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宋 第371節
說完,也懶得與重元爭吵,示意衛士,強行讓重元更衣上車。這些衛士是蕭革特意安排的,當下擁了重元再次入殿,換了衣袍。再次出來,不由分說,把重元塞進了備好的車里。 重元只是辱罵,蕭革只當充耳不聞。帶了三千兵馬,開了南門,急急向南去了。 懷仁縣外,宋軍探子見了蕭革南下的隊伍,問了正是自己等的人,急急上馬,飛奔入山稟報。 朔州西邊的山里,一處背風山洼處,趙滋和賈逵一起坐在帥帳,心急如焚。從偏頭寨出發,到朔州一路山路,行軍不便。兩軍合軍一處,一共八萬多人,綿延成幾十里的隊伍,沿著山谷一直絡繹不絕。蕭革再不帶兵南下,他們實在等不起,要直接帶兵攻出去了。 一騎快馬奔來,到了帥帳前下馬。騎士快步沖進帥帳里,叉手道:“太尉,探子剛剛來報,蕭革已經帶三千兵馬南下,明日就應該到朔州了。大同府蕭革令外安排將領鎮守,好似不管了?!?/br> 趙滋猛地站起來,道:“再探再報!此事要緊,萬不可有任何差池,不然提頭來見!” 騎士叉手稱諾,急急出了帥帳,翻身上馬,重新安排人刺探消息。這些日子,宋軍建立了一個簡易的情報體系。哪里有人查看,得了消息遞到哪里,哪里匯總,都派得有人手。 趙滋對賈逵道:“蕭革明日就可以到朔州城里,我們等不得了。我現在集中本部兵馬,先到朔州西邊山里,等明日晚上圍城。你帶本部,先集中兵力在山里,到時伺機而動。若我攻朔州有困難,便到城前助我攻城。若我已經入城,你便帶本部去取馬邑。此次朝廷方略,是取朔州和馬邑兩城,不必多生事端?!?/br> 賈逵稱是。趙滋急急出了帥帳,招呼本部將領,開始集結部隊。 從偏關寨到朔州,一條長長的山谷,道路非常狹窄。趙滋所部在前,賈逵所部在后。不過由于兩軍的后勤沒有合并,在中間的部分兩部混在一起,顯得格外雜亂。 等到趙滋帶軍前進,到了離著朔州不遠的山谷里集結,賈逵招集自己所部兵馬,向前移動。暫時先隱蔽在山里,看接下來兩日趙滋所部行動。 看著前邊的朔州城,蕭革長出了一口氣。命令屬下去叫開城門,大軍入城。在此之前,蕭革便就調換了朔州守將,換成了自己心腹,一切都井井有條。 進了城池,到了官廳,蕭革道:“一路上辛苦了,去請陛下,今夜為陛下接風!” 不一刻,衛士帶了耶律重元進來,行禮告退。 耶律重元指著蕭革厲聲道:“你是要反了么!強行帶我來此,置大同府于不顧,是何居心?” 蕭革道:“陛下,大同府眼看已經不保,陛下千金之軀,如何能居險地?朔州遠在數百里外,是安全地方,正可落腳。一時勝敗不足慮,且在朔州將息些日子,再與洪基爭一時之短長?!?/br> 耶律重元道:“我為契丹天子,棄都城而逃,天下如何看我!朔州小城,守在這里,豈不是死地!” 蕭革道:“陛下這些日子過于勞累,心緒不寧,且先歇息吧。今夜命城里設宴,為陛下接風?!?/br> 說完,示意衛士,把耶律重元擁了出去,到安排好的地方去休息。要不是宋朝看重重元,蕭革怎么會費這一番心思,把他帶來朔州?,F在朔州城里,都是蕭革人馬,哪里還會在乎重元。 回到自己住處,蕭革寫了一封信,命人送去并州。告訴龐籍,自己愿降,可以派兵馬前來。 趙滋帶著自己五萬兵馬,躲在朔州西邊山里。探馬不時來報,蕭革等人到了哪里。一直聽到他們進了朔州城,趙滋出了口氣:“一切順利。最好明日攻城,蕭革能開城歸降,不要出了亂子才好?!?/br> 龐籍已經到帶兵到了雁門關,當日傍晚,便就接到了蕭革來信??戳T了信,笑道:“蕭大王倒是個守信的人,卻不知本朝早就看中了朔州,一定要奪到手中。我若回信,等到信到了蕭革手中,只怕趙滋和賈逵已經攻破朔州。罷了,讓送信在在這里歇息一晚,我們明日先奪了谷口?!?/br> 雁門雖然稱關,實際上是一處隘口。代州和朔州之間是雁門山,一條山路連接兩地。雁門關就位于這條山路的隘口上,為宋朝所有,是兩國的分界線。為了防備宋朝,契丹在山路出山的地方有城池。 龐籍此來,就是要徹底打通這些山路,把代州與朔州連接起來。