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節
何淑婷握住他的手:“驥哥,父親年老體弱,二弟尚未長成,母親又已病倒,而我們的孩子” 何淑婷把武驥的手按在自己仍然平坦的小腹上:“驥哥,現在的武氏風雨飄搖,咱們一家連同那些依附于武氏的氏族,大家能依靠的只有你了,驥哥,你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一定能護住我和孩子,能護住整個武氏,以及西北的千家萬戶?!?/br> 武驥怔怔發呆,雖然他與父親反目,但是他從未想過要取代父親,從小到大,父親就是他心中的戰神。 可是現在,他忽然意識到一件事,父親老了! 自從那年父親受傷之后,身體便一直沒有恢復,這幾年來,別說打仗了,就連平時的cao練,父親都只能坐在椅子上遠遠看著。 父親不再是那位威風凜凜的大將軍了,他現在只是一個病弱的老人。 至于二弟武駒,魯莽沖動,好大喜功,難當大任。 武驥的手在何淑婷的小腹上游移,那里有他的孩子。 “你說得對,武氏現在能夠扛起大旗的只有我了?!?/br> 何淑婷再次嘆息:“大姐可真幸運啊,我還記得她剛剛回到家時,連件像樣的衣裳都沒有,唯一的首飾還是家里的仆婦給她的。在沒有被鎮國長公主收養之前,她的養父母把她賣給戲班子,她學唱曲兒,學翻跟頭,學不會就要挨餓,可是驥哥你看,現在大姐不但去了京城,她還住進了皇宮,她一定有很多漂亮的衣裳,名貴的首飾……” 武驥心中百感交集,以前何淑婷就告訴過武驥,何苒在沒被何家認回去之前是戲班子里的,這是她自己親口承認過的。 當時武驥非常吃驚,他還以為何苒從小就跟在何驚鴻身邊,卻沒想到,原來她竟然還在戲班子里待過。 要知道,這個年頭,在世人眼中,戲班出身的女子等于青樓伎子。 何苒從未提起過這段經歷,世人也只知道她出身真定何家。 此時此刻,武驥再次聽到這番話時,卻是百感交集。 他沒有見過初回何家時的何苒,但是他卻見過尚未起兵時的何苒。 當年的何苒,只有十四五歲,以一顆人頭敲開了武氏的大門。 “當年何苒來榆林見我父親時,手上沒有一兵一卒?!?/br> 何淑婷啊了一聲:“真的嗎?我還以為大姐與公公結盟時,是勢均力敵,卻不知原來大姐竟是靠著武氏起家的?!?/br> 何苒靠著武氏起家? 武驥想要糾正,卻又覺得何淑婷說得也有道理,那時何苒確實是什么都沒有。 不過,她有個好腦子,后來利用晉王與蔡氏的矛盾,搶了一批軍需,一躍而起,石破天驚。 可以最初的最初,何苒也確實是借助了武氏,所以何淑婷這樣說也沒有錯。 何淑婷把臉貼在武驥胸前,聲音輕得如同夢囈:“驥哥,我會一直陪著你,陪你走出西安,陪你走到京城,驥哥,我還沒去過京城呢,聽說京城花團錦簇,皇宮金璧輝煌,驥哥,有生之年,你能帶我去京城嗎?人家也想長長見識呢?!?/br> 武驥去過京城,他是在皇宮里見到何苒的,京城的皇宮的確金鐾輝煌,何苒站在昭王身邊,接受他的朝拜。 當時的昭王如同一具木偶,從始至終都是表情沒有改變,而他身邊的何苒卻是笑靨如花。 武驥的胸膛中忽然升起萬丈豪情,京城也好,皇宮也罷,其實也就那樣。 昭王能去,因為何苒說他是先太子的后人。 何苒能去,因為皇帝跑了,而何苒搶在群雄之前來到京城。 那個時候,如果換成另外一股勢力先進京城,那么現在,皇宮里的人是不是也并非昭王? 換個角度,戲班子出身的何苒以及那個不知從哪里撿來的昭王可以進京,可以住在皇宮里,那他為何不能? 他出生時,武氏已經在在榆林鎮守兩代,整個西北的官員,都要看武氏的眼角行事。 他是嫡長子,生來便是要承襲祖蔭,鎮守西北的。 而何苒,何家的出身在武氏這樣的氏族面前什么都不是,更別提她還在戲班子里長大,雖然后來被何驚鴻收為弟子,可是何驚鴻早就死了,除了驚鴻樓什么都沒有給她。 可這樣的何苒能夠去京城,那他為何不能? “驥哥,大jiejie只是一介女流,她其實什么都不懂,只是運氣好,先是遇到何驚鴻,后來又遇到公爹,可是驥哥,她擁有的你也有啊,你和公爹一樣,只是太過忠厚,認為結盟了,便什么都不和大姐去爭,其實若是你們爭了,現在的局勢早就逆轉了,在京城的就是公爹和你?!?/br> 武驥心中如萬馬奔騰,是了,他不是不行,他只是從未嘗試。 “好淑婷,你讓我好好想一想……” 幾天之后,何大力收到消息,武驥自稱長安王,將包括榆林在內的武家軍,統一改為長安軍。 何大力瞠目結舌,他都把軍隊拉到武驥家門口了,武驥卻在這個時候稱王了? 這是臨危不懼嗎? 何苒派何大力和符燕升過來,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威懾。 畢竟是多年盟友,只要還沒有完全撕破臉,何苒都不想真的兵戎相加,這也便是她給武東明寫那封信的原因。 只要武東明交出罪魁禍首,再適當賠點銀子,答應幾個條件,何苒便會退兵,兩家至少還能再和平相處幾年。 畢竟,何苒剛剛結束南方的戰役,無論是兵還是民,都要休整,至少一年之內,不想發動大的戰爭。 再說,現在還有比武東明更大的對手,那就是后周小朝廷。 后周小朝廷一日不變,便不能萬眾歸一。 