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風雨大宋在線閱讀 - 風雨大宋 第155節

風雨大宋 第155節

    蘇頌低頭仔細看了一會,道:“鐵片上面紅紅的應是銅粉。葛洪《抱樸子》云,以曾青涂鐵,‘鐵赤色如銅’,當指此事。不過只是薄薄一層,里面的鐵依然是鐵?!?/br>
    杜中宵道:“不錯,銅只是外面一層而已,刮取下來,里面的鐵依然是鐵。不過,如果銅覆蓋了鐵片,便就取出刮下銅粉,再把鐵片放進去,積少成多,豈不是可以用鐵煉銅。我今日就是試一試,若是此法可行,冶銅就容易了許多?!?/br>
    “鐵賤銅貴,此法若真是可行,倒也不失為煉銅的好辦法?!?/br>
    這就是濕法煉銅,化學課必講的,是中國冶銅技術的巨大進步。蘇頌熟讀雜書,對這種現象并不陌生,并不覺得多么神奇。不過這個時代,濕法煉銅還沒有應用,也沒有人向這個方向去想。

    此時天下最大的銅礦在饒州德興縣,那里多雨,礦石溶于水中,就成了硫酸銅溶液,其實就是膽礬溶液。杜中宵用膽礬溶液代替,基本可以模擬那里的情形。

    鐵放入硫酸銅溶液中,發生置換反應,可以置換出銅金屬。此法雖然廢鐵,但常溫就可進行,既省了火法煉銅的燃料,也大改善了生產環境,成本低了許多。

    前些日子北邊山中發現鐵礦,勾起了杜中宵對化學的興趣,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此法只要知道原理,理解不難,而且cao作容易。這里試得成熟了,可以上報朝廷,作為自己的一個政績。說不定什么時候就因這一個小發明,自己得到一次升遷機會。升官不易,多條路子總是好的。

    第49章 草棉

    嚴寒終于過去,春天來了。方城山上山花盛開,一片絢爛,路兩邊桃紅柳綠,格外好看。

    陶十七騎在馬上,神采飛揚。身邊的楊大郎也是滿臉喜色,看四周的風景。

    相州來的冶鐵行家,在方城山查探了些日子,確認楊大郎找到的是罕見大礦,而且礦石品位高,好冶炬,甚是難得。陶十七在葉縣周圍找到了好幾個大煤礦,各采了一些煤,分門別類,帶了回來。

    隨著春耕結束,杜中宵不像前些日子那樣忙了,心思慢慢轉到工商業上來。如果只是滿足于開墾田地種糧食,杜中宵不用花費這么多心思,慢慢修整農田就是。不過在杜中宵眼里,僅僅吃飽是不夠的,還要讓治下的人手中有錢用,事情就不那么容易了。

    隨著汴河上車船越來越多,纖夫還在逐步裁減,向京西路這里遷移。最近的唐、汝、蔡三州,年底之前接收的人口就會飽和,轉過年來,營田就要轉到鄧州、襄州為中心。那里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還要優于唐州這一帶。唐州這里積累的營田經驗,對后續墾田非常重要。

    營田務旁邊的一塊地里,杜中宵和蘇頌一起,仔細查看地里出苗的情況。

    看著地里冒出的綠芽,蘇頌道:“這就是草棉?聽說閩越一帶產木棉,西域產草棉,織出來的布輕柔無雙,還要勝過絲綢,價比金銀,沒想到是這個樣子。不過我自小長在福建路,卻沒見過木棉?!?/br>
    杜中宵道:“物以稀為貴,真正種棉花的地方,棉布其實不貴,怎么可能比過絲綢。我沒有見過閩越木棉長什么樣子,說不上來。這些種子,是我在河東路的時候,托人從西域帶回來的。不過那里的地氣太寒,長不好,這里再試一試。西域產的粗棉布,我也帶了幾匹回來,其實很是粗糙。西域那里,是用這種棉布當錢使用,他們各國通用的?!?/br>
    有后世的知識,就知道棉花的寶貴。此時天下產棉花的地方,一是東南閩越一帶,從海路傳來,植株高大,適合熱帶氣候,多年生長,類似于木本,稱為木棉。另一個地方就是西域,沿著陸路傳來,種下之后只生產一年,類似于草,故稱為草棉。

