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節
這樣一來,何大老爺名下就只有已經死了的何書銘。 真定何家的族譜上是沒有女兒名字的,何苒是唯一一位,而且還給她單開了一頁,多虧何淑婷還不知道這件事,若是讓她知道何苒能上族譜,而她不能,她可能會氣個半死。 而那位名義上的假千金何淑媛,當然更不在族譜上了。 勞光懷的兩個兒子也一同前來,為勞氏遷墳,九泉之下的勞氏與何大老爺終于和離,勞氏的棺槨被護送回京。 因此,現在何苒還是真定何家的女兒,但已經與何大老爺那一支沒有關系了,她和何書橋現在是何忠義的孩子。 何苒不能回去,但是何書橋是可以的,他護送武國昌回京之后,便去了真定,給何忠義磕頭認親。 據說那家一心一意想吃絕戶的親戚,得知何忠義多了一個嗣子,便帶著十幾個人過來,想要鬧事,可是還沒進門,便看到外面站著的兵士,一問才知,原來這位嗣子是軍隊里的長官。 仗著自己也姓何,那家親戚便厚著臉皮湊上去,想說幾句風涼話,可是卻被人直接扔了出去,他們一家現在竟連那個孤老頭子家里的門檻也跨不進去了。 不用他們去打聽,就有人告訴他們,那個孤老頭子現在可了不起了,不但族老們親自登門噓寒問暖,就連父母官也屁顛屁顛地過來了,但是據說這種情況也不會維持多久了,因為人家要進京了,至于那五畝地和那三間青磚大瓦房,你就不要惦記了,哪怕人家不要了,也決不會讓你撿漏。 因此,何苒今日要祭祖,仍然是祭何家的祖先,只是卻與何大老爺那一支沒有關系了,何志義還在世,百年之后,這位老人的牌位會被供奉于太廟之中。 而現在太廟里除了何志義往上三代祖先,還有勞氏的牌位。 勞氏雖然已經不是何家婦,但她仍是何苒生母,何苒在她重新下葬之前,便封她為敬慈夫人。 此刻,何苒站在敬慈夫人的牌位前,誠心祭拜,敬慈夫人是原身的生母,勞光懷一家是真心把何苒當成親外孫女了,于朝廷,勞家更是有功之臣。 祭完祖先,何苒重又登上龍輦回到太和殿前面的廣場,登基大典正式開始。 在鐘意的護衛下,她走下龍輦,抬腳走上臺階,她一直向前,越登越高,走進太和殿,坐到了那高高在上的龍椅之上。 在文武百官的齊聲恭賀中,何苒登基為帝,國號為成,年號太平。 太平。 何苒很喜歡這兩個字,簡簡單單,但寓意很好。 只是現在還是四月末,要明年正月初一之后才能正式改元。 何志義老人,隨著何苒登基為帝,也被封為福安侯。 歷代開國皇帝都會追封祖先為皇帝,但是何苒沒有,這一次馮擷英沒有說教,何苒封何志義為福安侯,也只有一代,做為嗣子的何書橋不能繼承爵位,何書橋的前途都在他的戰功里。 前來觀禮的百官之中,還有一位惹人注目的女子,她便是第一次進京的儂六娘。 登基大典之后,何苒單獨召見了儂六娘,兩人神交多年,卻還是第一次見面。 儂六娘也同時接受了何苒給她的官職,她仍然是侗王,但同時也是大成朝的三品大員。 除了儂六娘,何苒還召見了武國昌。 武國昌已經回京有些日子了,何苒讓人找到武氏族中,請了一對德高望重的老夫婦進京,擔起武國昌的撫養教導之責。 現在他不是長安王了,只是武小公子。 五歲的武小公子對新環境適應得很快,在隴西時他的身體一直都不太好,小病不斷,或許是京城的氣候更適合他,來了京城之后,他不但不生病了,而且長胖了不少。 何苒見到他時,小臉蛋胖乎乎白里透紅,學著大人的樣子,中規中矩地行禮,何苒問他話時,他也能稚聲稚氣地回答,并不像傳說中的愚笨。 