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宋 第194節
到了近前,只見架子上掛著一大排綠色的袍子,形制非常簡陋。中間開口,幾個鈕扣,向身上一披扣起來即可。開口是典型的右衽,保留著華夏服裝最重要的特征。 走上前,康員外對賣貨的年輕人道:“與我拿一件來。要厚重,價錢算貴一點沒有什么?!?/br> 售貨的道:“員外,我們這里大衣都是明碼標價,一個碼一個價錢。碼數分極小、小、中、大和極大五種,看各人身材。若是員外穿,一件中號正合適?!?/br> 康員外道:“若是價錢都一樣,買衣服誰不挑一件厚實的?” 售賣的人就笑:“不瞞員外,我們這里的棉袍,制的時候都是上稱稱過的,委實都是一樣?!?/br> 康員外要了一件,對身邊的蔣員外道:“稀奇,原來這里是這樣做生意的,倒是沒有見過?!?/br> 袍子披在身上,康員外只覺甚是沉重,口中道:“這件袍子,穿著有些重了些,有沒有薄一點的?” “沒有。為是極冷的天氣出門穿的。若是平日里穿,那邊有小夾襖,員外可以過去看?!?/br> 康員外把袍子脫了下來,拿在手里看了一會,道:“還是買兩件好了。嚴寒的時候,下人們晚上巡更,穿著御寒也好。我問你,這袍子實賣多少錢?” 售貨的道:“回員外,我們這里都是明碼標價,你看那邊掛著牌子。若是價錢不符,可以到商場衙門那里首告。這一件棉袍,中等號碼,售價一貫零五十文足?!?/br> 康員外點了點頭,對身邊的蔣員外道:“倒是不貴。市間買件綿袍,怎么也要三五貫錢,這件倒是便宜了一半多,而且極是厚重,穿著御寒不比裘皮差了?!?/br> 蔣員外笑道:“裘皮要幾十貫了,如何能夠比得?一兩貫錢,尋常百姓也能買得起了?!?/br> 康員外掏了錢,買了兩件棉袍,讓隨從拿了,一起向前繼續逛去。 現在唐州種出來的棉花質量著實有些差,用來紡紗織布,質量不高。杜中宵吩咐營田務,一邊繼續改良品種,另一邊制了這種棉袍出來,先賺些錢再說。這實際上就是后世的軍大衣,杜中宵小時候在農村最常見的冬天御寒衣物。裁剪簡單,不怎么挑身形,適于批量生產。一件售價大致是一貫錢,刨去各種成本,一畝棉花能夠賺一二十貫錢,比種糧食劃算多了。 走過了賣布匹衣服鞋襪的地方,到了一處路口,四處一看,都是賣各種日用品和糕點糧果的,康員外道:“這種東西,家里不知道有多少。這里既然是百貨齊匯,應該有些不是本地產的吃食。哪里有賣水果之類的,我們過去看看。日日吃桔子,家里的人著實有些膩了?!?/br> 蔣員外指著路邊的一塊牌子道:“那上面不是寫前,向前走不多遠就是賣水果的地方?!?/br> 依著路牌,幾人向前走了不多遠,就到了水果攤首??绰愤厰傋由?,各種水果琳瑯滿目,擺得滿滿當當,康員外喜道:“這才有些意思!如此多的水果,不是外面能比的?!?/br> 順著過去,看最多的還是本地產的柑桔之類,以及木瓜、甘蔗等等。此時地氣偏暖,很多后世產于嶺南的水果,荊湖江南一帶都產。便如木瓜,不但是襄州本地很多,就連洛陽都有名品。甚至荔枝也可種于襄州,只是品質不好,比不得川蜀地區和福建路。倒是此時廣東的荔枝品質最差,但產量最多。 后世關于荔枝最著名的幾首詩之一,蘇軾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常讓人誤會此時嶺南的荔枝好,其實是多且便宜。蘇軾被貶,收入不高,經常這樣窮樂呵。就像到黃州吃豬rou,最經常被拿出來證明宋朝的豬rou便宜。其實黃州那個地方,這個時代什么都便宜,魚之類的甚至不論斤,而是論堆賣。幾十文錢,能讓數口之家吃到撐。