如果耶律洪基南下來攻,可以從代州運物資過去,支援朔州。朔州以西全是山地,從那里補給,就太不方便了。 按頓了使者,龐籍命令屬下,今夜早些休息。明日一早,三更造飯,連夜出發,清早進攻山下的契丹城池。先把道路打通,讓蕭革明白,他實際只有投降一條路了。 這一夜,蕭革在朔州城里擺下酒宴,為耶律重元接風。西邊山里,趙滋厲兵秣馬。南邊的雁門關則有龐籍,帶著大軍枕戈待旦,戰事一觸即發。 第129章 取朔州 第二天一早,蕭革正在府中高臥,衛士就匆匆來報。不情愿地起了床,蕭革走出了臥房,對衛士厲聲道:“天還沒有亮呢,什么事情這么著急!” 衛士叉手:“大王,外面宋軍圍城!” 蕭吃了一驚,一時之間竟沒有完全反應過來。過了一會,才道:“是哪里的宋軍?有多少人?” 衛士道:“看不出是哪里來的,只見到把城四面圍住,人數著實不少?!?/br> 蕭革在房里來回踱步,過了好一會,才道:“命守軍不可輕舉妄動,我去看看?!?/br> 說完,帶了自己的隨從,快步出了官衙,向城門走去。上了城樓,向外觀看,只見晨光中外面圍了宋軍,也看不清楚多少人。目光所及,有宋軍正在架炮,像是要攻城。 猛地轉過身,蕭革對身邊的守兵道:“宋軍什么時候來的?你們守城,怎么如此不濟!” 守兵尷尬地道:“回大王,夜色中看不清楚。一有天光,就見到宋軍圍在外面——” 蕭革知道必然是守兵夜里偷懶,現在罵也沒用。轉身看著城外的宋軍,一時不知道該怎么辦好。自己聯系的最初是韓琦,韓琦回京之后就改為龐籍,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安排好。這些宋軍,不知道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突然圍這里,更加不知道有沒有韓琦和龐籍的安排。 趙滋在城下,看著城樓上亮起火把,道:“想來是蕭革得了稟報,到城頭來看了。且稍等一等,天光亮了,派個人進城。若是蕭革真像韓相公講的一樣,開城歸降,那自然最好。若是不降,那可就沒有辦法了。我們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攻下朔州,防止耶律洪基大軍南下的時候,還沒入城?!?/br> 一邊的副使馮靖道:“若是洪基來的時候我們還沒入城,那可就糟了。前有堅城,后有大軍,只能夠撤兵。不在此時攻取朔州城,以后再來,就要與敵戰于雁門關了?!?/br> 趙滋點了點頭:“是啊,這是最好的時候。最好還是蕭革歸降,省卻我們許多力氣?!?/br> 蕭革在城樓上看了一會,晨光中,只看見宋在布置炮位,忙碌忙碌,一時之間竟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過了好久,才對守將道:“你們看著城外宋軍,他們一有動靜,便就到官衙報我!” 說完,下了城樓?;氐焦傺?,越想越覺得不對。自己昨日才到朔州,宋軍今天早晨圍城,必然是早就蓄謀已久的事情,不然不會時間剛剛好。自己已經答應了降宋,宋軍這樣做是什么意思?想來想去,百思不得其解,一時間煩躁無比。 太陽還沒有升起來,天已經放亮。趙滋對馮靖道:“蕭革是耶律重元手下第一實權人物,非其他人可比。太尉,要么你進城一趟,與他詳談如何?” 馮靖叉手道:“既是太尉吩咐,在下便就到城中一行。不管如何,等我出城再說。 ” 趙滋答應,派了幾個親信的衛士,隨著馮靖一起進城去。說不是保護馮靖,最少給他信心。 馮靖回營卸了甲,帶了衛士,到了城門下,命人高聲叫城門。 蕭革正在官衙中坐立不安,聽守將來報宋軍叫城,急忙問道:“來的有幾個人?若是開城門,宋軍能不能趁勢沖進來?守城不是兒戲,你們要仔細查看!” 守將叉手道:“大王,此事重大,還是你親到城樓去的好?!?/br> 蕭革起身,隨著守將到了城樓上面??聪氯?,只見下面一員宋將,身后六個衛士。后面的宋軍離開有三百余步,估算一下,放這些人進城,宋軍應該來不及攻進來。 心中一橫,蕭革厲聲道:“開城門,放宋使進來!