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書迷正在閱讀:[清穿同人] 成為雍正meimei之后、[全職同人] 職業聯盟攻略手冊、[綜漫] 星漿體不可以稱王嗎、[綜漫] 我的路人咒高物語果然有問題、[紅樓同人] 紅樓太妃要躺平、[圣斗士同人] 冥界女王潘多拉、[獵人同人] 開在黑暗的水蘭花、[綜漫] 光之戰士無所不能、[FGO同人] 成為神羅戰士后他叛逃了、[綜漫] 甚爾貓養成日記
林海和賈敏兩個對著女兒約束不似許多高門那般的深,若是在宮外頭黛玉自可以帶著婆子丫頭去街市逛逛,或者是興致起來了賈敏也愿意帶著女兒去周圍的名山里登高踏青。 在宮里面其實林慕月也愿意讓公主和伴讀們隨意地玩兒,她們若是想出宮去其實林慕月也是愿意批準的。 只是幾個孩子都是懂事兒的,她們也知道自己若是出了宮去少不得帶了一大堆的人,又要叫宮里的母后和母妃們擔憂自己的安全。 所以黛玉自入宮之后也是一直老老實實地和公主們讀書,最新鮮的事兒的也就是趁著皇子和宗親那邊兒沒有騎射課程的時候去校場騎騎馬。 寶釵和黛玉其實也并不是從小就有交情的手帕交,兩個人最初見面時也沒覺得對方如何,但是相處下來之后她們卻可說是一對兒密友,交情越發親密的同時對彼此之間的了解可說是越來越深。 寶釵本是捻了幾件最近的新鮮事兒來講,她說話的時候也是觀察到了黛玉的神色,于是一轉瞬間就知道她是怎么了。 林慕月自然也是看出來兩個孩子心里想著的是什么,她看著有些不好意思的寶釵說道:“這確實是個熱鬧事兒,不僅如此,這些番商入京也算是讓大家有了件別的事兒可討論,我聽說京中有士子寫出了不遜色于‘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一般的美句,不知寶釵你可知曉?!?/br> 寶釵知道黛玉雖然可能略有些羨慕但也不會如何,所以打算再說些熱鬧有趣的事兒給她全當讓她開心,不過見太后娘娘起了這么個話頭,她確實也知道那位士子所吟詠的句子,于是也興致勃勃地開始講起了詩文。 黛玉品味了幾句寶釵剛才背出來的那首詩,又想想太后娘娘提起的那首《涼州詞》,她的心中若有所思。 《新唐書·樂志》說:“天寶間樂調,皆以邊地為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睕鲋輰傥鞅边叺?,葡萄酒和夜光杯都是當時西域傳入東土的新鮮物兒,琵琶和胡笳亦是西北流行的樂器。 有人覺得王翰之詩大氣磅礴顯示出王朝鼎盛時期才有的氣象,后兩句明面兒上是急轉直下透出悲涼底色。 只是亦有人品評這是酒酣耳熱之時之語,其實背后更顯出幾分戲謔狂放的豪邁,評價這兩句為“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譴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br> 而剛才寶釵所復述出來的那首詩前兩句也是精妙地寫了西洋來的風物,后兩句那士子則是直接在詩中寫了對外物滾滾而來的擔憂以及不知何路而去的彷徨。 林黛玉不知其人是何出身有過什么經歷和見識,但是她只聽了這幾句詩就知道這人并非是凡俗之人。 寶釵說完了卻還待賣個關子,她看向兩人神秘一笑,“玉兒必然是在心中想這人是誰了,說起來也真的算是個熟人呢,只是不知道你猜不猜得到?” 黛玉這個時候是真的有些驚訝,她看著寶釵說,“jiejie可別框我,我認得幾個人,怎么就是熟人了?!?/br> 寶釵見黛玉這個反應她拍掌而笑,“我不是說meimei和這才子是熟人,而是這才子的meimei是我們的熟人罷了?!?/br> 聽到寶釵這么說黛玉才反應過來,她略一思索也是隱約知道了這人是誰,她臉上帶著幾分小小的得意之色,“差點兒被你繞進去了,我知道,這應該是令柔家里的兄長吧?!?/br> 在明州的時候,沈令柔算是黛玉最早認識的也是比較投緣的朋友,她家里的事兒不用黛玉打聽,這小姑娘自己就能露出不少來。 沈令柔有一堂兄叫做沈碧成,這位沈公子也算是沈家年輕一輩兒中的得意人,早早就通過了舉人試考取了功名。 沈家里幾房同氣連枝,讀書好的便去科考做官為家族填一份保障,會做生意的有此道上天分的便去家里的幾處生意歷練,實在什么都不成的家里長輩也不多管,只不搞出什么觸犯刑罰的事兒也隨意這些紈绔們使自己那份兒銀子。 沈令柔的親兄弟頗有才氣,現在似乎也是在為著舉人的功名努力,而這位沈碧成則是當初就下定決心要入京考個進士出來的。 可惜舉人和進士之間確實是有非常大的差距,沈公子當年在布政司內也算是小有名氣的讀書人,但是真去了晏城之后卻意外地落榜了兩次。 沈家不缺銀子也不缺關系,況且沈碧成年紀擺在這里就算是再考十年也不甚老,所以沈家也是想辦法把人塞到了國子監去讀書。 國子監的生員們論起年紀其實頗有些參差不齊,上至五十多歲的孫子都可能有了的人下至十來歲的天才少年都有,沈碧成這個年紀在其中也不算是打眼。 因著科舉失利的緣故沈碧成本也十分沮喪,但是后來見到就算是國子監里也這么多混日子等著授官的前輩,他也是奇異地生出了幾分放松之感,開始不那么逼著自己苦讀而是漸漸開始出門和同窗或者是同鄉交際。 遇見了這西洋的商隊也是意外,不過沈碧成出身沈家這種家庭對著海商之事或者說是西洋的了解勝過了許多人,就是京中一些高門勛貴家的公子其實說不得都沒有沈碧成對于這些事兒清楚。 沈碧成這個人更妙的是他會說一些西洋話,他和那些所謂的“商人”聊了聊之后,寫出了那首詩可算是真情實感,所以這詩才叫晏城眾人傳頌了這么久以至于又被傳入了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