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節
書迷正在閱讀:快穿宿主:不哄男神遭雷劈、引誘學生的老師(純百gl高H)、全民偶像之女配有毒、真探大用、折桂(1v1 先婚后愛 H)、供奉的身體,記錄的日子、對面鄰居不拉窗簾(現代 1V1)、潰癰(強劇情,rou渣)、無限流:救世主他撂挑子不干了、詭異降臨怪談倒欠我八個億
賈寶玉干脆將自己的股份都給賣了,然后回了殷洲,想要去找黛玉和湘云。 湘云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本身又軍功赫赫,是能在衛國朝堂上占據一席之地的人物,在她的帶動下,衛國不僅有宮廷女官,連著朝堂上頭,也出現了女官的蹤影,縱然不多,卻是個很好的開始。連著衛國不到十歲的公主,也成天喊著自己要做女將軍,女丞相!而民間,衛國也是女戶比例最高的地方,她們因為體力的緣故,很難以至于三國之中,衛國成了許多女子憧憬的地方。 而彼時黛玉雖說沒有嫁人,但人家現在根本不在乎什么男女情愛,她就是一門心思投入到了治病救人里頭,作為神醫圣手,不知道多少人把她尊若菩薩,只叫寶玉覺得有些自慚形穢。他忽然覺得自己之前的那些想法糾結,簡直就像是螢火乃至煙霧一般,根本就是自尋煩惱。 他童年與少年期間,與他關系最為親密的異姓姐妹,都已經找到了自己的目標,而他呢,都快而立之年了,竟像是還停留在少年的時光。他當年鄙薄那些所謂的忠臣良將,覺得他們只是一心求名,實際上于國于民并無什么功勞。 但如今看到云meimei帶頭,叫女子也能立身朝堂,林meimei又活人無數,堪稱萬家生佛,自己與之相比,簡直是云泥之別,想到這里,賈寶玉不免深感羞慚。 他與黛玉湘云暫時道了別,便先回了中原,他得給家里道歉,他當年一時任性,如今還不知道府里如何。 只是十年過去,一切都已經是物是人非。 賈史氏已經過世好幾年了,二房也搬出了榮國府。賈赦倒也沒有趕盡殺絕,給二房分了一處宅子,賈府許多族人都出去了,賈赦又接著賈史氏的去世,放出了不少下人,榮寧街上便空出了不少宅子。賈赦選了一處三進的大宅分給了二房,至于其他的產業,便是另說。 賈史氏臨終也惦記著寶玉,她將大半的私房都留給了寶玉,因為寶玉不在的緣故,由王氏代為保管。其他孫子孫女也象征性分了一些,賈政也得了一些,要不然的話,只怕他分家出去用不了多久,就要坐吃山空。 賈政因為賈寶玉出走,賈環不成器,之后也沒再生出別的孩子來,不得不將希望寄托在了賈蘭身上。 李紈將賈蘭教得挺好,比起賈珠當年還靈光一些。 只是,賈政自個是個迂腐不堪的家伙,還總是倚老賣老,讓他教導賈蘭,別說是事倍功半了,說不定還要不進反退。李紈一個寡婦,自然不能違逆公婆的意思,但她所有的希望也寄托在賈蘭身上,因此,便提議,讓賈蘭去李家那邊求學。 自從李守中之后,李家這兩代也沒出什么人,這也是為什么李紈在賈家這邊一直非常低調的緣故。只是,涉及到自己的兒子,李紈卻不能再忍了,李家便是如今后繼無人,在教育后人上頭,也肯定要比賈家來得強! 如今的賈家族學幾乎已經是名存實亡,干脆就是直接給族人啟蒙了。因為許多人都去了南洋,留下來的那些本來就是不思進取的貨色,這些人就是在族學里頭混日子的。賈家如今對下頭的族人態度也很明確,你們偶爾打打秋風,兩府都能容忍,但要是指著兩府養你們一輩子,那不好意思,你們還是去南洋吧! 南洋那邊推進的速度遠不如殷洲,主要是南洋許多本來就是中原的藩國,作為宗主國,總不能為了安置自家宗親,打他們那些素來還算恭順的藩國主意吧!但那些沒有藩國的地方,又許多早就是西洋人的地盤,或者本來就是一幫夜郎自大的頑固派,仗著天高皇帝遠,根本不把中原放在眼里。 