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眾人猜來猜去,也沒個結果,不過卻有了一個統一的結論,那就是沈家最好是以巴結為主,萬不可得罪了去。 沈沐提到著眼于北方,眾人卻也納悶。 眾所周知,北方一直在跟韃罕人打仗,北地邊民簡直就是民不聊生,這里面能有什么機會?難道過去撿廢銅爛鐵賣嗎?這也不行啊,要知道,銅鐵之類的物資是由朝廷管控的,百姓私藏那也是天大的罪名呢。 所有人都想不通沈沐這話的意思。 “北方?入局?沈公子,聽你這話似乎是有什么門路???”有人狀似不經意的問了一嘴道。 沈沐笑了笑,卻沒有過多解釋,他知道,這種事情,說多了反而不妙。他也正好趁此時間,可以看看這些人中,哪些是值得以后再一起合作的。 李老三想問,想了一想似乎與他并無甚相關,他既然投中了冰塊買賣,那就要先將手里的買賣好生琢磨琢磨,才能利益最大化。 另外就是商盟一事,也是重中之重,他們李家務必要在商盟中占一席之地。 只是他卻不知道,今日這么個決定,竟差點讓他錯失機會,等他好不容易擠進去,卻是落后人一步。須知生意買賣就是一步落后,便步步落后,等到他后來追上,卻是已經損失不少了,每每思及此,總令他扼腕不已。 而沈沐提醒這么一句,也并非是無的放矢。借著前世的記憶,他也知道朝廷對于北方的局面是有心想要改變整頓的。只不過他所知道的是,在前世朝廷最后的政令出來,卻是要在幾年之后了。 而他現在之所以這么篤定,是因為有了陶溪這樣一個變數。 陶溪遇上了魏丞相,并且還與魏丞相相談甚歡,魏丞相似乎也真拿陶溪當成了無話不談的知己。令他難以置信的一點是,陶溪夸夸其談,對北方的見解與策略竟然得到了魏丞相與周大人的贊同。 他曾聽周大人親口所言,說是要將陶溪的建言獻策稟報給朝廷。 他一個小小的縣令如何敢言上達天聽?唯一的可能便是魏先生了。魏先生跟他們一起去了府城之后便沒有回來,只留下了口信,說是不日后就要進京一趟。 雖然沒有說進京干什么,可算算時間,前世也基本是這個時候,皇帝重新召回魏丞相。然而魏丞相卻一直推脫不應,直到兩三年后方才接旨入朝執掌朝政。等他入朝之后,更是著力于解決北地邊關事務。 當然了,前世陶溪并不認識魏丞相與周大人。這一世換了一個靈魂的陶溪會對此產生怎樣的影響,現在還說不準??伤?,魏丞相此次回京,必定是與陶溪有關。 他也問過陶溪關于這份建言之事,陶溪卻一副什么都不知道的樣子。 他只說是大家一起聊得來,聽魏先生他們談起國事來,自己便多說了幾句。這也并沒有什么吧?他去的泓文書肆中,不少讀書人也都時常在談論朝政???也沒見人怎么著。 沈沐一噎,卻無可辯駁,他總不能將自己猜測的魏先生身份貿然說出來吧?就算說出來了,對方會相信他么? 在他的仔細追問之下,陶溪想了想,也沒想著隱瞞,說出他們的確也提到了大衍朝內憂外患,北方局勢的問題。他也沒想太多,只照著他們那個世界的歷史上一些相似問題,以及解決辦法說了一些見解而已。 魏先生和周尹似乎對此很感興趣,聽他說起,便也詢問了不少關于這些事情的問題。 都是朋友,他也不好藏著掖著,便將他所知道的都說一些,也盡量都說得詳盡。不過,他實在不知道的便也沒辦法了,只能由得兩人自行腦補。 “你說解決兩國爭端,只需要設立榷場,增加兩國貿易?”沈沐當時疑惑問道。 “這只是一個途徑,你說韃罕部族為何年年犯邊?” “自然是看我大衍朝富有,他們韃罕人眼紅?!边@是三歲小孩兒都知道的事,大衍朝不會沒人不知道。 “對啊,他們韃罕人眼紅,是因為他們物產沒有我們的豐富,他們想要我們的東西,就只能來搶。 可如果在邊境設立榷場,不僅可以安定邊疆,綏撫遠域,還能互通有無,繁榮經濟。這樣一來,你想想看,可以不用出兵打仗,就能換取想要的東西,你還愿意動用武力嗎?” 這道理是一套一套的,難怪魏先生與周大人都能信服于他了。 “可是,這樣一來,不僅邊地繁榮,對方也一樣能發展啊,將來要是敵人發展壯大了,那我們大衍朝豈不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啊,這邊也不能任由敵人發展壯大啊。不僅要自己抓住機會發展軍中的軍備力量,還要外交聯盟他國,多多交好對韃罕部族不滿或者有仇的部落國家。最好能成犄角之勢,聯合起來威懾住對方,讓韃罕人心有顧忌才是?!?/br> 沈沐不懂軍中之事,卻也知道陶溪所言有理。 “前些天聽周尹說起朝廷對邊地貿易似乎有想法,還問我對此的看法。嘿,還真是巧了,這朝廷政令似乎跟我的想法大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啊?!碧障锌f道。 沈沐聞言一臉莫名,這個陶溪是真不知道還是假不知道? 已經都這么明顯了,看來陶溪跟魏丞相的建議,魏丞相已經上書送到朝廷了,而朝廷似乎對這建言有意。這些東西本就是他自己提出來的,同一個人的想法豈不就是異曲同工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