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暗示和主角是好朋友
書迷正在閱讀:夫郎家的摳門贅婿[種田]、穿到部落當祭司、快穿:虐完男主,我哭著重走攻略線、我系統,我老婆鳳傲天、嬌養小王妃、[綜漫] 我在咒術高專吃瓜日常、[綜漫] 柯學寵物模擬器、[綜漫] 拒絕魏爾倫劇本從我做起、[柯南同人] 靠彈幕吐槽讓紅黑方破防了
書接上集。杜如晦繼續講故事。 范大福是很聰明的人,他當然聽明白了杜如晦講故事的弦外之音了。 杜如晦的意思,也是告訴在座的三位皇子,不管你們將來那位當皇帝,不要誤殺他這個大好人??! 還有啊,杜如晦還有一層意思是告訴在座聽故事的每一個人,他杜如晦是和范大福是一個戰壕的好朋友??! 讓范大福照著他點??! “所以,這些故事怎么樣??!”杜如晦問道。 “好,講的好??!” “再講個故事啊,沒有聽夠??!” “再講一個故事?!蔽鏖T飄雪說道。 杜如晦繼續說道:“我再講一個故事了??!” 故事發生在大秦朝。 蒙毅,為秦始皇寵愛之大臣。 其祖先為齊人,祖父是秦朝名將蒙驁,曾侍奉昭襄王并擔任上卿之職。 其父蒙武,意是秦國大將,攻打楚國并大敗之。 蒙恬是蒙毅之兄長,為秦國將領,大敗齊國。 其兄弟二人戎馬一生,為秦立下汗馬功勞。 蒙毅與兄長蒙恬二人可謂一文一武,蒙恬一直在外打仗掌管軍事,受到秦始皇的信任,為秦國大將。 蒙毅在秦始皇左右輔佐朝政,為其出謀劃策,亦得到秦始皇的推崇,譽為“忠信大臣”。 由于蒙恬在秦國統一六國完成霸業之后,率大軍成功驅逐了匈奴軍隊,收回了黃河以南的領土,且一直駐守在上郡長達十余年,使匈奴不敢隨意侵犯秦國領土。 蒙氏一族更加受到秦始皇的青睞和信賴,對于在身邊輔佐的蒙毅更加之親近,有外出時與秦始皇乘坐同一輛車,宮內常侍于秦始皇眼前之殊榮。 那時蒙毅的官職達上卿。 曾有一次,趙高犯了重罪,蒙毅判趙高死罪,秦始皇念及往日情分赦免了他并且官復原職。 此事一直讓趙高對蒙氏一族懷恨在心。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外出巡訪游歷,途中患病,特派蒙毅回會稽山禱告。 還沒等蒙毅返回,秦始皇便病逝在沙丘。 當時秦始皇已逝的消息被封鎖,趙高和李斯暗自謀劃,立胡亥為太子,并且陷害公子扶蘇與蒙恬。 待蒙毅歸來之后,趙高又借機向胡亥表忠心,說蒙毅不忠。 胡亥聽信趙高,囚禁蒙毅。 后胡亥即位為秦二世,趙高對于蒙氏未亡而不死心,捏造罪名來彈劾,子嬰進諫胡亥不宜殺忠臣,胡亥沒有采納,反而派了使者前去蒙毅囚禁之地,欲將其殺害,可免滅族之災。 且命人賜死蒙毅。遂,蒙毅逝。 蒙毅對使者表明了對秦國的忠心,且賢君不該弒殺無罪之人,秦二世若如此會有不好的名聲。 而使者只知道秦二世派遣自己來的目的,只能將其殺死。 “所以,這些故事怎么樣??!”杜如晦問道。 “好,講的好??!” “再講個故事啊,沒有聽夠??!” “再講一個故事?!蔽鏖T飄雪說道。 杜如晦繼續說道:“我再講一個故事了??!” 從前有位長者養了一匹好馬,開始時這匹馬脾氣躁烈,桀驁不馴。 馬的主人一怒之下,鞭撻烈馬,斷其水草。 這匹馬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虛空中發出聲音,告訴它說:“順從你的主人,就沒有磨難了?!边@匹馬聽懂了這句話。 第二天長者再次試乘時,這匹馬很溫順,讓它東西南北,都很聽話。 長者非常喜愛這匹馬,用谷子喂養它,養得膘肥體壯。 