最麻煩的是,那邊是真的環境有些惡劣,一年里頭,不知道要遭遇多少臺風,雨季一來,身上都能長蘑菇。大多數地方都是熱帶雨林,蛇蟲也多,想要開墾出來,不知道要費多少功夫。 所以,殷洲那邊都已經走上了正軌,除非是那種有技術的人才,否則的話,普通的移民,對他們已經沒了吸引力。而南洋那邊,還在不斷吸引移民過去,為此,連軍功授田制度都搞出來了。只要肯打肯殺,那么銀子、房子、土地、媳婦,都能有! 只是如今在中原這邊,大家日子也好過,所以,除非是那等刀口舔血的亡命之徒,誰沒事往南洋跑! 徒宏軒也是個狠人,他直接就開始砸錢,南洋那邊哪怕開發多年,也有著豐厚的財富,徒宏軒真金白銀以朝貢的名義賄賂朝廷,叫朝廷將流放地都定到了南洋,各地衙門如今居然常態化開展類似于掃黑除惡的行動,將什么幫派分子,地痞無賴之類的,打包往南洋送!這些人本來就是地方上的不安定分子,這些人被送走了,地方上居然太平了許多。 賈家這些人,自然是不樂意去南洋的,哪怕他們去了不會像是那些流放犯一樣,到了就被編到軍隊里頭去,還能分到一些產業。但是,用腳后跟也知道,南洋要是好地方,朝廷干嘛用來流放犯人呢?可見那里只怕比什么崖州還要恐怖。 總之,李紈對賈家的族學根本沒有半點信心,何況還有個不懂裝懂,固執己見的公公在,那就更不靠譜了!李紈寧可兒子離開自己,去江南讀書,而不是留在京中,直接被教壞了。 賈寶玉回來的時候,賈蘭已經離家好幾年了。如今二房留在府里的小輩就是賈環一家,沒錯,賈環成親了,也沒有被分出去,畢竟,賈寶玉一直沒有消息,誰知道他會不會在外頭出了什么事,賈政再將庶子趕出去,以后總不能指望孫子養老! 賈環也巴不得賈寶玉死在外頭,到時候王氏代管的那筆錢,也會落在自己手里。等著賈寶玉回來的時候,賈環整張臉都扭曲了。 為賈寶玉的歸來而高興的只有王氏,賈政對這個兒子早就沒了半點期待,最黃金的年紀跑出去,總不能真指望他能跟蘇洵一樣大器晚成吧!尤其,賈寶玉這人就是個離經叛道的性子,真叫他做官,說不定一家子都得被他帶到溝里。 賈寶玉還算是有良心,還問了一下薛家后來如何,王氏自然不會跟他說實話,免得這個從小性子軟的兒子有什么道德壓力,因此,只說薛蟠又打死了人,薛王氏和寶釵不放心,跟著一起去南洋了,后來就沒了消息。 去過一次殷洲,賈寶玉頓時覺得海外也沒什么可怕的。殷洲那邊是真的物產豐富,但凡肯干,總不會餓肚子。在他想來,南洋那邊應該也不差,薛王氏是個儉省的性子,寶釵也有些算計,薛蟠吃過這次虧,之后也不會像之前那樣為所欲為,日子應該不會難過。這也讓他松了口氣,不再多問。 但是在王氏又張羅著想要給他娶妻的時候,賈寶玉頓時撐不住了,又不好謊稱自己已經在外娶妻了,只得表示自己想要先去祭拜一下老祖宗。 王氏可不管這些,兒子都快三十了,要是當初成婚了就生孩子,過幾年,她都能抱重孫了,結果他如今居然還是孑然一身。 只是寶玉這個年紀,便是手里有錢,想要娶妻,也娶不到什么太好的,估計也只能娶個老姑娘,王氏又不甘心從小門小戶給兒子議親,一時間竟是無人問津。 而賈政對這個兒子的歸來各種不滿,聽說他居然還在外頭做生意,愈發嫌棄起來,加上賈環持之以恒地在賈政那里說賈寶玉的壞話,短短一兩個月,賈政差點就動了好幾次棍棒。 十年的自由生活讓賈寶玉已經無法再忍受父權的壓迫,很快,他又留下一封信,直接跑路了! 第234章 顧曉原以為自己年老之前, 應該就可以看看廣闊天地了,結果等到她頭一次踏出中原的時候,已經是花甲之年。 沒辦法, 殷洲發展得實在是太快了,快到中原這邊都開始恐懼的地步。 殷洲那邊因為地廣人稀,大量的人力需要耗費在開拓上頭, 而不是像在中原一樣搞小農經濟,精耕細作。立國之初, 為了發展,便非常重視工商, 一個大匠,在這邊的地位相當于一個中層的官員, 若是能夠發明出一樣能夠促進各方面生產力的器械,那么, 便能得到一個榮譽興致的爵位, 還有源源不斷的金錢。 