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八章、董卓有謀
書迷正在閱讀:我靠種田飛升了[穿書]、炮灰覺醒了、穿成反派他崽[快穿]、私人野犬[重生]、清冷O失憶后虐文變甜了、穿書渣雄被撿來的雌蟲騙身騙心、月色返潮 | 年上、我付出的可是金錢(1v1)、瓦萊里婭、大山(年代 兄妹1v1)
冬十月,下旬。 大漢朝的西北,迎來了第一場雪。 紛紛揚揚的雪花彌漫了人們的視線,將天地間染成雪白,恰是一塵不染。 或許,是老天爺也看膩味了人世間各路野心家的自相殘殺,所以才把世間抹白的吧。 只是將營寨落在城外,和陳倉成犄角之勢的朝廷大軍來說,連續的大雪卻是一場災難。 皇甫嵩和董卓這兩位大軍主事人,此時在營帳內相顧無語。 陳倉城的位置,正好是汧水和清江水注入渭水的中間區域,城防的險要有很大一方面,是依托著水勢。若是今年冬天的大雪連綿,將汧水和清江水(故道水)狹隘之處給凍住,難免會讓朝廷的整體防線出現漏洞。 尤其是涼州的叛軍多為羌人,劣勢是攻堅,優勢則是鐵騎來去如風。 如果王國等叛軍分出一部分兵力,以千騎為單位席卷入右扶風東部,順勢殺入京兆尹,那么,他們必然迫于朝廷的壓力下,也會分兵去堵。 然而,西涼叛軍裹挾各大種羌部落,人數有十數萬! 他們手里的平叛大軍僅四萬! 據險而守,尚且能依著朝廷將士的器械精良,戰個平分秋色,坐等戰機出現。 一旦分出騎卒去堵了,不僅防線會出現紕漏,還會讓此戰變得取勝無望:沒有高機動騎卒作為策應,哪怕戰機出現,也無法捕捉! 這一點,作為平定了黃巾之亂的皇甫嵩,還是與羌胡作戰過上百次的董卓,都是心知肚明。 “義真,你可有良策?” 滿臉橫rou的董卓,虎起了兩道深深的法令紋,語氣里并沒有對主將的敬意。 也許是,他前將軍的官職比皇甫嵩左將軍更高,卻被朝廷勒令以皇甫嵩為主將的那點怨氣作怪吧。 “暫無?!?/br> 對于略帶質問的話語,皇甫嵩并沒有在意,依舊眉目深鎖,“仲穎,你麾下是以騎卒為主,近些日子就留意下陳倉這邊的動靜吧。先等等看這汧水和清江水有沒有凍住再做打算?!?/br> 說完,不等董卓回答,又加了一句,“我會讓人給京兆尹示警,讓他們清堅壁野,若是......我再先給朝廷上表,請求援軍扼守京兆?!?/br> 呃...... 董卓聞言,臉色就緩和了下來。 他聽出來了,如果朝廷責怪平叛不利,皇甫嵩會獨自擔責的意思。 因而,他心里那一絲怨氣也稍微散去了些。 他是憑戰功而驕橫沒錯,也覺得自己比皇甫嵩更熟悉羌事、更應該擔任主將,但此刻兩人是一條繩上的螞蚱。 戰事不利,誰都沒有好果子吃。 尤其是,他之前就有過被罷免一切官職、遣回臨洮鄉里的經歷。 那種失去權力的感覺,他不想再此感受了。 而且他已經年及五旬了,仕途再度受挫,以后誰又能保證,還有沒有機會復起? “好,我這些時日讓部將日夜巡視水畔?!?/br> 他點了點頭,又再度提及了當日他的建議,“義真,如此遏險而守,終究還是太被動了,不如我等率軍與叛軍野戰吧!以我等麾下將士的勇烈,想勝一陣不難。只要能奪了叛軍的銳氣,再徐徐而攻,叛軍內部必然會出現人心不齊,屆時,我等可一戰而定,傳捷報給京師矣!” 恩,這個建議,他和皇甫嵩剛率兵到陳倉的救援的時候,就提過了一次了。 那時候,皇甫嵩以陳倉城堅固,做出了堅守的策略。 理由是堅守無憂之下,就能將何時出擊的主動權、戰場的先機捏在自己的手中,坐等戰機出現,就可以一戰而定。 至于這個戰機是什么...... 董卓不需要問也知道。 西涼叛軍最大的弊病,是內部山頭林立,人心不齊。