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木門通古代 第114節
鐵器又不是戶口, 很難做到挨家挨戶的合適。 對于永國的老百姓來說,最難的就是湊齊買鐵器的錢。 上梁溝這么偏僻, 一年到頭都來不了幾個人, 整個村里就這么一點鐵器,就算沒有在官府登記,也是沒有什么問題的。 林回星十分熱情地讓村里人上手摸一摸他帶回來的這些鐵鍋:“這可是精鐵,要論結實耐用,那是再也找不出比這個好的了,要不是我有門路, 這樣的好鐵哪是那么容易買到手的?!?/br> “這鐵鍋五兩銀子一口,價格嘛確實貴了一些, 不過它用鐵多, 你們看這鍋多厚實, 貴叔他是下過山的, 山下的鐵器都是這個價格,質量還沒有我這個好?!?/br> 蘇大貴愛不釋手地摸著地上的鐵鍋, 為了省去大家搬來搬去的功夫, 林回星直接把十口鐵鍋都運到了腌料池旁邊。 “這鐵鍋自然是好的, 就是這個價格恐怕……” 上梁溝條件最好的蘇大貴都負擔不起這么一口鐵鍋的價格。 林回星十分理解的點了點頭:“我也知道村里的勤快,鐵器這么貴,要讓村里任何一家人一下子拿出這么多銀子來, 都是不要太現實的?!?/br> “我也很難買到二十幾口大鐵鍋,我想的是大家可以兩戶人家, 甚至三戶人家合買,商量著互相岔開時間用鐵鍋?!?/br> “村里的女眷不都在我這里拿了繡活嗎,我看著有些手快的女眷,那繡活用不了兩個月就要做好了,到時候還可以用做繡活的工錢抵鐵鍋的錢?!?/br> 林回星也沒有說一定要村里人現在就把現銀給他。 他之所以費心巴力的弄這么老些個鐵鍋過來,還不是想讓村里造紙的產能增加一些。 林回星這話一出,村里人想了想,確實也是心動不已。 不說別人,就說蘇大貴,他家里三個女眷的繡活都做完大半了。 卓宜她們又都做的最大規格的繡活,等到繡活做好,蘇家一下子就能夠進賬九兩銀子。 有了這一筆工錢,蘇大貴自家就可以單獨買下一口鐵鍋,現在林回星提出可以兩戶人家一起購置,那他家里的壓力就更小了。 蘇大貴扭頭看向一旁的蘇大榮:“這個辦法好!老二,我們兩家合買一口鐵鍋如何?!?/br> 自家親兄長,兩人大半輩子都沒有起過爭執,蘇大榮聞言自然是忙不迭點頭:“自然可以,我們家里人口不多,也就只有兩口腌料池,咱們先把鐵鍋買下,之后商量著用就是了?!?/br> 自家兄弟就不用計較那么多了,誰家早用一天,誰家晚用一天都差不多,沒什么好爭搶的。 有了蘇大貴在前面打樣,村里人大部分的人家都和自己兄弟或者相熟的親戚商量好了籌錢買鐵鍋的事情。 加上之前的兩口大鐵鍋,一共十二口鐵鍋,大部分都是兩家人合買一口鐵鍋,有三戶林回星不太熟的人家關系好,商量一番后索性三家人共買一口了。 剩下一口鐵鍋,馬婆婆和蘇大華兩家人商量了一下后,決定和林回星共用。 林回星雖然也有一口腌料池,不過他是不準備常常做草紙的,這鐵鍋說是三個家人一起用,其實還是蘇大華和馬婆婆用的時間多。 兩家人負擔都大,林回星也不好收他們大頭,只讓他們一家給一兩半銀子就是了。 其實林回星原本是不想收這兩家銀子的,不過村里二十幾戶人家,他總歸是有些顧慮的。 比如把鐵鍋免費給馬婆婆和蘇大華兩家人用,村里其他花了銀子買鐵鍋的人心里會不會有想法。 最后林回星還是決定該收的銀子還是得收。 蘇大華還好,女兒也在做繡活,繡活做完總能給上這筆錢的,馬婆婆做不了繡活,要湊齊一兩半銀子就有些困難了。 不過林回星也不指著這么一兩半銀子過日子:“鐵鍋的錢先不急,你們用草紙或者其他東西抵錢也是可以的,野菜干,野山藥,葛根粉之類的。 