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他回京那么久,也不知道北地情況如何了。 雖然他相信有陶溪還有周大人主持大局,不會有什么問題,可依舊還是擔心。畢竟,他們這一次面對的確是傳聞中極為不好打交道的秦老將軍。 秦家屬于將軍世家,為大衍朝立下過汗馬功勞。 幾年前皇帝派遣秦老將軍帶軍前往北地,就是想要壓一壓韃罕人的囂張氣焰,要將韃罕人打的抬不起頭來,要讓他們記住我大衍朝的赫赫威名,此后再也不敢侵犯大衍疆土。 只是韃罕人到底是悍不畏死的游牧民族,戰力不俗,加上他們從小在馬背上生活,其作戰方式勇猛且迅疾如飛,往往都是一擊不中便退,很少跟大衍軍隊硬接的。 也是因此,大衍軍隊才拿他們毫無辦法,一來就僵持了好幾年,導致局勢越來越嚴峻,大衍朝也漸漸落于下風。 本也沒什么,打仗僵持幾年也是常有的事。然而后來大衍朝內部各種天災人禍接連不斷,每年朝廷還要拿出大部分的財政收入填補這邊的軍需糧草,便引得朝中大臣不滿,漸漸有了反對的聲音。 眼看著國庫空虛,皇帝這才急了,想要改變這樣的局面,才有了后面一系列的計劃。 如今擺在他們面前的,有兩件當務之急,一是要實施富國之路,開源節流。二是要有強兵之舉,務必要驅韃罕,臣服于我。 這兩件都不是簡單的事,富國之路,他們是早已經定下來的,開設榷場,增進與他國貿易,只要成功,會很好的促進大衍朝的繁榮發展。 而另外一件事,現在卻沒什么眉目,即便朝廷現在已經下達了駐軍屯田的養軍之策,可是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能見到成效,最少也是幾年后去了。 沈沐當初準備送貨品回京之時,陶溪就有去秦老將軍處的想法。 因為,他們想要說服秦老將軍改變對敵策略。 據沈沐所知,秦老將軍一輩子軍功赫赫,最后卻于平丘之戰中慘敗,葬身沙場,一生威名毀于一旦。 雖然平丘之戰在幾年后去了,可是誰又知道會不會有另外的平丘戰役?雖然朝廷對北地的變革已然開始,然而戰場風云變幻,沒有誰敢保證能避免。 因著朝廷對北地戰事越來越不滿,秦老將軍面對來無影去無蹤的韃罕人也是一籌莫展。越是如此,越是心中急切,想要與韃罕人正面交鋒一決高下。 敵人正是抓住了他這一點,在平丘一戰中,兩軍交戰下假裝不敵,誘敵深入。秦老將軍本就立功心切,便不疑有他,孤軍深入后被敵人包圍,最后全軍覆沒。 經此一戰后,大衍朝徹底沒有了再打仗的底氣了,最后無奈只能談判求和,落得個割地賠款的下場。這一戰,使得大衍朝國力逐漸衰退,而秦老將軍也因此背負罵名,在歷史長河中成為罪人。 沈沐每每思及此,便不由心生感慨,如果平丘之戰不曾發生,亦或是,有人能改變平丘之戰的結局,大衍朝是否就能朝著利好的一面發展? 沈沐覺得,他雖然不能改變這樣的戰爭發生,卻有能力改變戰爭的走向。 只要規避掉那些不利因素,甚至可以經過精心謀劃后,套上局中局,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便有反敗為勝的可能。 如今秦老將軍心急,想要一場勝利來賭朝廷那些人的嘴。而朝廷也正需要一場大勝,用來鞏固建設新成立起來的榷場,使得對外貿易能錦上添花。 所以,大衍與韃罕不可避免會有一場大戰,只是這場大戰卻要好好謀劃,要將大局掌控在自己手里,不能任由敵人牽著鼻子走。 當然了,這就需要好好跟秦老將軍談談了。 沈沐當時是想讓他等著自己回來之后再一起前往。畢竟那里可是正跟韃罕人對峙交戰,只怕會危險重重。況且,他們也打聽了,秦老將軍性情古怪,往往固執己見,很難被人三言兩語勸動就改變想法的。 如果他跟陶溪一起,多一個人或許會輕松許多??墒翘障獏s有自己的想法,說是先去秦家軍處探個底,如果可以,他說不定會說服秦老將軍,如果不行,等他回來,也好再商量對策。 沈沐知道,只要是陶溪決定了的事情,就很難再改變,此時只怕陶溪已經在秦家軍大營了。 沈沐的猜測沒錯,此時的陶溪的確是在秦家軍大營中,而且還是被人看管羈押起來的。 陶溪一走出營帳,立馬就有人跟了上來。這是聽從吩咐,看管他的兵卒。 他本打算四下里轉轉,然而沒有走多遠,就被身后的小兵阻住了去路?!败姞I重地,不允許閑雜人等亂走,這位爺,還是回營帳為好?!?/br> 說話之人一臉謹慎,完全是一副公事公辦的態度。 陶溪嘆了一口氣,他來這里已經好幾天了,已經說明了自己是來找秦老將軍,并且御賜令牌,皇帝旨令都呈上去了,可是一連幾日都沒有動靜。 一問之下,得到的回答只有,大將軍軍務繁忙,豈能說見就能見到的?只需要等著便是,等到大將軍有空了,自然就會見你了。 陶溪撇撇嘴,知道這都不過是推脫之言,只是不知道秦老將軍將自己晾在這里,究竟是個什么意思? 不過,既來之,則安之。他也不心急,秦老將軍總不可能一輩子都不見他吧? 回到營帳中,曹平已經沏了茶在等著他了,這次陶溪過來,并沒有帶多余的人,只有曹平一個人跟著。而周尹卻留在了銅鼓關,準備榷場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