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節
書迷正在閱讀:師尊妄想毀掉我[重生]、燕歸的八零年代、我爹是偏執皇帝愛而不得的病美人、江山歸美人,美人歸我、千古召喚系統,始皇帝重生、德妃傳、墮愛(西幻 復仇 NPH)、離婚后,我虐前夫千百遍、惡毒后媽不好當、花信風/解霜雨
十四悲憤地說:“這不是開玩笑,他這是笑話我!” 四阿哥黑著臉說:“你老實坐著?!?/br> 十二和十三抱著他的胳膊說:“十四你冷靜點?!?/br> 十一就知道十四這小屁孩好面子,也覺得自己玩笑開得過火了,就說:“對不住了十四弟,哥哥說話不過腦子,別生氣別生氣,哥哥跟你說對不住了,回頭請你吃飯?!?/br> 十四看他認錯夠快,覺得自己面子保住了,哼了一聲:“吃飯就不必了,都是兄弟,也就這一回,沒下次了?!?/br> 十一阿哥點頭:“肯定沒下次了?!?/br> 既然這支商隊回來了,那么喬老爺也該來京城了。 海棠就在等喬老爺。 果然在臘月初喬老爺父子進京了。 他們先往海子邊的金府遞了拜帖,海棠第二日就見到了他們。 去年海棠不在京城,簡親王府和朱爾哈岱給的理由是跟隨九爺和十爺去西北了。 今年再見面喬老爺就說:“祝小金爺明年發大財!” 海棠看他們父子穿的居然是市面上沒流通的新呢料,就忍不住說:“也祝您明年發大財,看您今年這身穿著就知道今年發財了??!這玩意市面上沒賣的,各家各戶也就是宮里賞賜的,您這弄到手怕是花了大價錢了吧?” 喬老爺父子哈哈大笑,大家分賓主坐下,喬老爺高興的說:“不瞞您說,這真是花了大價錢的,海外的猩猩氈不是弄不來,那是二兩銀子一尺,也僅僅是隨行就市的玩意。這是咱們自己產的,現在外面已經漲到了十兩銀子一尺了,這不僅僅是貴,它還貴??!” 這兩個貴海棠聽明白了,前一個指的是價格貴,后一個指的是身份貴! 喬家大爺說:“哪怕是十兩銀子一尺,還是捧著銀子都買不來的,就是加價也難弄到手,我們爺倆身上的布料,是花了一千兩銀子買來的?!?/br> 海棠笑著說:“買貴了,何至于此??!” 喬家大爺說:“小金爺您是真不懂還是假不懂?哦,您背靠王府是不需要這玩意,這哪是衣服,這是人脈,是本事,是面子!別說一千兩,再加一千兩我們也愿意買!” 喬老爺說:“世人都是先敬羅衣后敬人,京城這地方尤其如此,有沒有本事和實力,就靠這一身衣服了?!?/br> 這不就是奢侈品和大牌的套路嗎?沒想到千百年來規則還是這個規則,這股子靠稀缺炒作來抬身價的手法和時間一樣古老。 海棠笑著搖搖頭,她無論過幾輩子都對此敬謝不敏:“您二位就該先來我這兒,別的不說,這布料送你們幾匹又何妨,是我覺得您二位花這冤枉錢了,遠遠不值這個價,而且早在幾個月前我都給您二位和貴府的家眷準備好了?!?/br> 海棠讓人把布料搬來。 喬老爺父子瞬間覺得受寵若驚,喬老爺說:“這可是皇上賞賜百官的布料??!小老兒一家何德何能會拿到這么多!” 海棠說:“您只管拿著,將來百姓都能穿,就比如綾羅綢緞,難道百姓有錢了不能買嗎?呢子羊絨也是一樣的道理,眼下因為量少物以稀為貴罷了?!?/br> 說話的時候外面的侍衛把不同花色的布料抱過來在堂上放好,一會放滿了一架子。 喬家大爺看到這么多,高興地圍上去看,這玩意在京城就地賣能賣上個好價錢,少說能賺幾千兩銀子,說不定能賺上萬!拿去送人也有面子,看了一圈轉身對海棠作揖:“多謝小金爺,多謝多謝!這真是一份厚禮??!” 喬老爺比兒子穩重多了,問海棠:“這么說王府能插手這毛氈的買賣了?” 海棠點頭:“也不算插手,是這些王府出資,九爺和十爺運作,回來按照出資分紅罷了。前幾個月我跟著九爺去了一趟江南,這是我們從江南帶回來的,不過您放心,都是從一個工坊里出來的,雖然不是御賜,卻和御賜沒什么差別了?!?/br> 喬家大爺說:“您這話說的,就是同一個工坊的現在市面上也找不到,如今默認為這類物件都是御賜的。