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7章
書迷正在閱讀:[全職同人] 職業聯盟攻略手冊、[綜漫] 星漿體不可以稱王嗎、[綜漫] 我的路人咒高物語果然有問題、[紅樓同人] 紅樓太妃要躺平、[圣斗士同人] 冥界女王潘多拉、[獵人同人] 開在黑暗的水蘭花、[綜漫] 光之戰士無所不能、[FGO同人] 成為神羅戰士后他叛逃了、[綜漫] 甚爾貓養成日記
康熙也沒拒絕,有大房子為什么要擠在小房子里呢?他溜溜達達地帶著海棠去了,身后跟著亦步亦趨的保泰。 此時飯菜送來,飯桌上就康熙海棠和保泰,桌邊還蹲著一個鹽寶。 海棠一邊侍奉康熙吃飯,一邊照顧鹽寶,自己反而沒吃幾口。 保泰更沒心思吃飯,因為康熙在跟他聊天。 康熙說:“朕怎么聽說你點卯不去?你想如何?就是你自幼養育在朕跟前,你犯下了大錯,朕到時候不得不革了你爵位給你弟弟的時候你該怎么辦?對朕來說,哪個侄兒做親王不是做呢?對你來說,你沒了爵位你兒孫怎么辦?你怎么辦?你當了半輩子爺了,難道還能對著往日不如你的人彎得下去腰嗎?” 這就是康熙在敲打侄兒,海棠心想早幾年說這個保泰或許能脫身,現在想脫身晚了! 保泰則是聽到了nongnong的威脅和殺氣騰騰的警告:你小心爵位不保! 保泰一副感激的模樣說:“汗阿瑪能這樣教育就是心疼侄兒,侄兒的阿瑪去世那么久了,也就您還想著侄兒為了侄兒打算,侄兒感激不盡,日后必定戰戰兢兢盡心盡力?!?/br> 這是對康熙指責他不去衙門點卯的回應。 康熙沒聽過有人告保泰的狀,不過是找個理由敲打他。保泰回應的是盡心盡力,對誰盡心又對誰盡力? 康熙沒再說什么,保泰也沒說什么??滴踉谔K州會館里看了一會兒戲又見了見剛才和保泰一起吃飯的這些人,大部分是富商,也有一個眼熟的,是李煦的大兒子李鼎。 面對著一群誠惶誠恐的人,康熙表現得很和藹,就說:“朕和勇王是隨處溜達,就走了來,你們不必在意?!弊艘粫?,中午最熱的那一陣子過去后他就帶著海棠離開了。 海棠也沒問他為什么來,就陪著他在外城閑逛,康熙在路上看什么都新鮮,因為帶的銀子躲,他買了很多東西回暢春園,興致勃勃地跟弘陽分今天買到手的東西。 海棠卻又要加班加點地干活。 康熙和弘陽分完東西之后在暢春園溜達,此時夕陽西下,天邊一抹余暉在??滴躅I著弘陽站在御田邊,跟弘陽聊了起來。 康熙先問:“你背過韓愈的《論佛骨表》嗎?” 弘陽說:“背過?!?/br> 康熙問:“你說唐憲宗為什么要迎佛骨?韓愈說佛骨‘枯朽之骨,兇穢之馀,豈宜令入宮禁’,你以為呢?” 弘陽心想今日皇瑪法和額娘不就是去街上溜達到處買小玩意嗎?也沒去佛寺啊,更沒見僧人,怎么就問這個問題???他略微思索,覺得還是從‘枯朽之骨,兇穢之馀,豈宜令入宮禁’的前一句‘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衛而出之于境,不令惑眾也’這方面回答。 他洋洋灑灑回答完,太陽已經落山,康熙搖頭對他的回答不滿意,讓魏珠把燈籠拿來給弘陽提著,領著他在田間路上慢慢走,一邊走一邊燈下看莊稼。 康熙說:“可見你書讀得不多,朕再問你一個故事,你知道禪宗五祖傳衣缽的故事嗎?” 弘陽笑起來:“知道,傳說五祖弘忍要傳衣缽,他的弟子神秀揚名已久,大家都認為弘忍會傳衣缽給神秀,后來不會寫字的雜役六祖慧能得到了衣缽傳承,大名鼎鼎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l人不知誰人不曉?” 康熙問:“那你知道后來禪宗因此分裂,分成了漸悟派和頓悟派嗎?神秀的擁躉是漸悟派,追隨慧能的是頓悟派。神秀和慧能的后人相斗,后來是慧能這一派占據了上風。說了這么多,朕想跟你說的是,慧能的弟子神會在安祿山叛變的時候聚香水錢以充軍需,從而影響到了后來的唐朝皇帝信仰佛教,迎佛骨的根本原因在于斂財!” 弘陽很聰明,瞬間想明白了,提升佛教地位迎接佛骨造成滿城轟動,最重要的目的是讓百姓自愿把自己兜里的錢當成香火錢送給和尚。然后二一添作五,這錢有一半是皇帝的,另一半是和尚的。 弘陽不明白的是康熙為什么聊這個。 康熙就說:“銀子不能強求,假若你命中有銀子,安心享受,沒有就不要去謀劃,要不然別看你是個爺,實際上也是銀子的奴才?!?/br> 八阿哥手里的銀子有兩條來路,有保泰給他弄白錢,有李煦給他弄黑錢。表面上看著再正確不過的事兒了,實際上還是為了弄錢,再偉光正的幌子掩蓋的還是錢。 康熙把手放在麥苗上說:“銀子都是虛的,都是旁門左道,糧食才是要緊的?!狈N糧食需要土地和百姓,所以江山才是最要緊的。唐憲宗以皇帝的身份迎佛骨就是自動降低了身份,已經是佛奴了,換句話說是錢奴。既然愿意自降身份做奴才,就永遠做不成主子爺了。 然而在弘陽聽來這就是打啞謎,他也不敢問,康熙說:“走吧,回去吧?!?/br> 弘陽扶著他往回走。 到了寢宮,康熙說:“你回去吧,朕打算今日早點歇著?!?/br> 弘陽走了之后,康熙讓宮女磨墨,隨后在紙上寫了幾筆從書上摘抄的句子。讓魏珠出去給他換白開水來,晚上他不想喝茶。 魏珠出去后,康熙從炕桌下面拿出了遺詔,鋪開后扶了一下玳瑁眼鏡,提筆在遺詔上寫下了“雍親王皇四子胤禛”幾個字。隨后把遺詔卷起來又放在了炕桌下,只有他一個人知道在遺詔上填了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