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5章
書迷正在閱讀:[全職同人] 職業聯盟攻略手冊、[綜漫] 星漿體不可以稱王嗎、[綜漫] 我的路人咒高物語果然有問題、[紅樓同人] 紅樓太妃要躺平、[圣斗士同人] 冥界女王潘多拉、[獵人同人] 開在黑暗的水蘭花、[綜漫] 光之戰士無所不能、[FGO同人] 成為神羅戰士后他叛逃了、[綜漫] 甚爾貓養成日記
弘歷接著說:“多爾袞入關后就該恪守君臣之道,要不然也不會有身死之禍,也不會落下個沒人祭祀的下場?!?/br> 百歲皺眉。 他覺得弘歷這位叔叔的說法很怪。 百歲就說:“當時世祖章皇帝年幼,咱們初入關內,多爾袞若是真的恪守君臣之道,那么年幼的皇帝難道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嗎?” 一個小皇帝什么都不懂,他壓根兒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滿朝大臣忠心是有了,但是能力不行,他們在關外的時候不說茹毛飲血,也與關內的習俗大不相同,甚至連語言都不通。這個時候必須有一個足夠有權威的人出來鎮住場面,要不然就是北京一游,早晚回關外,坐不穩江山的。 這時候的多爾袞怎么恪守君臣之禮?他若是不霸道,壓根鎮不住場面。話說那時候對于滿人來說有君臣之禮這玩意嗎?他們連服飾都是抄襲蒙古服飾。 弘歷說:“入關幾年之后,世祖章皇帝已經有了自己的主意,他怎么不后退一步呢?若是在世祖章皇帝大婚前后歸隱,也不會落下個如此下場?!?/br> 百歲不想和他說下去:“多爾袞和世祖章皇帝之間的恩怨,咱們沒有參與,咱們也沒有看見過。咱們聽的都是別人口口相傳的,這事情是真是假已經不重要了?!?/br> 在百歲看來,就如萬歷皇帝和張居正,這里面功過是非恩恩怨怨很難說清,真相是什么不重要,張居正做過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性如此。萬歷皇帝和世祖章皇帝一樣,都對自己依仗過的大臣恨之入骨,對方rou身死亡還不算,必須遺臭萬年,要不然他們睡不安穩。所以人人都能笑話劉禪這位后主懦弱無能,卻不能笑話他和諸葛亮之間的君臣關系,因為這種君臣相處實在是太罕見了。 弘歷看百歲對這事兒不太感興趣就帶著他接著讀書。 然而在船上的這幾日,弘歷零零碎碎地跟百歲說了很多,講過家族故事,也講過歷史故事。 下船回京后,弘暉向雍正把這段日子的事情匯報完回家休假,把跟著出去轉了一圈的兒子也提溜走了。 弘暉回到家直接躺倒,小兒子永瓚坐在他肚皮上玩耍,大兒子百歲坐在榻邊把出行的事兒講給他聽。 弘暉一邊聽一邊嗯一聲做回應,問百歲怎么看。 父子兩個說了一下午,嘉樂帶著其他弟弟放學回來,弘暉這才想起問百歲的功課。 百歲的功課又荒廢了,一群弟弟們看他被問得回答不上來都哈哈大笑,永瓊用小手指刮著臉皮說:“大哥,羞羞羞!” “去去去,你一邊去?!卑贇q自己都不好意思起來。 永瓊喊著:“大哥惱羞成怒啦,額娘,大哥惱羞成怒啦?!焙爸艹鋈チ?。 百歲忍不住辯解:“我平日里也讀書了,回來的時候還跟著五叔學了幾篇新文章呢?!?/br> 弘暉說:“無妨,學了什么?阿瑪考你新學的?!?/br> 在百歲接受弘暉二輪考試的時候,永瓊跑來說:“阿瑪,額娘讓人做了餑餑,可香可甜了,額娘讓咱們出去吃呢?!?/br> 弘暉看幾個年紀小的兒子蠢蠢欲動,就揮手讓他們先去,留百歲在跟前接著背書。 背完后百歲又把整篇書解釋了一下。 弘暉了解兒子,不該是只學了這一點,就問:“還有別的嗎?” 百歲搖頭:“沒有了。雖然一整天都在學,五叔講到某處就引經據典,講一些別的?!?/br> “哦?” “他講了很多,比如世祖章皇帝和多爾袞?!?/br> “哦!”弘暉低頭想了一會,就跟百歲說:“他都說什么了?” 百歲立即笑了:“五叔說多爾袞有此下場就是咎由自??!還說他不恪守君臣之道,還說他飛揚跋扈,常常霸道地替世祖作決定,后來鬧得沸沸揚揚的廢后之事,原因就在多爾袞身上,他說世祖選誰做皇后不是多爾袞能決定的,錯就錯在多爾袞替世祖拿主意?!?/br> 說到這里百歲就發表自己的看法:“兒子覺得五叔說得挺荒謬的……世祖第一次封后恰恰是多爾袞忠心的地方,或許他粗暴沒講清楚,但是娶科爾沁的姑娘是沒錯的?!?/br> 滿蒙聯姻這條路子是沒錯的,要不然順治皇帝也不會在后來制定祖宗家法,讓皇室女和宗室女嫁到草原上。在順治大婚之前,滿蒙聯姻都已經展開,在中原沒徹底收服前,穩定蒙古是非常必要的。 就是沒有廢后,現實也也不會允許他娶一個滿蒙權貴出身的女孩,這是事實! 多爾袞甚至特意挑了順治舅舅家的女孩做皇后,這某種意義上就是加固順治的權力。這其中或許是多爾袞提出的人選不是科爾沁的貴女,其中可能有孝莊文皇后干預,但是結果是對順治有利。 弘暉聽了點頭,多爾袞或許做事霸道粗暴,但是他做事情的目的是維持順治的統治。之所以被順治記恨,無非是年輕的順治皇帝太幼稚了,就如康熙,鰲拜就必須除去嗎? 為什么輔政大臣的下場大都不好,因為皇帝年輕幼稚不夠成熟的時候只會記恨這些大臣頂撞、規訓他們,一旦這些年輕的皇帝摸到了權力,第一件事就是殺了這些人,因為殺輔政大臣好處太多,可以出氣,可以立威,可以對朝局重新洗牌。 有些人或許在成熟后會后悔,但是大部分都不會后悔,他們只記住了這些人飛揚跋扈,只記住了這些人沒有對他們頂禮膜拜。不是所有皇帝都如康熙那樣在朝著戶部尚書伸手要國帑被拒絕后不記恨的。就算如康熙這樣意識到不對立即改的皇帝,終其一生也沒對殺鰲拜表示過別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