    明顯草棉才是后世廣泛種植的棉花樣子,杜中宵在火山軍的時候,特別讓西域商隊帶回了種子。不過火山軍過于靠北,種的并不順利,長勢不好,沒有推廣。印象之中,西域一帶應該是極北之地,天氣嚴寒,其實不是。西域各國,大部分都比火山軍一帶溫暖得多,只是干旱而已。特別是夏天,西域那里氣候炎熱,遠不是火山軍能夠相比的,利于棉花生產。

    杜中宵記得歷史上棉花最早的主產區,是江浙一帶,那里的氣候與襄鄧兩州類似,那么這里應該也利于棉花生長才是。實際上確實如此,南陽和襄陽盆地是中國棉花的重要產區,這里氣候和土壤條件,非常利于棉花生長。唐鄧等州位于南北氣候的過渡地帶,南方作物和北方作物都可以在這里種植,北種南移和南種北移,都可以在這一帶進行,讓作物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

    杜中宵物意開了一塊地,種下了棉花,到了現在開始發芽了。

    棉花的生長周期與水稻類似,可以與冬小麥輪作,實現一年兩熟。而且棉花種在旱地,對于那些水利設施不足,不能種水稻的土地,特別重要。

    正在杜中宵和蘇頌在地里查看棉花苗的時候,一個公吏急急過來,拱手道:“官人,陶十七和楊大郎從方城山探礦而回,正等在衙門里?!?/br>
    杜中宵對蘇頌道:“走,我們看看去。要是方城山里有鐵礦,我們可從朝廷要些錢來,在那一帶開礦興冶。營田務現在糧食不缺,只是乏錢,諸事做不得。如果朝廷撥下錢來,好多事情就容易做了?!?/br>
    蘇頌對開辦商業其實沒有興趣,他更喜歡研究技術問題。杜中宵加然奇思妙想多,但顯然對于精研技術沒什么耐心,一心只想著做成產業賺錢。不能賺錢,很多事情折騰一陣,就扔到一邊去了。

    前些日子,杜中宵試驗了濕法煉銅,確認可行,給朝廷上了一本奏章,要求推行于產礦地區?,F在朝廷沒有回音,杜中宵便扔到一邊,興趣轉到其他方向來。

    回到衙門,陶十七幾個人早已等在那里,向杜中宵和蘇頌行禮。

    問過了幾個人這一行的大致情形,陶十七道:“官人,相州那里請了幾個探礦熟手,查看了楊大郎找到的鐵礦,確認是處大礦,不下于相州最大的礦。不只如此,他們還在附近又查探了一番,又找到了幾處礦苗,都利于開采,那里興冶極是合適?!?/br>
    說完,陶十七讓羅鋒取了一張圖出來,是畫的那一帶的鐵礦分布圖,指給杜中宵看。

    杜中宵看圖,只見幾個標出的礦點全都位于山中,而且是舞陽、西平、葉縣和方城的交界地帶,人煙稀少,怪不得多年以來不見那里有人冶鐵了。這種地方開冶有不好的地方,太過荒涼,一切都要從頭做起。也有好的地方,沒什么人口,開起礦來沒有掣肘。

    介紹了鐵礦分布,陶十七讓羅鋒又取出一副圖,道:“官人,這些日子我們也查過了附近煤礦,都畫在這圖上。鐵礦三五十里之外,便就煤礦廣布,極是方便。那里的煤礦產的煤五花八門,各種各樣的煤都有。按著官人吩咐,我們各種各樣都取了些回來,在外面車上?!?/br>
    杜中宵點了點頭:“好,你讓人卸到附近的磚瓦窯那里,記得標記清楚,不要混了?!?/br>
    春耕結束之后,杜中宵便就命人在附近建了一處磚瓦窯,燒制磚瓦。磚瓦房不只是蓋得比土筑建筑更快,而且條件也好。一切新興,磚瓦其實是非常賺錢的行業。

    用煤煉鐵,當然是燒成焦炭才好。焦炭不但是去除了一些不利成分,而且堅硬,可以作為爐料的骨架。更重要的是,焦炭燃燒的溫度更高,此時溫度對冶鐵質量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溫度不夠,要么就只能煉出生鐵來,要么就是海綿一樣的塊煉鐵,價值不高。

