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宋 第373節
其實宋軍是怕出兵后,耶律洪基和重元迫于壓力,迅速和解,反而不利?,F在重元已滅,地盤都是從契丹搶下來的,才決定出兵。奪的都是大同府外面的邊邊角角,當然重要,卻遠不如大同府重要。 耶律洪基沉聲道:“不管宋人的意圖是什么,如此搶奪州縣,如何了得?看來不打一場,是不能讓宋軍住手了!北邊山中道路崎嶇,進軍不便,南邊又有宋朝朔州大軍,一時不方便北去。還是先帶大軍南下,奪回朔州, 再北上擊敗楊文廣!” 耶律乙辛拱手:“陛下英明!宋人步步緊逼,若不能擊退他們,以后必為大患!只要南下奪回了朔州,其余各路宋軍必然退去。宋人是看取了朔州,我們卻派使節去交涉,過于軟弱,才會越演越烈!” 其余大臣本想勸一勸,見耶律乙辛這么說,才不好再出口。 耶律洪基此次帶四十萬大軍前來,占了大同府后,又收編了重元的近二十萬大軍,所部六十萬,正是兵力強勁的時候。當然,六十萬大軍只是個數字,實際真能上前線的,只有二十萬人左右。其余的四十萬人多是后勤雜務之流,并不是沖鋒陷陣的人馬。 此時南京道和西京道,一二十州的百姓都被證調為民夫,民間儲蓄被發掘一空,支撐前線大軍。契丹大軍已經支持不了多久,最多兩三個月,就必須退去。不然燕云十六州,就被這些人吃沒了。 朔州,龐籍和趙滋、賈逵三人坐在官廳里,商量前線戰事。 龐籍道:“新得楊文廣所部消息,已帶大軍攻占德州,正向白水濼而去。如果不出意外,契丹必然惱怒,只怕不會等使節回去,就要跟我們打過?,F在耶律洪基率大軍在大同府駐扎,傳言手下一共四十萬大軍,加上重元投降的二十萬人,一共六十萬人?!?/br> 賈逵道:“大同府才多大地盤,哪里容得下這么多人馬!” 龐籍笑道:“這是耶律洪基在西京道的所有人馬,分布于周邊州縣,數百里之內。全能上戰場是不可能的,能夠抽出精銳,有二三十萬人,已經是了不得的事情。契丹已經打了五年,雖然大多數時候是圍繞一兩州,前線只有數萬戰兵,損耗也是不小。此次洪基抱了必勝之心,征調了全國兵力,才湊足了這些人數。為了這四十萬人,幽州及平州州縣,甚至包括中京道一些地方,都是竭盡全力。到了現在,他們眼看著就要耽誤一年,再不停戰,只怕無法支撐?!?/br> 趙滋道:“北地天氣暖得晚,到三四月間,還能耕種,只是收成不能指望?!?/br> 龐籍點了點頭:“依著我估計,契丹大軍在大同府還能支撐一個月,兩月就非常困難。如果他們北上攻楊文廣,道路崎嶇不便,實在艱難。所以最可能的,是發大軍來攻朔州?!?/br> 趙滋搓了搓手:“我與賈太尉已經排開陣勢,契丹兵來,就與他們好生戰上場!” 龐籍道:“你們依著地形,布置陣地,應該是占優勢。但契丹兵力,是你們的數倍之多,一切都要謹慎。我們對契丹軍了的長處,一是炮多,二是有槍。契丹軍隊本就是為攻大同府而來,聽聞其軍中帶著有火炮,不可小視。雖然我們的炮強過契丹,也多過契丹,但他們有炮,這一仗就沒那么容易?!?/br> 賈逵道:“現在軍中部置,是我部守灰河以西,包括馬邑縣城在內。陣地從西邊山上,一直沿伸到灰河。趙滋所部則守灰河以東,背水而戰,通過浮橋與我軍相連?!?/br> 趙滋道:“朔州在灰河以東,現在桃花水漲,灰河雖不寬闊,能夠渡河的地方卻不多。如果契丹大軍繞過我們,沿著灰河以東南進,到最后不過鉆進大山里去。不過灰河,就無法威脅朔州。而且前方有雁門關要地,本朝河東路的兵馬,隨時可以過來?!?/br> 龐籍道:“若是如此,就是漢時的馬邑之謀了。契丹人腦子不會如此糊涂,應該還是會集中兵力攻馬邑。攻不下馬邑,則一切無用。所以,此戰的要害就是馬邑,你們兩部,死守住那里就是。