只要他們長時間內無法攻破陳倉,就會引發內部矛盾。 比如誰的麾下攻堅死得多了,利益該重新分配。 比如誰的糧秣不足了,希望其他人能允一點過來。 等等。 這些問題,看似很小,卻能讓叛軍這個大聯盟分崩瓦解。 進而被朝廷將士各個擊破。 “不妥。我軍兵力太少,勝了還好說。若是敗了,會讓陳倉城內堅守的兵卒士氣大崩,怕是會影響占據?!?/br> 皇甫嵩一針見血,直接就將董卓的提議,會引發的后果指了出來。 也讓董卓面有不豫之色。 行軍打仗的應敵策略,哪有十全十美的! 想不擔一點風險,又如何能抓得住機遇呢? 《孫子兵法》里還有“以正合以奇勝”的說法呢!既然陳倉城能堅守無憂,為何不主動出擊,去搏一把? 難道是,安定皇甫家這些年經書研讀得太多了,反而忘了身為西涼男兒的本色了? 董卓心中腹誹著,覺得皇甫嵩終究還是太保守了。 剛想出口堅持己見,卻被賬外一聲稟報給打斷了,“報!叛軍有異動!有五千騎繞行隴關一帶,似乎是想往武都散關而去?!?/br> 王國等人想去攻擊武都? 皇甫嵩和董卓聞言,對視了一眼,就將斥候喚入賬內,細細詢問了一番。 原來,是華雄的護羌校尉軍旗,出現在了武都散關。 據不太確定傳聞,他還帶著數百板楯蠻,出散關三十里探軍情,躍躍欲試的做出了想前去隴關的姿態。 華雄豎子,竟然趕來前線了? 這是董卓的第一反應。 在之前,他奉命率兵前來陳倉的時候,詔令中就有說,無需分兵防衛武都散關的叮囑。理由是武都那邊,也有詔令讓他們扼守散關。 而第二反應則是,這個豎子竟然有板楯蠻? 讓西北羌人部落里代代相傳,不可南下的板楯蠻? 當即,他的眉毛就舒展開了。 連忙對著皇甫嵩說道,“義真,既然華狩元率領板楯蠻來助戰,不如讓他先出關隘做出佯攻隴關、斷了叛軍后路的舉動,將叛軍兵力牽制住,我等暗中調遣精銳,等叛軍分兵前去圍剿的時候半路襲擊,以一場大勝奪叛軍士氣,奠定勝局!” 這次,皇甫嵩沒有直接出聲拒絕。 而是蹙起眉毛,看著他好一會兒,才徐徐出聲,“仲穎,華狩元僅有數百板楯蠻?!?/br> 語氣里,也帶上了一絲不滿。 并不是覺得董卓此策不好。 而是因為他一聽就明白了,董卓此舉的心思:將華雄當成了誘餌,還是一去不復返的誘餌!以華雄的兵力,只要外出五十里,就會被叛軍以兵力優勢圍困死,絕無生還的可能! 雖然說,慈不掌兵。 想取得戰局的勝利,有些古之名將甚至會主動的,將一支兵馬送入死地,好將敵人引到埋伏圈里,一舉鎖定勝局。 但是皇甫嵩不想這么做。 一方面,是如今的戰局,不需要讓大漢將士去送死。 另一方面則是,他雖然是平叛大軍的主將,而且左將軍的官職比護羌校尉更高級,卻朝廷并沒有詔令說,讓他有調度華雄的職權。 本來就沒有統籌之權,還要讓人自陷死地,華雄要是接到這種調令了,會甘心配合? 直接拒命還是輕的。 要是讓武都那邊的將士,覺得朝廷再度讓他們當成棄子去送死,絕望之下,索性劫持了華雄與叛軍合流了,出兵從后方襲擊平叛將士怎么辦? 這個責任誰都擔不起! 因為此舉,會讓關中三輔淪為叛軍所有! 而且,漢中郡也會迎來戰火,導致整個益州都動蕩不安! “義真,此言偏袒了?!?/br> 董卓也皺起了眉毛,讓本來就桀驁的面相平添了幾分戾氣,“華狩元還有護羌營,而且他身為武都長史,整個武都郡的郡兵都能調動,何止于數百人邪?” 這次,皇甫嵩的臉色恢復了風輕云淡。 直接擺了擺手,以平叛主將的身份下了逐客令,“我心意已決,此事不要再議。仲穎你前去督促麾下,防務水畔便是?!?/br> 好吧,他被譽為如今大漢第一名將,是有道理的。 無論是沙場韜略,還是為人為官的準則。 他知道,董卓和華雄之間是有沖突的。 