一下子背上這么多債,馬桂花心里也是很有負擔的。 其實她也想過,自家人手本來就不夠,或許不應該跟著做這草紙賣。 然而想歸想,這明顯能夠賺錢的事情,要讓馬桂花就這樣放棄,她又有些不甘心。 繡活做不了也就算了,這草紙可不太需要眼里,就是她這樣的老婆子,自己也是能夠做得了的。 加上頂門立戶的孫子一年一年的總歸是會長大的,馬桂花實在不想處處都落后于村里人。 最后馬桂花搖了搖牙,還是大著膽子擔下了這一兩半銀子的債務。 不止馬桂花,經此一遭,村里大部分人都背上了外債。 不過林回星也不是一點現銀都沒有收到,蘇大貴和村里另外幾家條件不錯的,在他這里買了剁稻草用的柴刀。 這些鐵器林回星要加不高,最重的柴刀和鋤頭二錢銀子一把,最輕的菜刀則只賣四百個大錢。 這個價格實在實惠,加之這鐵器質量確實好,很快就被哄搶了個干凈。 也就是林回星動作足夠快,才能留下一把柴刀給馬婆婆和蘇大華兩人使用。 隨著村里人都背了債,家家戶戶的壓力都變大了,最明顯的改變就是來林回星這里買燈油的人變多了。 和能盡快還清在林回星這里賒鐵鍋欠下來的賬務,和五個大錢一筒的燈油之間,大家都選擇多花點散錢,盡快把繡活做完了賺大錢。 村里的男人們也沒有閑著,他們燒水泥,上山剝樹皮,哇葛根和野山藥,一天忙到晚,就沒怎么歇過氣。 荒地上的五十幾口腌料池,后面變成了八十口。 如蘇大貴,蘇大壯家這種人口多的,覺得兩口腌料池實在不夠用,索性就自己又另外建了幾口腌料池,想要多多地造紙賣錢。 林回星現在家里的空屋子里堆滿了破好的草紙,他一時半會兒的事不準備再做草紙了,索性就把自己的那口腌料池借給了蘇大榮家里用。 蘇云嬌、季娥要忙著做繡活,蘇應文要伺候那些兔子,只有蘇大榮一個人忙活,有三口腌料池也足夠用了。 至于林回星,又琢磨起了水碓。 資料他已經查過了,因為不是專業的木匠,太復雜的樣式他也做不出來。 原本林回星想的是想用木頭做個簡易的水錐出來。 然而聽去找蘇大榮拿木匠工具的時候,對方一句話直接就讓他打消了這個念頭。 “用水流帶動?怕是不成,別看現在這條小溪水流還算可以,等到了夏天,溪里的水只能沒過腳背,冬天山里冷,溪水還會結冰?!?/br> 原本蘇大榮是不想勸的,不過他光是聽著林回星的描述,就知道要做出這么一個東西出來,得花上不少的時間和力氣,他也是不想對方白白浪費心力,才會多提上這么一嘴。 雖然上梁溝的水流情況不適合架設水碓,蘇大榮還是打從內心贊嘆道:“不過東西倒也是個好東西,要是建在山下那種大河旁,應該是很能排上用場的?!?/br> 林回星聽蘇大榮解釋過后,也沒堅持著要弄水錐,不過他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用木頭折騰了出了一個腳踏式的木碓。 由挖出深坑的大木樁子做木臼,旁邊有和蹺蹺板一樣的木架,木臼上方的那一端的木頭上釘著圓頭木杵,人站在另一邊用腳踩踏,就能控制著木杵跟著上下。 人類從幾萬年前進化開始,這下肢力量就比上肢力量強,這種簡單的工具,能夠讓大家搗紙漿的時候更省力氣,就連六七歲的小孩子,都能踩得動這木架,從而能夠幫著家里搗紙漿。 這種簡單的工具做起來又不難,村里人見蘇大榮用了覺得好,自己就知道抽空照著這個樣式做一個出來。 這些事情林回星是不管的。 說來也是奇怪,可能是在上梁溝待久了,林回星現在也不太能夠當得下去咸魚了。 做好腳踏木舂后,他都沒有像以前那樣躺在家里歇息,而是拿著柴刀進了山,砍了一大捆竹子下來。 之前成功做出草紙后,林回星就在心里琢磨過想做宣紙。 宣紙和草紙可不一樣,草紙作為如廁時的物件,定價怎么都高不到哪里去。 