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節
封德彝氣急,開始了自己的反攻。 而其他的朝臣們也都加入了這一場辯論,開始站隊。 周自衡作為一個七品的補闕,在這樣的場合是沒份說話的,于是他只能默默觀察場上的人。他發現諸如封德彝、長孫無忌這般在關隴世家掌權的人,往往更崇尚強權,這和他們的出身或許有關系,畢竟關隴世家們就是靠著軍事上的強權而出頭的。 比起縹緲的所謂“民心”,他們更相信自己手上的刀,身下的馬。 而諸如魏徵、王珪、甚至房玄齡、杜如晦這樣的文臣,或者說是讀書人,則更傾向于用仁義治國。 場中一時分為了兩派,不相上下。 周自衡便又偷偷的瞅了兩眼李世民,發現他正好整以暇的靠在座椅上,看到臣子們相爭的場景并不覺得擔憂,臉上反倒顯出幾分輕松。 周自衡心中一動:“看來,他心中其實早有決斷。不,說不定這個事情,其實都是他示意魏徵提出來的,好讓他的想法立刻落地……” 貞觀之治,李世民以“寬仁”和“愛民”著稱,若是他本人不強烈認同這樣的政治思想,即使仁義派獲勝恐怕也堅持不了幾年。 人可以裝幾年,但不能裝一輩子。 話說回來,如果他真的能裝一輩子,那又何必計較他是不是裝的呢? 正當周自衡腦海中那根歷史八卦的雷達瘋狂響動,然后他在努力記憶大家的反應想著好回去和徐清麥好好說道說道的時候,戰火終于蔓延到了他的身上。 “周補闕,你是如何想的?是支持酷法治國還是支持仁義治國?” 封德彝氣沖沖的問他。 他是目前場上唯一沒發表意見的人了。 封德彝其實明明知道他剛才是站在魏徵這一邊的,但剛才看著這小子悠閑的坐在一旁,一副作壁上觀的樣子,就覺得他可恨。非要把他給拉下水不可。 周自衡:……終究還是躲不過嗎? 他雖然有意要在這樣大佬遍地的場合里低調,但既然事情落在了自己頭上那也是絕對不怵的。 當即,周自衡站了起來,對著李世民和封德彝拱手道: “微臣認為,輕徭役、薄稅賦、重教化、以德化民,以懷柔來治理天下才是現今的大唐所需要的?!?/br> 李世民倒想要知道這位年輕的周十三郎能夠對這樣的朝政大事做出什么樣的講解,很有興趣的虛點了點他: “來,說說你的看法?!?/br> 周自衡恭謹的低頭: “看法談不上。小子不才,比不得諸公精通史學,以及圣人之道。不過,微臣曾在江南接觸過許多真正的老百姓,知道他們要什么。恰好,這幾日也正在中書省整理與戶部相關的文書,倒是有一些淺薄的想法?!?/br> “你這年紀輕輕的,說話怎么這么啰嗦?”李世民納悶的道,“說!” 周自衡:“……陛下,戶部沒錢了,國庫沒錢了,朝廷,也沒錢了!” 他環視了一下在座的大佬們,冷靜的道:“甚至,可能連官員的薪俸也發不起了!” 你嫌我啰嗦是嗎?那我就直接點! 第102章 周自衡這話一出,堂上頓時安靜了下來。 李世民轉向房玄齡:“可是如此?” 房玄齡輕咳了一聲,然而還是點了點頭:“的確如此,周補闕并無夸張?!?/br> 之前李世民成為太子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接管了朝政,但那時候還需要平息輿論以及提防東宮余黨,還要準備登基大典,根本沒空來整理這些細務。登基后,房玄齡和杜如晦等這才著手整理這些從李淵時期遺留下來的細務,剛開始就心涼了一半,待到突厥兵臨城下,又給出了大批財物之后,這另一半也徹底涼了。 國庫是真沒錢了! 李世民知道情況很嚴重,但是沒想到嚴重到了這個地步,不由得緊鎖起了眉頭。 周自衡的聲音回響在顯德殿內: “微臣曾經看過戶部的檔案,前隋文帝時期,全天下戶數總共800百余萬戶,而到了現在,粗略估計不過兩百余萬戶,人口減少了四分之三! “按照每戶五人來算,六百多萬戶便是三千多萬人!” 群臣們開始竊竊私語,有些震驚。 三千萬人! 蕭瑀忍不住提問:“周補闕的這個數目可真實?” 