因此,短短十來年時間, 殷洲便開啟了工業革命,礦山上用蒸汽機抽水,織場里頭用水力紡紗機紡紗。廉價的工業制品很快就對中原的手工業造成了極大的沖擊。雖說殷洲在高端產品上頭還不如中原,但是,架不住人家量大管飽, 價格優惠。 殷洲首先就引進了源自南美的長絨棉,生產出來的棉布更細密光滑,紡織難度也更低, 然后就是絲綢和毛呢。老實說,中原雖說幾乎囊括了所有的地形地貌, 這也直接導致,真正適合耕種放牧的地方,其實也就那么大。 中原的土地精耕細作了幾千年,地力消耗極大,大家不得不換著花樣澆水施肥,才能在化肥大規模出現之前保證養活一整個中原不斷增長地人口。而殷洲這邊呢,直到幾百年之后,還有大片的黑土地。 殷洲這邊完全不需要精耕細作,只要不竭澤而漁,那么,即便是比較粗放式地種植模式,也能取得極好的收成。有幾年中原遭遇了連年天災,一幫趁機囤積居奇的糧商直接就被殷洲運來的大量糧食打了個落花流水,虧得連底褲都不剩! 總之,殷洲這邊在站穩了腳跟之后,他們就開始跟中原母國搶占市場了,大家的技術一脈相承,殷洲那邊卻更好更便宜,只將中原一幫這么多年都不知道改進工藝的家伙打得暈頭轉向,不得不趕緊想辦法引進良種,但是,羊毛還好說,北邊的草原可以大規模放牧,可棉花呢?西北那邊大家都不樂意去,而在南方種植棉花顯然不那么劃算。絲綢也是一樣,氣候條件不一樣,人家那邊的絲綢的確不夠輕薄,但是紗羅這樣的織物才需要輕薄,大多數錦緞要的就是那種厚重的質感。至于說那等高檔的云錦緙絲之類,只要肯花錢,自然能請到熟手的工匠過去。 尤其,從圣上駕崩之后,新繼位的皇帝名義上是原本皇后的兒子,但終究只是養子,又不是親兒子,何況,他代表的是中原本土的利益,殷洲那邊同父異母的兄長還有兩個堂兄弟顯然跟他不是一路的,他就納了悶了,當初自家父皇發什么神經,怎么給了殷洲那么大的自主權。 那么大一塊地方,就該將能分封過去的人都分封過去啊,如同宗周時候舊事,那么,那些分封過去的宗親自己就能將腦漿打出來,而不像是現在一樣,大家地盤都很大,而且也都有擴展的空間,沒必要現在就起什么沖突,以至于大家居然都開始一致對外了,很不幸的是,中原這邊這會兒反而變成了那個外。 因為這個緣故,這位其實也算不得多明智的新君便以孝順為名,留著被封為母后皇太后的嫡母,希望那邊看在生母的份上,不要太過分。 與之享受了同樣待遇的自然還有顧曉這個太妃,她如今身上有著鄭國和衛國兩國王太后的名頭,因此,在宗室中地位極為超然,她享受的同樣是太后的待遇,無非就是名頭上低一點罷了。 只要能安撫好這兩位太后,那么,殷洲那邊就不會生出什么亂子來。 顧曉是個隨遇而安的人,她要是想要享受什么天倫之樂,立馬宗室里頭一幫小輩會搶著過來孝順她。何況,佳婉和徒嘉澤一直留在中原。 佳婉連孫子都有了,徒嘉澤雖說成婚晚了幾年,但如今也是有三個孫子,五個孫女的人了。他一直沒有搬出王府,打著孝順顧曉的名義一直留了下來。 顧曉倒也不在意這個,王府這么大地方,人多一點才熱鬧。因此,除了正院那邊因為男主人不在被封存了之外,其他地方,大多數也就分給徒嘉澤的子孫了。 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徒嘉澤既然惦記著王府的財產,那么自然要將這個孝子賢孫做好。 李氏如今也還在,日子過得也不壞,除了因為顧曉的存在,她沒法在正經的兒媳婦那里拿捏婆婆的款之外,一切都很舒心。她還提議過送兩個女孩子放到顧曉身邊養著,畢竟,養著養著就有感情了! 可惜的是,顧曉對于養孩子真沒什么興趣! 對于權貴來說,想要找樂子,還是比較容易的。 