畢竟御賜得不能買賣,但是同一個工坊的拿來買賣無礙。大家就是鉆這個空子,誰不知道咱們商人身上穿的都是這工坊流出來的,就這也有很多人弄不到手,說一句御賜不過是互相抬面子,看破不說破罷了?!?/br> 喬老爺聽說小金爺去了江南瞬間把心提起來了,問:“您這一趟出門……在江南沒水土不服吧?”他擔心海棠被反清復明的人盯上,一旦盯上這日子就不好過了,前幾年的風波他還記得呢。 他兒子就說:“您這話就不用問,小金爺去西北都沒有水土不服,去江南更不會水土不服了?!?/br> 海棠笑著說:“還好,待的時間不長,前后也就是七八天,我跟著九爺在織造府和工坊兩頭跑,吃的都是京城口味的飯菜,沒什么水土不服,可能有些上火,那幾天牙花子腫痛?!?/br> 喬家大爺說:“這就是上火,我們廣州有涼茶,專治上火的,回頭我留個方子給小金爺,要是上火了買些藥材回來煮,保管一兩杯就會好?!?/br> 喬老爺心里稍微放心,覺得小金爺如今是安全的。 喬家大爺不愧是生意人,這時候問:“不知道這毛氈能不能出海?出海能賣好價錢??!” 海棠立即感興趣地問:“廣州口岸出海的船只去的都是熱地方,用不著這些毛氈吧?再有就是,聽說歐羅巴這些地方也產毛氈,咱們這些賣過去會不會沒人買?” 喬家大爺笑著說:“小金爺您是貴人,做買賣前期可以不賺不虧。咱們有瓷器,有漆器,還有絲綢,搭配著賣可以便宜一點,但是絕對不虧,等賣出去后,只要買過的人回頭買,就算是站住腳了,慢慢地漲價,這錢不就賺了,要懂得放長線釣大魚的道理,關鍵是咱們的東西要好。至于他們會不會用,再或者他們本地也產毛氈,這都不是事兒,商場自有商場的手段,就看各自本事了!” 在喬家大爺看來,小金爺或許勤奮努力,但是他的出身限制他了,貴人永遠沒商人更懂做生意! 海棠聽了點點頭,說:“這兩三年或許不行,因為這兩三年的出產是要賞賜各處的,就是有剩下的也是九爺和十爺出手了。三四年后肯定有多余的貨,我去給勇憲郡王請安,到時候肯定能給咱們拿到貨,她那人好說話,只要求上門去沒有不應的。這件事我能打保票,我們世子爺和她的交情好,這類小事兒說一聲就行了?!?/br> 說到勇憲郡王,喬大爺說:“聽說這位今年上半年去蘇州了,制定了律法保護工匠,這真是令人意外,以往滿……滿朝大人們都看不起這些匠人,獨獨她例外,聽說下半年還有人刺殺她,有些人實在是糊涂,人總要分辨善惡的,無論好人出身如何,世人向來是論跡不論心,她讓人活命就是有大功德,給人一個差事就是一家人有飯吃,這就是心善。殺一個好官比放過一百個貪官更可恨,我們老家的人都說江南那些人包藏禍心,是要送江南百姓入火坑?!闭f完一聲嘆息!因為廣州那邊反清復明的人最多。 而且這些人之間還有門戶之見,江南這邊是前明官員后人居多,隨著明朝的覆滅,他們也開始了家道中落,權柄利益被滿人攫取,說到底是因為利益之爭。 廣州那邊是潰散的鄭氏部將居多,這些人剛開始不是為了利益,單純是為了大明,主張是“干就完了”!然而他們因為各種原因很難進入北方,就在南方盤踞,漸漸地就開始變了性質,也沒了那股子干就完了的悍勇。 此外還有很多流派,有在宋朝反宋,在明朝反明,在清朝反清復明的白蓮教,可謂是造反一千年。 有流氓地痞的各種結社,此種是聽了說書先生的講書,分不清秦瓊和關二爺是不是一個朝代,但是覺得崇禎死的特別蕩氣回腸特別悲壯特爺們,因此要反清復明。 有山上的土匪為了去縣城搶劫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 也有三藩留下的散兵游勇。 還有一些不知道什么目的聲稱夢見神佛點化自己做皇帝就著幾十人就敢沖擊縣城的“神人”,打的旗號也是反清復明。 還有綠營的低級軍官因為和上官發生糾紛或者是欠餉拉著人馬打出反清復明旗號造反。 每年康熙都能收到各種各樣有人造反的消息和打著反清復明旗號造反的折子,這些人都不是為了反清復明,就是給自己找個做事的理由,而且往往從起事到覆滅不過是幾日,長的也就是半個月或者一個月。