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節
齊王的名聲一向很好,他是所有王公之中聲譽最高的,否則也不會被提名當皇帝了。 何苒想看看齊王除了募兵以外,今天還會不會有更大的動作。 可是她沒有等來齊王的動作,卻等到了桂王被殺的消息! 現在的桂王周烽是第二代,他的父親老桂王是周池的皇四子,老桂王三十多歲時死于馬上風,周烽暗殺了兩位兄長承襲王位。 雖然對外宣稱那兩位兄長都是病故,但是紙包不住火,太宗知道真相后龍顏大怒。 可是桂王一脈經營多年,就像現在的晉王一樣,整個桂地,朝廷都難以掌控。 因此,當年的太宗冷落了周烽幾年,在周烽默許朝廷在桂地安插了幾位重要官員之后,太宗終于下旨,封周烽為第二代桂王。 雖然下旨了,可卻沒讓周烽進京謝恩,非但如此,就連太宗和先帝大行之時,周烽也沒有被召回京,加之桂王的封地距離京城遙遠,因此,這些年來,桂王這個名字,很多人都已淡忘了。 何苒得到的情報中,桂王周烽生性殘暴,甚至喜食人rou,但是這也只是存在于情報之中,無論是在京城,還是在晉地,何苒全都沒有聽到有人談論他。 而現在關于桂王被刺殺的消息,倒是印證了之前的情報。 桂地一個名叫王豪的漢官,聯合十一峒苗人發動民亂,初時只有三萬余人,可是到達桂林時已有八萬人。 在此之前桂王接連兩次遇襲,第一次桂王被掩護逃走;第二次死的是桂王的替身。 在苗軍到達桂林之前,桂王迎來了他的第三次死劫,這一次,桂王被割去人頭。 幾日之后,苗軍包圍桂王府,王豪率領十一位峒主,高舉桂王頭顱殺入桂王府,桂王的妻妾以及十幾個兒女連同桂王府中大小官員全部斬首,桂王府血流成河。 因為桂地偏遠,王豪又實行了封鎖,因此就連何苒也是在事發二十多日之后才收到消息的。 而京城的小皇帝,收到消息的時間,比何苒還要晚了幾天。 小皇帝嚇得面如土色,對于那位遠在桂地的堂兄,他雖然從未見過,但是卻也耳熟能詳。 他聽到過關于這位堂兄的傳說,據說他最喜吃嬰兒的rou,他聽說以后,接連幾晚都在做同一個噩夢,夢到他躺堂兄的餐桌上。 雖然晉王造反了,可是在小皇帝心目中,造反的晉王遠遠不如沒造反的桂王,桂王才是最可怕的那一個。 可是現在,桂王被人殺了,桂王的妻兒也都被殺了。 那些被殺死的人中,甚至就有不滿周歲的嬰兒。 小皇帝以前也只是在史書上看到過屠殺宗室的事,一般發生這種事的時候大多都已亡國,可現在,他這個皇帝還好好地坐在龍椅上,那些反賊就已經大膽到殺光整個王府的宗室了嗎? 為何要這樣? 為什么殺的不是造反的晉王,而是對他忠心耿耿沒有反心的桂王呢? 重要說明:從今天開始,周炯改名周堅,前文里的名字已經改過來了。說起來是我的疏忽,在給周炯起名的時候,給他起了個孫子輩的名字,但是其實大當家給他的人設是周池的重孫子,而且我一直沒有發現,直到今天寫到周烽的時候,才猛然醒悟,好在只有二十多章,改名還來得及。 第133章 沒人把關 皇帝掰著手指頭數了數,加上那些苗人,現在總共有三伙人在造反,先是晉王,后來是武東明,現在是這些苗人。 這三伙人里,晉王本就是太祖血脈,周氏子孫;武東明打出的是昭王旗號;只有苗人造反沒有名目。 這一日,皇帝正在御書房聽幾位閣老討論如何派兵剿滅苗亂,久未在人前現身的太皇太后,忽然出現在御書房里。 幾位閣老全都怔住,后宮不得參政,太皇太后這是舒服日子過多了,忘記她垂簾聽政時受到的冷遇了嗎? 