可是現在武驥的表現,不但不像是要交出罪魁禍首的,而且還有與苒軍一較高下之意。 何大力立刻向何苒請示,八百里加急,將西安的情況送往京城。 何苒收到何大力送來的急信,呵呵兩聲,看來這一仗是非打不可了。 何苒讓人去戶部叫了周青過來,周青在戶部的表現可圈可點,勞光懷對她非常滿意,現在有很多事,都是交給周青去辦。 何苒問周青:“二十萬糧草,最快多久可以籌齊?” 周青微笑:“最晚十日,不過三日內便能將先期的十萬兩送出去?!?/br> 何苒大喜:“你們早有準備?” 周青說道:“勞大人未雨綢繆,現在啊,我們戶部若是不能隨時拿出十幾萬的糧草就睡不著覺?!?/br> 這年頭,籌到銀子,并不代表著就能用銀子買到糧食。 所以戶部可以隨時拿出十幾萬的糧草,的確是未雨綢繆了。 可是何苒沒有想到,她還沒有下令讓何大力開戰,武驥卻已出城向何大力宣戰了。 第390章 出走 何苒收到戰報時,雙方已經開戰了。 而與此同時,收到命令的符燕升也向榆林發起猛攻。 就在符燕升出兵的前一天,武東明剛剛得知武驥在西安稱王,武驥派來的人,要求武家軍易幟,全部換成長安軍的旗號,武東明勃然大怒,雙方正在僵持,符燕升便出兵了。 病床上的武東明有心無力,只能派武駒領兵迎戰。 此時的榆林,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那些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老部下們,全都和武東明的情況差不多,不是老邁便是傷病,而新一代大多都是與武驥一起長大的,武氏父子反目,武驥帶兵出走西安,這些年輕將領要么當時便跟著武驥走了,要么之后也去西安投奔武驥。 畢竟是親生父子,哪有死仇? 因此,這些年輕將領的父輩們得知兒子要去西安,不但沒有阻攔,反而認為這是遲早的事。 武駒身邊也有一群發小,但是這些人多是家中的幼子或者庶子。 這種情況在權貴圈子里很常見,做為繼承人培養的嫡長子,他的身邊也是一群和他情況差不多的精英,除非他自甘墮落,家里又管不了,否則沒有其他兄弟什么事。 在武氏,武驥從小便是做為繼承人來培養的,而武駒不是,他好不容易有了立軍功的機會,可是初上戰場就被俘虜,受過屈辱,差一點連命都沒有了。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他雖然早已成年,武東明也沒有對他寄予厚望。 而武駒身邊的朋友,也都是和他差不多的情況,總之,就是一群世人眼中的浪蕩子。 武駒是他們當中最有出息的,畢竟上過戰場,其他人連戰場的邊都沒沾到。 可想而知,武東明讓武駒領兵應戰,可是武駒能用的人卻寥寥無已,有經驗的是老弱病殘,年輕力壯的卻毫無作戰經驗。 這一仗,符燕升打了個寂寞! 他開始反思,是不是這陣子韃子太消停了,給何大當家產生了錯覺,以為他太閑了,所以才讓他來榆林的? 但是符燕升也因此有了危機感。 他與武東明是同齡人,他從武東明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他的兩個兒子沒入行伍,兩人都是官員考出身,現在全都去做知縣了。 符燕升做出決定,有朝一日,他像武東明這樣一身傷病,那他便卸甲歸田,跟著兒子去任上,種種花,釣釣魚,抱抱孫子。 就憑他的一身戰功,哪怕告老還鄉,也會受世人敬重,他的晚年一定多姿多彩。 他能放下,而武東明卻放不下,如今躺在病榻上還要憂心忡忡。 想想自己,又想想武東明,符燕升忽然很佩服自己當年的明智,他的兒子們其實都是自幼習武,然而,當年在晉陽,他還是決定讓他們棄武從文。 他的妻子死了,他不能再失去兒子。 這場仗只用了三天,榆林城便被炮火轟開,武駒在一群老將軍的掩護下,帶著武東明逃往西安,符燕升沒有追趕,只是按部就班收攏榆林周邊各州縣。 武駒帶著武東明行至甘泉,便遇到了武驥派來榆林的一隊人馬。 領兵的正是武驥的便宜岳父何江,也就是何淑婷的義父。 何江原本就是武東明面前的紅人,否則當年也不會讓他駐守西安。 只是后來兩家人因為何淑婷的緣故才變得生分。 現在看到形容枯槁的武東明,何江險些以為自己認錯了,眼前的武東明,只是一個病弱的老人,哪里還有昔日威風凜凜的影子。 其實武東明也只有四十多歲,但是被傷痛折磨多年,他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足足老了二十歲。 “大將軍,您怎么變成這樣了?” 何江落下淚來。 他對武東明是有感情的,沒有武東明,也就沒有現在的他。 武東明嘆了口氣,自嘲道:“老了,不中用了,兒子又不成器,被符燕升打得全無招架之力?!?/br> 何江恨恨:“何苒太狠了,連一點情分都不講,古人誠不欺我,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br> 武東明搖搖頭:“不能全怪何大當家,是犬子太不爭氣?!?/br> 他看向何江的目光飽含深意,如果不是何江,何淑婷也不會那么容易就與武驥勾搭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