一口人。 基層的胥吏們按照結繩數量,造冊登記。當然,這里需要有兩位村民與一位熟悉村里大小事的老人在場見證。 按了手印,胥吏們再做登記。 這便是繳納人丁稅與徭役的依據了。 而田稅的計算則更加靈活一些,都是通過當地的畝產來做折算。永壽十六年那個折中的戶帖法其實就是細化了具體的折算方法。 永壽十九年,則在戶帖制的基礎上更側重家產的部分,例如家中有多少鐵制農具,有多少牲畜等等。 其實從延續的角度來看,是一步步在為清田做鋪墊的。從前兩次緩慢的改革中層層遞進,既能不過度激化基層矛盾,又能培養出一批實干的基層人才。 ——只可惜康元十九年開始,戶帖制就已經難以為繼了,這種延續性已經完全被中斷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換一個皇帝往往就會顛覆前任的行政主張。 事實上如今面臨的地方亂象其實同康元十六年時遇到的情況類似,只不過比起當年來說還多了一個裹亂的地方父母官。 結果就是地方亂象持續時間更長,亂得也更加徹底。 所以—— 謝柏崢的這兩篇文章就是從這兩點入手寫的。 其一,朝廷要加強基層人才儲備。因為清田真的是個技術活,地里的田畝又不都是方方正正的,計算起來十分有難度。 吏部選拔第二批人才的時候就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加上了一道算學題來選拔??蛇@也只是一個勉強應對之法,因為計量田畝有個專門的學術名詞,叫做方田之術。 相比于懂得方田之術來說,有豐富的地方管理經驗在某種程度上更加重要。所以,不僅要會丈田,還要有基層經驗。 只有朝廷政令,而對當地情形一無所知的父母官,只能是個糊涂官。 朝廷第一批派下去的那些寒門進士哪一頭都不占,所以各地才會亂象四起。若只是糊涂倒還罷了,若是再為了自身政績罔顧百姓生計,就會鬧出董繼榮那樣的事。 其二,朝廷要加強政策的延續性??翟拍晔莻€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再不成如今的永壽二年也可以是。 例如康元十九年的戶帖法側重每家每戶擁有的物產記錄,有了前一次的記錄作底本,每隔三年的下一次統計就只需要注明加減計算過程,就可以防止造假。 由此便可見政策延續的重要性,更何況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培養出一大批熟知基層情況的胥吏,簡直一舉兩得。 治大國如烹小鮮,每一個政令與決策都需要慎之又慎。須知戶帖法度之下的每一個人口數背后,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他有家庭,有父母,有兒女。民生不是什么宏偉大業,而在每一件實實在在的事,必須要足夠瞻前顧后,才能不讓朝廷法度成為刺向百姓后背的刀。 - 謝柏崢職業使然,不知不覺又在兩篇文章的基礎上剔除了老生常談的部分,又依據現在的情形做了擴充。 他的語速不快不慢,不會叫人覺得他滔滔不絕,而是言之有物、結尾時令人感到言簡意深、意猶未盡。 謝柏崢講完,又將考卷卷遞給了三位大人。次輔吳大人十分護犢子地問:“張大人以為如何?” “辭藻雖不華麗,但正如你所說,道理都是通的?!睆埬显莱烈髌?,便決定道:“正是你放才所講的這一篇,三日后宮中的筵講,便由你去?!?/br> 謝柏崢:“……” 他說什么講? 宮中的筵講是給皇帝講課,通常不都是翰林院侍講們去的么?他還只是一個剛上任的實習生??!謝柏崢勉強忍住驚訝,十分乖覺地領了這個任務。 其實轉念一想,謝柏崢多少也能明白一些。他這兩篇文章,寫得剛好與朝中爭議之處不謀而合,內閣能想起用他這個實習生的文章去勸諫皇帝,恐怕也是死馬當成活馬醫了。 謝柏崢倒是不怕內閣給他下什么套。 文章是他寫的,也是他自己去講,不加扭曲歪解。要是永壽帝聽得不高興,要治他的罪,也只能算他倒霉。 其次,他也是真的想在這亂局中做些什么。 議定了筵講一事,吳次輔身為國子監祭酒又少不得叮囑幾句。首輔張南岳是一甲進士出身,連先帝都??渌膶W問,因此在文學造詣上是十分高的。 他忍了忍,最終沒忍住提醒:“你作策論倒的確有一番見解,只是今后在文采上還要多下一些功夫?!?/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