顯然,這只是一個天資普通的孩子,只要不用帝王的標準來衡量他,他就是一個正常的孩子。 其實大多數孩子都是這樣的,天才萬中無一。 何苒賞給他一套文房四寶,勉勵他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后為國效力。 若干年后,武國昌考上了秀才,但是卻一直沒能考取舉人,好在家資豐厚,所以武國昌索性躺平擺爛,辦了一家私塾,每年收上十幾個學生,他沒有繼承祖業成為武將,也沒有多少成就,但是他沒有學壞,更沒有走上極端,他教書育人,生兒育女,悠閑而滿足地享受著盛世太平。 登基大典之后,何苒的登基詔書被刊登在晨報上,一個月之后傳遍天下。 而遠在西南的某個小鎮上,又下起了大雨,周滄岳淋成落湯雞,飛奔回到營帳里,卻見幾名親兵正端著盆盆罐罐在接雨,營帳太舊了,已經有多處漏雨的地方了。 周滄岳小心翼翼地從懷里取出一個油布包,他全身上下濕淋淋的,但這用油布包里面的東西卻干干爽爽,連個水珠兒也沒有。 那是一份晨報,日期是四月二十九。 而現在已經是五月二十九了,距今已經整整一個月。 沒辦法,已經離開了青木,但這里距離京城仍然很遠很遠。 小鎮上的人從未聽說過晨報,這里識字的人也不多,這份晨報還是鎮上唯一的秀才老爺,托人從桂地帶回來的。 其實在那位秀才老爺家里,周滄岳已經把晨報上的內容看了一遍,并且指著晨報上的登基詔書,對那位秀才老爺說:“你是怎么知道我認識皇帝的?” 秀才老爺 現在,周滄岳坐在漏雨的營帳里,聽著雨水落進盆盆罐罐里發出的叮咚聲,一字一字地看著那份詔書。 確定自己已經倒背如流了,他便讓人把軍中的文吏們全都叫過來,然后他非常大方地把那份報紙交給他們,讓他們把上面的詔書抄寫上幾百份,傳送軍中。 這時,白狗走了進來,問道:“以前是沒有皇帝,不對,是有皇帝和沒皇帝一樣,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有了真皇帝了,那咱們怎么辦?” 周滄岳:“什么咱們,關你們啥事?” 白狗:“咱們虎威軍啊,咱們是虎威軍,不是苒軍,你看那什么長安軍、甘州軍、莊浪軍,現在全都易幟,改叫苒軍了,放眼天下,沒有冠上苒軍名頭的,除了土匪,就是咱們了?!?/br> 周滄岳想想也是,不過這事也不急。 “先別管這些,等明天雨停了,抓緊時間去清剿寶象王余孽,這才是最重要的?!?/br> 轉眼便是一個月,虎威軍也已經離開了那座小鎮,去了另一座小鎮,又一個月后,他們到達更大的城池,周滄岳終于收到了來自京城的信。 整整三封,都是何苒寫給他的信,最早的那封信已經是九個月前的了,這九個月來,何苒每隔三四個月便給他寫一封信,可惜這些信沒能在第一時間送到他手中。 何苒給他的第三封信,日期是四月二十八。 就在登基大典結束后的那個晚上,何苒挑燈給他寫了這封信。 信很短,只有三行字。 “我當皇帝了!” “你可愿來京?” “我請你喝酒?!?/br> 周滄岳看著這封信,只有十五個字,可是每一個字都像是小錘子,錘在他的心口上。 周滄岳捧心枯坐良久,忽然,他從椅子上跳了起來:“備馬,備馬,我要去京城!” 周滄岳騎馬出城時,雨過云歇,路邊有一群衣衫襤褸的百姓, 周滄岳拉住韁繩,問道:“這么早就出城,這是去哪里?” 百姓中為首的老人笑呵呵地說道:“將軍,現在不打仗了,我們要回家種田去了?!?