還有,劉幾大軍在大同府以西的山中,兵鋒前出,威逼懷仁,契丹總不能不顧及自己后路?!?/br> 說到這里,龐籍指著地圖,對兩人道:“所以這一戰,契丹必須調集所有戰兵南下。大部與你們戰于馬邑,后方還要有大軍守后路,在這里防劉幾大軍?!?/br> 指著地圖,龐籍輕敲著桌面,緩緩地道:“金沙灘!” 金沙灘是懷仁縣南邊的地名,正對著山中出來的道路。這個地方在宋初非常有名,是當時宋朝和契丹爭奪這一帶的主戰場,名將楊業就是戰死在那里。 契丹要來攻朔州,南下的道路雖然寬闊,卻被桑干河的支流一分為二,狹窄的西邊是其合適的南下線路?;液与m不寬闊,對于大軍來說,卻是實際的阻隔。河上沒有橋梁,一時之間也難找渡船,想要從河東岸迂回,時間上不允許。 宋軍的部置,就是在馬邑堵住契丹大軍。劉幾則率軍出金沙灘,抄契丹后路。劉幾不需要把契丹軍隊包圍,宋軍的兵力不允許。他只要切斷前方契丹軍隊的運糧線路,契丹軍隊就無法堅持下去。 沒有把全部兵力堆積于朔州,而是分成幾路,是宋軍不一樣的地方。 第134章 懼其不來 崇政殿里,趙禎和一眾大臣一起,圍著看桌子上的朔州一戰地形圖。在杜中宵眼里,這副地圖比較粗疏。畢間以前沒有準備,現在的時間太緊,繪不出詳細地圖。便在趙禎眼里,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以前作戰,哪里見過這種場面。都是依據前線奏折,眾大臣侃侃而談。 杜中宵指著地圖道:“最近桃花水漲,灰河除了上游過了陳家谷口,都不可涉水過河。龐籍早就命人收了河上全部的渡船,大同府到朔州的谷道雖寬,卻被分成兩部分。西側較窄,是契丹進朔州應該走的道路。其要害,就是這里,馬邑縣城?!?/br> 趙禎點了點頭:“原來如此。趙滋和賈逵兩軍部置在這里,后方龐籍三萬大軍守城,是這個原因?!?/br> 杜中宵道:“此戰部置,大約如此。在馬邑縣城那里,灰河離著西邊的山城較近,不能夠部置大量軍隊,是賈逵所部三萬余人防守。趙滋所部五萬人,在灰河東岸,有浮橋通到西岸。契丹要攻趙滋,就必須從應州以上過河。打不敗趙滋,就沒有辦法到河西岸去。就是打贏了,趙滋還有到西岸,把浮橋燒掉的退路。那樣一來,契丹大軍被隔在河東岸,與賈逵所部隔河對峙,這仗就不必打了?!?/br> 文彥博道:“契丹大軍在河東,可以駐扎些日子,重新制造渡船就是?!?/br> 杜中宵道:“相公,契丹現在六十萬大軍在大同府。且不說這些人里有多人能戰,最少他們是要吃飯的。契丹兩帝爭了五年,重元早就把大同府治下搜刮一空,這六十萬人的口糧,都要從幽州運來。僅僅是運口糧,契丹能夠支撐多久?龐籍和樞密院估計的差相不多,都認為這一戰不會長久,大約是一個月左右。除去行軍,除去布置,契丹哪里能夠等到造渡船?” 文彥博愣了一下,才發現自己沒有考慮契丹的困難。兩帝相爭五年,這一次洪基興滅國之兵,現在已是強弩之末?,F實情況不允許洪基長時間作戰,他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取得最大戰果。 張廣平道:“自兩年之前,中京道的契丹人多不順從太后,投到了洪基之下。從那時起,重元便就非常困難,對屬下的盤剝很重。到了現在,大同府治下已經沒有余力,再支撐四十萬人?,F在洪基所部的口糧,都是從幽州運來。幽州百姓,被迫服勞役,支撐不住了?!?/br> 趙禎道:“契丹此次是興舉國之兵,再無余力。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也?,F在看來,契丹南下,也只能一鼓作氣,與我軍戰上一場而已。只要擋住他們,他們就只能退去?!?/br> 杜中宵道:“陛下說的不錯。所以此戰的布置,是以賈逵所部當正面,側面趙滋掩護。