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一章、各有心思
書迷正在閱讀:我靠種田飛升了[穿書]、炮灰覺醒了、穿成反派他崽[快穿]、私人野犬[重生]、清冷O失憶后虐文變甜了、穿書渣雄被撿來的雌蟲騙身騙心、月色返潮 | 年上、我付出的可是金錢(1v1)、瓦萊里婭、大山(年代 兄妹1v1)
在隴右,除了豐饒的渭水流域外,還有不少谷地也很肥沃。 比如河湟谷地(金城郡一帶),就養育了大量的人口,絕大部分西羌種,都起源于此。 而華雄此刻率領兩百騎卒路過的祁山,也是一片狹長型的谷地,稱為漢源谷地。 名字的來由,是指這里是西漢水的源頭。 唯一可惜的是,祁山一帶,人口并不繁盛。 西漢水蜿蜒而出,經過這里的時候水勢頗急,又加上河床低于兩側的沿岸,無論是人力還是畜力,取水灌溉都很不方便。因而祁山一帶的不少原野,沒有被開辟出成為田畝,而是以畜牧為主。 從冀縣過來的黔首百姓以及郡兵家屬,就是安置在這里。 只見田野間,只有婦孺老弱在肩挑手提的取水,灌溉著新開辟出來的田畝。這樣的耕種,事倍功半。 也讓策馬而過的華雄,心頭蒙上了一層憂慮。 民以食為天。 他作為一縣之令,代天子牧民,解決黔首的溫飽是最基礎的本分職責。 更何況,在上一世的記憶中,大漢朝馬上就進入大爭之世了,他治下連足兵足糧的條件都沒有,還談何趁勢而起,亂中取栗! 唉,水利灌溉的問題,得和閻先生商討下,想個法子解決。 他暗中將此事記下。 隨即,露出燦爛的笑容,揮手回應田間勞作黔首們的熱情招呼。 卻沒有發覺,落后他半個馬身的姜敘,一直用怪異的眼神看著他的背影。 姜敘終于知道,為什么夏育和閻忠,不顧修身養性積口德的士人風范,天天罵華雄為“豎子”了。 堂堂七尺男兒,被天子親自欽點的縣令,竟然把心機用在一個十二歲的小女孩身上! 這個小女孩,還是未過門的妻子夏婉! 好吧,事情是這樣的。 昨天他還在猜測,華雄用什么辦法讓西縣弓箭社的兵卒們不會軍心不穩。哪料到,今日從鹵城出發的時候,邊上就多了一小隊人馬。 是夏家的十數位私兵護衛夏婉,還帶著一些黔首運送吃食去木門道勞軍。 順便傳達一個消息:華雄去了歷城后,會帶領十幾個隨從,翻山越嶺偷摸回落門聚武山塢堡一趟,看看蓋勛和夏育是否平安。 聽起來,好像能搪塞一番。 關心下愛民如子的舊日上司,還有授業恩師,也是人之常情嘛。 但木門道那邊正鼙鼓爭鳴,廝殺正濃,怎么讓夏婉一個小女孩靠近前線呢? 想隱匿奇襲隴西的消息,可以找稱病、舊傷發作或者安撫鐵籠山那邊羌胡等其他理由,干嘛用這種這種辦法...... 就不怕夏司馬知道了,掄起環首刀就劈? 姜敘腹誹不己。 對此,華雄是不知道的。 就算知道了,也只能聳聳肩,無奈的苦笑一番。 要是有別的辦法,他也不會打上夏婉的主意。很簡單的道理:在西縣黔首舍生忘死的時候,憑什么縣令不能同生共死? 傷病,又不是死殘! 至于鐵籠山那邊羌胡的情緒,有他們這些繳納賦稅的編戶更重要嗎? 唯有夏婉,以縣令未過門妻子的身份出面,用大漢朝傳頌不衰的孝悌義理,才能讓黔首百姓們覺得情有可原。 閑話少敘。 華雄等人行色匆匆,路過歷城的時候也不停留,只是和趙昂打個招呼,便行色匆匆的趕到了鐵籠山。 華車和縣尉杜痞子已經帶著三百騎卒恭候了好久。 這些騎卒,都是從羌胡部落挑選的勇士,也是之前跟隨華雄去牧苑拼過命的那一批。在上次豐厚戰利品的刺激下,讓他們熱情蓬發。 最顯著的表現,是他們都心甘情愿的披上了大漢火紅色的軍服。 恩,這批淳樸的人兒,在華車日以繼夜的洗腦下,已經被華雄用小恩小惠給砸暈了。 之前只是接受官府的編戶授田、承受五戶出一丁隨征,享受大漢朝廷庇護的互惠互利而已。而如今,更接受了華雄口頭上的承諾,供給官府一匹河曲戰馬,可以享受十年之內各種賦稅全免。 