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3章
書迷正在閱讀:[全職同人] 職業聯盟攻略手冊、[綜漫] 星漿體不可以稱王嗎、[綜漫] 我的路人咒高物語果然有問題、[紅樓同人] 紅樓太妃要躺平、[圣斗士同人] 冥界女王潘多拉、[獵人同人] 開在黑暗的水蘭花、[綜漫] 光之戰士無所不能、[FGO同人] 成為神羅戰士后他叛逃了、[綜漫] 甚爾貓養成日記
那時候朕若是不在了,自有嗣皇帝找你們。若是你們也不在了,五十年八十年后大水沖垮了堤壩,也不說什么了,哪有萬年不破的堤壩。若是三五年,十幾年,乃至于二十多年后堤壩被水沖垮了,你們就是去了黃泉路上,嗣皇帝也不會放過你們的子嗣后人!” 河道衙門的大臣們一身冷汗唯唯諾諾,因為雍正真做出這種事來,他以前追欠款都不講究人死債消,人死了后人也要還祖宗的債! 諸王心想:老四還是那個老四,做事必要把事做絕,不留一點后路。 其他大臣們都在回憶弘暉的行事風格,希望從中找出父子兩個的區別來。 讓他們發愁的是,他們父子兩個不是南轅北轍,反而有很多相同之處。若說有什么區別,就是做阿瑪的面上惡,內里如閻王,做得好的也能逃過一劫。做兒子的是面上慈悲,內里比閻王都閻王,想逃過一劫難上加難。 所以下船的時候很多大臣的腿都是抖的。 不貪的人無所畏懼,貪婪的人自然疑心生暗鬼。 而對于一些在康熙朝就出來做官的人來說,從寬松的環境換到現在的環境里,本來就非常痛苦,盼著這位主子爺將來老了也能慈眉善目,和圣祖爺一樣善待下面??墒沁@位到了一把年紀也沒半點放松,加上弘暉那股子公事公辦的勁頭比他老子都足,心里叫苦不迭。 看到這些大臣們這模樣,弘歷就覺得有利可圖。 他和弘暉一樣,他本人打心眼里不認可雍正的行事,只不過因為父子關系和君臣界限,話不能說,意思不能表達。 他和弘暉的區別是,他覺得康熙那樣才是一個皇帝該有的樣子,大權在握言出法隨,天下是私產,臣民是奴才,他身為天潢貴胄生來就是享受萬民供奉。儒家的禮義仁孝不過是治理天下的工具,是愚弄天下的辦法。 弘暉則是覺得雍正思想陳舊,不知道該怎么對天下惡人重拳出擊,不知道如何深化改革,所有的作為還停留在前明張居正變法上,已經看不清天下大勢早就變了。 弘暉和弘歷已經成了兩個極端,一個積極進取,一個想恢復舊制。 弘歷是個聰明人,他昨天還發愁怎么收攏孫國璽,今日就看到了其中的根本矛盾。于是也沒再著急圍堵這些大員,而是從中下層官吏和當地的鄉紳下手,心里已經有了完整的方案。 弘歷就顯得自信了起來,他打算尊孔復禮。 實際上,弘暉對孔家已經磨刀霍霍。 新舊兩股勢力在此時無形中再次分道揚鑣,不是弘歷有多么的優秀,是舊勢力需要一個皇子頂在前面。 這兩股勢力于弘暉弘歷來說區別很明顯,新勢力被海棠具現出來,圍繞在海棠身邊,在海棠把他們從弱小拉拔成大勢力中,弘暉積極參與,他雖然不是創始人,但是絕對是里面能做主的人,也是將來的主人,他在駕馭這股子勢力。而舊勢力出現幾千年,是需要一個代言人才向弘歷靠攏,弘歷沒能力駕馭這股子勢力,被這股子勢力裹挾著推上風口浪尖。 其實弘歷內心也盼著被推上風口浪尖和大哥分個高下。 晚上吃飯的時候在烏雅氏問在這里待幾天的時候,雍正隨口回了一句:“這里的事情千頭萬緒,朕也不知道和meimei在三五日內能不能處理完?!?/br> 烏雅氏就說:“你們兩個也上了年歲該好好保養。我瞧你meimei這兩天睡得不好,整個人沒精神,顯得很憔悴,你也是如此,都是強打精神,既然帶了這幾個孩子來,有那些跑腿的小事讓他們做去,也該讓他們為你分憂了。你也不能什么事都扛著,讓他們干一些小事兒,你也適當地休息一番?!?/br> 雍正隨口跟幾個兒子說:“聽見你們祖母說的話了吧,不能再什么事兒都不管,個個都是油瓶倒了不知道扶,什么事兒都靠你們老子!” 弘時弘晝賠笑,要是普通人家自然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然而皇家的權柄不能輕易染指,他們難道不知道這個時候出頭的好處嗎?但是考慮到將來大哥因此給自己白眼,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只能賠笑。 弘歷聽了這句話積極地和當地鄉紳聯系,第二日他帶著人去參觀了兩處河南貢院。 第一處就是前明周王府改造的老貢院,在康熙年間這里設立了皇帝萬歲牌位,周圍幾省官員在皇帝壽辰和重大節日來這里對著牌位磕頭。因為這件事就把貢院挪到了新的地方,成為新貢院。 弘歷帶著人對亭子里的皇帝萬歲牌位下跪,又帶人去參看了新貢院。瞬間贏得當地讀書人和鄉紳們的擁戴,很多人都說五爺是個明白人,五爺和大家親近。 河南雖然不如山西那邊靠做生意遍地都是財主,然而底蘊深厚,不可小覷。弘歷這一番做派的意思傳達出去后,本地的大地主開始求見他,就是見不到也積極地和弘歷身邊人靠攏,弘歷的侍衛太監們忙得腳不沾地,收帖子和禮物收得眉開眼笑,富察家和鈕祜祿家因此也被很多人找上門。這兩家本就自來富貴,對這場面沒看在眼里,這都是灑灑水的小場面,應對從容,舉止也顯得氣派。 河南人如此,山西人倒是一直是觀望態度,湖北人就不動如山。 這里面原因是兩湖當初在安置棚民的時候受到海棠和弘暉照顧,使得兩地的工商業繁榮,如今很多百姓都心向這二位親王,加上兩湖子弟很多人去京城書院學造機器,學出來的已經在造辦處當差,在民間看來,這是師父仁義,當幾年學徒就出師了,別管是大工小工,已經開始拿俸祿了,這就是一輩子有了吃飯的手藝,這就是再造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