如果契丹不走灰河東岸,而是沿西岸進攻,則趙滋的炮兵,隔河幫助賈逵?!?/br> 曾公亮道:“炮兵能打到灰河對岸?” 杜中宵道:“灰河并不甚寬,火炮能打過去。如此一來,契丹能夠進攻馬邑的通道,實際只有不到五里。賈逵所部東部為縣城,西部延伸到山上,早已經布置好陣地,專等契丹兵來?!?/br> 參政宋庠道:“為何不緊守縣城?出城防守,總是免不了與契丹大軍短兵相接,不是上策?!?/br> 杜中宵道:“賈逵三萬余人,幾乎帶了所有火炮去馬邑,小小縣城哪里能夠塞下?他軍中用的是槍和炮,拉成長長一條線,正好發揮火力?!?/br> 趙禎跟杜中宵學了幾個月軍事,眼力已非以前可比,點頭道:“確實如此。小小縣城,城頭上面放不了幾門炮,城里住不了幾個兵,賈逵三萬余人,不可能只守縣城。若是守城,就該退回到朔州去?!?/br> 杜中宵捧笏:“陛下明鑒。此次戰事,如果契丹是沿灰河西岸而進,則賈逵是主力。趙滋所部除了從側面支持外,還是賈逵所部的預備隊。前線損傷過多,則由趙滋從浮橋派人過去,維持前線戰力?!?/br> 王堯臣沉吟道:“賈逵所部并不滿員,只有三萬余人,趙滋則齊裝滿員五萬人。為何是讓賈逵所部為主力,而不是讓滿員的趙滋去呢?” 杜中宵道:“灰河和山地之間,只有五里路,賈逵三萬余人已顯擁擠,趙滋所部實在放不下。除了前線如此布置,后方還有龐相公所帶三萬的河東路兵馬,守在朔州,以防意外。同時,若是契丹有兵馬到后方sao擾,龐相公也可以派兵馬剿滅?!?/br> 眾人點了點頭,一起看著桌子上的地圖?,F在突然明白,杜中宵為什么早就定了,此次宋軍只取朔州,而不顧及其他。朔州的地形決定了,周圍打一場短時間的戰事,防守非常有利。加上龐籍所部,宋軍一共十一萬人,已經把周圍塞得滿滿當當,再容不下更多人馬。所以劉幾所部的五萬大軍,根本就沒有向朔州方向去,而是留在了山里。 契丹如果出兵沿灰河西岸進攻朔州,劉幾前出,剛好威脅契丹后路。 面對馬邑的大軍,契丹必須出動十萬以上的大軍,甚至就是全軍出動二三十萬人。這個時候,被劉幾截斷后路,就會非常危險。要防劉幾,就要分出數萬兵力,堵住各處山路。 仔細看了地圖,趙禎道:“此次樞密院布置得當,沒有漏洞。若是洪基來攻,必無機會!” 眾大臣一起捧笏:“陛下所言極是?!?/br> 文彥博道:“除了南邊的朔州,北邊楊文廣占了契丹德州,正向白水濼而去。如果契丹不南下,而是北上去攻楊文廣呢?他那里后邊再無大軍,有些空虛?!?/br> 杜中宵道:“相公,南邊龐籍等人十余萬人,加上劉幾五萬人,對大同府虎視眈眈。耶律洪基為了大同府計,自然不敢帶兵北去。若是不然,龐籍和劉幾近二十萬人,直出大同府,斷了洪基退路,這一仗也就不用打了。說到底,南邊我軍的兵力雄厚,契丹人想打,就只能南下?!?/br> 文彥博點了點頭。雖然對軍事不熟,到現也大致明白了樞密院的意圖。奪了朔州,布置在那里十余萬大軍,實際上逼著契丹南下作戰。北方實際空了出來,楊文廣五萬人,已經可以所向無敵。 趙禎看著地圖,沉聲道:“布置妥當,你們認為洪基會不會派兵來戰???” 文彥博道:“洪基新得大同府,統一契丹,心氣正高的時候,豈能夠坐視朔州被占?想來無論如何都會南下,打一場再說。打得贏了,自然收回朔州和其他州縣。打得輸了,再慢慢與本朝談不遲?!?/br> 杜中宵道:“只取朔州,契丹人可能還會以為,能跟本朝談判。所以他們派了使節,去見朔州的龐相公。也答應使節來京,與朝廷商談。這個時候,楊文廣取德州,又進白水濼,契丹人只怕等不了?!?/br> 契丹人現在數十萬人集中于大同府,后勤供應非常困難。只取朔州,他們未必能夠下決心來戰。這個時候,楊文廣不斷東進,就逼得他們不得不出兵,不然無法阻遏楊文廣前進的勢頭。 