又是宋朝牛的主要產地,一頭牛一兩貫錢,真能夠宰殺牛放開了賣,牛rou會比豬rou更便宜。江湖沼澤遍布,不適合養羊,羊rou是貴的。 交通不發達,商業流通不便,此時地方價格差別很大。開封府無疑是什么都貴,所以常有官員求外任,有的人說的很直白,就是因為同樣的俸祿,到了其他地方生活水平能上升一大截。 幾位員外都是富貴人家,平常本地水果吃得多了,都想換換口味。向前走過幾個攤子,康員外的眼睛一亮:“是這里了!你看這一邊賣的是北方來的,那邊來的是南方來的,品種倒是齊全?!?/br> 走到北方水果的攤子前,看上面立著一個一個的小牌子,寫著水果名稱及產地。此時北方水果種植最發達的地方,一是河北路,一是京西路。通了火車,這里賣的以京西路來的為主,各種名品。 康員外指著一種大梨道:“鄭州語兒梨,向稱天下第一,大的可到一斤余。以前在開封府的時候偶然吃過,極是甜美。你這里的語兒梨,真是鄭州產的么?” 小廝滿臉堆笑,口中道:“員外,上面明白寫著產自鄭州,怎么會錯?這種大梨,其他地方也種不出來。若是喜歡吃梨,我們這里還有數種之多。你看,洛陽的雪梨、鳳棲梨,陳州的青沙爛,我們這里都有賣的。還有河北路大名府的鵝梨,極是香甜可口,都是貢品?!?/br> 康員外道:“每樣與我拿十枚,包起來,價錢一起算?!?/br> 小廝道:“回員外,我們這里與外面的小販不同,不是按顆賣的,是論斤賣的。品種不同,價錢不同。既然每樣十枚,小的替你稱了,先記在這里?!?/br> 一邊說著,一邊取了各種各樣的梨子,讓另一個小廝去稱。這個時候冬天的水果主要是柑桔和各種梨子,后世最常見的蘋果,還是原始種,小小的。名稱也有些差別,后世稱北方的梨多為鴨梨,此時卻稱鵝梨,以河北路產的最多最好。 包好了梨,小廝指著一種桃道:“員外,這一種是冬桃,產自密縣。與別的桃不同,是到了冬天才熟,正當時令。此桃甜美可口,而且中間無核,為天下珍品?!?/br> 這個時節吃上桃子可不容易,康員外讓一樣取了十枚,稱了吃好。這冬桃在中原極是有名,杜中宵也曾買了來吃。據說,此桃在成熟的時候會自己裂開,桃核從里面掉出來,而后再長好,是以無核。杜中宵總覺得這說法不靠譜,太過神奇了。一直懷疑,可能是那里的果農使用了什么特殊方法,把里面的核剔出來。只是法不外傳,外人不知道,越傳越離譜罷了。 又買了些常見的栗、柿餅、核桃和銀杏之類的北方水果,康員外等人到了南方水果攤前。 兩浙的柑桔、福建的荔枝和甘蔗都是此時聞名天下的名品水果,經過挑選和加工,流布天下。不過以前很難吃到新鮮的,康員外多買了一些。雖然荔枝沒有辦法,沒有新鮮果品可買,其他的倒是水靈。 真正以前少見的,有江西路產的金桔。這水果此時極是有名,以前襄州偶然有賣,這里倒是應有盡有。還有廣東路產的椰子和橄欖,是以前所不見的,康員外買了許多。 看著幾個隨從俱都滿滿當當,康員外道:“早知這里貨品如此齊全,就帶幾個籃子來,不然買得多了如此拿回去?今日且如此吧,過幾日再來買?!?/br> 小廝道:“員外,從這邊轉過去,就有專賣籃子的,可以過去買幾個來?!?/br> 康員外連連道好,換出幾十個錢,讓個隨從到那邊買籃子,自己陪著其他幾位員外看。難得這種場面,每位員外都買了許多花樣,回去解饞。 第160章 應有盡有 從外面轉了一圈回來,徐克道:“下官出去轉了一圈,約摸估算了一下,今日當能賣出五千貫的貨物。以兩成利算,可得利息約一千貫。一日一千貫,一年就能得數十萬貫。提舉,這商場賺錢好生厲害!” 杜中宵道:“這兩日初開,賣的貨物自然會多一些。過些日子,等到每日售貨穩定下來,才能知道每日賣多少貨,賺多少錢。