周自衡微微欠了欠身子:“回蕭公,并不算很準確,但的確可以作為一個參考。如果想要準確數字的話,還需做一次人口普查才行?!?/br> 蕭瑀本還想繼續提問關于人口普查的事情,但思及現在周自衡是在御前奏對,便忍了下來。 魏徵的心里則涌起了一陣古怪的感覺,不由得想起了當時他們行走在東山渡的時候,周自衡對自己說的那番話……這年輕人,還真是擅長這樣的角度啊,另辟蹊徑,但的確很有用…… 周自衡見沒人打擾自己,便繼續道: “三千萬人,諸位能想象是什么概念嗎?整個長安城應該也不過就二十萬戶,也就一百萬人左右。三千萬人就是三十個長安!” 他這段時間和這些朝臣們,尤其是非執行具體細務的清貴朝臣們打交道時發現了一點,那就是除了錢之外,他們對于其他數字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所以需要用這種類比去幫助他們建立起想象空間。而相對而言,反倒是李世民、李靖、房玄齡這樣帶過兵以及負責過戰爭后勤保障的人要對此熟悉很多,因為他們要時刻計算軍需。 果然,聽到是三十個長安之后,朝臣們的議論聲更加大了。 蕭瑀更是痛心疾首:“煬帝,敗家子耳!” 絲毫不顧隋煬帝是他的姐夫。 周自衡:“三千萬人,當然并不是全部由戰亂導致的,諸位都是身經百戰之人,想必對戰損也很清楚。這三千萬人應該有很大一部分是百姓們為了逃避戰亂,躲入山林所致。 “但是! “在下必須要提醒一下諸位,不管是死亡還是逃入山林,最重要的是,現在對朝廷貢獻賦稅的,也就只有這兩百多萬戶了!” 甚至這里還要除去一小部分免賦稅的世家權貴士族們。 封德彝看向他,眼神譏諷:“周補闕所說的和我們剛才所議又有何關聯?” “自然有關聯?!敝茏院獾溃骸耙粋€國家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口!沒有人口,就沒有人種地產糧,沒有人口就收不上賦稅,朝廷也就沒錢。朝廷沒錢,那諸位的薪俸從何而來?軍費支出從何而來?何以威懾天下? “而,既然人口最重要,那治理一個國家要以人為本,豈不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他思路清晰,聲音清朗,在殿中回蕩。 很多人陷入到了思考中,就連原本反對他的人一時之間也找不到話語來反駁,這角度實在是太刁鉆了! 大家都不是只知道死讀書的書呆子了,錢有多重要都清楚得很。 長孫無忌緊盯著他:“周補闕口口聲聲要以人為本,但卻一直在提如何壓榨百姓,收取賦稅,豈不是可笑?” 周自衡想也不想:“物極必反,水滿則溢,凡事要有度。假如一個國家完全不收取賦稅,那肯定很快就會崩散。而假如一個國家收取過重的賦稅,讓百姓感覺生存不下去了,那這個國家也會很快就崩散。 “收取適度的賦稅并不是在壓榨百姓,而是為了維持朝廷的運行,只要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沒有任何問題。強大軍事是為了讓百姓免收外敵以及匪賊們的侵襲;而投入到國家基礎建設,譬如道路、漕運、河渠等,是為了百姓出行和生活更加便利;投入到醫療、教育更是為了讓百姓們身體更加健康,以及生活得更安樂?!?/br> “賦稅和百姓安居樂業并不是沖突的,重賦稅才是?!?/br> 說完之后,周自衡自嘲的笑了笑:“我又跑題了?!?/br> 他轉向封德彝:“封公問我,這些和以德治國還是以酷政治國到底有何聯系?不知大家可有養過鳥?” 封德彝不耐煩:“周補闕到底想說什么?” 房玄齡笑瞇瞇的:“今日本來就是集議,大家各抒所見,封公何必如此不耐?” 李世民也道:“封公,就讓周十三好好說下去罷!” 封德彝這才拱手道:“是臣急切了?!?/br> 周自衡不疾不徐的道:“微臣曾聽過一個從遙遠的西方流傳過來的故事。