第135章 大戰在即 三月初,耶律洪基率兵三十萬,經懷仁縣,直向馬邑撲來。宋軍的探馬飛一般地報來,一時之間周圍一陣緊張。馬邑附近,宋軍開始堅壁清野,收攏百姓。 耶律洪基在懷仁縣駐扎,用過了晚飯,召來眾大臣議事。 眾臣分兩邊站定,耶律洪基道:“重元已為南朝所獲,蕭革歸降。北地雖然一統,宋國卻借這個機會攻城掠地,豈能忍他!與宋國的這一戰,不得不打?,F三十萬大軍,自大同府南下,去攻朔州。此戰必須擊潰宋軍才可,如若不然,后患無窮!” 耶律乙辛道:“陛下所言極是。如果被宋軍占住朔州,雁門天險從此為宋所獨有。朔州到大同府一路坦途,必須時時防宋軍來攻,為患極深。不給宋軍重創,難以安穩!” 林牙耶律防道:“前方宋軍十余萬,又有數萬宋軍從西邊山里來,此戰并不好打?!?/br> 楚王尼嚕古道:“除此之外,三十萬大軍南下,前出百里,糧草難濟。大同府的百姓全部征發來運糧,也難保前線不饑餒。若是派軍隊運糧,人數并不比宋軍多上多少?!?/br> 耶律乙辛道:“南人孱弱,縱然人數不少,又有何用!本朝大軍南下,他們如何阻擋!” 耶律防道:“大王,今時不比往日,現在的宋軍可沒那么好對付。不說去年他們滅了黨項,數年之前唐龍鎮一戰,本朝可是吃了不少苦頭?!?/br> 耶律乙辛聽了,斷然道:“那時宋軍有炮,我們措手不及罷了?,F在我們一樣有炮,不再是數年之前,何必怕他們。竊以為,只要大軍南下,宋軍支撐不了多久?!?/br> 耶律洪基道:“此戰必須一戰而勝,速戰速決。如果拖延時日,糧草便就困難,打不下去。是以攻朔州一戰,朕欲以二十萬大軍,正面攻擊馬邑。派五千兵馬,到灰河東岸牽制。其余十萬人,護著后路安全。如果山中宋軍擊我后路,攔住他們,候援軍來?!?/br> 尼嚕古拱手:“陛下,馬邑城池狹小,二十萬大軍擺不開陣勢。不如以少量精兵為前導,大軍跟在后面。若是精兵能打開宋軍缺口,大軍隨即前進,方可大勝?!?/br> 耶律洪基想了想,道:“如此也好。馬邑城前只有數里之地,二十萬大軍難以擺開。宋軍在城外布陣,西接灰河,東連大山,沒有破綻。便以萬人軍陣,直攻其中間,若是得利,大軍隨后路進即可?!?/br> 說完,又道:“這萬人精銳,允可以從二十萬大軍挑選,務要勇猛。以劃里為帥,作為大軍前鋒?!?/br> 夷離畢耶律劃里出列,拱手唱諾。 耶律洪基道:“自懷仁至馬邑縣約有百里,前鋒劃里兩日內到達。之后一日,大軍要到陣前?!?/br> 大臣拱手稱是。大軍一日三十里,是正常行軍速度。自出幽州,契丹大軍已打了過半年,現在軍中疲弊,不能強行軍。而且劉幾大軍一直在西邊山里,行蹤不定,契丹必須謹慎。 馬邑縣城,賈逵和趙滋相對而座,一邊飲酒吃rou,一邊商量戰事。 賈逵道:“耶律洪基率三十萬大軍出大同府,一路南來。依著路程,三四日后就要城下了。我已經知會了山中的劉幾,讓他多派騎兵巡視,不能讓契丹兵馬入山?!?/br> 趙滋道:“你這里西邊是山,東邊是灰河,有劉幾和我把守,兩翼最是安全。這一戰,就看你這里能不能守住。契丹三十萬大軍,實際上在前線作戰的,至多只有幾萬人?!?/br> 賈逵道:“我只有三萬多人,對陣契丹三十萬人,說實話,心里有些慌啊?!?/br> 趙滋笑道:“想當年,杜太尉帶兵到唐龍鎮,全軍加起來三萬人而已。一戰敗耶律重元,再戰打死契丹國主,接著逼走耶律仁先。緊接著,又連掃黨項兩個監軍司,那是何等威風!手下三萬大軍,只要用得好了,三十萬人又懼!太尉,這正是你立軍功的機會?!?/br> 賈逵搖了搖頭:“你說的倒是輕巧,三十萬大軍,能人挨人一直上來,豈能不小心?!?/br> 軍陣的直線距離就只有五里,賈逵用于前線的三萬人,一里路就有六千人。認真說起來,完全擺開軍陣,已經人擠人。再多軍隊,這個距離也擺不下。