    天下有鐵礦的地方多了去了,雖然多是小礦,并不耽誤產鐵,只是成本高質量差罷了。在這個交通不便的時代,如果鐵的質量上不去,根本無法跟這些小礦競爭。要想把鐵礦做大,就必須產鋼,而且是質優價廉的好鋼。不然,沒有相州那樣朝廷大量采購的支持,想做大并不容易。

    能夠燒成焦炭的煤并不多,汝州那里肯定是有的,必須一樣一樣試出來。什么樣的煤能夠煉焦,杜中宵也不知道,只是隱約記的,并不是無煙煤那種好煤。

    第50章 煉焦

    看著差役把裝煤的地方封閉起來,蘇頌道:“煤之一物,用處是燒火取暖,似此封在石室,下面再燒煤,如同蒸屜,是個什么道理?”

    杜中宵道:“天下萬物,似金銀純潔如一的,少之又少。如何把這混雜一起的東西分開?一個辦法是用水,把物放入水中,有的溶入水中,不溶的自然留下,過濾即可。如精制食鹽,便是用此法。還有一個辦法就是這樣,封閉起來,下面燒火蒸餾。被燒得熱了,有的化氣逸出,有的留在里面,自然而然就分開了。此法古之煉丹之士多用,如火法煉銅等等,很多就是從此法化來?!?/br>
    蘇頌點了點頭,覺得杜中宵說得有些道理,又覺得哪里不對。

    認識自然界物質的性質,最簡單的確實是這兩種辦法。一種是水溶,當然也可以用其他溶劑,慢慢積累經驗,進行總結。還有一種就是干餾,讓物質在高溫下分解,后面再結合分段收集,可以分析大量自然界物質的成分。很多種化學物質,就是用這種辦法發現的。

    怎么煉焦?其實杜中宵也不知道,他怎么可能把這些知識記清楚,更何況前世有沒有看過都記不得了。他只是記住一點,焦炭是密閉干餾出來的。至于用什么爐子,怎么做質量最好,那只能是在干餾的實踐中慢慢總結。萬事開頭難,只要開了頭,總有能工巧匠慢慢總結。

    到了這里,從方城山里探出鐵礦,最近杜中宵突然對化學產生了興趣。只可惜,學的化學知識已經記的不多,而且雜亂,沒有章法,只能慢慢一步一步來。這些日子總結自己學過的化學知識,杜中宵就認識到了這種兩種辦法,一是溶解過濾,二是蒸餾分解,實在是研究化學的無上妙法。

    只要掌握了這兩種基本方法,很多基本的化學知識都可以應刃而解。前些日子試驗濕法煉銅,就是溶解過濾小試牛刀?,F在煉焦炭,就是試試干餾法了。

    這個法子實在妙得很,看著爐下燃起火來,杜中宵已經想到,其實很多化學原料都可以用這個辦法制出來。比如硝酸怎么制?簡單,把硝放進密閉爐子里,干餾就是了。餾不出來,那是溫度不夠,想辦法用更好的燃料,加強鼓風,把餾出的氣體溶進水里就是硝酸了。怎么制硫酸?也簡單,也膽礬放到密閉空間里,干餾就是了。如果制不出來,用更好的燃料,大力總能出奇跡。當然硫酸有個惱人的地方,制出的氣體可能是二氧化硫,也可能不是。

    一個高溫干餾分解,一個溶劑溶解,能夠解決很多問題??上Ф胖邢木蜁r間有限,不然他能制出很多化學原料來。只不過這種簡單粗暴的辦法,制出來的化學原料有多大用處就難說了。

    蘇頌雜學之廣是這個年代的翹楚,除了學識文章,什么天文歷法,煉丹制藥,幾乎無所不學?;瘜W其實跟煉丹有些類似,記住不要把燒出來的東西動不動當成仙丹吃了,而是仔細分析,也是門學問。

    什么數學力學,物理學化學,有時候就是這么簡單。很多知識記不住了怎么辦?大辦出奇跡,簡單粗暴硬上就是了?;蛟S質量不高,或許得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但總能開個頭,有一條思路。誰知道碰上這個時代的能人異士,會發生什么想象不到的事情呢。

    杜中宵發家就是靠蒸餾制白酒,對此法頗有心得?,F在治下有了鐵礦,要靠化學知識了,什么東西都想來餾一餾?,F在燒焦炭,等些日子閑了,要專門制一套干餾的工具,專門找幾個人,把能找到的東西一一干餾,看看會發現什么好玩的東西。

    看著爐下烈火熊熊,蘇頌道:“似這樣用火烤,要多少時候?”