郭首輔率先說道:“太皇太后年事已高,朝堂之事就不勞煩您老人家了?!?/br> 接著,郭首輔指著太皇太后身邊的內侍和女官,斥道:“你們是怎么侍候太皇太后的?” 說完,郭首輔沒看太皇太后,而是轉身看向已經從書案后面站起來的皇帝:“陛下,老臣懇請陛下處置這些苛待太皇太后的狗奴才?!?/br> 內閣之中,有三位都是郭首輔的人,郭首輔話音剛落,這三位閣老一起附和:“臣懇請陛下處置這些苛待太皇太后的奴才?!?/br> 另外兩位不是郭首輔的人,但眼前是怎么回事,他們不用腦子也能猜出來。 現在其他人都說了,就他們不說,倒像是他們擁護太皇太后參政一樣。 無論這些閣老之間有多少明爭暗斗,但是“后宮不能參政”六個字,那是刻入骨子里的。 在這一點上,他們是同一立場。 皇帝登時傻了,閣老們在商議軍機大事時,他其實正在打瞌睡,看到太皇太后進來,他這才醒盹兒,可是這又是怎么回事,閣老們為何要讓他處置太皇太后身邊的人。 見小皇帝還在怔怔,郭首輔面色沉沉:“陛下,這些狗奴才不讓太皇太后在慈寧宮里頤養天年,卻要辛苦她老人家來到此處,陛下難道覺得他們做得對嗎?” 皇帝猛的一個激靈,頓時清明起來。 是啊,皇祖母為何會來這里? 難道是來給自己撐腰的? 肯定不是! 皇祖母是要參政? 雖然小皇帝討厭死了這些閣老們,他也希望太皇太后能給他出主意,但必須是在后宮之中,也只能是在后宮! 女人,不能參政。 當年的何驚鴻戰功赫赫,都沒有參政,其他女人當然更加不能,太皇太后當然也不能。 皇帝正要開口,抬頭便對上太皇太后如同淬了毒的眼睛。 “皇帝,你也這樣認為嗎?”太皇太后厲聲問道。 皇帝到了嘴邊的話,又硬生生憋了回去。 這時,皇帝耳邊傳來一個低到只有他能聽到的聲音:“陛下,太皇太后姓閔,是閔氏女?!?/br> 皇帝知道說話的人是誰,這是他身邊的元小冬,也是他現在用著最順手的人。 元小冬說得沒有錯,太皇太后姓閔,而晉王謀反,給天下人的理由,便是朕這個皇帝其實也是姓閔的! 一旦朕允許太皇太后留在御書房,這便是告訴這些閣老,朕偏心的不是太皇太后,而是閔家! 因為馮擷英的那篇文章,朝野上下不知有多少人相信了他的鬼話,認為朕這個皇帝得位不正,更認為朕是閔家子。 想到此處,皇帝的腦袋嗡嗡作響,皇祖母此時過來,怕不是故意給朕找難堪吧。 皇祖母這樣做,和這些閣老們又有何區別? 皇帝心中燃起難以言明的怒火,他避開太皇太后的目光,說道:“來人,把這些欺主的東西全都拖出去打!” “皇帝!”太皇太后大聲吼道。 皇帝別過臉去:“來人,送太皇太后回慈寧宮!” 宮里的這番鬧劇很快便傳到李錦繡耳中,李錦繡微微一笑,把這份從宮里送出來的情報放進竹筒:“這種蠢事也只有閔蘭和她養出的蠢孩子才做得出來,可不能只有我一個人笑,大當家也要一起笑?!?/br> 鴿子送出去,李錦繡又想起了陸臻來了,那個倔驢似的孫子,也不知道被大當家掰正了沒有,每次回信只有寥寥幾句,一切安好,勿要掛念。 李錦繡嘆了口氣,她是真的老了,老到不知道孫子在想什么。 這臭小子該不會是對大當家還存著心思了吧? 明明那時他自己也不同意這門親事的,怎么要好聚好散的時候了,他又執拗起來了呢? 李錦繡想起當年,大當家兵權在握時,有那想要攀附的,千方百計把自家子弟往大當家身邊送,大當家那時已經三十多歲了,可送過來的美少年里,甚至還有十四五歲的。 大當家一個都沒留,全都送到軍營里歷練了,沒過多久,就一個個哭哭啼啼地走了,大當家聽說以后,掐著腰哈哈大笑。 