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原因
書迷正在閱讀:夫郎家的摳門贅婿[種田]、穿到部落當祭司、快穿:虐完男主,我哭著重走攻略線、我系統,我老婆鳳傲天、嬌養小王妃、[綜漫] 我在咒術高專吃瓜日常、[綜漫] 柯學寵物模擬器、[綜漫] 拒絕魏爾倫劇本從我做起、[柯南同人] 靠彈幕吐槽讓紅黑方破防了
書接上集。上官云英繼續講故事。 第四、為了抑制商人對農民的過度盤剝,制止高利貸,控制物價,改善財政,王莽在始建國二年下詔實行五均六管。所謂五均,即在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等城市。 設五均司市場,管理市場。 各城設交易丞五人。錢府丞一人。工商各業,向市中申報經營,由錢府按時征稅。 每季度的中月由司市官評定本地物價,稱為市平。物價高于市平,司市官照市平出售;低于市平則聽民買賣;五谷布帛等生活必需品滯銷時,由司市官按本價收買。 百姓因祭祀或喪葬無錢時,可向錢府借貸,不收利息,但分別應在十天或三個月內歸還。 因生產需要也可貸款,年利不超過十分之一。所謂六管,是由國家對鹽、鐵、酒、鑄錢、五均賒貸實行管制,不許私人經營;控制名山大澤,對采集者征稅。 從五均六管政策的內容看,如果認真推行是可以得到良好的社會效果的。 但五均的前提是政府必須掌握相當數量的商品和貨幣,并且有強有力的管理手段。 由于沒有這兩方面的條件,王莽只能依靠富商大賈來推行,反而給了他們搜刮百姓的機會,形成危害更大的官商壟斷性經營。 由國營對鹽鐵等實行統管統制,早已被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再次實施自然不會有好結果,而由國家控制名山大澤,實際只是給主管官員增加了財源。 最終,國家沒有增加收入,百姓卻加重了負擔,正當的商人和手工業者也受到打擊。 第五、王莽食古不化,認為改制后-切都要符合古義。 于是掀起了空前絕后的改名運動,無論地名、官名、建筑名,幾乎都進行了修改,而且還任意調整行政區劃和行政部門的職權。 此后仍一改再改,有的郡名一年間改了五次,最后又改還到原來的。 官吏和百姓難以記住,所以每次頒發詔書和公文,都要在新名后注舊名。 頻繁的改名給正常的行政工作和百姓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麻煩,造成官民心理上的厭惡。 王莽失敗的原因: 第一、王莽改制期間出臺的一些政策違背了客觀規律。 如王田制,將全國土地收歸國有,并按井田制重新分配。 王莽著意于立即消除土地兼并,初意未始不善,但這一政策違背了當時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規律,這就注定了它的失敗。 結果,既沒有能力兌現無田者可按標準受田的承諾,又危及官僚大地主的特權利益。 再如幣制改革恢復已被歷史淘汰的原始貨幣,直接違反貨幣發展規律,徒增貨幣流通的障礙。 第二、改革過急過速,容易采取一些過頭的政策措施而損害大多數人的利益,致使改革失地社會基礎。 如王莽將奴婢改為私屬,并禁止奴婢買賣,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數量的擴大,解決社會上日益嚴重的奴婢問題。 但這項措施也遭到了上自蓄奴之家,下至失地之民的反對,因為禁止奴婢買賣,既觸犯了官僚、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無路可走的農民斷絕了一條賣身為奴的生路。 第三、王莽還采取行政手段,對不恰當的改革措施強制推行,引起普遍不滿。 如幣制改革中以小易大,以輕換重,所鑄大泉,重不過12銖,只相當于五銖錢的2.4倍,卻要當五銖錢50枚用,所鑄重一銖的小泉,卻要與五銖錢1枚相等。 如此不合理比值的存在,就難以禁止盜鑄私錢。 王莽只得實行諸如以私鑄錢死、一家鑄錢,五家坐之,沒入為奴婢等嚴刑酷法來強行禁止。 但是,政策強制對于經濟規律是無法抗拒的。 所以不管王莽把政治強制強化到何等程度,依舊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想當然的改革措施終究得不到貫徹,不切實際的亂改還引起社會的混亂。 地皇三年,王莽見四方農民相繼起義,王匡,廉丹等數戰不利,知天下潰畔,事窮計迫,乃議遣風俗大夫司國憲等分行天下,除井田、奴隸、山澤、六管之禁,即位以來詔令不便于民者皆收還之,事未及行而舂陵兵起,新朝滅亡。 王莽改制的失敗,固然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輕于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實際,剛愎自用、所用非人,這些性格特征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個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領導班子,因此改革注定要失敗。 王莽具有超人的智力、辯才和威嚴,但也有重大的缺點,諸如過度的自信,一味的復古以及猜疑部下等。 王莽的行為看來有些偽,也有些愚,但西漢的偽風并不始于王莽,他不過承襲此風而擴充之,結果以偽獲得名聲并篡位之后,得意之余,乃至無往而不偽。 他有他的理想,其新法是為整個西漢政治作一通盤的改革,但因缺乏才能又迷信復古,事事行之以偽,才會看來令人有愚的感覺。 王莽是實際的失敗者,也是復古思想的殉道者,他在舞臺上所表現的一切,雖然最后都歸幻滅,但實在是不平凡的。 即將王莽的優點全部用一個偽字掩蓋。 王莽本身博學,禮賢下士,孝敬母親及寡居的嫂嫂,地位越高而對人越謙虛,而且自己與自己家人的生活始終接近清貧,甚至王莽的妻子因為穿著樸素出門迎客被認為是仆傭。 有人認為凡是作偽之人,必然是有所圖的,而王莽代漢稱帝所圖達到之后卻并無改變,一生作為如一,又如何能稱其為偽? 更重要的是,王莽改制成為華夏國文化的一次重大轉變,在西漢及以前,凡是談論的人大多對社會現狀進行攻擊要求改革,至東漢及以后,玄學、佛學先后興起,都強調適應社會,而不再追求改革。 王莽的行事,諸如恢復井田等,其實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從先秦以來仁人志士的公意,無論成敗,都應由抱有此類見解的人士共負,而不是王莽一人之責。 “所以,這些故事怎么樣??!”上官云英問道。 “好,講的好??!” “再講個故事啊,沒有聽夠??!” “再講一個故事?!?西門飄雪說道。 上官云英繼續說道:“我再講一個故事了??!” 預知后事如何?下集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