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書迷正在閱讀:[全職同人] 職業聯盟攻略手冊、[綜漫] 星漿體不可以稱王嗎、[綜漫] 我的路人咒高物語果然有問題、[紅樓同人] 紅樓太妃要躺平、[圣斗士同人] 冥界女王潘多拉、[獵人同人] 開在黑暗的水蘭花、[綜漫] 光之戰士無所不能、[FGO同人] 成為神羅戰士后他叛逃了、[綜漫] 甚爾貓養成日記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在這里的寒風太猛烈,鄂倫岱背后有點涼。 第128章 臨新年 看這小丫頭嘻嘻哈哈,鄂倫岱居然生出幾分畏懼來,他對康熙都沒恭敬過,常常出言頂撞,今兒突然覺得這丫頭是一只吃人的老虎,關鍵這丫還是一只笑面虎! 他立即說:“郡王有差遣,奴才自當鞍前馬后?!?/br> 海棠就笑起來:“就是委屈你們跟我在這里過冬了?!?/br> 鄂倫岱趕緊說他就想在這里過冬,回京城也是天天喝酒,怪沒意思的。表現的十分乖巧! 第二天,海棠決定在這里開始安營扎寨,可是北方早就冷了,大地凍的跟鐵塊一樣,想挖土木工事和安營扎寨都是困難的事兒。 折騰了一天大家還是在帳篷里居住,到了晚上,斥候回來說找到了策妄阿拉布坦的營地,只是如今營地空了。 一瞬間,三國演義里面的各種陷阱權謀在海棠的腦海里浮現,她說:“他想引著咱們去追呢,咱們就不追,按兵不動,看誰有耐心!” 鄂倫岱也是這樣想的,他也是把三國演義當兵法看的人。 第二天擴大斥候的搜尋范圍,都已經深入到準噶爾土地上了,還是沒找到策妄阿拉布坦的痕跡。 晚上海棠坐在篝火邊跟自己打氣:心理戰,策妄阿拉布坦在玩心理戰,不能上當,還是要穩一點。 第三天第四天,仍然尋不到策妄阿拉布坦的痕跡,海棠就在想:“要不然我也做個假動作,裝作往后撤?” 她立即下令緩緩后撤,在后面放了很多斥候,想要找到策妄阿拉布坦的蹤跡。 她這是有計劃的后退,每天就走一點路,等了幾天,沒等來策妄阿拉布坦,倒是等來了費揚古的信使。 費揚古打退了和碩特部,抓捕了很多人,得到一個消息,策妄阿拉布坦快馬回程和他叔叔對峙去了。 海棠得到這個消息后氣得咬牙,覺得自己真是謹慎過頭了,大冬天在吹了這么久的冷風是很難受的??! 于是立即撤回大軍,到溫暖背風的冬季草場整修。同時費揚古也親自來跟海棠稟告這次戰事,把有功的人員整理成名單請海棠過目后就能送京城去邀功請賞。 費揚古給海棠帶拉了一個消息:“和碩特部已經派人去京城請罪了,您猜他們推出誰做替死鬼?” 準噶爾部在幾十年前還是朝廷的從屬,他們的首領也就得到了一個臺吉的爵位。后來噶爾丹把準噶爾部折騰成了準噶爾汗國,已經在事實上和朝廷結束了從屬關系。然而和碩特部名義上還是朝廷的外藩。他們進攻了青海,勝利了還能得意一下,輸了肯定要給朝廷請罪。 既然是請罪,就要有個罪人,借這個罪人的頭顱把表面的關系維持下去。 海棠問:“誰那么倒霉?” 費揚古說:“一個大喇嘛?!?/br> 海棠瞬間明白了這里面和碩特部的cao作,打贏了除外敵,奪回青海。打輸了除內敵,鞏固權力! 中原的佛門經過三武一宗滅佛顯得十分溫和,一副出家人超然物外的姿態。但是在中原之外的任何地方,宗教都有巨大的權力,和世俗權力的斗爭從沒停止過。 大家都是千年的狐貍精,都在名利場上混的,這手段都懂。 海棠給費揚古道了辛苦,又親自騎馬去看望大戰后的八旗傷兵,對抽調來的滿漢輔兵賞賜后放他們回家,回來后立即寫了折子把大戰的經過以及自己和策妄阿拉布坦的遭遇給寫上,同時把青海內部的變化和自己的一些想法另外寫了一封奏折,海棠把自己接下來“剿匪”的重心和剿匪之后對民心的安撫也給寫了出來。 最后給太后和德妃寫信,信里撒嬌不能回去過年了,讓她們多保重,又挑選了很多好羊皮送回去,其中幾張不錯的羊皮是指明送給三嫂子和四嫂子的。 隨后海棠點齊八旗駐軍圍住了海南。 接下來就是半個月的審判,趁著農閑,海棠強令所有人出來看審判,物理消滅那些刺頭們,殺的當地人頭滾滾。 海棠告訴他們:“在這里本王說了算,你們別替本王考慮,別為本王做主,更別為本王分憂做什么和事佬調停人家的關系,別說什么祖宗規矩,都知道吃人家的飯受人家的管,你們在本王的地盤上吃飯種地婚喪嫁娶早就和你們祖宗沒關系,本王的規矩就是青海的規矩,男女同工同酬,男女均分土地,土地不許買賣!有打老婆的兩口子也別過了,少他媽說兩口子床頭打架床尾和!” 海棠同時頒布律法的補充條款,側重于婚姻和商業,做到日后有法可依。 她的這一番行為被當地的官員以最快的的速度報告給朝廷。 朝廷為了限制蒙古王公的權力,設置了各類大臣和將軍,法理上青海的行政權力在于各級衙門,軍權在安北將軍手里,海棠越過各級衙門已經侵犯了朝廷治理地方的權力,所以青海衙門的折子如雪片一樣飛到了康熙的南書房。 此時已經臨近過年,康熙正準備寫幾張福字賜給權貴們。 南書房大臣張英檢閱這些折子,挑出來給康熙看:“青海奏報,勇憲郡王有擅改律法之事?!?/br> 康熙放下毛筆,把折子拿起來看了一會,扔到了桌子上,跟張英說:“批復當地官府,青海接壤準部,乃是三戰之地,以郡王法度為準?!?/br> 張英趕緊從桌子上撿起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