命城上守軍做好準備,若是宋軍攻城,立即閉了城門!朔州南邊可是宋境,我們退無可退,絲毫馬虎不得!” 守將聽令,向城外伸出頭,高聲對馮靖道:“外面的宋使聽著,大王允你入城!開城門時,后邊的宋軍不得有絲毫異動!否則,立即閉了城門,取了你性命!” 馮靖命人回答同意,便就在外面靜靜等候。不多時,城門緩緩打開,一小隊契丹兵馬出來,迅速圍住了馮靖一行。一個將領看了看南邊宋軍軍隊,見沒有異動,才上前請馮靖入城。 看著城門閉上,宋軍并沒有動作,蕭革才長長出了一口氣。自己謀劃了幾個月,投降宋朝之后依然可以有一世富貴,可不想在這個時候出現意外。 馮靖隨著契丹將領,進了城門。出了甕城,見朔州城里非常安靜,并沒有緊急動員作戰的意思,便心中有數。蕭革帶著重元到了這里,已經沒有退路,想來會順利獻城。 到了官衙,馮靖見蕭革已經坐在那里,上前行禮道:“定西軍副都指揮使馮靖,見過大王?!?/br> 趙滋的定西軍這幾年立了不少軍功,在這一帶頗有名聲。一聽是他們,蕭革心中大定。馮靖是定西軍副都指揮使,本是內侍,做過河曲路的走馬承受,后來轉為此職。作為內侍,馮靖帶有監軍性質,是河曲路軍中的慣常做法。對于蕭革來說,內侍與皇帝關系親密,更加可以信任。 請馮靖坐下,蕭革道:“不知太尉此時入城,有什么指教?” 馮靖道:“聽聞洪基大軍已經逼近大同府,大王退到了朔州,已經窮途末路,何不棄暗投明?本朝求賢若渴,若得大王,必然重用,以后富貴享用不盡?!?/br> 蕭革道:“我在官封王爵,權力無限,又怎么能夠棄國?” 說完,見馮靖眼睛一直在看自己周圍的人,滿眼的警惕之色。心中明白,馮靖是怕自己控制不住朔州城,這里有其他,說話不安全。道:“太尉有話直說無妨。這里都是我的親信之人,最是信得過?!?/br> 馮靖笑道:“若是如此,我便直說無妨。 本朝韓相公和河東路龐相公,一向欽慕大王。這里有他們的兩封信,在下帶在身上,且請大王過目?!?/br> 說完,從身上取了兩封信出來,送給了蕭革。 蕭革聽了大喜,急忙命人取來自己觀看。這些日子,一直都是與韓琦和龐籍聯系,對于其他人著實有些信不過。聽說有他們的信,想來這都是安排好的。 拆開信,看了內容,蕭革心中大定。韓琦和龐籍說的內容差不多,都介紹已經安排了趙滋所部前來接應,請蕭革安心獻城就是。龐籍的信里多提了一下安排,說自己帶兵已到代州,只要蕭革獻城,可以立即帶兵來朔州。有宋朝大軍支撐,不必懼怕耶律洪基。 把信放下,蕭革對馮靖拱手:“原來你們圍城,是韓、龐二位相公安排好的么?” 馮靖道:“回大王,確實是相公安排好的。代州有雁門關阻攔,龐相公前來不易,是以命我們從偏頭寨出發,早來朔州。只要大王獻城,我們掃蕩周邊,龐相公就可以從代州來?!?/br> “最好,最好如此!”蕭革聽了大喜?!疤居眠^飯沒有?且用些酒飯,此事從容準備!” 馮靖拱手:“大王,大軍在城外,諸多不便。不如早早開了城門,迎趙太尉入城,大家歡飲可好?” 蕭革一時有些猶豫。一開城門,以前的一切便就去休,自己從此入了宋人之手。雖然現在實際已經沒有退路,蕭革還是留戀這有權有勢的時光,能拖一刻總是好的。 想了又想,蕭革心一橫,道:“太尉如此,也是對的。這城里人馬,都是我的心腹手下,這便讓他們開城!太尉與我一起,去迎城外的趙太尉!” 馮靖聽了大喜,急忙起身道謝。此戰如此結束,實在是再好不過。宋軍雖不怕打仗,可這仗最好還是不打。能夠不戰而下堅城,結束了戰事,就是最大的軍功。 第130章 大包圍圈 樞密院里,杜中宵正在仔細考慮后續的軍改安排。富弼急急進來,舉著一封公文道:“太尉,蕭革開城歸降,趙滋已下朔州!” 杜中宵起身,接過公文看了,點頭道:“蕭革已無去處,只能歸降。此事雖然知道如此,一日沒有取朔州,就終有些擔心。攻下城池最好,安排各軍,準備與洪基作戰吧?!?/br> 富弼道:“太尉以為,耶律洪基會帶兵南下,與本朝交戰?” 杜中宵道:“新統一契丹,不與本朝戰上一場,耶律洪基總會甘心?不打不相識,總要打過,他才會老老實實。