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書迷正在閱讀:[全職同人] 職業聯盟攻略手冊、[綜漫] 星漿體不可以稱王嗎、[綜漫] 我的路人咒高物語果然有問題、[紅樓同人] 紅樓太妃要躺平、[圣斗士同人] 冥界女王潘多拉、[獵人同人] 開在黑暗的水蘭花、[綜漫] 光之戰士無所不能、[FGO同人] 成為神羅戰士后他叛逃了、[綜漫] 甚爾貓養成日記
這事兒怎么看不透呢? “蒙古哪兒來的?” “說是科沁爾來的,是個小貝勒爺,才幾歲?!?/br> 幾歲?那肯定是祖上傳下來的爵位,科爾沁有多少郡王、貝勒、臺吉這些爵位都是有定數的,除非有大功否則不會再封,因為對應著爵位要有對應的俸祿、草場、民丁等等,沒聽說過這么小的貝勒??! 六阿哥正想問問是蒙古科爾沁的哪一支,有什么出身,叫什么名字,這時候師傅來了,他只能把這話放心里。 可是小孩子就是好奇心重,要是立即得不到滿足,就一直惦記著,心里就一直想著,那真是七上八下抓心撓肺。 相比于六阿哥學習走神,海棠這會十分認真,因為學渣五哥幾個月了還沒學完三字經,對,三字經學了幾個月,學著丟著忘記著,得益于那一百二十遍的恐怖重復,他背的很熟,但是三字經講了什么是真的記不住。 海棠早上和五哥聊過,因為他沒學會,有些典故是囫圇吞棗,還不好意思問師傅,就進度緩慢。 海棠新來,師傅肯定要先摸摸底,海棠就準備了白紙給四個伴讀讓他們替自己和五哥做筆記。 畢竟海棠還小,骨骼很軟,長時間寫字不太現實,而且時間寶貴,她不可能一邊問一邊自己做筆記。所以當師傅問會不會背三字經的時候,她說會,只是不懂其意。給師傅背誦了一遍三字經,就開始提問。 在提問前對其中一個伴讀說:“第一行寫我問的問題,另起一行寫師傅的回答?!?/br> 問師傅:“‘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燕山是誰?教五子中的五子是誰,他們六人后來有什么成就?在哪本書中有記載?這個義方是什么?前面寫了孟母三千,這個竇燕山的義方和孟母的辦法孰好孰劣?后來有沒有推廣?” 問了之后跟伴讀說:“師傅說的記下來,回頭再們再溫習?!?/br> 再轉頭把自己剛才的話跟五阿哥用蒙古語講了一遍。因為一起生活,她那蒙古漢語滿話夾在一起的表達方式五阿哥能聽的明白。 而海棠也做好了同聲傳譯的準備,因為五阿哥經常抱怨這些師傅動不動就拽文言文,他聽不懂。 師傅哪里見過這種架勢,那問題一下子拋出來了,后面還有個伴讀奮筆疾書,師傅們是沒見過當庭做筆記的。 師傅回打一個問題,海棠給五阿哥翻譯一遍,再問問后面的伴讀跟上了沒有,記住了不曾。 后面起初寫的慢,漸漸的寫的快了,跟了上來。 后面不用cao心,海棠就專心問哥哥,看他哪里不明白的,這幾句話弄懂了之后再接著學下一句。 一直講到“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上午才算是結束。 后面的伴讀寫了整整幾十頁紙,各個手腕酸痛。 五阿哥很滿足,今兒聽懂了,有了meimei就是好。 師傅渾身不得勁,因為和他以往講課不一樣,以往他只需要講就行了,就問問五阿哥聽懂了沒有,一般情況下五阿哥是點頭表示聽懂了的,至于伴讀們能不能懂他是不管的。 現在不一樣了,這新來的貝勒爺問題太多了,后面的四個伴讀也膽肥了,小聲的在這貝勒爺身后提問題,光是給他們六個解答都讓他渾身不舒服,主要是這貝勒爺的問題很刁鉆。 特別是“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br> 這個貝勒爺問:“冬夜里給父母暖被,他個子矮,只暖了一半,腳頭那兒還是涼的,這種暖一半算不算是真的暖了?” 師傅自然回答,孝心重要。 貝勒爺又問:“冬夜寒涼,他從溫暖的被窩里出來,被凍的得了風寒,這是不是陷他父母于不慈之地?” 師傅目瞪口呆,正絞盡腦汁想著怎么回答呢。這貝勒又問:“父母愛子女,冬天能眼睜睜看著孩子從溫暖的被窩里面出來再鉆見涼被子里面,這是為什么?是不是和東漢舉孝廉有關系,會不會有人沽名釣譽,為黃香出仕故意這么說的?為的就是譽滿人間?” 師傅肚子里罵胡人就是胡人,前面幾句都白學了,背著“人之初性本善”還把人想的那么齷齪。 黃香乃是東漢大儒,又掌握軍政,漢和帝年間做了尚書令,是當時的寵臣。那可是進了《后漢書》的人物,寫了《天子冠頌》和《九宮賦》,更是愛民如子的典范,其子孫封侯拜將,豈容一個小小的胡人質疑。 他臉色很臭的把黃香的生平給說出來。 其中提到了《二十四孝》《后漢書》,海棠讓人記下來,等晚上去借這兩本書來瞧瞧其中涉及黃香的部分。再跟五阿哥說,不能只看書上記錄,看黃香為人和做官還要看當時的皇帝和社會環境。比如說當初東漢桓帝賣官,曹cao的父親曹嵩花錢買了太尉一職,因為當時黃巾起義暴發他無力應對被迫引咎辭職。 也就是說當年的漢朝在某個時間段官是能買來的,所以不能迷信位高者能力強這個刻板印象。 又說黃香愛民如子,請師傅具體舉例。 其中涉及到治水,明顯觸及到師傅的短板答不上來,海棠讓伴讀把治水這一節記下來,等著晚上問汗阿瑪。 還跟五哥說,皇家藏書眾多,要利用好這些藏書,學習的進度可以慢,但是不能得過且過,一定要把學問掌握的扎實才行。以一本三字經為索引,能粗略的學習以前一兩千年的歷史,這才是這本書傳世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