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書迷正在閱讀:[清穿同人] 清穿老六的咸魚時光、三國之補天系統一秒999級、四爺后院盛寵日常、末世女配覺醒經營系統、愛情公寓我有簽到系統、地球神話人物,在星際炸裂、女裝替嫁給傻子王爺后懷崽了、失憶后撩了少年帝王、判官直播逆天改命、黎明之前[刑偵]
再加上雍正說話時,配合著的一系列自然形成的反應:臉色蒼白,額間細汗,身形微晃…… 演技簡直出神入化到令人發指。 別說是蘇沐瑤,就是柯南來了,也難辨真假。 且蘇沐瑤又隱隱約約的記得,歷史上的怡親王的確患有腿疾。 那就沒什么好懷疑的了。 蘇沐瑤反為自己剛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感到幾分歉意,想了想,若另尋一空房間,木炭引燃尚費時間,看怡親王這樣子,恐怕堅持不了太久…… 救他人以急,也是為自己積福德。 拿定了主意后,蘇沐瑤索性拋開其他顧慮,坦然道:“王爺,實不相瞞,乾西四所里,只住著嬪妾和嬪妾婢女,別處不用燒炭,唯有嬪妾房間……” 咬了咬牙,正色道:“若王爺不嫌棄,可移步至嬪妾寢房歇息?!?/br> 說時,她表現的很鎮定,臉頰卻不免發熱。 她雖完全是一片好意,但怕被眼前之人誤會。 雍正一副正人君子風清朗月的模樣,溫柔的笑道:“承蒙盛情,感激不盡,焉有嫌棄之理?” 蘇沐瑤放了心,在前方引路。 她的寢房并不算大,分為里外兩間,里間是臥室,外間是書房,中間隔著一道珠簾門。 來到古代后,為了起居方便,她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習慣,重新布置過一番。 書架上,《女則》《女訓》之類的書全被擱置了起來,放著的多是游記、日志、傳奇之類的開拓視野的書籍。 臥室里面也以舒心為主,明窗凈幾,軟被柔衾。 墻上掛著一副潑墨山水圖;地上的梅花幾案,對稱的擺著兩瓶雪頂春梨;床榻旁的紅木妝臺,一應首飾整整齊齊的碼在妝奩盒中,全無一絲雜亂。 雍正原以為,瓜爾佳氏只有一個婢女伺候,大概會過的不太好,或者說,不太講究。 但進來后,他就發現自己或許錯了。 蘇沐瑤去外間給客人沏茶,雍正坐在方才蘇沐瑤出門時坐過的炕沿上,不動聲色的觀察著。 一個人的臥室,在某種程度上,能反應一個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 當然,不仔細些是看不出來的,主要在于細節。 雍正身為帝王,天生心思縝密,有超乎尋常人的敏銳。 他看著腳邊渣斗里,積得滿滿當當的山瓜子殼,不禁挑了挑眉。 他很難想象,瓜爾佳氏這樣一個柔弱纖細、帶著文氣的女子,居然有個喜愛嗑瓜子的嗜好。 但很快,嗑瓜子的事就不算事了。 雍正的注意力,完全被炕桌上放的那本《大清會典》給吸引住了。 不怪雍正覺得驚詫,實在是《大清會典》和其他書不太一樣,它里面包含著大清行政組織、政治法規、典章制度等等內容。 是官員們處理各項公務的綱領和標準。 哪兒有女子看的? 雍正平生所見女子中,有讀詩詞歌賦的,有讀女則女訓的,有讀佛經道法的,也有讀話本小說的…… 但他頭一次見,有讀《大清會典》的女子。 蘇沐瑤端著茶盤進來時,就見“怡親王”翻著那本《大清會典》,面帶困惑。 她將茶杯放下,奇道:“王爺,這書可有不妥?” 不妥的不是這本書,而是你。 雍正不急著回答她的問題,端起茶盞,喝了一口,竟驚艷的發現茶水味道格外香醇甘厚,比他常喝的頂級貢茶有過之而無不及。 “太常在這里的碧螺春倒好?!?/br> 當然好,蘇沐瑤不在意的一笑。 瓜爾佳氏天生體弱,當初,她剛穿到古代,是喝靈泉,才慢慢恢復健康的。 因之前“怡親王”說他舊疾發作,她方才沏茶時,便在里面滴了幾滴靈泉水,也算是做好事不留名了。 雍正眼底劃過一抹探究,緩緩的喝著茶,等放下茶杯時,神色又重歸平淡。 他一向有耐心,所以不急。 雍正道:“本王見此書擺在太常在案桌上,心中詫異,太常在身為女子,為何要攻讀《大清會典》?” 蘇沐瑤道:“攻讀談不上,只是有些稅務問題弄不太懂,所以翻開來看一看,盼能解惑?!?/br> “怡親王”是總理大臣,位高權重,深受雍正信賴,在前朝,說是常務副皇帝也不為過。 蘇沐瑤并不覺得,自己內務府合作出售雪頂春梨的事,能瞞過他,所以索性直言相告。 一則問清楚她和內務府各自繳稅比例,心里有個數,免得內務府將來黑她; 二則今日對“怡親王”一說,也算過了明路,萬一宮里有人拿此事做文章,她便有了一個重要人證。 蘇沐瑤不認為自己是在利用“怡親王”,她都做好人好事,讓他入屋躲雨了,還拿了放了靈泉水的茶給他喝,將地主之誼盡到了極致。 那他順便幫她答疑解惑,不是應該的嗎? 雍正本就對雪頂春梨的事感到好奇,聽她主動提及,便接過話茬,就坡下驢的問下去。 “若說是稅務問題,太常在不如直接說出來,興許本王能幫著解答一二?!?/br> 蘇沐瑤抿了抿唇,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我想請問王爺,于內務府來說,同一貨品有進上和外銷之分,二者報賬形式不同,那在繳稅形式和比例上又有何變化? “商稅標準共分為四個等級,說是按著一年經商所獲的總價銀來算,可是,國家紀年法共有四種:年次紀年、年號紀年、干支紀年、還有年號干支兼用。當今圣上于去年十二月登基,登基大典卻在二月十三舉行,那現在到底是雍正元年還是雍正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