一點都不擔心,做出承諾的華雄,被叛軍給滅了。 又或者,朝廷將華雄調任他方,而西縣后繼的縣令不認這筆賬。 對此,在趕赴武都道的路途上,姜敘對華雄的感官,又一次變化了。 他策馬與縣尉杜痞子并肩,借著上次并肩作戰的熟稔,悄悄的拉開了話題,“杜縣尉,司馬的名聲在羌人之中可真是讓人佩服??!口頭上許個諾,就讓西縣多了近千匹戰馬。我方才還聽說,這些羌胡部落,為了爭奪跟隨司馬前往隴西郡的名額,還內部械斗了起來。要不是司馬的義弟華狩始約束,說不定還會死不少人,有這事嗎?” “有的?!?/br> 杜痞子點了點頭,抓著亂糟糟胡須咧嘴,一臉的與有榮焉,“我們的這位縣令,在羌人中可是有‘天眷之子’的美譽!” 額...... 姜敘抽了抽嘴角,覺得和沒讀過書的人說話,有點心累。 他當然知道華雄有“天眷之子”這個稱號! 不過是想借著這個由頭,想了解一下杜縣尉這位冀縣老人,對華雄的行事jian詐,有沒有額外的看法罷了! “恩?伯奕為何如此神情?” 看到姜敘的表情有些不對,杜痞子有些意外。 隨即,便拍了下額頭,又繼續咧嘴,“是我忘了,伯奕你和華小子沒有接觸多久。我偷偷告訴你啊,華小子當年.......” 所以呢,姜敘更加心累了。 他對華雄的過往事跡,早就了解得一清二楚。 不然的話,當初也不會接受同族姜隱的一句邀請,就前來西縣出仕。 當即,索性也不再玩士人豪強“聞弦音知雅意”那套作態,直接打斷杜痞子的滔滔不絕,將小夏婉去木門道的事說了。 “讓婦孺靠近戰場,傳揚出去了,終究不是什么好名聲。司馬如今聲譽在羌胡里如日中天,得來不易。杜縣尉,你是司馬身邊的老人了,要不找個機會勸說下?” 杜痞子一聽,就狠狠的盯了姜敘一眼。 有事就直接說事嘛! 拐彎抹角的干嘛呢,一點都沒有西涼男兒的豪邁! 不過呢,對方的話語,他也算是聽進去了,眉毛都緊緊的皺了起來。 作為征戰近二十年的老卒,他對讓小夏婉前線勞軍這事,也心底里排斥的。 躊躇了半晌,他探過來腦袋,壓低了聲音,“這事我去勸吧,不合適。華小子一直都很有主張,聽不進去我的話。這樣吧,等戰事消弭了,我找個機會去武山塢堡那邊,找蓋太守出面說。蓋太守如果愿意開口,華小子一定會慎重考慮的?!?/br> “如果是蓋太守出面,那是最好了!” 明顯的,姜敘松了口氣,擊掌而笑,“果然還是姜老辣!杜縣尉真是深諳人情世故,小子愧不如也?!?/br> “滾,我不識字,少文縐縐的犯酸!” 沒好氣的撇了一眼,杜縣尉抓起腰側的酒囊,輕抿一口酸不溜秋的馬奶酒后,便遞給了姜敘。隨之過來的,還有聲音悠悠。 “伯奕,你的心思我能理解。如今的涼州徹底亂了,朝廷平叛大軍也不知道什么時候來,來了也不知道會不會像上次一樣,先勝后敗。你宗族的根就在冀縣,而華小子實力太弱,對前景擔憂也是人之常情?!?/br> 說到這里,杜縣尉擺了擺手,制止了姜敘想辯解的意圖。 “不必辯解,這也沒什么忌諱的。換我是你,現在跟不跟去隴西還不一定呢!不過伯奕啊,你看得遠是好事,但也別忘了看清眼前??!” “蓋太守、夏司馬、閻先生和張都尉,他們的眼光要比我們好吧?連他們都相信華小子能抗過去,我們又何必擔憂呢?對吧?” “還有,華小子為人處世是挺jian詐的!但你仔細想想,他對身邊的人,都是赤誠以待的。這也是為什么羌胡部落愿意跟隨的原因?!?/br> “在西涼,光靠名聲解決不了羌亂,也滅不了那些亂臣賊子。蓋太守、傅太守他們的名聲很好吧?但是現在蓋太守無奈棄官隱居,而傅太守壯烈殉國,唉......” 姜敘聽著聽著,就陷入了沉默。 只是一口接一口的,不停將酒囊往嘴邊湊。 也忽然覺得,這平時難以入口的馬奶酒,也不是那么酸了。 在王國大軍來襲西縣的時候,他家中的叔伯就提及過,華雄能不能憑借一己之力守住大漢旌旗的問題。 姜姓,是冀縣大姓,宗族分支很多。 