而且商場賣貨,如流水一般,日日進錢,與其他生意不同。兩成利息,對一般商人來說,這生意就做不著了,賺不到錢。但對商場來說,是用極少的本錢,賺出這兩成利。不以一日計算,而以一月計算,利可就不是兩成了。以年計算,就更加嚇人?!?/br> 徐克點頭:“商場開了,我才知道提舉為什么強調這生意與一般生意不同。不只是要看利息與本錢的比率,還要看貨物花多少時間采購,多少時間賣出去。時間越短,縱然利息低些也是值得的?!?/br> 零售商業,資金周轉時間至關重要,貨物從采購到賣出時間越短越好。雖然現在京西路采購是以賒欠為主,終不是長久之計。為了保證質量,掌握主動權,刺激生產,有一部分可能會付定金。 等到京西路的商業體系形成,有了固定的生產商和進貨渠道,以后的錢會更好賺。這么大的商業銷售體系,需要的本錢不多,依靠地方官府的支持,可以從生產商手里賒銷,幾個月后付錢,如此一來算利潤率會非常驚人。有了現金流的支持,對其他競爭者可以碾壓。 看看時候不早,徐克道:“提舉,我們出去用些酒飯。那邊飲食的地方店鋪攤檔極多,許多是我們從前吃不到的,去嘗一嘗味道?!?/br> 杜中宵道:“好。那里的攤子花了心思,不只是開封府和京西路的口味,還有河東路的口味。這樣多的花樣,以前可是沒有過的。等到做的時間長了,還可以廣邀天下名家,各地口味都有?!?/br> 徐克搖頭笑道:“這卻有些難。樊城又不是什么大地方,外地做吃食的如何肯來?” 杜中宵道:“又有何難?你以為只有樊城這一處地方建商場么?這里只是開頭而已。我提舉京西路常平,所有州縣都要建商場。各處聯在一起,統一采購貨物,這些附屬的吃喝玩樂,自然也互補有無?!?/br> 一處商場有什么作用?龐大的采購體系成本高昂,賺錢再多,最后也未必會剩下什么錢。就是要在全路各州縣,廣泛開起商場,形成網絡,共享采購和物流系統,才能賺出錢來。做得好了,以后還可以推廣到全國,形成遍布各地的商業網絡。只要采購和物流做得好,把全國商業捏到一塊,讓零售成為這棵大樹上結的果子,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其中的核心是采購和物流,網絡鋪起來,足以改變整個經濟格局。 借此可以促進生產和消費,可以形成全國統一市場,價值怎么估計都不過分。杜中宵的精力是在物流體系上,零售并不會花多少心思。 出了衙門,杜中宵和徐克帶了幾個隨從,向東邊而去。 那邊是牛馬大牲口市場,畜禽市場,這些因為不便統一采購,是租攤販給賣的人。不過與其他貨物一樣,取消了牙人,讓消費者和銷售者直接交易,商場提供一定的保障和服務。 再過來,是rou市和魚市,是商場直接經營的,供應商很多就在旁邊賣活物。有一些珍貴品種,量比較大的,則是由商場直接到產地采購。如名品縮頸鳊,商場甚至有自己的漁場。 此時人口尚稀少,從中原到荊湖,河湖沼澤眾多。太宗時有詔旨,河湖池塘魚鴨之類任民采取,如果販賣則收稅。襄州這里也是如此,漢江及其支流,加上大量的陂塘,水面廣闊。與后世不同,鴨和魚相差不多,河湖里到處都是,隨取隨獵,很少有人特意養殖。許多地方的鴨子,都是半放養,需要的時候用飼料或者其他方法聚集起來,綁了之后出去售賣。河湖里不只是野鴨,還有大量馴化過的鴨子。 住在湖邊江邊的人,往往是一二十里才有幾戶人家,不需要看住自家的牲畜財產,千防萬防就怕被別人偷了。就那么幾戶人家,水面沼澤廣闊,完全沒這個必要。不像人口稠密的地方,養只雞也要小心看著,一個防不住,就不知道被哪家吃了。 再向南去,養牛也是如此。都是放養在沼澤草地里。自家牛群的牛,打上烙印,便就不管。