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書迷正在閱讀:快穿,錦鯉路人甲在線看戲、快穿修羅場:嬌軟萬人迷她沒有心、快穿之花式攻略、快穿:宿主,你真的好渣、抄家流放,醫妃搬空王府去逃荒、快穿萬人迷:無法抗拒的她、快穿萬人迷:漂亮炮灰總被強制愛、快穿:普通人也會有瑪麗蘇劇本嗎、(瓊瑤綜)我是孩子王、被敵國將軍當成白月光后
宋景辰一開始想著是把狗宰了吃rou,氣死唐興徳那狗官,轉念一想又覺得只有幼稚的小孩子才會如此做——不可取。 不過是一條畜生,它懂什么,即便把他宰了,也傷不到唐興德分毫。 宋景辰腦子里自動過濾三十六計,最后釜底抽薪四個大字在小孩腦海中占據放大。 對,就是要斷了唐興德的口糧,讓狗官也嘗嘗忍饑挨餓的滋味。 可是如何才能斷了他的口糧呢? 宋景辰又犯了難,繼續捋《三十六計》,這次一無所獲。 小孩不由又想起他爹在鴻門宴上拿捏范盛那一招。 那么,唐興德這狗官最怕什么呢? 狗官唐興德這兩天真是怕了宋三郎,宋三郎拿賬本做要挾,逼他號召城中糧商富戶捐糧。 之前宋三郎要他統計城中的糧商富戶他就有不好的預感,果然是在這兒等著他呢。 唐興德也不是個傻子,表面上積極配合,暗地里搞破壞,各種替宋三郎拉仇恨。 城中的糧商富戶倒是召集來了,這會兒正聚集在縣衙大堂前議論紛紛。 片刻后,宋三郎一身隆重的欽差官服從后堂闊步出來,欽差所穿官服乃是皇帝特賜,一身紗綢藏藍官袍,腰系鑲金玉革帶,袖口繡有精致繁復圖案,紋路細密,色彩鮮艷,威嚴盡顯。 三郎身高九尺,氣度本就不凡,再配上腰間的尚方寶劍,上位者的氣勢與壓迫撲面而來。 方才還議論紛紛的人群不由噤聲,齊齊向宋三郎躬身行禮,“我等見過欽差大人?!?/br> 宋三郎站在堂前中央,朝眾人拱手回禮,平聲道:“諸位不必多禮?!?/br> 言畢,他目光從眾人臉上一一掠過,開口道:“今日召各位前來所為何事,想必唐縣令已經同諸位說清楚,本官就不再贅敘?!?/br> 微頓,宋三郎朝著京城的方向拱了拱手,緩聲道:“本官奉皇帝旨意,前來中州督辦賑災事宜,還要仰仗諸位士紳與本官同心合力,共同救巴縣萬民于水火?!?/br> “外面諸位鄉鄰父老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流離失所,本官一路看來,著實不忍,以致食不下咽,寢不能寐?!?/br> 說到此處,宋三郎話音一轉,目光看向眾人,“諸位都是生于廝、長于廝的巴縣人,想必會比本宮更加不忍?!?/br> 輕描淡寫間,短短幾句話,宋三郎一頂高帽扣下來,先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拿捏一眾人。 下面一眾人不由面面相覷,之前準備好的一大堆推脫之詞,突然就有點兒說不出口。 一旁的唐興德見此情形,暗道不好,目光陰沉沉看向臺下某人,朝其打眼色,此人乃是他極為親信的大糧商——高洪福。 巴縣的好糧一大半兒都低價賣給了高洪福,而高洪福又高價將自己糧倉里發霉的陳米賣給縣衙,這一進一出的高額差價唐興德得七成,高洪福得三成,倆人一丘之貉、狼狽為jian! 這會兒高洪福得了唐興德的提示,清了清喉嚨,上前一步,朝著宋三郎一拱手道:“大人所言極是,身為巴縣土生土長之人,眼瞅著眾位鄉鄰遭此大災,即便大人不說,我等亦當盡心竭力?!?/br> 說到此處,他忽地話音一轉,道:“只是大人初到巴縣,對我等的情況怕是有所不知,非是我等不愿捐糧捐物,實在是連續幾個月大旱,地里莊稼顆粒無收,且不知這場旱情何時才能緩解,我等即便有一點余糧,光是救濟本族之人已是力所不能及,實在是無力拿出再多?!?/br> “是啊,高兄所言不假,還望欽差大人明察體諒,我等實在愧對巴縣百姓,愧對大人?!?/br> 見有人帶頭,下面一眾人也紛紛附和起來,一眾糧商富戶個個哭窮,一副要糧沒有,要命一條的擺爛架勢,捐銀捐糧乃是自愿,你是欽差也不能把刀架在我脖子上逼我捐吧? 唐興德見此情形,忍不住面露得意之色。 宋三郎心里冷笑,面上卻并不顯,目光異常平靜。 下面這些人的反應其實并不意外,早就在他的預料之中,這畢竟是唐興德的地盤,下面這些人若不以唐興德為馬首是瞻才怪。 而在座這些人家里到底有多少存糧,怕是也只有唐興德最清楚。 今日宋三郎讓唐興德召集眾人的目的之一,就是他要弄清楚與唐興德關系最好的糧商是哪個。 哪個反對蹦跶得最厲害,哪個基本上就是了,加上剛才宋三郎眼角的余光一直在留意唐興德的動靜,將他與高洪福私底下的眉來眼去看得一清二楚。 心中有數,宋三郎一抬手,示意眾人安靜,淡淡道:“既是如此,本官愿為巴縣百姓捐銀八千兩,諸位有多少捐多少,自己看著辦吧?!?/br> 停了停,宋三郎又道:“諸位放心,爾等的心意,本官必會如實稟明陛下?!?/br> 一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稟明陛下??? 稟明就稟明,山高皇帝遠的,皇帝還能真拿他們怎么著,他們又沒犯法。 一眾糧商鄉紳如此想,唐興德卻是叫苦不已,心里惱極了宋三郎,他還想著憑著巡撫堂哥的關系繼續升官發財呢,這要在皇帝哪里掛了號,他還有什么前途可言! 唐興德正在一邊叫苦一邊尋思捐多少合適,又怎么把捐出去的想辦法給搜刮回來,就聽臺上一直沒吭聲的四品愛民使突然開口道: “本愛民使亦會如實告知陛下,本官在京城時,曾聞中州進京趕考的舉子言中州乃人杰地靈之地,如今看來,好像并非如此?!?/br> lt;a href= title=科舉文target=_blankgt;科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