    杜中宵道:“先燒七七四十九個時辰,看看燒成什么樣子。若是好物,再慢慢減少時辰?!?/br>
    蘇頌皺著眉道:“待曉,你如何知道煤炭這樣餾了,就可以用來煉鐵呢?總覺得這樣不太靠譜?!?/br>
    杜中宵道:“你想啊,木炭是怎么煉鐵的?把木柴燒成炭?,F在河東路用煤煉鐵,煤之一物雖稱石炭,卻沒有像木炭那樣餾過,是以鐵質硬脆,不堪大用。如果把煤如制木炭一樣餾過,不是就身兼兩者之長了嗎?這樣煉出來的鐵,既有木炭煉出來的鐵的純凈,又有價低出鐵多的好處,是不是這個道理?”

    蘇頌苦笑著搖了搖頭,雖然不知道怎么反駁,心里卻覺得,只怕不是這個道理。

    其實從科學道理上來講,不能這樣講,但木炭和焦炭還是有些相通的。都是進行干餾,去除一些無用的成分,留下有用的成分,使燃料硬度增加,燃燒溫度提高。既然以前用木炭煉鐵,那么就應該想到用焦炭煉鐵才是?,F在燒焦炭的爐子,其實就是借鑒的燒木炭的窯。

    看著差役把各種各樣的煤分門別類,分別裝進密封的爐膛里,吩咐了眾人,杜中宵和蘇頌返回衙門。

    到后衙陽光里坐下,上了茶來,兩人說些閑話。

    杜中宵道:“此次到京西路營田,諸事草創,時間太緊,好多事情做的不如意。便如開田,來的時候已近春天,什么都來及,只能匆忙下種。這些日子我到附近的村子看了,極是簡陋,秋天的時候能收多少糧食可說不好。哪似我在火山軍的時候,數月時間開田,把地開好,修好道路溝渠,到了秋天才種下麥種,第二年就是個好收成?!?/br>
    蘇頌笑道:“其實很多地方種地,都是如此。真正精耕細作的地方,天下并不多。不說遠的,就以京西路來說,西邊的房州、金州一帶,還刀耕火種呢,一樣人口繁衍?!?/br>
    杜中宵搖了搖頭:“我總是覺得,這樣種田是暴殄天物。等到過些日子閑了,我想再招募些讀書識字的人,再招些老農,專門劃一塊地方,讓他們一起種田。老農按著經驗種地,讀書人記下來,并說出怎么做才好,怎么做不好,一一分門別類,慢慢整理成冊。來京西路開田的人,都是纖夫,幾十年不曾種過田的,得有人教他們才好?!?/br>
    蘇頌道:“此法使得。太宗時候,天下廣設農師,只是后來廢棄了。要教人種田,可以學那時候設農師,官府補助些錢糧,當有裨益?!?/br>
    杜中宵點頭:“種田也是學問,其實天下事不是學問?探礦冶鐵,修制農具,事事皆學問。凡是學問,就可以設學校,請師傅,傳承教導。營田務里,可以廣設這種學校,傳承知識?!?/br>
    蘇頌笑著搖了搖頭:“這樣做,要費無數銀錢?!?/br>
    “是啊,就是缺錢啊,事事都要錢。我們營田務,現在最缺的是錢。所以我要廣設工場,招人經商易貨,賺取錢財。這幾天,先開個制糖的鋪子?!?/br>
    作飴糖制酥糖的方法已經成熟,口味不錯,單從自己兒子時時鬧著要吃來看,最少可以吸引天下的小孩子。杜中宵想先設個這樣的工場,把酥糖賣到天下去,賺取營田務的第一筆資金。

    第51章 三本冊子

    聊了一會營田務的公事,杜中宵突然道:“說起學校,這些日子我閑暇時間編了幾本冊子,想在將來教授民間。子容看一看,合不合適,增刪一番?!?/br>
    說完,起身回到自己書房,不一會拿回三本冊子來。