之前不用說,華雄以一個假軍候的身份,就折了董卓的顏面。如今在天子圣眷之下,升遷速度大異于他人,董卓不心生嫉恨,激起不滿才怪了! 但是他皇甫嵩,最見不慣的,就是這種假公事而報私恨的事情。 大敵當前,彼此都是為國出力,理應精誠合作,一致對外!安能夾帶私怨而節外生枝,誘發對戰局不利的因素? “哼!義真此舉乃坐失良機!” 頓時,董卓面有恚意,冷哼一句便大步出賬離去。 沒辦法,畢竟朝廷不是任命他為主將,有些想法皇甫嵩不認,他也無可奈何。 只是心有不平,也是在所難免的。 出了中軍大帳,他接過部曲遞過來的馬韁繩,一躍而上,帶著一臉的恚怒往自己的大帳而去。 這次率領部曲隨來議事的,是他的頭號心腹兼女婿牛輔。 見他大怒而歸,牛輔便仗著親近,策馬并肩而騎,壓低了聲音詢問,“外舅,可是左將軍別有調令?” “恩.......” 長長一個鼻音,隨著戰馬顛簸而起伏董卓,也瞇起了眼睛,“皇甫義真仗著主將身份,屢次打壓于老夫!此番,竟然還一味偏袒于豎子華雄,真氣煞我也!” 華雄? 怎么還涉及到華雄了? 牛輔大為詫異,也不敢再詢問,怕觸了董卓的霉頭。 只是等回到本部營寨內后,陪同董卓吃食宴飲時,旁敲側問得知具體緣由后,便細細思慮了一番,就出聲說道,“外舅,小婿有個想法,或許能讓外舅之策奏效?!?/br> “哦?速速道來!” 依舊有些恚意的董卓,聞言就是大感興趣,目光炯炯的催促了句。 “諾!” 牛輔不敢怠慢,連忙將心中所想托盤而出。 他是想不經過皇甫嵩這個主將,私下派人去聯系華雄。至于華雄會不會接受,則是在去聯系的人選上。 段煨,張繡! 張繡不用說,和華雄是有交情的。 而段煨,則是故太尉段颎的族弟。當年段颎失勢自殺于牢獄中后,段煨就投身于董卓的麾下,已經積累功勛成為董卓的得力部將之一。 華雄是夏育的弟子,等于涼州三明之一的段颎一系,對于段煨也會帶上天然親切感。 如果段煨和張繡私下拜訪,以朝廷平叛大軍已陷不支之勢為由,請求華雄率兵出武都散關策應誘敵,還真有可能成事。 畢竟這是故人私下來求,還是以國事為重的理由! 華雄于公于私,都很難拒絕。 “大善!” 牛輔剛敘說完,董卓就擊案而贊。 也不猶豫,將多年的殺伐果決表露無遺,“就依你所言,速讓段、張兩人前去武都散關。還有,這些時日你親自挑選精銳巡視水畔,若是華雄豎子應下了,就先引兵去埋伏,我會親自引兵在你之后?!?/br> 下令完,董卓又瞇起了眼睛,讓戾氣洋溢滿臉,“恩,若是叛軍進入埋伏圈了,何時出擊,你應該知道輕重?!?/br> 何時? 就是等華雄被叛軍圍攻死了唄! 牛輔心中了然,當即就重重頷首,“外舅放心,小婿曉得輕重!” 說完,就拱手做辭,轉身自去安排。 而遠在武都散關的關隘上,華雄也瞇著眼,眺望遠處依稀現出身影的叛軍斥候。 是的,他還是說服了太守劉躬,率兵前來散關。 用了兩個理由。 其一,是朝廷的詔令,已經明確張都尉為主將了,他再過去會其他人覺得困惑。說不定還弄出了“令出多門”的軍中大忌。 其二,則是進攻河首宋健之謀,是他和戲忠一起做出來的。 早在八月末的時候,戲忠就前去了臨洮與張都尉綢繆了,對于白馬義從、羌道義從以及護羌營等各部,都應該有了安排。 他過去了,會打亂張都尉和戲忠的計劃。 既然如此,還不如自己前往武都散關,讓宋健覺得武都不會出兵更好。 不過出于謹慎考慮,他只帶著三百賨人部曲前來;敢死營和部分乞活營,還是讓趙昂帶去臨洮聽從張都尉的調度了。 只是他沒想到,自己為了張都尉那邊更順利,故意出關隘顯露行蹤,卻被董卓給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