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木門通古代 第105節
因為一半的利潤確實很多,要是后期造紙、賣紙都得他們自己來的話,那確實掙得都是辛苦錢,要讓他們每一次都給出一半,最開始還好,時間久了那肯定是會不情愿的。 但是兩成利就不一樣了,兩成利不多,細算一下,哪怕是一趟只掙一百個大錢,分給林回星兩成后,他們自己也能落下八十個大錢。 這個收入和幫林回星挖山藥,摘野菜還不一樣,只要學會了法子,這將是一個細水長流的營生。 這意味著只要以后村里人不懶,哪怕是地里絕收了,他們靠著造紙賣,賺得的錢也能養活一家老小。 后面蘇大貴把村里的當家人都聚在了一起,說明了這件事情,村里人果然對要分兩成利給林回星這件事情沒有一點的異議。 曾經親眼見過跟著林回星做豆腐生意的姚老翁,家里的日子是怎么一下子變好的,蘇大華對此更是舉雙手雙腳贊成:“這是應該的,要不是林郎君慷慨,我們也落不下這么好的營生?!?/br> 蘇大華家里人力少,雖然名下的地不少,但是缺少勞力,根本侍弄不了多少的田地,有了這造紙的生意,以后他和兒子可以在農閑的時候造紙去賣,加上女兒蘇大妞還在做針線活,這日子怎么都能過起來了。 之后蘇大貴又和村里商量了后續造腌料池的事情。 依照蘇大貴的想法,既然林回星說這造紙處理好一批原料至少要一個月,那他們就得多砌腌料池,保證一次做出來的紙漿能夠造足夠多的紙。 多造紙就能多賺錢,這筆賬上梁溝的村民都會算。 對于莊戶人家來說,力氣和時間是最不值錢的東西。 林回星只想弄個小作坊,村里人卻是奔著做大做強去的。 等到林回星再一次去看村里人脫泥磚的進度時,發現在村尾那片荒地上,已經擺滿了正在風干的泥磚。 在林回星不知道的時候,蘇大榮已經在做桌子凳子的間隙中,幫村里做了二三十個泥磚模子了。 事關大家以后的生計,但凡是地里能夠撒得開手的人,都在這邊幫著挖泥,和泥了。 村外的小溪下的沉泥粘度不夠,用來做泥磚不合適,最后是林回星是讓村里人在溪旁邊靠山坡的地方,直接挖山壁上的黃泥來和水做泥磚的。 這種黃泥里氧化鐵的含量應該不低,說是黃泥巴,其實它的顏色都快達到橙紅色了。 讓林回星意外的,還是這泥巴的粘稠性,那可真是不一般,延展性也很不錯,比尋常的泥巴要好用不少。 雖然林回星對陶藝一竅不通,但是光看這些黃泥的質感,他就知道這玩意除了用來做泥磚之外,應該也很適合用來燒制成陶器。 以前上梁溝的人從來不知道這毫不起眼的泥巴,竟然也能有這么多的用處。 尤其是在林回星突發奇想,決定用這泥巴做咸蛋的時候。 這也是林回星的突發奇想。 這段時間林回星一直耗在上梁溝,也沒有時間回現代。 村里養的雞都在下蛋了,現在天氣逐漸暖和了,那些雞的產蛋量也是節節飆升。 就拿蘇家人的那四只母雞來說,之前剛下單的時候,一天能撿兩個蛋就算是不錯了。 現在天氣暖和了,它們吃著蚯蚓和米糠,那產蛋量已經穩定在一天三個了,很多時候甚至會一天四個。 村里人養雞的時間不長,大部分人的觀念都還沒有扭轉過來,一想到兩個雞蛋就能賣一個大錢,他們自己就舍不得吃了。 單就這么一段時間,村里就又攢下了不少的雞蛋。 林回星總不能就為了這么幾百個雞蛋專門回現代一趟吧。 