    “這一本是《識字》。本是我編來教小兒認字的,簡單易學。雖無《百家姓》、《千字文》韻律清晰,朗朗上口,卻勝在意思淺顯,全用俗語。用于文士開蒙不足,鄉民識字卻有余?!?/br>
    蘇頌接到手里,見是一本極薄的小冊子。翻開來,不似此時常見的開蒙教材,不是文章,而是一個一個字和詞。如雞、鴨、豖、狗,馬、牛、羊,旁邊還畫有圖形,容易辨認。

    蘇頌看了看,沉默不語。用這種方法教人識字,確實比普通教材容易了許多,但用字太俗,不利于讀文章。讀書是要做學問的,有學問的人寫的文章有不一樣的特色,與口語不同。這種教材即使教會了人識字,將來真正做學問還是要重新學起。好在最后還有幾首詩,全是意思淺顯類似于兒歌的,勉強有些讀書人的樣子。這樣識字容易,將來讀書入門卻難,說不上是好是壞。

    見蘇頌不說話,杜中宵知道他的意思。自己編了這本冊子,用來教兒子,韓月娘就不愿意。這樣學會了認字,難說對將來讀書做文章是好是壞。好處是識字早,不好的地方是容易養成不良習慣,在讀書最重要的起步階段,與真正的學問有隔閡。兒子將來是要讀書考進士的,學這些有什么用?也就是兒子現在太小,韓月娘容許杜中宵折騰一下,等到六七歲要開蒙的時候,斷然是不會同意用這種教材的。

    蘇頌果然是一樣的想法。這種想法不能說錯,學習本來就是對人的思想改造的一個過程,并不是簡單地學知識。本來他還想按著自己學習的過程,再編幾冊,把一些常見成語寫成通俗易懂的小故事。等到明白了識字不只是簡單的認字,還是學習習慣和思想意識的養成,自覺水平不夠,便沒有動手。

    不要以為小學語文簡單,那些課文實際要求水平極高,覺得簡單,只是自己水平和眼界不夠罷了。

    見蘇頌一直不說話,杜中宵道:“此書用于開蒙,其實有些過于淺顯了。不過,若是用于鄉民匠人識字,倒是合用。這些人認字只是日常所用,不會讀經史做學問,只要認字就足夠了?!?/br>
    聽了這話,蘇頌點了點頭:“若是如此之用,倒還合適。不過,說實話,令郎用這種冊子開蒙并不好。此時年幼,做為閑時玩耍還好,等到再過幾年,還是要請名師教導?!?/br>
    杜中宵點頭:“這個道理我自然明白,所以這冊子不是導人做學問,就只是認字所用。其實天下各行各業,如果能夠讀書認字,學問不必口口相傳,自己讀書便能學,是極好的事。我們讀書人開蒙,用韻文自是應該,其他行業則未必。便如種田的,教些農田日用雜字,強似讀《千字文》。其他各行各業是一樣的道理,有合適教材,既認了字,又學了知識。不過這樣的教材編寫不易,要對行業熟悉,還要能寫出通俗易懂的文章,難找這樣的人。比如說教種田的識字,可以教他們如何利用節氣,曉得天時,知道種地的地理,能寫的人就極少了。自古農書,雖然朝廷經常印了頒發各地,終究流傳不廣。便就是因為書是讀書人寫的,做不到淺顯易懂,民間傳播不開。似《耒耜經》,言農具甚詳,畫有圖形,形制清晰,而且各件皆有名稱,是農書中難得的佳作。但終究是文人所寫,如果讀給種田的人聽,他們就不明所以。此書出后,朝廷刊印多次,頒行天下,然而還流布不廣。農為天下根本,尤且如此,其他行業就可想而知了?!?/br>
    聽了這話,蘇頌笑道:“這就是個大題目了,非一人所能為,急切間做不來?!?/br>
    “營田務諸事草創,屬下各行各業,無所不包。若是用心做起來,為天下開個頭也是好的。這一本《識字》便是這個意思,教人認幾個字,再讓各行各業編自己的教材。以后設學校,依書教學,便就容易了許多。有了學校教學,便就不愁沒有人才了?!?/br>
    蘇頌這才明白杜中宵的意思,點頭道:“如此做,待曉是為天下造福了?!?/br>
    識字是教育的第一步,跨出這一步,后面的學習才能展開。這個年代,教育還僅于讀書識這種比較低的水平,僅有醫學、武學等少數幾個行業,有不多的專業教育。