雖說顧曉不能離開神京,但是,她一聲吩咐,便會有人為她營造最華美的園林,她招一招手,那些足以在后宮占據一席之地的美人便會翩然起舞,甚至,她只要樂意,大家都不會介意她養幾個面首男寵什么的。甚至,各種類型的美男子一度經常在顧曉面前出現,可惜的是,顧曉對此真沒什么興趣!純粹欣賞男色可以,但是更親密的接觸,還是算了吧! 也就是顧曉自己比較克制,要不然的話,什么酒池rou林,紙醉金迷,都只是一念之間罷了。 可以說,顧曉那二三十年,過得還算是挺舒心,反倒是皇帝,在巨大的壓力下撐不住了。 他前頭幾年還各種勵精圖治,但是后來,他就有些懈怠下來。主要是,他這個皇帝當得其實有些沒滋沒味。他不是真正的元后嫡出,大家都明白,關鍵時刻,太后和太后背后的晉王不會站在他身邊。先皇駕崩,雖說留下了一個富庶的國庫,但是同樣留下了諸多老臣。 偏生新皇手里沒有足夠替代這些老臣的人,他玩弄權術的手段也不夠純屬,或者說,在沒有絕對實力的情況下,權術這玩意很多時候就顯得孱弱無力。 總之,在奮斗了多年卻力不從心,反倒是被下頭那些因為先皇還有移民興起的士紳不斷裹挾之后,皇帝躺平了! 接著奏樂接著舞,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相信后人的智慧好了!反正現在倒霉的是那些商人,下頭的百姓反倒是能吃飽穿暖的,既然如此,那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呢? 皇帝開始沉迷女色,尤其因為來自殷洲乃至海洋的大量rou類的輸入,有了足夠的營養之后,民間美人也跟著多了起來。 先皇在位二十來年,從頭到尾也就是搞了不到五次大選,其他的大選都被用各種理由取消了,即便是大選,留下的秀女也很少。輪到這一位,擺爛之后不僅通過大選遴選美人,連著小選上來的宮女女官也不放過。 后宮一下子就膨脹起來,就他后宮有編制的妃嬪,一天睡一個,一年下來都沒重樣的。加上這些妃嬪為了固寵,各種逢迎,沒幾年,即便是御醫醫術高明,也經不住他自個這般糟踐。 因此,這位三十來歲就駕崩了,好在他已經有了兒子,還是嫡子,這會兒已經十三歲了。 這個年紀,自然是沒法親政的。原本大臣們的意思,是由太皇太后臨朝聽政,其實就是叫太皇太后攝政的意思。結果,小皇帝親媽居然是個不甘寂寞的,根本沒意識到太皇太后意味著什么。 主要是太皇太后這么多年一直就是個吉祥物一樣的存在,她因為不是親媽,所以對這個名義上的兒子很是寬宏,從來不擺什么嫡母太后的架子,也從來不過問朝政,以至于大家都覺得太皇太后的意見無關緊要。 對于新鮮出爐的太后來說,丈夫活著的時候,都被那些狐貍精給勾了去,她堂堂皇后,就已經過得很憋屈,如今兒子都是皇帝了,還要她繼續仰人鼻息嗎? 因此,她覺得,自己應該垂簾聽政,而不是勞煩太皇太后。因此,她直接找了人,表示太皇太后年紀大了,正該享受天倫之樂,又找出了前些年晉王請求接母后前往晉國養老的折子,聲稱太皇太后與晉王骨rou生離多年,如今太皇太后這個年紀,再不動身,只怕再無團圓之日云云。 還有,為了防止徒嘉珩回來奪權,這位太后覺得也不用藩王回來奔喪,直接在自個藩國遙祭就可,然后朝廷這邊會負責送太皇太后前往殷洲。 太后這般急迫,太皇太后自然是順水推舟。她干什么要做那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她若是攝政,那遇上殷洲跟朝廷有沖突的地方,她到底幫誰呢?何況,她本身也不是什么喜歡權力的人,與其為了國事殫精竭慮,不如好好享受生活。 顧曉占了太皇太后的光,一起搭上了前往殷洲的船。 站在船頭,顧曉看著浩瀚無邊的大海,還有腳下的鋼鐵巨輪,心中涌起了巨大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