但是這些蛋就這么放著又會變質。 林回星左思右想之下,還是決定自己動手把這些雞蛋加工一下。 要說加工蛋類,在現代最常見的做法就是皮蛋和咸蛋了。 這兩樣加工后的蛋儲藏時間都不短,正適合林回星眼下的情況。 皮蛋林回星在現代時是尖銳做過的,他小時候不愛吃水煮蛋,就愛吃皮蛋,作為家中的獨子,他的父母也沒虧待過他。 市場上幫人加工皮蛋,一顆雞蛋就要收兩三毛的加工費,所以林家都是自己做的。 打從有記憶的時候,林回星就總見母親坐在老宅的院子里面做皮蛋。 林回星早逝的母親是個傳統婦女,心思都在男人和孩子身上。 她會做皮蛋,也不止會把自家的鴨蛋做成皮蛋給兒子吃,還會幫村里人做皮蛋,手工費比鎮上幫著做皮蛋的少收一些,村里人攢了蛋后也愛來找她幫忙。 說來也是巧了,做皮蛋的原材料上梁溝就有。 ——生石灰、草木灰。 前兩天蘇大貴安排村里人去山谷去過一次石灰了,那邊現成的生石灰不多,村里的漢子們把山谷里的石頭縫都搜刮遍了,最后就只弄了五擔石灰回來。 當時大家都擔心這造紙的營生要不成了,最后還是林回星說山谷里那些發白的石料段煅燒后也是石灰,大家才放心。 眼下腌料池還沒做好,這帶回來的生石灰正好讓林回星挪一些出來做皮蛋。 第113章 一共四百二十幾個雞蛋, 林回星按照自己的喜好,一百二十個雞蛋用白酒滾過后,再裹上用鹽巴和黃泥混合的泥漿做成了黃泥鹽蛋。 剩下的三百個雞蛋則被他用草木灰和生石灰混合的泥漿做成了皮蛋。 上梁溝的村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奇怪的做法。 看著那些裹滿了灰色或者黃色泥漿的雞蛋, 他們都有些擔心林回星是在禍禍東西。 這雞蛋對村里人來說可是頂頂好的食物, 這會兒見著林回星這么折騰,他們都心疼得不行。 這么多的雞蛋, 外面的泥漿放干后林回星直接堆在了西廂房的地上。 按理說這些雞蛋在質變的時候最好是密封起來保存, 但是林回星眼下沒有這么多的罐子裝,只能在木地板上鋪上一層厚厚地稻草,雞蛋放上去后再鋪上一層稻草。 自從林回星說過要用稻草秸稈造紙后,現在村里人燒火已經舍不得用稻草了。 這哪里是稻草啊,這明明是能夠賣錢的紙。 現在村里人都寧愿多費一點功夫,去山上摟松針回來引火, 也想多省下一點稻草以后用。 林回星去年還沒來村里,他自然是沒有儲存稻草的, 連他木屋屋頂上的草片, 都是村里人你家兩捆稻草, 我家兩捆稻草眾籌出來的。 其實這都春天了, 村里儲存的稻草都已經用了大半了。 要按照村里林回星的宏遠,造幾千斤草紙出來, 就村里現在這點稻草肯定是不夠用的。 不過能夠用來造紙的材料很多, 稻草不夠, 溪邊還有蘆葦,山上還有構樹皮,這都是用來造紙的絕佳材料。 至于造宣紙用的竹子, 山上也是不缺的,不過宣紙的作用和草紙就不一樣了, 林回星還不想一下子就把步子跨得這么大,所以暫時還沒動過這個心思。 之后村里的小孩子們也有另外一個任務,那就是出去玩的時候得去山上剝樹皮。 至于蘆葦,這幾天接連下了幾場雨,雖說春雨貴如油,但是隨著溪水的暴漲,村里是誰都不敢托大讓自家孩子去溪邊割蘆葦的。 不過這也不是什么難事,村里的漢子去地里拔草的時候,帶著鋤頭和鐮刀出門,回來的時候路過溪邊,順手就把蘆葦割回來了。 