/br> 周滄岳向他們揮揮手,繼續策馬前行,沒走多遠,又遇到一群百姓,拖兒帶女,扶老攜幼,雖然衣著破爛,但是眼里有光,臉上也有笑容,他們也是回家去的,因為戰亂,他們已經輾轉多地,現在終于可以回家了。 “將軍,現在不打仗了,您這是回家去嗎?” 周滄岳哈哈大笑,大聲說道:“我要去京城,見一個重要的人?!?/br> 此時,陽光正好,微風不燥。 (正文完) 第453章 番外 京城五霸(一) 何小九這個名字,很容易會讓人誤以為她在家里排行第九,其實何小九是古代少有的獨生女,她娘只生了她一個,據說像她家這種情況,很容易被人吃絕戶。 然而何小九沒有這種擔憂,因為她娘是皇帝。 據說當年她娘登基不久,她爹就跑到京城自薦枕席,后來她就出生了。 而她之所以叫小九,是因為她有一個比她年長五十多歲的哥哥,哥哥叫小八,她當然就叫小九了。 當然,何小九還有一個正式的名字,她叫何佳遇,只不過幾乎沒人會叫她這個名字,她娘、她爹和她舅舅都叫她何小九,而其他人,則尊稱她為皇太女。 是的,何小九從記事起,她便是皇太女了。 何小九生在京城,長在京城,剛剛學會寫自己的名字,便跟著她娘去上朝,但是她的童年并不枯燥,相反,還很多姿多彩。 何小九有幾個好朋友,他們青梅竹馬,一起闖禍,一起挨罰,被稱為京城五霸。 論年齡,何小九是五個人里倒數第二,比她小的只有陸問,可是京城五霸,排名第一的卻是何小九。 不是因為她是皇太女,而是五人當中,她最能闖禍,也最能打架,其他四人全都服她,九姐的名氣不是吹出來的,那是一拳一拳打出來的。 下了早朝,何小九就像一只脫韁的小馬,飛出皇宮。 她去了老磨房胡同,這里以前屬于她娘,后來就變成她的了。 在門口,何小九遇到了剛剛下馬的宗勤:“大表哥,哪陣狂風把你給吹來了?” 宗勤不在五霸之中,他雖然只比何小九大兩歲,可是從小就不和他們這群小屁孩一起玩,怎么說呢,宗勤就是所有父母眼里別人家的孩子,他文武雙全,品學兼優,從來不會闖禍,但是每當何小九闖了禍,宗勤都會不請自來,比如這一次。 宗勤冷哼一聲,目光如炬:“有個叫張耀祖的小孩,前兩天掉進糞坑里淹死了,這件事和你有關系嗎?” 何小九站得筆直,你都這樣問了,那這事還能和我沒有關系嗎? “他打死親meimei,他該死。再說,他是自己跳進糞坑里的,又不是我把他扔進去的?!?/br> 宗勤看她一眼,抬腿走進院子。 何小九揚揚眉毛,大搖大擺在后面跟上,宗勤一回頭,她立刻昂首挺胸,走出了正步。 這時,一個小胖子飛也似地沖了過來,一邊跑一邊喊:“九姐來了,九姐來……” 一抬頭,正對上宗勤沉靜如水的眸子,后面的話就被小胖子硬生生咽了回去,九姐說過,除了八爺,她只認一個哥,那就是勤老大。 勤老大太牛逼了,八歲時出海,遇到倭寇不慌不忙,假扮成普通小孩,在倭船上當雜役,硬生生放倒了整船人。 “勤勤老大,你吃了嗎?” 宗勤看向小胖子:“董金寶?” 小胖子喜形于色:“娘,我出息了,勤老大知道我叫董金寶了!” 宗勤 何小九撲過來,捂住董金寶的嘴巴,對宗勤說道:“他今天出門沒帶腦子,哥你別搭理他?!?/br> 何小九一邊說,一邊把董金寶往廂房里推,身后傳來宗勤沒有溫度的聲音:“張家村的人說,曾經看到一個陌生面孔的小胖子向人打聽附近有沒有糞坑,那小胖子,就是董金寶吧?!?/br> 何小九抬頭看向天空:“哥,你快看,那是不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