之后這匹馬生了兒子,長者數年后試乘幼馬,幼馬不聽指揮,棰杖加之,不改其行,馬主人再次使出馴馬術,“還歸餓之,食以臭草,飲以濁泉”。 幼馬夜晚見到母馬,問道:“為什么我們母子的待遇不同?” 母馬答道:“這是你的過錯,不要怪別人。如果主人拿鞍子來,就要受騎;你聽從主人的話,便會受到主人的喜愛。這件事很容易做到。但你卻不這樣,因此獲殃?!?/br> 幼馬聽從了母馬的教訓,第二天表現溫順,令行即行,令住即住。長者很高興,調換了幼馬的飲食,和母馬一樣。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然后成才。 還有一個故事發生在湖邊,禪師救起一位輕生者。 輕生者苦惱地說:“我都不想活了,您怎么還救我?” 禪師說:“你想死,我制止不了,我想問問你:債都還完了嗎?” “我不欠債?!?/br> 禪師問:“怎么會不欠呢?你的生命借自父母,你的吃穿借自天地,你的知識借自師長。這些,你都償還了嗎?” 輕生者沉默了一會兒,問:“這些債,要怎么去償還?” 禪師說:“好好地活下去!知恩、感恩、報恩,就能償還!” 天逢荒年,寺院里的僧眾只能靠喝粥過日子。 住持為維持公平,用齋時,讓僧眾輪流執勺為大家分粥。 然而,由于彼此之間關系有厚有薄,分到碗里的粥,有時會稀一點兒,有時會稠一點兒。 僧眾們為此鬧了不少意見。 住持經過思考,重新做出決定:依然是輪流執勺分粥,但是碗都放到一起,無論誰分粥,他人先取,最后一碗歸分粥者。 從此,再也沒有人為分粥的事鬧意見。 對蕓蕓眾生來說,與其盲目地相信道德的約束力,不如建立起良好的制度。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佛陀的成佛也緣起于他前世以花供佛。 “借花獻佛”這個成語,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 昔時有一婆羅門弟子,名日善慧,于參訪途中,至蓮花城,聞燃燈佛將前來蓮花城說法。 善慧欲以鮮花供養燃燈佛,然國王已囊括全城鮮花以供養燃燈佛。 善慧尋遍全城,不得一花。 后于井邊遇一年輕婢女,手捧一瓶,瓶中藏七莖優缽羅花,善慧懇切求花,“為欲成就一切種智,度脫無量眾生”,愿以五百錢購取五枝蓮花。 婢女受其至誠所感,遂許以五莖,唯留二莖寄托善慧獻佛,以積自己之功德。 過去現在因果經:“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請寄二花以獻于佛,使我生死不失此愿?!?/br> 然欲善慧許以“未得圣道以前,生生世世結為夫妻”為條件。 善慧求花心切,遂諾許之。 得花之后,善慧趕至城門許愿獻花。 這時,趕來向佛獻花的人越來越多,盛況空前。 善慧一手撒出五莖蓮花,莖莖蓮花直立空中,剎那間變成了花臺,接著一手撒出另兩莖蓮花,也直立空中,一瞬間分立在佛兩旁。 在場的所有人都向其投去了驚訝、贊許的目光。 燃燈佛當場為其授記,必可成佛,號為釋迦牟尼。 善慧就是釋迦牟尼的前身,而那位婢女則是釋迦牟尼成佛前的妻子耶輸陀羅之前身。 “所以,這些故事怎么樣??!”杜如晦問道。 “好,講的好??!” “再講個故事啊,沒有聽夠??!” “再講一個故事?!蔽鏖T飄雪說道。 杜如晦繼續說道:“我再講一個故事了??!” 預知后事如何?下集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