人一旦多了,心思自然也會多了,就會想到其他的問題。 比如,萬一華雄守不住,如今姜敘和姜隱的抵抗,會不會讓宗族付出額外的代價。 雖然說,姜姓在隴右傳承多年的門第,王國也不敢讓其他豪強大族泛起兔死狐悲的心思,強行滅了。 但以此為理由,打壓一番,也是免不了的。 是故,他看到讓小夏婉去前線勞軍的決策后,便想探聽下杜痞子等和華雄混得久的老人,對前景是什么看法。 只是得到的答案,很是出乎意料。 被目不識丁的老兵革,指出了自己的一葉障目。 “小子,別喝完了!我俸祿很少的!” 一記怪叫,手中的酒囊瞬間被搶走。 是杜縣尉。他正不停的晃動酒囊來衡量酒水還剩多少,臉上rou疼不已。 姜敘啞然,隨即不由莞爾。 腳跟輕輕踢了下馬腹,策馬馳前隊而去,用背影扔給來了一句,“縣尉不必小氣!等我們再回來鹵城了,我拿出家中兩壇子好酒送你!” 聲音頗為清朗,沒有了之前隱隱藏著的郁郁。 杜縣尉看著他離去,也嘴角微翹。 馬奶酒、羊奶酒什么的,都出自于鐵籠山這邊的羌胡部落。 他作為華雄派過來招攬騎卒的上官,在督促麾下訓練騎戰的時候,個人嗜好也被羌胡們所知。因而平常沒少被討好,溜個馬都能收到好幾個皮囊。 反正馬奶酒自產自釀,又不值錢,羌胡部落們也樂于慷慨。 至于華車的小部落自己釀的,他就更無所禁忌,想拿多少就拿多少。 華車這小子,都束發冠禮當漢家兒郎了,還不懂大漢朝最尊老、敬重長者的風俗嗎? 拿點馬奶酒而已,敢要錢? 找揍呢? 呵! 大戶人家,出手就是大方! 兩壇子谷糧釀的酒啊,好久沒有嘗到了..... 杜縣尉舔了舔嘴唇,心里美滋滋的。 無獨有偶,姜敘離去的心情也很不錯。 他想起了,當初家中叔伯有所憂慮的時候,他私下尋了外弟(表弟)楊阜商議,得到的回復。 楊阜,字義山,也是冀縣人。 不過冀縣楊家的底蘊不厚,楊阜少小時是養在姜敘家中的。 兩人年齒差不多,關系也很好,一起讀書習武。以勇武論,姜敘自認當仁不讓;若以智謀論...... 咳咳! 十指尚有長短,人當然也各有所長。 當時,楊阜給出的答復也深得進退之道。 “表兄這是當局者迷了。漢室積威四百年,四海人心皆服,豈是王國之流可睥睨的?再者,兄既然已經出仕,理應盡忠職守,恪守忠義風骨,又何必躊躇邪?哪怕是西縣不敵叛軍,家中被牽連,也不過損失些許財物罷了!比起冀縣姜家捍衛我大漢旌旗的忠義名聲,孰輕乎?孰重乎?” 因此,今日再度得到杜痞子勸慰的姜敘,心頭上也琢磨開了。 要不要將楊阜推薦給華雄呢? 揚名......啊呸! 是共襄忠義之事嘛,怎么能不讓一起長大的表弟也露露臉呢? 就在姜敘暗自琢磨心思的時候,他們一行緊趕慢趕的,終于踏上入了武都道的土地。 策馬在隊伍前方的華雄,卻揮手止住了隊伍,瞇著眼望著前方。 那邊有約莫百騎漢軍,正護送著二十余駕馬車蜿蜒而來。車轱轆軋山石的呻吟聲還挺大,證明了馬車運送的東西應該軍中輜重。 難道我寫信讓武都太守支援些物資的隨口一扯,還真能要來輜重? 華雄捏著下巴,心頭嘀咕。 隨即,就神色一松,揮手讓身后的兵卒放松警惕。 對方的陣列騎中,有一騎徐徐奔來。 是個熟人。 當年華雄護送夏育從關中走散關,繞武都郡回冀縣的時候,曾和河池氐人竇茂做過交易,以環首刀換糧秣。而來人正是駐守在武都道一帶的將佐,相互之間打過交道。 來人看清了華雄,也是笑容綻放。 隔著老遠就先行拱手做禮,大聲說道:“華司馬,在下是受太守之命,護送這些輜重前去西縣的?!?/br> 而策馬到了跟前,卻探過來腦袋,和華雄說起悄悄話。 “華司馬,我家中愿奉上兩千石糧秣,供西縣抵御叛軍。但求司馬看在熟稔的份上,在擊退叛軍后,能施手幫我家中渡過難關!” 嗯? 華雄一聽,便眉毛高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