每年固定的時間,把牛引到牛欄里,選擇合適的去賣。 過了rou市魚市,便是各種水產干貨,既有遠自海邊來的海魚,更多的是附近產的淡水魚。鄂州是水鄉澤國,產魚極多,鲊也就是咸魚早就賣遍天下。不過這個地方,鮮魚太多,那些行情并不太好。 過了之后,才是各種陸上干貨。如竹蓀菌類,臘rou腌rou,應有盡有。再過去是接著水果市場的蔬菜市場,賣各種本地外地的蔬菜。過了蔬菜市場,是蟲魚花鳥,貓狗鵪鶉。過去之后,味道便就淡了,才是商場里的飲食區。 杜中宵和徐克到了的時候,這里已經非常熱鬧,好多家坐滿了客人。 按杜中宵的規劃,飲食區的旁邊還要建一處游樂園,一處瓦舍,只是還沒有準備齊全。游樂場吸引小孩子,有空地,可以讓人踢毬放風箏。瓦舍不用說了,是為個時代的娛樂場所。 這些全部建起來,就相當于后世的綜合市場了。不過是由官府主辦,商業體系覆蓋全國。 徐克道:“提舉,這里好生熱鬧。我們吃些什么?” 杜中宵道:“中午時分,簡單用些就好了。找一家潔凈小店,炒盤冬筍,再蒸條魚?!?/br> 徐克應著,當先走進了旁邊的一家小店里面。店主人看見,急忙上前見禮。 這里的小吃店,租的是商場的鋪面,商場統一管理衛生和秩序,徐克自然是人人奉承。 在棚子下選了副座頭坐了,主人親自過來問道:“官人,今日要用些什么酒飯?” 徐克道:“一盤冬筍炒rou片,以嫩一些。再炒一盤藕,一盤青菜,蒸一條縮頸鳊,做個湯來。打一壺竹葉清,在一邊溫了?!?/br> 主人答應,急急忙忙到里面吩咐。襄陽這里最著名的是宜城縣酒,縣里有金沙泉,自古以來以酒聞名,號為“九醞”。以竹葉入酒是這個時代通的做法,許多地方都有,宜城也不例外。 竹葉入酒,其酒極清,故名竹葉清,這時并不是指酒的顏色。此時的酒大多混濁,酒清是了不得的事情,無一不是名品。杜中宵的白酒,在這一帶流傳不廣,主要還是在北方地區。 第161章 就近買茶 酒菜上來,剛要舉杯,康員外在路上看見,“咦”了一聲,急忙過來行禮:“原來提舉官人也在這里用飯。小民是襄州城里的茶商,今日到這里閑逛,真是好巧!” 徐克小聲道:“提舉,這就是我前些日子說的那位康員外。多虧他相幫,我才到了這里?!?/br> 杜中宵點了點頭,道:“原來是康員外。相逢不如偶遇,既然碰到了,一起用些酒飯?!?/br> 康員外連連稱好,告一聲罪,跑回到路上,讓隨從們到別處吃飯,對蔣員外等人道:“今天真是好運氣,遇到提舉官人和徐秀才在那邊吃飯,讓我們一起用一些。這求都求不來的好事,竟然遇到!” 幾個員外聽了,俱都喜出望外,安排了隨從,一起到了棚子里。 到了桌前,康員外高聲道:“主人家,這桌子拼得大一些。店里有什么好酒好菜,盡管上來!” 掌柜上前行個禮,道:“客官,我們小店,沒多少花樣。只能再做五六個菜,上好的酒就只有竹葉清一味。這周圍的店家,都是租商場里的地方做生意,也可去點別家的菜?!?/br> 康員外道:“無妨,店里有的菜盡管上來,我多給賞錢。對了,別家我就見那邊一家做湯的,十分出色。你讓小廝去知會一聲,送一大盆湯過來。還有一家賣炙羊rou的,有些意思,讓他們送幾斤過來?!?/br> 主人答應,吩咐了個小廝,去幫康員外叫菜。 在桌邊坐下,康員外拱手道:“難得碰到提舉官人,讓小的們盡盡心意,今日做個東道?!?/br> 徐克見杜中宵面帶微笑不說話,對康員外點頭:“這里只是吃便飯,不必破費?!?/br> 康員外喜道:“我走了一會,看了此處的吃食,確實都是尋常吃食,沒有像樣的酒樓。官人哪日得閑,小的江邊的酒樓擺桌酒席?!?/br> 杜中宵道:“再說吧。我事務繁忙,在樊城也待不了多少日子?!?/br> 這幾個員外一看就是出手闊綽的,主人分外用心,不大一會各種菜就飛帶上來。 