宣紙作為書寫工具,在物依稀為貴的加持下,怎么著也能賣到和絲絹同樣的價格吧。 要說起來,絲絹還暈墨呢,單從書寫的體驗感上來說,絲絹遠沒宣紙好用。 宣紙也能用稻草和樹皮造,不過竹子造的宣紙材質硬挺。 上梁溝的山上并不缺竹子,林回星索性就直接做竹宣紙了。 和草紙不一樣,竹子造紙需要的時間更加漫長。 這已經成材的竹子從山上砍下來后,得再砍成大概兩臂長的短節。 竹子材質堅硬,需要浸泡的時間也就更長,砍好的竹子得捆成捆浸泡在水里,時間起碼得半年起步。 之后的步驟就和草紙差不多了,浸泡好的竹節得去掉外面的青皮,然后剁碎,蒸煮,搗爛、磨碎,最后把碎化的竹漿放進池子里抄紙。 雖說一時半會兒間很難把宣紙給做出來了,不過趁著有空,山上竹子也多,林回星還是上山了許多趟,在荒地的小溪旁邊浸了上百捆竹節。 林回星這一系列行為看的村里人一頭的霧水。 “林郎君你往水里泡這么多竹子干嘛?” 第124章 林回星也沒藏著掖著:“這些竹子我也是準備用來造紙的?!?/br> 蘇大榮今天也在村尾這邊搗紙漿, 剛才也在溪邊看熱鬧,聞言有些不理解的問:“這稻草和樹皮做的紙不是就挺好的嗎,怎么又折騰起竹子了?!?/br> 這樹皮和稻草可比竹子省事多了, 沒干的竹子水分多, 沉得要死,哪有樹皮這些材料好弄。 林回星不緊不慢地解釋道:“竹子造出來的紙和草紙不一樣, 我之前倒是沒有試過, 不過山上不缺竹子,我就先弄一點試一試,這族長和稻草不一樣,得在水里浸泡上至少半年 ,我想著這么長的時間,只泡個兩三捆又有點不值當, 索性就一次性多泡一點?!?/br> “方子我是知道的,這竹子造出來的紙可以用來書寫, 價格應該要比草紙高, 大家要是有興趣的話, 也可以去砍些竹子來泡著, 以后跟著我做?!?/br> 林回星無疑是大方,村里人都知道這造紙的方子放在山下, 隨便找一富戶賣掉, 就能換來大把的錢財。 林回星只收了兩成利, 就把方子教給他們了,這會兒用竹子造紙也毫不猶豫地要帶著大家一起做。 村里每一家的勤快都不一樣,那些人手少的, 光是兼顧繡活、地里的莊稼和做草紙就有些忙不過來了,所以對這竹紙倒是沒有什么想法。 如蘇大貴家這種人手有富裕的, 倒是準備上山砍一些竹子先泡著。 蘇大貴是看明白了,這林郎君是個見多識廣的,跟著他干指定錯不了。 卓宜帶著兩個兒媳婦在家里做繡活,蘇大貴年紀大了,搗紙漿這種活要做一天下來,也有些吃不消,所以他就負責地里的活。 除草,澆水這些都是他干了大半輩子的活,完全沒有問題。 造紙這邊每一步其實都只需要一個人,蘇應勝和蘇應平兩兄弟可以輪換著干,剩下的人就靈活干活。 上山砍竹子、挖山藥、下地、造紙,總之都得干,主打的就是一個哪里需要去哪里。 村里就這么多人力,在不確定竹子造出來的宣紙品質到底好不好的情況下,林回星也不想把宣紙夸得太過,所以他也沒有給大家畫大餅,描述宣紙的高昂價格。 竹子要浸泡半年,林回星把竹子泡進水里后,就又得折回去忙活地里的事情了。 西瓜和甜瓜已經開花結出小果了,這種時候林回星得疏果,追肥。 在沒有膨大素和甜蜜素這些科技與狠活的情況下,為了保證西瓜的個頭和甜度,林回星只能盡可能少留過,一根西瓜藤上最多只留下三到五個小瓜。 西瓜藤上那些會吸走營養的分枝也得掐掉。 種地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林回星足足花了三天的時間,才把幾畝瓜地的蔬果掐枝的活干完。 之后追肥又花了幾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