在新月之地,”他隨便給自己要說的故事安了一個地址,“有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在小鳥的巢xue附近用鐵鏈鎖住了一只老鷹,老鷹雖然抓不住小鳥,但是其叫聲卻對小鳥產生了極大的威懾,它感到恐懼,而且這種恐懼會世代相傳。五年后,聽到老鷹聲音的小鳥種群數量比正常的小鳥種群數量減少百分之五十三! “連一只小小的鳥都對繁衍的環境有要求,更何況萬物之長的人類呢?!” 魏徵微微的點頭頷首。 有的朝臣譬如蕭瑀、杜如晦等人的臉上也浮現起贊同之色,知道他最終想要說什么了。 “當人對生長居住的環境感到不安甚至是恐懼的時候,他們是不會考慮到婚姻和繁衍的,如何讓自己活下去才會是第一選擇!” 蕭瑀情不自禁的附和道:“確實如周補闕所說,世人往往會因為戰亂等等而推遲親事,并不鮮見?!?/br> 周自衡:“如果用酷法治國,因為人們饑餓去偷幾個蒸餅吃便判人絞刑或者是流放,當那些逃匿到山林里的百姓們從山里出來后,身上無錢無地,看到的是這樣的環境,這樣的宣傳,他們會不會立刻又逃回到山里去? “當老百姓們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戰戰兢兢,行為舉止不敢踏錯半步,生怕莫名惹上刑罰的時候,他們是不是也會默默推遲婚姻與養育下一代的行動? “沒有人,就沒有糧食產出,也就沒有賦稅,這就是現在很實際的擺在這兒的問題!若是長此以往,別提什么糧倉廩實,膏粱錦繡,俸祿拖欠個幾年……” 周自衡還是收斂了點兒,很含蓄的沒有把后果說出來,但他相信在座的人都懂的。在魏晉南北朝各地軍閥割據的時候,有多少是因為拿不到軍費軍糧而最終反的? 文臣們照樣如此。 誰會忠于一個連俸祿都發不出來的朝廷呢? 雖然周純的記憶里有很多的儒學和各種史書經典,但那并不是周自衡自己的東西。他沒辦法自如的運用這些東西去和場上的大儒與名臣們辯論,于是他只能像現在這樣從另一個角度去講,給他們提供另外一個思路: “以人為本,以德治國。輕徭役,薄賦稅,百姓們覺得心中安穩了,對未來的生活有盼頭了,自然就會想要繁衍生息,這是人之本能。每每在這些政策持續幾年后,人口戶數就大規模增長,而且經濟也變得更繁榮,遠有文景之治,近有開皇之治!都是歷史的先例?!?/br> 周自衡對著李世民深深的行了一禮:“所以,微臣懇請陛下,要以德治國,開創大唐盛世!” 魏徵挑起眉,心情竟然有些激蕩。 他立刻也拜了下去:“懇請陛下,以德治國,以仁義治國,開創大唐盛世!” 支持他的這一派臣子也都拜了下去,其中也包括蕭瑀這樣原本兩邊不站的人: “懇請陛下,以德治國,以仁義治國,開創大唐盛世!” 李世民的心情也很激動。 他當然是認同以德治國的,不然今日也不會讓魏徵特意提起這個話題。但是他是隴西軍閥起家,馬背上打出的天下。這些隴西貴族子弟,雖然也講文治武功,從小請了大儒來教導,但在那樣的亂世,武功的確是要比文治重要。 他自己就是“武功”里的翹楚。 但是李世民又很明智,知道天下平定之后,要守江山更重要的卻是文治。只是這種驟然的轉變,并不是那么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他其實心里也忐忑,萬一選錯了道路怎么辦? 所以他才想要聽一聽群臣們的討論,看看到底是哪方更有道理更得擁護。 而到此時此刻,一句“開創大唐盛世”卻是戳中了李世民內心深處最隱秘的那一處軟rou——是,在他的手中,他將開創無可比擬的大唐盛世!讓太極宮里的那道身影,讓全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才是大唐真正需要的君主! 但是,他心中也有擔憂: “可亂世剛剛結束,即使是以德治國,治理起來怕也不會很快就見到成效?!?/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