打了五年,契丹已經支撐不起與本朝長期作戰,短時間總是可以的?!?/br> 說完,命士卒把代州一帶的地圖取來,鋪在桌上。 看著地圖,杜中宵道:“本朝對外的情報實在是過于疏漏了。這幅地圖,還是我在河曲路的時候派人繪制的,過了這么多年,還是原樣子,沒有詳細多少?!?/br> 說完,命士卒去請田況、張昇和曾公亮,一起商量朔州戰事。 不一刻,三人到來,看杜中宵和富弼趴在桌上,正在詳細研究地圖。田況道:“杜太尉到底是前線打過仗的人,以前樞密院里,哪里有戰時看地圖的習慣?眾大臣只知道大致地理,古書記載,可不會詳細研究地圖。不知地理,怎么打仗?” 杜中宵直起身笑道:“太尉說的不錯,不知地理,怎么指揮作戰?以前的地圖,只有大略方位,道路遠近,甚不詳細。真正指揮作戰,其實用處不大。將領不親自查勘,其實只有個大概。我們以后作戰可不是那個樣子了,都要地圖,依照地圖,做出作戰計劃?!?/br> 說完,請了那幾個人到了桌子旁邊,指著地圖道:“雁門關向為天險,自古以來就是用兵之地。朔州這里,史上第一次留名,大約就是馬邑之謀吧。趙滋占朔州,賈逵帶兵去占馬邑,想來不會有什么意外之事。耶律洪基南下,應該就是在馬邑縣城,兩軍作戰?!?/br> 田況道:“馬邑小縣,不如放棄,讓契丹兵到朔州城下來。依托朔州堅城,契丹必然無作為?!?/br> 杜中宵搖了搖頭:“趙滋五萬大軍,賈逵三萬多人,再是堅城,也放不下這么多軍隊。只是堅守朔州城,只要萬把人就足夠了。這一次我們八萬多人,還有劉幾五萬人在山中,威脅契丹的后路,應該在馬邑好好戰上一場,讓他們長長記性?!?/br> 田況道:“耶律洪基統四十萬大軍攻重元,縱然不會帶全部兵馬南下,最少也要有二三十萬人。趙滋和賈逵一共八萬余人,是不是他們對手?” 杜中宵道:“太尉,為何我們一路兵馬,是設定為五萬人?因為依現在兵器、軍制和作戰方式,五萬就是極限,人再多,也沒有用處。契丹不管是三十萬,還是四十萬,要打的時間足夠長,前線損耗的人員足夠多,才真正有用處。耶律洪基哪有這個時間?此戰就是短時間的戰事,八萬多人足夠了?!?/br> 富弼道:“太尉說的不錯。馬邑這里,右邊是大山,左依灰河,戰線其實不長。八萬人就足以封住路線,讓契丹不得不戰。兩軍兵馬,應該是足夠了?!?/br> 田況、張昇和曾公亮都對河曲路不熟,聽了一時間面面相覷,有些不信。 杜中宵道:“軍隊陣形,一里路有多少兵馬,其實是有定數的。超過了人數,幫不了前線,只能不斷輪換,把對方拖垮。所以此事趙滋和賈逵兩軍的兵馬足夠,再有劉幾在后面虎視眈眈,足以讓契丹知道厲害。漢武欲用兵于匈奴的時候,最開始就是馬邑之謀,想誘匈奴人進入此地,四面包圍滅其精銳。耶律洪其不會不知道這個故事,帶大軍到此地,總要防著同樣的事情?!?/br> 田況點了點頭:“這一帶到底是山谷之中,如果大軍被封住了歸路,確實是死地?!?/br> 馬邑之謀的馬邑,當然不是現在的馬邑縣城,不過大致就是這一帶。軍臣單于提前發現,最后帶兵全身而退,漢武帝的計劃落空。當時的地形,跟現在略有不同,最重要的是那時人口稀少,道路也不像現在暢通,兩者情況,不能夠一概而論。不過大的地形未變,耶律洪基如果帶大軍南下,真被宋軍堵住了歸路,幾種大軍圍上去,后果堪憂。 杜中宵決定取朔州,也是因為這里地形。向北有大道通大同府,如果契丹大軍來攻,宋朝可以從三面威脅敵軍,相對比較好防守。朔州越過了雁門,為以后進攻大同府打好了基礎。 幾個人圍著地圖,議論了一會。田況道:“看來守住朔州,并不是難事。龐籍帶了河東路兵馬三萬人,也過了雁門關,準備進駐朔州。幾路大軍,加上北邊的劉幾和楊文廣,契丹應當下不了決心,與我在朔州一帶長時間作戰。如若不然,劉幾可以堵其歸路?!?/br> 杜中宵道:“關鍵是我們的兵力充足,耶律洪基只要不發瘋,就不會死攻朔州。這一戰最重要的不是怎么開始,而是怎么結束。如果趙滋和賈逵擊敗了洪基,我們到底要占哪些地方?!?/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