這樣的折子每年都有。 所以康熙的心腹大患就是盤踞在廣州的天地會和世代居住在江南的大地主和文人。南方的人很勇,江南的人有文化,康熙就擔心這兩處合流,可是這兩處一直沒合流,海棠自己覺得,大概是讀書人看不上武夫,武夫也看不上讀書人吧! 但是讓海棠自己說,她覺得但凡這些官員們不做壞事也不會有那么多人會造反。 有些人造反確實很莫名其妙,比如說有人聲稱自己夢見神佛,然后拉著幾個同村的人就登基了。不僅封了丞相大將軍,還封了皇后和東西貴妃。一個朝廷也就是二十多人,宮殿也就三間草房,皇后和貴妃還要親自燒火做飯。就這樣,這類的“皇帝”也是南面稱孤,大模大樣的要去縣城治理天下了。 可有的人造反就值得同情了,康熙三十八年十二月,瓊州兩個官員向黎族百姓勒索花梨木沉香等物,黎族百姓被逼起事。 康熙三十七年七月,黃明、陳丹書、吳旦先等在湖南茶陵、靖州集眾起事。黃明原是吳三桂屬下,兵敗后躲避在苗峒多年,因茶陵州知縣私自加稅引起民憤,繼而苗人起事。 康熙三十六年有兩地百姓起事,其一是山西巡撫溫保侵吞官銀激起民變。其二是福建寧化兩年遭遇旱災,有當地百姓七人聚集在教堂內商議劫掠富戶,事情敗露后其中有人被抓,剩余的人慫恿百姓逼著官府放人,隨后拿著鳥槍大刀長矛搶劫了當地一富戶。成功后很多圍觀的百姓看到有便宜可占也跟隨搶劫,把這戶人家搶得連墻皮都不剩,得手后這七人就對外宣稱造反。沒幾日此七人又帶著造反百姓搶劫鎮上另外兩家富戶,在此行動中已經出現了初步的軍事作戰能力,在差點攻破這兩戶人家的前后門時,和趕來的官府發生械斗,中間動用了鳥槍。 再往前的就不說了,凡是有人造反必稱反清復明。其中有幾分是為了復明大家都心知肚明。 所以海棠覺得康熙一心求穩可以理解,但是他對官員的縱容才是最大的推手。 對于這個問題康熙也討論過,他的說法是:“讀書好的人未必人品好,人品好讀書又好的人實在太少。治理國家就靠這些讀書人,‘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有幾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賢人,都是那些市儈的買賣人,把本事賣給咱們,從咱們這里領俸祿,覺得俸祿不夠還要貪朝廷的百姓的才能滿足的買賣人。這么大的一個國家,不可能不出現貪官,人人清廉如水,古往今來都沒這樣的朝代?!?/br> 海棠生氣的是他說的就是實情,把自己氣得兩天沒緩過氣來! 最后她只能安慰自己,我又不是皇帝cao那么多心干嗎!但是心里真的很不舒服,因為這件事是無解的,人性就是如此。 還是很生氣! 喬老爺作為一個走南闖北出過洋的人自然看得清楚這社會的方方面面。他在離開的時候避開人和海棠說:“您跟著九爺十爺做生意就能發大財,南邊的文人墨客和咱們生意人不是一路人,這些人向來看不起咱們買賣人,一旦折節下士必然有所圖。就是我們廣州的同鄉,小老兒也覺得不是所有人都對人一腔赤誠,天下人太多,總有幾個心思詭詐的,您可要保重??!” 海棠說:“您這才是金玉良言,多謝了?!?/br> 海棠一身灰衣道士打扮,戴著蓮花冠手持拂塵,送走了喬家父子回來,全程用男聲說話,等金府的大門關上后,她轉回了女聲,問道:“朱爾哈岱快回來了吧?” 她身邊的侍衛回答:“本來這幾日就該到了,是碰上下雪河面結冰,貝勒爺和頭兒他們下船從地上走回來,大概要五六日后才能到京城?!?/br> 五阿哥和六阿哥是和朱爾哈岱一起回來的,這幾日北方太冷,而且大雪紛飛,路上確實難走,五哥六哥受罪了??! 晚上她坐車從神武門進去,就這次喬家父子送來的賬本向康熙交賬。 如今國庫和內務府都有錢,康熙打算啟動南巡和西巡。 南巡如前幾年一樣,目的是安撫南方,畢竟這次因為刺殺案把江南翻得底朝天,他對朱爾哈岱沒擴大打擊范圍沒把不相干的人牽扯進來很滿意,然而有證據不容抵賴的鄉紳名流在這起案件中被逮捕抄家的不在少數,康熙必然要再去一趟,名義上是為了視察河工,實際上也是為了視察河工和安撫江南。 “至于向西巡視,朕打算到青海去,在你的王府里面住一陣子?!?/br> 海棠很意外。 康熙說:“一來是視察咱們家的這片草原。二來是穩定人心,這一路向西,路過幾個省份,看看各處百姓日子過得怎么樣,看看當地的治理如何。 三來是接你回來,朕下半年去,在你的王府里面住幾日,到時候咱們父女一起回來,朕也走一遍你走過的路,體會一番你每年的辛苦。 四來嘛,是為了震懾西邊,同時帶你回來辦婚禮,給你兩年的時間來生育孩子。朕去就是告訴西邊各處勢力,你就是不在那里,日后京城出征也能對當地鎮壓,不能因為你兩年不在就翻了天了!” “要成親???” “是啊,不是現在,你這是什么樣子?” 海棠覺得日子過得太快了! 聽到要成親的消息有些心思復雜,人生要跨入一個新的階段。跟康熙說:“是覺得心里酸酸的,哪怕知道有這一日,在臨門一腳的時候還是有幾分彷徨?!?/br> 康熙啞然失笑,說:“你這是心思細膩,朕成親的時候就沒你想的這么多,日子只會越過越還的。這是朕的計劃,你知道就行了,別跟別人說,太后和德妃那里也不必通知,回頭朕親自和她們交代?!?/br> “是!” 第291章 有準備 康熙為海棠成婚的事兒跟太后商量:“她年紀也不小了,她的事兒辦完十格格的事兒也該辦了。朕打算在明年把九阿哥十阿哥和棠兒的大事兒一起辦了。目前的想法是夏秋兩季辦老九老十的事兒,年底辦棠兒的事兒?!?/br> 太后倒是沒太多想法,因為孩子還在自己家,沒有遠嫁就沒什么傷感,她高興的說:“嗯,聽你的?!?/br> 康熙接著說:“幾年前朕就吩咐人給她準備東西,如今也快完工了,開春后辛苦您帶著她額娘各處查漏補缺?!?/br> 太后高興的拍手:“就聽你的!你放心,我是有經驗,當初老五成婚這件大事就是我帶著宜妃辦的,該怎么辦我熟,小花骨朵的事兒我也能辦成了,你就等著看吧?!?/br> 康熙對太后的自信只能報以微笑,接著說:“這事也要跟董鄂家說一聲,過幾天朕召見他們家的人,費揚古那邊朕去說,女眷那邊就麻煩皇額娘說一聲了?!?/br> 太后興奮的點頭:“好啊好??!” 康熙知道太后就是個吉祥物,真的辦事是指望不上的,當初老五成婚老太太是幫忙了,她自己忙的不得了,恨不得沒喝口水的功夫,但是幫的都是倒忙,只是沒人敢說而已。為了海棠的婚事能順利,康熙只能轉而召見德妃。 德妃這兩年想著也該辦這件事了,再拖下去自己女兒就年紀太大了!聽說明年完婚瞬間打起精神心里盤算起來。 康熙對她的交代很細致:“朕早年就給她攢著嫁妝,如今她雖然不出嫁,可她的東西是不能少的,到時候這些嫁妝都抬進王府。 王府除了各處修繕粉刷外,里里外外的東西全部換了,新婚新氣象,成婚之后也是成人了,各方都不會再拿她當小孩子看。 朕的意思是她的家具是要長久用下去的,將來能傳于子孫,令子孫不必再想辦法置業。她的園子王府所需的家具木料在她封王的時候都準備好了,家具這幾年也做好了,大到衣柜書桌小到盤子筷子,咱們都給她置辦齊了?;仡^你跟著太后查漏補缺,檢查各處,老人家精力越發不濟事,你就要多cao心。 你就負責宮里府里和園子里的這一攤子事兒,外面的事兒朕過問?!?/br> 康熙說一句德妃應一句,看他不說了,德妃就說:“內務府一向妥帖,一應用度您都提前給她置辦了,臣妾估摸著也就是帳子簾子需要臣妾cao心,別的各處或許都靠譜?!?/br> 康熙點頭:“話雖然如此,這乃是她的人生大事兒,也是你與朕的大事,讓她成家了咱們做父母的也能了卻心頭的牽掛。所以你還是要上心,朕也時常過問。 禮部那邊也要參與進來,她畢竟特殊,前面沒例子可循?!?/br> 德妃點頭表示理解,就像是太子成婚前大禮服怎么設計一樣,各種細節紛繁復雜,那些大臣們為了一點小事吵的臉紅脖子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