見都是各種炒菜,康員外道:“一兩年間,襄州這里便就學了葉縣那里,流行這樣吃菜了。以前的煮燉之類,越來越少。這樣吃菜,味道雖然不如以前濃郁,卻清爽?!?/br> 杜中宵道:“炒菜,一是新鮮,再一個方便。有菜相佐,不似大魚大rou,讓人身體不好?!?/br> 康員外看了看身邊的蔣員外,不明白杜中宵的意思,只是點頭附和。 現在最流行的,是煮和燉。雞鴨魚rou,無不如此。對于窮人來說,這樣吃自然過癮,但對于天天大魚大rou的富人來說,營養過于豐富,對身體并不好。這個年代頓頓能吃飽的有多少人?倒也并沒什么。杜中宵是形成的習慣,自從自己家里賣酒,擺脫了吃上頓沒下頓的生活,就開始注意飲食。跟這個時代的人講營養搭配,完全是對牛彈琴。有錢了先吃個痛快,才是這個年代人的常見思想。 對店家來說,炒菜便捷方便,用油多,吃起來格外可口,才是流行開來的原因,跟什么營養得當之類的完全沒有關系。大部人營養不良的時候,油脂對人有特殊的誘惑,看著香,吃著更香。 酒過三巡,康員外道:“今日我們在商場里面轉了轉,這里的貨物齊全,實在是前所未見。以前也去過開封府,就連京城里面,也沒有這樣的地方。不過,官人,這里沒有牙人,什么貨物價錢都是定好了的。小的見識少,如此賣貨,如果貨物有了積壓,一時賣不出去,又該如何?便如我們販茶的,新茶和舊茶根本就不是一種東西。茶場里有時有積壓數年之久的陳茶,殊無滋味,與泥土無異。若不是抑配,那種茶是沒有人買的。商場里面的貨物種類繁多,此種弊端自然也是有的?!?/br> 杜中宵道:“賣不掉的,自然就扔掉了。每種貨物都有格等,有時間,過了時間,便就扔掉?!?/br> 康員外聽了就笑:“提舉官人好大手筆,能做成這件事情。我們到榷場買茶,有時場里的茶有陳積五六年之久的,已經與泥土無異。榷場分毫不敢扔,全都抑配給我們。買茶的哪個愿意?那里的提舉官人便說,這茶都在賬上,哪個管虛耗了數目?” 入宋以來,茶法幾年一變,已經變了不知多少次。但萬變不離其蹤,就是官府掌握茶的收購、批發和運輸,低價收購,高價賣出,利潤稱為茶息錢。理論上說,茶息錢是很高的,一斤五六百文。一斤茶賺這么多錢,根本不切合實際,不管什么茶法,每過幾年便運行不下去。有了新的茶法,茶商為了保證自己的利潤,總是會很快找出其中的漏洞。茶息錢只存在賬冊上,其實并不存在。最常見的,一是虛估,再一個就是陳茶。賬上看著那么多錢,其實都是庫里的陳茶,五六年還不算離譜,十年八年也是有的。這些可不是后世的陳年普洱,幾年就爛得跟泥土一樣,完全不能用了。 茶法不切合實際,商人總能找到漏洞,過幾年漏洞越來越大,官府無利可圖,只好改換茶法,不斷循環。如果把所有的漏洞全部堵上,商人無利可圖,就沒有人做這生意,茶又賣不出去。 康員外說的抑配,就是榷貨物針對陳茶的一種處理方法。茶商買多少新茶,配多少陳茶,不然取消買茶資格。其實就是變相提高新茶價格,沖抵舊茶的賬。當然商人不是傻子,總是想方設法避開,如果避不開販茶就要賠錢。這種生意,一般人是做不了的。不只是要大本錢,還要能通各種路子。 這是宋朝財政上的特點,從商業體系中抽錢簡單粗暴,不遵循客觀規律,往往不可持久。茶鹽是生活必需品,這一點表現得特別明顯。酒相對來說,更具有奢侈品的特點,就好得多。 宋朝的茶,單從生產和銷售兩頭來看,利潤極豐厚。但實際上,茶息錢大多浪費在了流通和儲存上面,茶商發展不起來,官府也收不到多少錢。到頭來,商人利潤減少,消費者多掏錢,沒一個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