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艾娃和侍官(abo)、[1v1]小土狗被警察撿到后、塑造(女權覺醒 性創傷治療)、請不要捉弄奴隸的我-第二章、頂級暴徒(法案之后)、掌心茸花(1V2 強制 偽骨)、誤上賊舟、小警大用
直播間的粉絲大飽眼福,倒是看得新奇,更加確定丁家以前肯定是官宦人家或者豪奢之家了。 所有的東西已經全部搬出去了,一部分不值錢的放在一邊,另一部分價格幾千到一萬左右的被梁仲分到了一邊,如果要是有二道販子來就讓他們收走。 而另一些比較值錢的,梁仲花二十萬拿下了兩件,賣出去有得賺,現在的他已經鳥槍換炮了,敢大點膽子玩那些幾十萬的單子了。 有些挺不錯的瓷器,葉之鶴指點了一下丁泰秋拿下了兩件。 丁邦山只留了幾件那些或雕或畫得富有意趣的東西。 葉之鶴首先拿下了一份手稿。 因為主人不怎么重視的緣故,只剩下半卷,這半卷都被蟲蛀得很厲害,斑駁泛黃,紙質很脆。 這是《涇清渭濁紀實》,是乾隆在位時,因為看到《詩經middot;邶風middot;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购袜崱豆{》「涇水以有渭,故見渭濁」句以及其他大儒的解釋有所不明,所以在乾隆五十五年的時候便派大臣去實證,并且附圖一份。 這才發現其實詩經和鄭《箋》是對的,只是鄭《箋》也語句不明,所以導致后面千年來所引用的人都有所錯誤。 于是便在「涇水以有渭,故見渭濁」加上兩個字,變成「涇水以入渭,故見渭而濁」,清晰明白。 能夠在這里翻找到也是實屬驚喜。 這份作品本身的寓意良好,也暗合現代人實踐出真知的理念,應該在收藏界價值頗高。 這份手書其實被收錄在《御制文三集》當中,還有用石雕以及緙繡傳世,可以見得乾隆對于這件事情的驕傲。 現在的拓本今藏于華夏國家圖書館,緙繡藏于灣北故宮博物院。 如果這份手稿被修復好,估計有四五百萬人民幣的價值,丁邦山卻不是很在意,寶物贈英雄,況且這也算不上什么太好的寶物了,放在我這里也只是繼續損毀,我也暫時沒有時間來等它修補再拍賣。 于是葉之鶴用了七十五萬拿下了這半卷手書以及修訂本。 也算是人情了,葉之鶴提點了一下角落里一個手把件。 丁邦山走過去拿起來,用布頗為小心的擦拭了一番,入手有些溫涼,有些剔透,像是玉一樣的材質,但又好像沒有那么重,有點像是塑料? 上面的雕工質樸大方,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意趣和美。 他把玩了好一會兒,也不知道這是什么材質,塑料?不太像玉。 從梁仲、項景同他們的視角看過去又覺得像是紫檀木那種包容厚重的色調,一時間不免好奇,接過來上下翻看。 不是木質的,項景同馬上說道,也不是石料的,不是塑料的。 該不會是什么骨頭吧?可能是這幾天做科普,梁仲看得多了那種用鷹骨或者用人骨做什么雕刻盤珠子的文章,一時間腦洞大開。 很逼近了,葉之鶴徐徐一笑,這是角雕。 是犀牛角,而且還是上好的材質,你們看,他在光下指著那些犀牛角特有的紋路,犀牛角有特殊的粟紋,這些粗的直線條,還有頂端的一些蜂窩狀砂眼,也經常被工匠取材制器,也有些人用牛角、羊角來仿作犀牛角,不過牛羊角有螺旋紋,犀牛角沒有螺旋紋。 還有人用犀牛角切片,貼片在牛羊角上,這種仿作痕跡很明顯。 這件角雕貔貅,線條明麗大方、簡潔,是上好的珍品,應該是清早期的作品,怎么判斷?這就得不說起犀牛角的藥用價值了。 犀牛角可以涼血、解毒,明朝早期的時候上層人士喜歡用犀角作犀角杯,主要還是以實用為主,用犀角杯盛酒、泡酒可以強身健體,因為原材料的珍貴,那個時候的工匠對犀角的處理主要是不雕不刻,盡量保持原材料。 哪怕是需要雕刻,也只是淺淺雕刻,直到到了清代,開始有了變化,人們開始追求藝術性,開始削掉一些材質雕刻,但也主要追求簡潔大方,到了清代中期,還是乾隆那個時候,角雕越來越講究藝術性,雕刻的紋路也越來越繁復多樣。 一對比,就十分明顯,主要還是乾隆啊。項景同覺得肯定是乾隆被雍正彈壓久了,后來就反了他老爹的審美,什么東西到了乾隆朝基本上都講究一個繁復。 也可能和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有關系,乾隆時期,國力強盛,經濟狀況良好,雖然乾隆好大喜功了一些,但在治國上真的挺不錯的。葉之鶴一看項景同眼睛一斜,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了,不由得說道。 而且乾隆還和路易十六是筆友,那個時候也有很多和外國的交際往來,在文化上也有所交流。 但乾隆在知道路易十六被法國大革-命的工農階層砍了腦袋之后,就對西方浪潮有點害怕了,加上覺得天朝上國、地大物博,又開始更加嚴密的閉關鎖國。 [別說了,乾隆至少在軍事上是有兩把刷子的,他爹雍正什么都好,就是在軍事上是個微cao大師。] [我還以為這個東西真是骨頭,不過如果是犀牛角好像要一個鑒定證明,至少證明不是現在的,要不然就真的可拷可刑。] [走私犀牛角和象牙都是要被判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