    放下《識字>小冊子,杜中宵又遞過一本道:“這一冊是《方田》,里面有些算術內容,主要教導如何丈量土地,估算糧食產量,諸如此種。學得會了,便可計算田畝,計算種田時的下種量。一個村子有兩三個學會這些內容的,當大有助益?!?/br>
    蘇頌接過冊子,翻了一下,大吃一驚:“沒想到待曉對此種學問也精通,著實不易。這里面的東西看著簡單,要想學會實際極難。這里面好些東西,連我都沒有見過。而且講得通俗易懂,著實難得!”

    這其實就是基本的數學課本,不過注重實用,與此時常見的把數學跟天文掛鉤是兩個路子,主要側重地理方面。開始教簡單的算術,四則運算之類,后面則是幾何,算長度距離,算面積體積。里面的內容以小學數學為主,稍微涉獵一些初中知識。

    不要小看這些簡單的數學知識,這個時候卻非常實用,而且是現實迫切需要的。宋朝不抑兼并,不立田制,田稅是按照前朝傳下來的賬冊而定,建國以來沒有丈量過地畝。

    不說地主故意隱瞞,就是近百年的自然發展,實際的耕地也已經與賬面上的數字天差地遠。地畝不清,稅收自然混亂,有地的不交稅,沒地的卻交重稅,不是某一地某一時的個別現象。認識到這一點害處的人不少,前些年也曾經由郭咨主持對幾個縣進行過一次方田,卻再沒有下文。

    方田不只是因為利益關系會遇到地方強大的阻力,還有技術原因,丈量田畝不是那么簡單的事。用皮尺量長度,算面積,對天下耕地進行精確丈量,是后世工業社會才能做到的事,這個時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說大地主的阻撓,就是他們積極配合,也沒有合適的手段和足夠的人手去做。

    清量地畝之所以叫方田,是因為這個年代能夠做到的,就是把耕地分成一方一方,粗略地估算出一個數字來,不可能精確。比如郭諮實行的方田法,就是千步一方,立下標志,作為賦稅的依據。再精確下去,耕的形狀不可能方方正正,計算各種三角形、梯形的面積,根本就沒多少人做到。

    方田的目的不是朝廷要多收稅,實際上每次方田,都是以賦稅不變為前提的。查出隱田,耕地面積增加了,則此地的平均稅率降低,田稅的總額不變。方田的目的實際上是讓賬簿和實際耕地相符,讓朝廷真正掌握一地的農業資源數字,讓種地的人按照地多少稅賦平均,所以叫均稅。

    這本冊子,如果真能夠教會大量的人清量地畝,則方田的阻力會減小很多。沒地的人,或者是地少的人,憑什么替別人交稅?他們明白了這一點,方田便就有了群眾基礎。

    現在種地的地方,由于種種原因,賬簿上的賦稅不均,地多的人把負擔轉嫁到別人身上,地少的本就貧窮,卻替別人交著稅。這不只是富人對窮人欺壓,還因為大量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種的地到底有多少面積。種著一塊地,別人說一畝就是一畝,說十畝就是十畝,大字不識,數數不過百,還能自己測出來?

    如果農民能夠自己算面積了,就會爭取自己的利益,方田就容易多了。

    這些基本的數學知識不只是對農業有用,各行各業都用得著,數學是科技的基礎。

    蘇頌自己對技術精通,一看就知道這冊子的價值。里面的知識并沒有多么高深,但勝在成系統,能夠讓人很容易地學會一些基礎知識。這里面的內容也沒有超過此時的數學水平,此時的數學家,基本素質超過后世初中生的大有人在,也利于對教材補充推廣。



<u id="0bgj4"></u>
  • <wbr id="0bgj4"><source id="0bgj4"></source></wbr>
  • <sub id="0bgj4"></sub>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legend id="0bgj4"></legend></wbr>

        <sup id="0bgj4"></sup>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wbr>
        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