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講眾生
書迷正在閱讀:夫郎家的摳門贅婿[種田]、穿到部落當祭司、快穿:虐完男主,我哭著重走攻略線、我系統,我老婆鳳傲天、嬌養小王妃、[綜漫] 我在咒術高專吃瓜日常、[綜漫] 柯學寵物模擬器、[綜漫] 拒絕魏爾倫劇本從我做起、[柯南同人] 靠彈幕吐槽讓紅黑方破防了
“沒有聽明白,請玄奘法師,再講講??!” “如何判斷某一業力屬于定業或不定業呢?” 西門飄雪說道。 “那我就再再講講???”玄奘法師說道。 首先,根據行為動機判斷,考量這一行為是否故意造作。 若是有心為之,便屬于定業。 若是無心造作,如無意間傷害到其他眾生,雖也造下業力,多屬不定業,將來可能受報,也可能不受報;可能報得重,也可能報得輕。 其次,根據對治情況判斷。 若是造業之后立即以懺悔進行對治,即使所造是定業,也可能因此產生變化,成為不定業。 就像做了錯事之后,若能誠懇地向對方道歉并補償,可能扭轉原有矛盾,化解原有問題。 反之,非但不求懺悔,甚至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自鳴得意,可能加深對方的仇視,加重未來的報應。 佛教特別提倡懺悔法門,以此消除業障和違緣。 所謂共業,指相同行為形成的業因,將會感得同樣的果報。 所謂別業,是指個別不同的業因。 對于每個人來說,身體有強健、衰弱的不同,容貌有端莊、丑陋的不同,生活條件有富裕、貧困的不同,這些都屬于別業所感。 共業,取決于眾生共同的行為,或是有共同利害關系的行為。 比如同在屠宰場工作,并不是每個人都直接參與宰殺。 雖然他們沒有直接造作殺業,但只要處在這個利益集團中,收入中包含因屠宰而產生的利潤,就不能脫離與殺業的關系。將來招感果報時,自然也要承擔相應的罪業。 就像法律在懲處犯罪集團時,其中某些人雖然未直接參與殺人、搶劫或詐騙,身處犯罪集團,參與其他相關事務,并從犯罪所得中獲利,那么,同樣會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 我們所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都是共業所感。 我到過玄靈大路多次,那里風調雨順,少有災害,環境非常和諧。 生活其間的人,對自然懷有真誠的關愛之心,不會隨意踐踏一草一木,更不會隨意傷害動物,哪怕是微小的動物。 所以,大自然也呈現出一派寧靜、祥和,讓人們在它的懷抱中得到滋養。 反之,如果不懂得保護自然、尊重生命,只是不計后果地盲目開發,將生態環境破壞殆盡,那么,最終的受害者還是人類自己。 別業,則取決于個體行為,由此招感屬于個人的業報。 比如在普遍富裕的國家中,也存在一無所有的赤貧者;在普遍貧窮的地區里,也存在應有盡有的富貴者。 又比如,常人所看到的景象,在色盲者眼中,又是另一番景象;常人所聽到的音聲,在重聽患者的耳中,也會有所不同。 這些,都是別業所感,是由不同業力招感的個別果報。 所謂引業是業力招感的總體果報。 有情生命在延續過程中,是上升天道、繼續做人,或是墮落地獄、淪為畜生,皆由引業決定。 假若沒有引業作為動力,生死也就隨之結束了。 唯識三十論中,有這樣兩句話:“前異熟既盡,復生余異熟?!?/br> 前面的業力結束,新一輪的業力又繼續產生,然后再次結束、產生。 無始以來,眾生不斷造業,所以,沒完沒了地流轉生死,循環往復。 所謂業力無盡,生死無窮。 所謂滿業是業力招感的差別果報。 比如同樣生而為人,有長壽和短命的不同,有貧窮和富貴的不同,有莊嚴和丑陋的不同。同樣淪為畜生,有的流落街頭,只能從垃圾中覓食充饑,還要隨時面臨被宰殺、殘害的恐懼。而有的卻被主人百般寵愛,精心照料,生活水準甚至超過許多普通百姓。 所有這些差別,正是由不同的滿業所決定。 從造業到招感果報,還需要緣的成就。 如果說業力就像播下的種子,那么,還須同時具足水分、陽光、泥土等條件,才能扎根發芽、開花結果。 這些果報,根據因緣的不同,又有現報、生報、后報、不定報之分。 有些業力造下后,現世即能招感果報,為現報;有些業力須待來生方能受報,為生報;還有些業力則須多生后才能受報,為后報;至于前面所說的不定業,招感果報尚未決定,為不定報。 正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其實不然。 唯心論所說的心,是作為第一性的存在,乃永恒且固定不變的精神實體。 而佛法所說的心并不具有永恒性,更非固定不變的實體。 此外,唯心論所說的心,能派生萬物,而不從他物所生。 而佛教則認為,心是緣起的,不是獨立、單一的存在。 唯識宗認為,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鼻舌身三識七緣生,意識五緣生,說明心是相互依賴地存在,與唯心論具有不同的性質。 十善業道經啟示:“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br> 所有這一切,都根源于眾生的心。 因為“心想異故”,所以造下善或不善的業力,由此招感相應的苦樂果報。 通常,能夠表達出來,并能直接利益或傷害他人的,主要是身業和語業。 比如為他人提供幫助或制造障礙,又如對他人進行贊嘆或肆意辱罵,都是通過行為和語言進行表達。 但意業卻不然,如果內心充滿嗔恨,表面卻偽裝得仁慈和善,就很容易迷惑他人,須行之于身口,才會對他人構成直接傷害。 不過,如果經由某些特殊訓練,心力特別強健,也能以意念直接殺人。 唯識二十論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古天竺有位國王,得罪了仙人,令其嗔心大起。仙人一怒之下,以意念下了場冰雹,令國王所在的城市毀于一旦。 可見,意念同樣具有殺傷力。 作為修行人應特別注意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絕不可隨意生起不善心念。 因為身、語、意三業都能造作善或不善的業力。 總之,由眾生心念的差別,導致行為的差別,進而導致世界的差別。 “阿彌陀佛,不知道,各位施主聽明白沒有???” 玄奘法師說道。 在座的各位,對佛學的研究非常的少,所以,聽著玄奘法師的講解都是一頭的霧水,各個聽得云里霧里的。 不知道玄奘法師還有講什么故事呢? 預知后事如何?下集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