李錦繡還記得,當年她要嫁進陸家時,大當家給她備了十里紅妝,她更是京城里迄今為止,第一個,也是唯一一位騎馬出嫁的新娘子。 出嫁前的那個晚上,她問大當家:“您想沒想過成親???” 李錦繡記得當時大當家怔了怔,輕聲說道:“十四歲時,有男孩子追我,我哥叫他出去打架,那男孩打不過,灰溜溜地跑了,大哥對我說,無論你想嫁什么人,都要先過你哥這一關,打不過沒事,但要經得住你哥我的拳頭,像這種打不過就跑的,一看就是個軟蛋,配不上你……可是后來,我哥死了,沒人幫我把關了,所以我還是不嫁了吧,免得一個不小心找個配不上自己的軟蛋?!?/br> 李錦繡摸了摸自己已經花白的鬢發,她和大當家認識這么多年,也只是那一次,她聽大當家提起了自己的親人,那一刻,她忽然有了一個幼稚的念頭,原來大當家不是天上的仙女,她其實也是有父母有兄弟的。 李錦繡忽然又想起了自己的孫子,哎喲喂,大當家該不會以為孫子是她這個當祖母的特意送過去的吧,就像當年那些給大當家送美少年的下作東西一樣。 當年大當家把那些美少年扔進軍營里cao練,現在大當家把她家孫子扔到楓樹嶺練兵! 李錦繡朝著自己的腦袋就是一巴掌,她真是老糊涂了,怎么今天才反應過來? 另:為了照顧用“聽書”閱讀以及在其他正版渠道閱讀的小伙伴,在這里把上一章作者后記里的話重復一遍,“周炯正式改名周堅,前面的章節已經全部改了,這是我起名時的疏忽,把重孫輩的名字起成孫子輩的了,大家注意,周炯改名周堅,周炯改名周堅?!?/br> 第134章 冬瓜下落 青蒼山。 何苒收到了李錦繡的飛鴿傳書,便讓閔蘭和小皇帝的saocao作震驚住了。 她其實很想把這件事告訴馮擷英,討論一番,但是她忍下來了,她把馮擷英請過來,問他休養得如何了? 青蒼山山青水秀,現在正是滿山青翠的時候,馮擷英在山上住了十幾日,便神清氣爽,面色紅潤。 不過,五臺山同樣山青水秀滿山青翠啊,馮擷英在五臺山時就像個邋遢的摳腳大漢,可是來了青蒼山以后,便漸漸恢復了以前儒雅清秀的模樣。 問題出在哪里? 和山和水和氣候沒有關系。 何苒覺得,問題出在有人侍候和沒人侍候上了。 在五臺山時,馮擷英要自己照顧自己,還要挑水洗衣,可是到了青蒼山,他身邊有兩個勤快的小廝,馮擷英什么都不用做,只負責讀書寫字到處遛達。 日子愜意了,美貌就回來了。 何苒搖搖頭,馮先生若是一直這樣可不行,行軍打仗的時候,條件艱苦,不會照顧自己,會吃苦頭的。 這方面還是李錦繡比較會教孩子,看看陸臻就知道了,金尊玉貴的小世子,現在也開始成長起來了。 于是何苒給馮擷英找了一位武功師傅,就是在演武堂里教孩子們練武的何是鄉。 何是鄉武功不錯,身體也強壯,但是他已經四十多歲了,所以何苒沒把他編入軍營,而是讓他留在后方教導后輩,培養人才。 馮擷英聽說給他找了一位武功師傅,很有興趣,讓兩個小廝跟著他一起練,不練不知道,原來這兩個小廝雖然年小,可卻都有武功,青蒼山長大的孩子都是讀過書練過武的。 馮擷英跟著何是鄉練武,何是鄉其他的徒弟大多都是十一二歲,甚至八九歲的小孩子,馮擷英年紀最大,他的心態很好,沒過幾天,就和這些小朋友們打成了一片。 半個月后,何是鄉要帶領學生們去做野外生存訓練,他問馮擷英是否同去,馮擷英大感興趣,問道:“野外生存訓練?你們經常這樣嗎?” 何是鄉憨厚地搖搖頭:“其實這才是第三次,還是何大當家回山之后要求的,以前沒有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