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元尊、升邪、[名柯同人] 咸魚真酒の擺爛職涯、[歷史同人] 開局盤點嬴秦那些事
藍曦臣只分了一個眼神往那盒子上掃了一眼,便平靜抬頭道“若我這次還不見你,是不是從此就……” “曦臣哥……”聶懷桑適時打斷了,他有直覺,不管藍曦臣說從此就怎么怎么,都不是他想要的結果,他和藍曦臣不該是互相客客氣氣叫藍宗主聶宗主的那種關系,只有這一句帶著溫度的曦臣哥才能真真切切讓他感受到他還是個人,不是復仇的機器。更何況,與姑蘇藍氏從家主結義的兄弟情義掉落到疏離客氣的門派之別實在是對聶氏不利。也想為自己在這種情況下還能記得聶氏的榮譽和臉面的行為深表欣慰,恨不得仰天長嘯一聲“大哥你看我終于有個家主的樣兒了,您就別cao心了安穩搶地盤吧別讓著金光瑤那玩意兒” “曦臣哥,你這是和自己置氣較勁呢?這件事,別人不知道我是知道的呀,你……”聶懷桑想勸勸他,可又說不出別為某個殺人不眨眼的惡魔傷心的話。 藍曦臣抬了抬似乎看上去很重的手臂,疲憊搖頭道“懷桑,阿瑤做了那些事,結果如此,也是他咎由自取,怪不得別人。我不見你,并沒有什么別的原因,只是單純的覺得自己對不起大哥,這么多年有負他所托……” 聶懷桑為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行徑狠狠檢討了一番,沉聲道“就憑你這句話,大哥也不會怪你的” 藍曦臣疑惑看他,聶懷??嘈Φ馈按蟾缟硭乐澳嵌螘r間,大概是回光返照吧,曾對我說過很多話,我那時候正被驚訝恐懼壓得透不過氣,也沒記住幾句??伤芯湓?,我記得清清楚楚……” 藍曦臣眼神有一種愿聞其詳的求知欲,這讓聶懷桑有一瞬間的被承認的辛酸,一直以來他都以一個被安排任拿捏的角色在玄門眾家中混日子,突然變成一個陳述者一個執行者的時候,確實有一點點不適應。聶懷桑清清嗓子,學著他哥哥赤峰尊的口氣道“但有不懂,前去請教曦臣……你不用覺得驚訝,那時候我也是個什么都不懂的愣頭青,我大哥這句話后最重要的那句,我也自動忽略掉了……他說,金光瑤不可信,此子,絕不可留……可是怎么辦呢,當時咱們誰信?我不信,你也不信,然后大哥就那么死在咱們眼前了……” 藍曦臣閉眼,肩膀聳動,看上去似乎在極力忍著淚水。聶懷桑忍住安慰他一句的沖動,繼續道“讓我沒想到的是他竟會為殺大哥處心積慮計劃那么久。呵呵,《亂魄抄》是嗎?難為他想到這個辦法。我當時只知道大哥的死和知道聶家刀靈的人脫不了干系,當然,曦臣哥,你也在內……” “所以,你便隱忍數年,獨自計劃,每天都游離在危險邊緣是嗎?”藍曦臣劈頭蓋臉問了一句,聶懷桑一時沒判斷出來他這句話是在責怪自己沒告訴他讓他這么多年都蒙在鼓里,還是真的在擔心自己的安危。莫名得就有些痛恨自己這些年和金光瑤明爭暗斗里消磨掉了善意,現下只剩下猜疑和陰暗了。 最終還是選擇相信了藍曦臣是真的擔心自己安危,聶懷桑自嘲笑笑“這輩子就勇敢了這一次,曦臣哥,也要替大哥罵我嗎?” 藍曦臣閉了下眼睛,半晌走睜開,聲音已經平靜了許多,道“……那你現在?” 聶懷桑搖頭道“不恨了,早就不恨了……知道真相的時候,找到大哥殘缺不全的尸體的時候,每一刻我都想把他撕碎……可時間就是如此神奇,慢慢的我知道了云萍城觀音廟的事,知道了樂陵秦家的事,就勸自己說他也不容易,呵呵,如果大哥還在肯定又要罵我立場不堅定了??涩F在,他們兩個都被壓在黑黢黢的地下,壓著百年都難解的法陣,多大的恨,都消了,真的……只是,曦臣哥,金光瑤,他必須死。一來是他身上殺孽太重,就是論因果報應,他也逃不掉了;二來,不恨不代表不妨,若放虎歸山,誰知道他又要掀起什么腥風血雨來……還有,挺重要的一點,他若不死,魏兄身上的舍身咒便無解,那含光君……” 藍曦臣定睛看著眼前這個以前自己其實并沒有怎么關注過的義兄的弟弟,雖然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戳著他的脊梁骨罵他慫包,可還是為聶氏在他手上式微扼腕嘆息過。而如今,這個有些陌生的弟弟,瞞著所有人,做成了這樣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還能一臉看似云淡風輕的勸慰實際暗藏威脅的對自己說“若金光瑤不死,那便是魏無羨死,魏無羨一死,這種失而復得又得而復失的感覺,您那位寶貝弟弟不知道能不能受得???” 阿瑤該不該死?壞事做盡,該死!沒錯! 可自己在糾結什么呢? 他說不清,從觀音廟回來,就覺得自己的認知都和那座大殿一起塌下去了,找不到支撐點,一片塵土飛揚混沌難解。 聶懷桑第二次看見他用這副表情了,鼻子又開始酸起來,往前欠了個身道“這盒子里的東西……算了,都拿來了,曦臣哥您處理吧……” 藍曦臣沒有說話,大概也在想究竟該怎么處理這東西吧……聶懷桑知曉他這個狀態,再說下去也無益,遂嘆口氣起身道“有一件事本想麻煩含光君的,哪知他竟不在,不知道能不能請得澤蕪君大駕?” 藍曦臣似是終于回過神了,喃喃道“何事?” 您懷桑溫聲道“有具尸骨,執念頗深,唯有一問……” 第174章 問靈2 聶懷桑什么時候離開的,藍曦臣其實并不知道。他暗暗有些內疚,自己的行為不論是對弟弟還是對平輩家主,都太過失禮了,有違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