契丹三十萬人,也只能分批次,一撥一撥攻過來。 賈逵從軍多年,還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心中又怎么能夠不慌。當年平儂智高,說是雙方幾十萬大軍,其實兩軍對陣的時候,整個戰場作戰的過不過萬人都不好說。由于指揮不力,大多數軍隊只是站在那里看著。一方軍陣崩潰,然后全軍涌上,才是正常的戰爭。 杜中宵在隨州練兵之后,宋軍的作戰方式發生了改變,不再是那個樣子了。真正作戰的時候,能夠發起寬正面的大規模進攻,也能夠集中精銳,作重點突破。指揮系統,不再靠旗鼓這些只能看得見聽得著的技術,而是給下面將領更多指揮權。這是賈逵第一次進行這種戰事的指揮,有些緊張,有些興奮。 當年唐龍鎮戰事,耶律重元已入宋軍手中,耶律宗真帶的將領大多戰死,現在的契丹將領大多沒有那個時候的記憶。他們只知道,耶律宗真是被炮打死的,現在契丹也有炮,跟當年不同了。 趙滋道:“我們以少擊多,軍隊比敵人的精銳是一,再有一個,就是最地形合適。當年唐龍鎮的時候,便就是在山谷當中,我軍三萬已經能夠完全控制住局勢,契丹兵馬再多,也只能在山谷外,一批一批地送進來。今日馬邑,依然是如此。洪基進大同府前,杜太尉定下只取朔州城,不及其余,想來也是看中了這一帶的地勢。這里山河夾峙,河雖不寬,山雖不高,急切間契丹卻難以繞過去。三萬兵馬,足以把這里守住。再加上我和劉幾所部兩旁相助,此戰實在是地利人和?!?/br> 賈逵點了點頭:“我明白。契丹內亂已經五年,以往都是一城一城爭奪,還經常打半年歇半年。此次洪基出幽州,已經過半年,軍隊疲弊。再加上糧草運輸困難,他們必然打不了多久。此次確實是擊敗契丹的好時機,只是突然落到頭上,不得不謹慎?!?/br> 其實何止是不得不謹慎,賈逵并沒有經過槍炮的戰爭,這些年雖然不停學習,心里卻一直覺得沒有底。這種情況下,一下面對契丹三十萬大軍,怎么可能不緊張?不過他心思縝密,能謀善斷,也就是與趙滋閑談的時候發發牢sao,對于戰爭的準備卻一點都不敢松懈。 第136章 初戰 三月的風沒有一絲寒意,吹在臉上,有些癢癢的感覺。路邊的花有些謝了,柳葉冒出嫩芽,漫天的柳絮在飛舞。天氣很好,沒有一絲烏云,陽光灑在身上,讓人感覺慵懶。 賈逵站在望樓上,看著下面綿延數里的軍陣,靜悄悄的,沒有一點聲音。不遠處,契丹的大營截住大同府來的道路,旌旗飄揚,人馬來往頻繁。 前天契丹的前鋒已經到了,賈逵沒有動作,看著他們安營下寨。從昨天上午開時,契丹大軍陸續趕到,開始在北邊下營??粗絹碓綇碗s的旗幟,賈逵猜著,耶律洪基很可能已經到了。 今天,契丹應該進攻了。他們從大同府來,在這里待不了多久,早一天結束都是好的?,F在指揮戰事,跟以前大不相同。滅儂智高時,由于前鋒孫節意外戰亡,賈逵不顧狄青軍令,立即帶領所部出擊,穩住了局勢,是那一戰的最大功臣。那個時候,諸軍都集中于戰場,一切都能夠看得清楚。而現在,由于火炮射程的限制,兩軍離得較遠,一切都完全不同。 也不知道看了多久,賈逵看見北邊的契丹人開始整陣,知道他們很快就要來了。 耶律劃里騎在馬上,看著身邊將領左右奔馳,開始列陣,臉色沉重。知道宋軍善用炮,契丹大軍下營的地方,離著宋軍有數里之遠。遠處宋軍的布置,距離太遠哪里看得清楚?前日初到這里的時候,耶律劃里還想帶著親信,到陣前看宋軍陣勢,哪里想到就遇到了宋軍偵騎。雙方短促戰斗,契丹損失了數名將領,才安全退了回來。之后每當有契丹小股部隊上前,總是有宋軍追逐sao擾,不能得遂心愿。一直到了現在要出戰的時候,耶律劃里都搞不清宋軍部署。 列陣完畢,將領上前,叉手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