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書迷正在閱讀:千古召喚系統,始皇帝重生、德妃傳、墮愛(西幻 復仇 NPH)、離婚后,我虐前夫千百遍、惡毒后媽不好當、花信風/解霜雨、慘死重生,全皇朝跪下叫祖宗、在狗血文里搞事業、給古人直播從重婚案庭審開始、男主出軌合集(np)
黎至清見穆謙佯怒,笑著解釋道:“登州黎氏算不得什么大家族,但黎氏的小商隊,都是五十車起步的?!?/br> 第19章 商路 穆謙這才知道是自己孤陋寡聞了,本來覺得有幾分尷尬,但瞧著黎至清的笑意滲進了眸子里,瞬間釋然。 穆謙早就發現,平日里雖然黎至清嘴角總掛著溫和的笑意,但那笑容像是例行公事一般,看多了不覺得友善,反倒是能品出一番生人勿進的疏離感。 “商隊的話,咱們置辦些什么貨物好?”穆謙適時轉移話題,為自己緩解尷尬。 黎至清一臉溫潤地瞧著穆謙:“不知殿下心中可有想法?” 穆謙對冀州和北境的風土人情皆不熟悉,不知該從何下手。搜索枯腸半天,仿佛記起從前看得經商的小說里,主角喜歡搞些香料和茶葉去邊塞售賣,一些次等貨送到胡地,價格可翻幾番,可謂一本萬利。穆謙想到此處,有幾分心動,忍不住開口道: “要不然,咱們搞些茶葉和香料吧?說不定還能做筆大買賣!” 黎至清提出化作行商的建議,僅是為了安全考量,并未真想做生意。見穆謙眸中閃著光芒,知道他對此事興致頗高,思索片刻后順著他的思路道: “毗鄰西境的壩州有一個互市,不僅北境和西境的商隊會前往做生意,連胡旗人和西邊的回滸人也會光顧,拱衛京畿的四州所產茶葉、香料乃至布匹在那里都供不應求,想來殿下在冀州置辦的貨物,應該不愁銷路。屆時,再置備些西境的馬匹、蟲草、獸皮,返回京畿售賣,又是一本萬利?!?/br> 穆謙得到黎至清首肯,瞬間興奮起來,不過壩州位于大成西北,路途遙遠,穆謙又有幾分擔心: “壩州路遠,那個互市本王有所耳聞,位居西北邊陲,北境四年前包含壩州在內的三州被焚,其余兩州亦遭重創,這些年來流寇橫行,本王擔心車隊到不了壩州,就遭了災?!?/br> 黎至清抬眸問道:“殿下可曾想過,為何北境四州經過四年休養生息仍舊民生凋敝,唯有壩州先緩過勁來?” 穆謙對北境五州并不了解,對四年前那場戰役所知甚少,唯一熟悉的就是黎至清離府時給他留得故事:“莫非是因為當年肖沉戟的左路軍自壩州進攻,打了唯一勝仗?再者就是因為有這個互市?” 黎至清笑著點了點頭:“不錯。而這個互市之所以重建得如此之快,主要因為商道已成,戰事一過,貨物便可源源不斷來往于壩州和諸州。如今冀州的貨物有兩條商路,一條自冀州出發,向西取道幽州,從幽州進入北境壩州;另一條則是從冀州直接進入北境雍州,從雍州入壩州。如今商隊要護送殿下入北境,第二條當為首選,而且這條商道還有北境駐軍偶爾看顧,可保貨物安全?!?/br> 穆謙把折扇在下巴上敲了兩下,皺眉道:“聽著倒是不錯,怕這‘買路費’也不少吧,這第二條商道是哪個世家控制的?” 黎至清未料到穆謙心思如此活絡,竟然一下子想到“買路費”這層,高看他一眼,解釋道: “第二條商道起自登州,當年黎氏毀家紓難,運糧至北境,走得便是這條路。黎氏因著高義捐糧,與北境駐軍結下深厚交情。黎氏商隊為抵達互市,要橫穿遼州、雍州才可如壩州,北境駐軍皆有照拂,久而久之,黎氏商隊常行之路便成了商道。其他商隊行此商道,往往向黎氏分個幾分利,可得一面‘黎’字旗掛于馬車,便可同樣得到照拂?!?/br> “那豈不是,本王要從這條商道過,還得去給登州給黎氏上供?”穆謙聽了這話,明顯有些不耐。 黎至清笑意更甚:“這倒不至于,殿下此次為北境監軍,車馬取道北境商隊,只需肖沉戟與北境駐軍打個招呼即可,想來他們不會為難?!?/br> 穆謙聽了撇撇嘴,未置可否,把手中折扇一開,煞有介事的扇了兩下,然后掀開車簾喊玉絮入內。剛喊完,似想到什么似的,突然問道: “若是讓你決斷,至清會在這二十車上裝什么貨物?” 黎至清聞言一頓,斂了方才的笑意,然后把目光透過車窗投向了遠處,輕輕吐出兩個字:“糧食?!?/br> 穆謙先是不解,然后瞬間反應過來,黎至清壓根沒想借著商隊來做生意,而是將一門心思撲在了北境的戰事上,戰時對于將士們而言,最寶貴的東西便是糧食。 穆謙不禁多看了黎至清幾眼,原來,眼前這個縱橫捭闔的謀士,也有幾分憂國憂民之心! 正在這時,玉絮掀簾上了馬車,穆謙吩咐道:“過會子進了城,你就帶著肖都指揮使安排的兄弟去采購些行商穿戴的行頭,置辦上二十輛馬車,全部裝上糧食?!?/br> 黎至清聞言,趕忙勸道:“殿下稍安勿躁,戰事一起,冀州糧食早被統一調度,如今通怕有價無市?!?/br> 穆謙聞言皺眉,轉頭又對玉絮道:“那就先去置辦行頭,再尋兩輛寬敞舒適的馬車,旁的貨物,本王再想想?!?/br> 玉絮應聲,領命而去。 不多時,隊伍已達冀州州府平涼城,大軍繞城而過,只有肖玨帶著一隊人馬,護衛著晉王的馬車入了城,與冀州知州打過照面后,于傍晚時分帶著入城的車馬儀仗并晉王車駕浩浩蕩蕩地出了城。只不過,晉王的車駕內早已空無一人。 當夜,晉王一行人歇在了平涼城的行館內,除了知州及少許知情人,未驚動其他人,只待這幾日貨物置辦好后,再喬裝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