不要小看了村里人想要掙錢的過好日子的決心,就村外溪邊的那些蘆葦,在林回星說過也能用來造紙后,只用了一天時間就被村里人給搜刮干凈了。 就連村長上下游生長著的蘆葦,也被大家給瓜分了個干凈。 當然了,村里人忙著往自家扒拉蘆葦和樹皮的時候,也沒有忘記林回星。 靠著做繡架賺了一筆銅錢后,現在林回星沒有待在蘇家做木工活了。 見村里人搶蘆葦搶得熱火朝天的,林回星也忍不住上去湊了湊熱鬧。 真的只是湊了湊熱鬧,同樣忙著在溪邊割稻草的村里人見到林回星后,連忙叫住了挽起褲腿就要下水的他。 “雖然開春了,但是這溪里的水還涼著呢,林郎君你就別下來了,我那里放著兩捆已經捆好的蘆葦,你直接挑回去就是了?!?/br> 林回星朝對面岸邊看了看,果然已經有兩捆割好的蘆葦了。 現在還是春天,當年的蘆葦剛冒出嫩芽,村里人現在割的,是去年已經枯萎變黃的蘆葦干。 按理來說只要有植物纖維,都是可以用來造紙的。 這些蘆葦稻草不管新鮮不新鮮,經過粉碎,蒸煮后,最后的形態都只會是紙漿,所以哪怕是去年的蘆葦,也是可以用的。 等到村里人把造紙的原材料準備得差不多的時候,之前在荒地那邊脫好的泥胚也能用了。 原本林回星一直在為腌料池的密封性發愁。 這腌料池是萬萬不能漏水的,這關乎著造紙的成功與否。 最開始林回星想得是用他木屋地上鋪的那種頁巖貼在腌料池的底部和四面。 然而頁巖也不是完整一塊,縫隙處怎么都得摻水。 后來按照林回星腦子里的那點知識,他又想著用糯米漿或者桐油涂在縫隙中做填充劑。 不過上梁溝不種糯米,桐油雖然有,但是數量卻也不多。 好在最后經過桂花嬸子的指點,林回星知道山里產石灰。 那一片山谷,石灰都有了,山谷那些灰白色的石頭不就是石灰石了嗎。 有了石灰石和黃色的黏土,這土法水泥也就可以想一想了。 林回星先用幾塊石灰石加黃泥煅燒后嘗試過,最后粉碎后的粉末確實是水泥。 因為石灰石和黃泥添加的比例不太對,最后林回星做出來的土水泥堅硬度不夠。 確定這個方向可行后,林回星心里就有底了。 想著自己總是從外面拿稀罕東西過來,也不是那么一回事。 最后林回星借著上山剝樹皮的借口,又回了一趟現代。 這是林回星回現代時最輕松的一次,他沒再拖著滿滿一板車的東西,只背了一個背簍。。 林回星把背簍放在地窖后,就回房間拿起手機開機準備查資料了。 林回星想造出合用的水泥,又不想一遍一遍的去試配比,索性就偷懶回現代抄抄作業。 作為一個現代人,多年養成的習慣,讓林回星習慣了拿著手機先登錄社交軟件。 然而就是這一登錄,讓林回星知道了一個天大的消息。 這段時間林回星在上梁溝忙著造紙和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倒是把日子給過糊涂了。 沒辦法,在沒有手機和日歷的朝代,要不刻意注意著時間,林回星都很難清楚地知道時間過去了多久。 林回星也把寶德齋的春季拍賣會給忘了個徹底。 就在昨天晚上,寶德齋的老板邵柯一連給林回星發了好幾條消息:“林先生,你看新聞沒有,的那塊漢代玉璧成功賣出去了,龍老先生買的,都上新聞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